- 266.0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学 习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1.记住孙中山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捍卫民主共和所做出的斗争。
2.掌握同盟会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3.探讨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1.重点:孙中山的革命实践活动及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与深远影响。
2.难点:孙中山思想的转变历程、对孙中山先生的评价。
一、早年职业生涯的转变
1.出身贫苦
孙中山,1866年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2.求学经历
孙中山早年接受传统教育,后来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
3.弃医从政
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他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开始从事政治活动。
4.决定革命
上书李鸿章失败,使他认识到通过上书请愿的办法来改革中国的政治是行不通的。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58[学思之窗],思考:你怎样看待孙中山对职业选择的认识?
【提示】 孙中山弃医从政,充分体现了个人职业选择以国家前途、民族未来为重。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个人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
二、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兴中会
①创建: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②宗旨:“振兴中华”;斗争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同盟会
①成立:1905年8月,孙中山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部分会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纲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政纲,后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③意义: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 9 -
[特别提醒] 三民主义的内容是:民族、民权、民生。 民族主义是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生主义是保障。三民主义包括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核心。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60[资料回放],思考:在这段话中,可看出孙中山的理想是什么?你有何感想?
【提示】 追求民族独立和富强。感想:作为青年学生应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准备工作
①思想上:与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派展开论战。
②军事上:策划、组织和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2)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土崩瓦解。
(3)建立民国
①成立: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组建临时政府。
②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4)宣统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皇帝宣布退位,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5)颁布临时约法
①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
③基本精神: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6)意义
①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特别提醒] 辛亥革命虽然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徒具形式,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课中思考] 阅读P61[学思之窗],思考:你认为上述表现是不是社会的进步?
【提示】 是。因为变革了旧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和社会丑恶现象。
3.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1)致力于民生主义:发展实业,重点放在交通运输业上,尤其是铁路建设方面。
(2)捍卫民主共和
实践
背景
时间
结果
- 9 -
“二次革命”
宋教仁案、“善后大借款”合同
1913年
失败
护国运动
袁世凯复辟帝制,签订“二十一条”
1915年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两次护法运动
捍卫象征民主共和制度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
1917年、1920年
失败
[特别提醒] 复辟帝制失败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都是注定要失败的。革命派的斗争都失败了,并未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说明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63[学思之窗],思考:在当时的国内外环境下,孙中山的这个计划有没有实施的可能?为什么?
【提示】 没有。中国内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外部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而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约,不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奴役,中国的国民经济不可能正常发展。
三、晚年的伟大转变
1.背景
(1)十月革命的成功,五四运动的爆发。
(2)中国共产党多次派李大钊等人与孙中山接触。
2.实现——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召开: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2)内容
①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
②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孙中山为国尽忠
(1)北京政变: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共商国是。
(2)概况:孙中山抱病北上,在途中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主张。
(3)逝世: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特别提醒]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为维护民主共和,同反民主共和的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开创了新三民主义时代的斗争历程,突出体现了孙中山追随时代潮流、不断进步的高贵品质。
- 9 -
孙中山的革命功绩及评价
[史料一] 1919年孙博士已经系统地制订了他的发展中国经济计划的包罗万象的大纲。这个大纲要求:铁路十万英里和碎石路一百万英里;修浚现有运河和开挖新的运河;一个规模巨大的治河工程;开辟商港……具备公用设施的现代化城市的发展。
——[美]韦慕庭《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
[史料解读] 第一句话是中心句,表明孙中山重视民生建设,关键词“铁路”“碎石路”“运河”“商港”等表明了民生建设的重点在交通运输方面。
(1)史料一中他认为建设的重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
【提示】 重点:交通运输。
原因: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或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史料二] 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民国十三年四月)
[史料解读] 注意关键词“首要”,说明孙中山把民生问题放在首要位置。
(2)根据史料二,分析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有哪些新发展?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新发展:将民生问题放在国家建设的首位;以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或以发展经济解决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
原因: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是革命的坚定力量。
孙中山一生与时俱进的三次伟大转变及功绩评价
(1)三次转变
次数
三次转变
时代背景
主要思想
时代影响
第一次
医人到医国
晚清腐败、民族灾难
主张改良、革新政治
第二次
改良到革命
幻想破灭、甲午中日战争惨败
三民主义
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帝制
第三次
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共和屡败、十月革命
新三民主义
国共合作、反帝反封建
(2)功绩评价
①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 9 -
②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引发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推翻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捍卫了民主共和,促成了国共合作,对中国和世界革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③他是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是亚洲觉醒的先驱。
一、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和革命精神
1.历史功绩
(1)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
(4)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6)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2.革命精神
(1)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和平统一,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2)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3)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4)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二、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积极性
(1)公布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法令,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和要求,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它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3)用法律形式否定独裁专制君权,赋予国民自由权利,确立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
2.局限性
(1)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权利的保障;没有采取地方分权制,不利于政权的巩固;违反关于政体设计的理性分析,使宪法成为从事某种政权追求的工具。
(2)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可能真正起到限制约束袁世凯的作用。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成为一纸空文,
- 9 -
后被《中华民国约法》取代。
[课堂小结]
知 识 网 络
答 题 术 语
1.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并试图以革命手段解决这些矛盾。
2.发展后的新三民主义包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指导思想。
3.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两面性与软弱性)。
1.1905年夏,孙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这表明孙中山( )
A.认识到清朝的覆亡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B.已感到建立统一资产阶级政党的迫切性
C.已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公认领袖
D.看到了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B [题干材料中,孙中山强调的是各地分散的斗争迫切需要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故选B项。]
2.孙中山以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为此,孙中山( )
A.反对学习欧美
B.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主张平均地权
D.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 9 -
C [由题干信息“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可知孙中山认为欧美国家虽然整体实力比较强大,但其民实困、社会革命其将不远。题干反映孙中山认识到欧美国家贫富差距等社会流弊,故是民生主义,故C项正确;A项“反对”说法错误,应是主张学习;B项说法正确,但指的是民权主义,不符合题意;D项“明确”说法错误,题干也无从反映。]
3.以下孙中山建立和维护民主制度的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发动二次革命 ②领导辛亥革命
③建立中国同盟会 ④发起护国运动
A.③①②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②④①③
C [二次革命发生于1913年,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中国同盟会建立于1905年,护国运动发生于1915-1916年,所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①④,故C项正确。]
4.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以下关于孙中山先生奋斗的业绩,叙述正确的是( )
A.为推翻清王朝统治,率革命党发动武昌起义
B.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C.为推动民主革命发展,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D.为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领导进行北伐战争
C [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并没有在国内,没有直接领导,A项排除;B项中的《中华民国约法》说法错误,应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推动民主革命发展,C项正确;D项“领导进行北伐战争”说法错误,北伐战争时,孙中山已去世。]
5.下列有关孙中山的革命言论,按出现时间先后,其中最晚的是( )
A.“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B.“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C.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D.“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C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是在辛亥革命之前,“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是在孙中山伟大转变之后,是最晚的]。
6.孙中山在1924年8月出版的《三民主义》一书中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这一解释的本质意义在于( )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 9 -
B.实践美国民有、民治和民享思想
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D [材料只是提供了民权的内涵,只是共和国建立的一方面,故A项错误;材料只能体现民享思想,以偏概全,故B项错误;民权问题与民族问题联系不大,故C项错误;孙中山对民权做出具体阐释,明确了人民的权利,故D项正确。]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之革命发韧于甲午以后,盛于庚子,而成于辛亥,卒颠覆君政。夫革命非能突然发生也。自满洲入据中国以来,民族间不平之气,抑郁已久。海禁既开,列强之帝国主义如怒潮骤至,武力的掠夺与经济的压迫,使中国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满州政府既无力以御外侮,而钤制家奴之政策,且行之益厉,适足以侧媚列强。吾党之士,追随本党总理孙先生之后,知非颠覆满清,无由改造中国。乃奋然而起,为国民前驱;激进不已,以至于辛亥,然后颠覆满洲之举,始告厥成。
材料二 然而当时之实际,乃适不如所期,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使当时而有此政党,则必能抵制袁世凯之阴谋,以取得胜利,而必不致为其所乘。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以上材料均摘自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
(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为什么认为“革命非能突然发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始告厥成”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从“革命第一次失败”中得到哪些教训?为此,在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3)综合上述材料,表现出孙中山怎样的精神?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自满洲入据中国以来,民族间不平之气,抑郁已久……列强之帝国主义如怒潮骤至,武力的掠夺与经济的压迫,使中国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满州政府……钤制家奴之政策,且行之益厉,适足以侧媚列强。吾党之士……知非颠覆满清,无由改造中国。乃奋然而起,为国民前驱;激进不已……”概括说明孙中山认为“革命非能突然发生”的原因;根据对材料“以至于辛亥,然后颠覆满洲之举,始告厥成”的理解,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概括列举“始告厥成”的主要依据。第(2)问,根据材料“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
- 9 -
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概括归纳孙中山从“革命第一次失败”中得到的教训;根据以上材料信息的理解并结合孙中山后期的革命活动,概括说明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时期所进行的革命探索。第(3)问综合两则材料信息,认识理解孙中山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做的革命探索、不懈的努力和新的飞跃,据此概括总结从中体现的孙中山的革命精神。
[答案] (1)原因:满汉民族矛盾;列强侵略,清政府无力御侮,中国沦为半殖民地;革命党人的革命精神。
依据: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创立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教训:与反动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妥协;革命党自身组织涣散。探索:改组国民党;国共合作(或联俄联共);重新阐释三民主义。
(3)顺应时代潮流(或与时俱进),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 9 -
相关文档
- 2020版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培2021-08-265页
- 2020秋高中历史专题六穆罕默德阿里2021-08-2615页
-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三人2021-08-266页
- 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跟踪检2021-08-268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2021-08-2611页
- 2019-2020学年新培优高中人教版历2021-08-266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021-08-268页
-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2021-08-262页
- 高中历史第5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2021-08-2649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2021-08-26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