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00 K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时53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作业)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作业(五十三) ‎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作业时间:  月  日 ‎1.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  )‎ A.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   B.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 C.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 D.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 答案:C 解析:孙中山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不是社会主义者,故A项错误;1905年的孙中山并未彻底认清中国国情,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未明确提出反帝纲领,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句话可知孙中山已认识到西方私人资本发展所带来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冲突等弊端,因此主张中国学习西方生产方式,但要努力避免西方贫富差距的弊端,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体现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但不能说明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故D项错误。‎ ‎2.1894年孙中山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兴中会誓词,1903年把“创立民国”作为中华革命军团体誓词,1905年将其思想体系概括为三民主义,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这表明,孙中山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  )‎ A.旨在彻底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追求建立类似于美国的政治体制 C.愈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D.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 答案:D 解析:由材料“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可知孙中山从中国国情和固有的制度中寻找有用之处,以建立新制度,故D项正确。‎ ‎3.1924年1月孙中山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又提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 A.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B.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 C.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D.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又提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可以知道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故D项正确。‎ ‎4.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反映出三民主义(  )‎ 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对中国民主民族革命有指导意义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三民主义不但指导中国的反侵略,也指导反封建,故D项正确。‎ ‎5.1924年,孙中山说:“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纳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这表明孙中山(  )‎ A.十月革命影响下主张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 B.十月革命影响下决定节制资本以实现民生 C.受十月革命影响,主张改进民生主义 D.想仿照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实现耕者有其田 答案:C 解析:材料未涉及“无偿分地”,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节制资本”,故B项错误;1905年的旧三民主义中,孙中山只提出“平均地权”‎ 而不具体,1924年新三民主义中,孙中山将之具体为“耕者有其田”,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故D项错误。‎ ‎6.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 A.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B.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C.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 D.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以得知,武装暴动是共识,但是不要把眼光只放在广东,可以看到武装湖南并北上,打破了传统的革命道路路线,为中国革命道路提供了新构想,故A项正确。‎ ‎7.1926年,毛泽东在向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汇报工作时指出:“国民党的宣传工作特别重视城市而忽略了农村。”他断言:“只有把农民的潜力发挥出来,革命党才能获得战胜帝国主义的力量。”这反映了毛泽东(  )‎ A.坚持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 B.革命工作的重心转移至农村 C.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成果 D.肯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坚持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是在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得出的,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革命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是在1927年井冈山道路开辟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此时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故C项正确;肯定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在1927年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8.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下著作反映了毛泽东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探索的是(  )‎ 著作 内容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提出了民主革命领导权的重大问题 B 探索了中国式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 ‎《新民主主义论》‎ 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史实可知,A项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国民革命时期);B项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项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全面抗日战争时期);D项是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故选C项。‎ ‎9.下表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发表的几部代表性作品。其内容反映毛泽东的思想出发点是(  )‎ 时间 文章 主要活动或思想观念 ‎1919年 ‎《湘江评论》‎ ‎“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傍着活的事件来讨论”‎ ‎1927年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深入湖南农村对农民运动作了系统的调查研究 ‎1930年 ‎《反对本本主义》‎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963年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A.独立自主 B.理论联系实际 C.武装斗争 D.批评与自我批评 答案:B 解析:“独立自主”的内容在主要活动或思想观念中没有反映,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对农民运动作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可知毛泽东的思想理论来源于实践,故B项正确。‎ ‎10.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为中央工作会议闭幕讲话所准备的手写提纲中提道:“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这说明当时的邓小平(  )‎ A.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 B.努力向国人揭示市场经济的本质 C.正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舆论准备 D.已形成发展市场经济的完整构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材料中邓小平主张“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表明邓小平重视市场的作用,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故A项正确;材料中邓小平对市场经济只是初步酝酿,还未深入到市场经济的本质,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邓小平对市场经济的思考,没有反映出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故C项错误;D项出现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11.1978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和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这两次谈话都(  )‎ A.完成了拨乱反正 B.打破了思想束缚 C.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深化了体制改革 答案:B 解析:1992年“南方谈话”与拨乱反正无关,故A项错误;两次谈话都打破了思想束缚,前者打破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后者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故B项正确;推动工作重心转移是前一次谈话的影响,故C项错误;两次谈话主要从思想层面推动思想解放而非具体的体制改革,故D项错误。‎ ‎1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对经济进行整顿,造成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在民间,有人说:“中央要取消个体户了”,“改革开放该收一收了,该转一转阶级斗争了”。面对这一局面(  )‎ A.我国全面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 C.国家开始改变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D.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 答案:B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论》(1690年)里指出:一个国家应该有三种权力: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这三种权力必须分立并相互制衡,以此保证公民的自由、平等和财产安全。但由于执行权和对外权由 君主一人掌握,实质上是二权分立。此后孟德斯鸠将政治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司法权的设置和独立是“权力制衡”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说:“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不存在了。如果司法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会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握有压迫者的权力”。‎ ‎——摘编自翟刚学《论洛克与孟德斯鸠分权思想 之差异》‎ 材料二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种行政权力。孙中山在五权宪法里设计了“权能分治”的宪政制度。孙中山将政权与治权分开,让人民掌握“政权”,而政府则实施的是“治权”。国家当中的人民是有“权”对政府进行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的,这样就可以形成主权在民,政府的“能”必须接受人民的“权”的管控,将人民的“政权”与政府的“治权”分开,形成“以权制能”的行政模式。‎ ‎——摘编自马雪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 与西方三权分立学说较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洛克和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创新之处,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 答案:(1)差异:①分权内容不同:洛克主张两权分立;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②分权形式不同:洛克主张阶级分权;孟德斯鸠主张机构分权。③分权目的不同:洛克是保护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孟德斯鸠是为实现政治自由,反对封建专制。④权力制衡方式不同:洛克主张立法权制约行政权(执行权、对外权);孟德斯鸠主张三种权力互相独立、相互制衡。⑤理论的成熟度不同:洛克认为权力之间存在等级关系,很难实现真正的制约与平衡;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更加成熟,更具可操作性。‎ 主要原因:二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洛克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孟德斯鸠生活在法国封建主义和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时代,法国的专制王权统治较英国更深重,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要求较英国更迫切;二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洛克的思想形成于启蒙运动早期,孟德斯鸠的思想形成于启蒙运动的高潮时期,孟德斯鸠吸收了众多思想家的合理成分。‎ ‎(2)创新:增加了监察权和考试权(将“三权分立”发展成“五权分治”)。‎ 评价:进步性,①实现了政府职能权力的有效分工。②提高了行政官员的素质,保证了文官系统的独立性,免受政党干预。③监督政府机关的行为,防止权力腐化,保障民权。④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经验和智慧,发展了西方民主政治思想。(任选三点即可)‎ 局限性:①主张权力之间分工合作,缺乏相互制约平衡的机制。②权能区分学说太过于理想化,人民“主权”对于政府“治权”的制约缺乏具体的办法。③过分强调国家自由,抑制个人自由。(任选两点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一些词语出现的次数变化统计表。‎ 词语 ‎ 十二大 十三大 十四大 十五大 十六大 ‎“左”‎ ‎16‎ ‎5‎ ‎11‎ ‎1‎ ‎—‎ 侵略 ‎12‎ ‎1‎ ‎3‎ ‎2‎ ‎—‎ 阶级斗争 ‎13‎ ‎4‎ ‎4‎ ‎1‎ ‎—‎ 制度 ‎34‎ ‎77‎ ‎46‎ ‎64‎ ‎76‎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12‎ ‎3‎ ‎5‎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 ‎26‎ ‎37‎ ‎2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 ‎14‎ ‎4‎ ‎16‎ 非公有制经济 ‎—‎ ‎—‎ ‎—‎ ‎2‎ ‎6‎ 社会保障体系 ‎—‎ ‎—‎ ‎—‎ ‎1‎ ‎4‎ ‎——摘编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党代会政治报告的 词语变化来看中共十六大的特点》‎ 提炼材料中的一种变化趋势,并运用中国现代史事实加以说明。(要求:可以对整个用词趋势进行分析或者提出新的观点,要求史论结合,语言组织合理,无政治性错误)‎ 答案:示例一 趋势:意识形态色彩(阶级斗争)逐渐淡化。‎ 说明:“以阶级斗争为纲”‎ 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的危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拨乱反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工作的中心是经济建设;中共十四大以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并不断深化发展。国际方面,冷战结束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意识形态的斗争日益淡化。因此,意识形态色彩逐渐被淡化。‎ 示例二 趋势:政府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说明: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保障体系等词语不断增加。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方针,提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些现象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