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第I卷
一、选择题
1.西周的礼制非常严格,在丧礼中对王朝的三公及诸侯一级贵族的赐谥,由太史负责;而对公卿一级贵族的赐谥工作则由低于太史的小史负责。这一举措
A. 保障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B. 巩固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C. 维护了周王的专制统治 D. 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认同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西周的礼制非常严格,在丧礼中对王朝的三公及诸侯一级贵族的赐谥,由太史负责;而对公卿一级贵族的赐谥工作则由低于太史的小史负责。”可知。西周的礼制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在丧礼中对王朝的三公及诸侯一级贵族的赐谥及公卿一级贵族的赐谥都有明确的规定,故B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无论是三公及诸侯一级贵族的赐谥还是公卿一级贵族的赐谥都有明确的规定,材料体现的是丧礼中的赐谥,没有涉及其他方面,故A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夏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维护了周王的专制统治”的说法不准确,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丧礼中的赐谥,没有涉及文化交流方面,D错误。
2.中国传统解决民事纠纷是依靠中间人调解,调解无效时交官府;而官府也主要扮演调解人角色,在民事纠纷导致暴力事件出现后,才扮演法官角色。但到了明清,官府的法官角色越来越重,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专门代人打官司的“讼师”。这种变化表明
A. 古代中国法制意识淡薄
B. 社会发展提升法律的作用
C. 政府奉行以德治民理念
D. 民众已具备近代法律意识
【答案】B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在民事纠纷中,官府法官角色不断强化。这说明社会矛盾复杂化,要求官府依法裁决案件的情况增多,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违背材料核心信息,排除;C项说法违背材料主旨,即强调官府依法判决,排除;近代法律意识强调权利源自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材料核心信息不符,D项排除。
3.匣钵技术的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者劳法盛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A 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 中国古代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 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 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广泛应用的信息,排除A;中国古代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于唐朝,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材料无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地位问题,排除C;匣钵技术是制瓷技术的一项重大发明,极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表明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
4.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下列属于这种思潮的作品是
A. 《悲惨世界》
B. 《人间喜剧》
C. 《老人与海》
D. 《等待戈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浪漫主义文学。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19世纪欧洲民族、民主运动迅速发展,世界处于剧烈的变革和震荡之中。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差,一种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符合题意,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人间喜剧》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与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与题意不符;D选项错误,《等待戈多》是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5.古罗马西塞罗的法学思想被后世普为罗马法的精神、他指出: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实在法)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水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表明罗马法的精神基本特点是
A. 符合自然理性原则的人文性 B. 高于一切民族永恒的适用性
C. 突破时间地域界限的普遍性 D. 依据法律至上判断的确定性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塞罗强调“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说明罗马法中渗透着自然法的理性精神,体现人文性特点,A选项正确;罗马法具有普遍永恒适用性,不能说明罗马法“高于一切民族”,B选项错误;罗马法精神不是突破时间地域的普遍性存在,而是“适用一切民族”、“具有普遍的‘适用性’”,C选项错误;依据法律至上判断的确定性和“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不符,D选项错误。
6.1338年,佛罗伦萨已有二百多家呢绒纺织工场,从业工人三万人,占全城人口的三分之一,年产呢绒七八万匹。该城的丝织业也远近驰名。这说明当时的佛罗伦萨
A. 是地中海最繁荣的工商业城市
B. 具备文艺复兴运动的经济基础
C. 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最大中转站
D. 是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中心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佛罗伦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达,这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经济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只涉及了佛罗伦萨呢绒纺织工场的发展情况,没有涉及佛罗伦萨在地中海的经济地位,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论述了当时佛罗伦萨呢绒纺织也发展的情况,没有涉及对其贸易地位的定位,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当时佛罗伦萨纺织业发展的情况,没有涉及佛罗伦萨是否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中心的信息,D项错误。
7.1787年5月美国制宪会议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共55人,来自12个州(除罗得岛州),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4岁:其中有一半的人拥有大学学位:律师31人、种植园主12人、商人8人、实业家3人:55人中有33人曾经是邦联国会成员、6人曾在《独立宣言》上签字。由此可知,当时的美国
A. 确立了典型的代议制民主
B. 社会上层对精英政治的普遍认同
C. 民主制度的普遍性广泛性
D. 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顶层设计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拥有大学学位”“33人曾经是邦联国会成员”体现出的人士大多属于精英阶层,说明美国宪法制定中民众普遍认同精英阶层,B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制宪会议的组成人选问题,并不是确立了典型的代议制民主,A错误;材料中参加制宪会议的人员中普通民众较少,并不能说明民主制度的普遍性广泛性,C错误;材料不是说明美国宪法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顶层设计,D错误。
8.有学者认为,“八七”会议虽然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仍然认为工人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力量,直到秋收起义后,一部分共产党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工人运动转向农村农民运动。该学者意在强调
A. 城市革命道路是照搬苏联经验
B. 右倾错误的纠正受到了阻扰
C. 工人运动的影响大于农民运动
D. 正确道路的探索具有渐进性
【答案】D
【解析】题意中没有强调城市革命道路是照搬苏联经验的内容,故排除A项;虽然有人“仍然认为工人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力量”,但并不能说明是右倾错误的纠正受到阻挠,故排除B项;工人运动的影响大于农民运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根据“直到秋收起义后,一部分共产党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工人运动转向农村农民运动”可知该学者强调的是正确道路的探索具有渐进性,故选D项。
9.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例
A. 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B. 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 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D. 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历史解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中说明的是农民没有把获取的钱财投资于商业的扩大再经营,反而从事土地开发,体现出当时农民重视土地的思想,这种经济思想显然不利于农村自然经济的快速解体,这种案例说明近代经济变动的复杂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农民思想是安土重迁,不是主动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故C
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农民意识问题,不能论述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结论,故D项错误。
10.有学者说,经过康有为等人的努力,孔夫子从一个死气沉沉的“老学究式的古代文化保存者”,变成为了一个“含有新鲜的生命”的“热情的救世者”。这主要是由于康有为
A. 开创了孔子儒学新体系
B. 摒弃了儒学传统价值观
C. 将孔子塑造成了革新者
D. 提升了儒学宗教地位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康有为为了给变法减轻压力,把孔子抬出来,推出《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成维新变法的先锋,从而出现材料中的情景,故答案为C。材料内容不是开创孔子儒学新体系,A错误。材料内容是利用孔子为变法减轻压力,并不是摒弃了儒学传统价值观,B错误。材料与儒学的宗教地位没有关系,排除D。
11.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指出,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
A. 政府立法干预经济运行秩序
B. 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核心
C. 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
D. 扶持普通阶层压制特权阶层
【答案】C
【解析】材料“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表明罗斯福新政要通过刺激社会大众的消费能力来释放市场活力,缓解生产与销售的矛盾以渡过经济危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怎样干预经济运行秩序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普通大众消费能力提高的作用,不是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故B项错误;提高普通阶层的生活不等于压制特权阶层,故D项错误。
12.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教授在解释中国市场化过程时,认为中国的市场化变革是由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的,如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等。作者意在说明
A. 边缘力量在政治变革中强势地位
B. 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
C. 民间力量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D. 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可知,作者认为民间的改革推动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边缘革命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无法体现边缘力量的强势地位,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D。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有时宰相达20多人。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待秉承太监代皇帝“批红”。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
——摘编自陆杰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面对经济危机,上任伊始的罗斯福先后向国会提出数十个法案,引起了最高法院的强烈不满,频频以“违宪”要求罗斯福撤回提案。但奇特的是,拥有立法权的国会并未弹劾总统,而是巧妙地成立特别委员会,在配合法案实施的同时牵制总统权力。如《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可关停私营银行,参议院迅速成立“金融银行委员会”,负责召开被整顿银行的听证会,听取业主的申诉,判别其重新开业的可能。《联邦紧急救济法》的实施需耗资30亿美元,参众两院相应成立了3个委员会进行数十次听证,保障了法案的实效性。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国会共成立各类委员会50多个,有效发挥了“国会决策中枢”的功能,为美国渡过难关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魏汝明《浅析美国国会委员会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国会并未弹劾总统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不同历史时期牵制制度的差异。
【答案】(1)特点:时间早,历史悠久;阶段特征明显;最高统治者积极推动;以内制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官员流动性不断加强。
(2)原因: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立法提案权是总统的正当权利;国会成立特别委员会有效牵制了总统的权力。
(3)差异:中国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美国为保障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中国通过分化事权实现牵制,美国通过立法形成权力制衡机制进行保障;中国是皇权之下的权力牵制,美国是立法、司法、行政权力的相互制衡;中国适应了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美国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析】
(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可以得出时间早,历史悠久;依据材料中从汉到清的措施可以得出阶段特征明显;最高统治者积极推动;“”以内制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可以得出官员流动性不断加强。
(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面对经济危机”、“拥有立法权的国会并未弹劾总统,而是巧妙地成立特别委员会,在配合法案实施的同时牵制总统权力”、“美国国会共成立各类委员会50多个,有效发挥了“国会决策中枢”的功能”等信息概括即可。
(3)中美两国不同历史时期牵制制度的差异,可以从牵制制度的目的、牵引制度的方法、牵引制度的权力分配和从牵制制度的经济动因等方面归纳。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文化比较上来看,中国文化盖具有极强度之个性,此可于下列各层见之:
一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
二中国文化自具特征,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
三、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锦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四、中国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
五、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广大中华民族。
六、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二千余年殆不复有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
七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
——摘编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依据材料中观点(任意点或整体),自拟论剧,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不能照抄材料,表述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论文题示例
示例论题1:中国文化善于包容吸收外来文化。
论证;中国文化发展至今,一方面有本土智慧的创造,另方面也有外部来源的养分。西汉末年,佛教进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盛行一时,严重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随脊儒释道“三教合一”,在唐宋明历代士人的努力下,佛教文化逐渐被包容、吸收到中国文化当中。方面,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儒家的伦理纲常被上升到天理的高度,理学形成:另一方面,佛教在与中国文化融合之后,也形成了不同于原始佛教的汉传佛教,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够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并不断创造、发展。
示例论题2:中国文化高度成熟。
论证: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完善,臻于成熟。仅就政治文化而言,秦始皇时就已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及全阶唐,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行之有效,科举制促进了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相比较而言,西方世界直到近代,才逐渐形成绝对君主制、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文官政治等类似的事物。(若从经济、文化方面展开阐述,可以小农经济、儒家思想为例。)综上所述,中国文化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成熟之境。
示例论题3:中国文化自本土发生、发展、成熟。
示例论题4:中国文化独具特色,自成体系。
示例论题5:中国文化历四千年至今,未曾中断。
示例论题6:中华民族多元体。
示例论题7:中国文化的发展度停滞。
示例论题8:中国文化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解析】依据问题,先行了解题目层次,明确本题在解答过程中,需要自拟论题,不能抄材料,回答类型属于结合史实,对所拟命题进行阐述。通过阅读材料,可知材料是用比较法,多层次强调中国文化的个性,即民族特点的,在回答过程中,可以联系中国古代史内容,从任意层次或对材料整体提出论点,结合三个左右的史例,论证自定论点,论证时注意明确严谨,论据服务论点,说理明白,逻辑严密。
15.材料
王莽建立“新朝”(8—23年)后,为了缓和西汉末年以来日益加剧的土地兼并等社会矛盾,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王莽改制、王莽新政、“托古改制(仿照《周礼》改革)”。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制,私人不得买卖,恢复“井田制”。实行五均制,在长安、邯郸、洛阳、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其职责是按工商各业的经营情况征收税款,管理市场物价。由政府办理贷款,如果百姓办理祭祀、丧葬或欲经营工商业而无资金者,可以向政府借货,实行无息或低息政策。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以“托古改制”为名进行了一系列的币制改革,发行20多种货币,价值比例十分不合理,货币贬值严重。由于王莽改制竭力复古,不切实际,所用非人,触动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加之自然灾害非常严重,导致改制的最终失败。
——根据百度百科改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莽改制的措施并简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王莽改制中获得的启示。
【答案】(1)措施:实行土地国有制;实行五均制;实行政府贷款制度;将盐铁等收归国有;进行币制改革。
作用:土地改革虽有利于缓解土地兼并,但违背了经济规律。实行五均制,有利于增加税收,平抑物价。实行贷款制,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减轻百姓负担。将盐铁等收归国有,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但不利于民生的改善。币制改革,导致物价飞涨,加重了百姓负担。
(2)启示: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应该与时俱进;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要高度重视用人之道;应兼顾各阶层的利益(尽量减少改革阻力);应重视对自然灾害的救助(要关注民生)。
【解析】
(1)措施,根据材料“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制”可知,实行土地国有制;根据材料“实行五均制,在长安、邯郸、洛阳、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可知,实行五均制;根据材料“由政府办理贷款……可以向政府借货,实行无息或低息政策”可知,实行政府贷款制度;根据材料“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可知,将盐铁等收归国有;根据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币制改革,发行20
多种货币”可知,进行币制改革。作用,根据材料“为了缓和西汉末年以来日益加剧的土地兼并等社会矛盾”可知,土地国有制有利于缓解土地兼并,但恢复“井田制”等措施违背了经济规律;根据材料“在长安、邯郸、洛阳、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其职责是按工商各业的经营情况征收税款,管理市场物价”可知,五均制的实行,有利于增加政府税收,稳定市场秩序;将盐铁等收归为国家有利于加强国家对经济管控,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但不利于民生;实行政府贷款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百姓的负担;根据材料“发行20多种货币,价值比例十分不合理,货币贬值严重”可知,币制改革,导致物价飞涨,加重了百姓负担。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改革中恢复“井田制”等措施违背了经济规律,因此社会改革要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王莽以“托古改制”的名义下进行了一系列币制改革,导致币制混乱,导致物价飞涨,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因此改革要应该与时俱进,且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王莽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刚愎自用,所用非人,因此在进行改革中高度重视用人之道;王莽改革失败的客观原因是自然灾害严重,这对王莽改制极其不利,因此在进行改革中应重视对自然灾害的救助,关注民生,在进行改革时应兼顾各阶层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