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0.0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4月阶段性验收测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某农具的发明,是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这一农具的发明
A. 有利于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B. 推动了魏晋时期粮食产量的提高
C. 标志着古代灌溉技术的成熟 D. 有利于南方学习北方的先进技术
【答案】A
【解析】根据"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农具应该是曲辕犁,唐朝的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它的出现有利于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故A项正确;BCD与曲辕犁的出现无关,排除。
2.白居易的诗篇描述了这样的农村生活场景:机梭声扎扎,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入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这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哪些特点
①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②以家庭为单位 ③自给自足 ④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体现了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体现了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故①②③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脆弱的一面,④错误。排除ABC项。
3.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些举措
A. 有利于保护自耕农经济 B. 推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C. 杜绝了土地兼并的发生 D. 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解析】汉武帝的做法打击了地方的豪强地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保护自耕农经济,A正确;材料并不涉及商业,排除B项;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杜绝,排除C项;材料主旨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项。
4.公元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隋代到唐初,均田制的内容虽有所调整,但基本精神不变。均田制
A. 动摇了封建土地制度 B. 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C. 加重了百姓赋役负担 D. 使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
【答案】B
【解析】均田令使部分农民获得了土地,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B正确;封建土地制度并没有动摇,排除A项;百姓获得了土地,并没有加重负担,排除C项;均田制之下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排除D项。
5.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这说明
A. 南北方文化不断融合 B. 商人迎合统治阶层需要
C. 北方的战乱已经平息 D. 经济重心南移尚未完成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南方学北方,北方学南方,反映出南北方文化的融合,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统治阶级,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战争的状况,排除C项;南宋时期完成了经济重心的转移,排除D项。
6.比较唐代诗人分布图和宋代词人分布图,可知
A.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B. 文化重心南移带来经济重心南移
C. 唐朝文学成就高于宋朝 D. 江浙地区唐宋时一直是人才密布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唐朝诗人较多的集中在中原一带,而宋代词人较多的集中在江南一带,这体现了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和江南经济的发展,文化也逐渐兴盛起来,反映出经济发展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故A项正确;B项因果关系倒了,排除;材料没有对唐宋的文学成就进行比较,排除C项;江浙地区,唐朝时期人才较少,排除D项。
7.某影视剧描绘北宋的片段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 人们用焦炭冶铁 B. 百姓穿棉衣置办年货
C. 客厅中摆放彩瓷 D. 贵族穿丝绸宴请宾客
【答案】D
【解析】丝绸汉代就有,在宋代出现很正常,故D项符合题意;焦炭冶铁始于南宋,排除A项;百姓穿棉衣,是棉布成为主要衣布材料的体现,出现于明朝,排除B项;彩瓷主要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
8.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诸多行业中已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C. 政府对手工业者控制减弱 D. 官营手工业已破产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在明朝中期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项正确;ACD项都不符合史实。
9.宋代有句民谚是“苏湖熟,天下足”,到了明代中后期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明清时期江浙地区成为了粮食进口省份,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 江浙地区农业出现转型 B. 经济重心在明清继续南移
C. 湖广地区成为经济中心 D. 江浙地区出现了经济困难
【答案】A
【解析】苏湖地区由粮食主产区变成要进口粮食,体现了该地区农业出现转型,不再从事单纯的农业生产,而是从事工手工、商业等,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不能说明湖广成为经济中心,排除C项;进口粮食并不是经济困难的表现,排除D项。
10.唐代长安城承袭西周以来的城市布局并加以完善,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到宋代,汴京桑家瓦子有大小勾栏50余座,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鳞次栉比,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这说明宋代
A. 海上贸易走向繁荣 B. 工商业市镇已在江南地区兴起
C. 汴京不再是政治中心 D. 城市格局和功能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已经打破了对市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并出现了娱乐和餐饮服务设施,这反映出城市格局和功能发生重大变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排除A项;B项是明清时期,排除;汴京在当时还是政治中心,排除C项。
11.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材料反映出雍正时期
A. 社会矛盾尖锐 B.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国家重视工业 D. 鼓励民间进行开矿
【答案】B
【解析】“严行封禁”“永远封禁”体现的是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矛盾,排除A项;国家并不重视工业,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D项。
12.清代统治者奉行“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以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清政府的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A. 弱化了农耕自然经济的形态 B. 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 限制了市镇手工商业的发展 D. 避免了殖民者东来进行贸易
【答案】C
【解析】“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体现的是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限制了市镇手工商业的发展,C正确;这一政策强化了农耕自然经济的形态,A错误;重农抑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项;材料与殖民者无关,排除D项。
13.为了发现与亚洲进行直接贸易的航路,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出海航行,他们分别到达过
A. 好望角、印度、美洲、菲律宾 B. 印度、好望角、美洲、菲律宾
C. 好望角、印度、菲律宾、美洲 D. 印度、好望角、菲律宾、美洲
【答案】A
【解析】根据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可知,,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分别到的是好望角、印度、美洲、菲律宾,A项正确;排除BCD项。
14.不同史观对新航路开辟的解读不同,下列对新航路开辟的描述符合革命史观的是
A.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B. 为亚非拉地区带来了灾难和屈辱
C. 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 D. 物种交换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革命史观的角度理解
,主要表现在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与压迫,因此 为亚非拉地区带来了灾难和屈辱符合革命史观的理解,B项正确;ACD项分别是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的角度分析的,不符合题意。
15.新航路开辟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各项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
①西欧依靠固定地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
②中国人口在明清时期迅速增加
③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沿岸
④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形成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使西欧依靠固定地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对中国人口在明清时期迅速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沿岸。故①②③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是形成了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市场,与美洲无关,故④错误,排除ABC项。
16.殖民者从非洲进口奴隶,运到美洲贩卖,到18世纪在美洲非洲奴隶中有四分之三是英国人运过去的。黑奴贸易
A. 给美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B. 提供了工业革命所需的劳动力
C. 促进美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D. 阻碍了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三角贸易把黑奴运到美洲大种植园中,促进了美洲社会经济的发展,C正确;黑奴来自非洲,排除A项;黑奴没有人身自由,不是工业革命所需要的劳动力,排除B项;黑奴贸易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无关,排除D项。
17.英语中有很多关于Dutch(荷兰)的短语都是贬义的,比如Dutchcourage(酒后之勇)、Dutchcomfort(不让人感激的安慰)等等,这可能是因为
A. 荷兰占领过今美国领土纽约 B. 英国独占世界市场引各国不满
C. 荷兰与英国商业和领海冲突 D. 英国海盗式劫掠欲嫁祸给荷兰
【答案】C
【解析】英荷之间互相贬低对方,主要是在殖民扩张的年代,双方在商业和领海方面有较大的冲突,故C正确;ABD项的内容与英荷间的矛盾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18.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茶叶刚进入时,下午茶起初是英国上流社会的一项礼仪,到了19世纪中叶,“以茶待客”现象走进了英国社会。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殖民扩张推动了东西方贸易发展 B. 英国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C. 鸦片战争之后中英茶叶贸易增加 D. 君主立宪制完善使人人平等
【答案】A
【解析】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加大了与东方的贸易,更多的茶叶进入到英国,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故A项正确;生产方式的变化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并不是只有中国才有茶叶,故C项错误;材料与人人平等无关,且君主立宪制下并非人人平等,排除D项。
19.如下图是英国人口变化表,这一时期英国人口数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1750—1821年英国人口数(单位:百万人)
年份
1750
1781
1801
1811
1821
人口数
10.5
13.0
15.0
170
20.8
A. 工业革命的完成 B. 三角贸易引进了劳动力
C. 居住环境的改善 D.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值英国工业革命开展,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出生率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因此英国人口出现增长趋势,D项正确;此时工业革命还没有完成,排除A项;三角贸易把黑奴运的美洲,而不是欧洲,排除B项;工业革命会引起环境污染,排除C项。
20.下列发明中,均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是
A. 飞梭、水力纺纱机、塑料 B. 水力织布机、骡机、炸药
C. 珍妮机、蒸汽机、汽轮 D. 铁路、涂料、人造纤维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珍妮机、蒸汽机、汽轮都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C正确;塑料、炸药、人造纤维等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ABD项。
21.19世纪30年代,“有机化学之父”德国科学家李比希建成欧洲化学研究中心,正是这些化学家的长期研究,才使得德国的化学工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领风骚。这一材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化学领域的成就
A. 来源于实践经验 B. 依赖于科学家的实验室
C. 取决于国家统一 D. 得益于民主国家的建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正是这些化学家的长期研究,才使得德国的化学工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领风骚”并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可知,化学领域的成就依赖于科学家的实验室,这是科学与理论紧密结合的体现,故B项正确;A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不符合题意;CD项不符合当时德国的史实,排除。
22.洛克菲勒从开办一家小炼油厂起家,通过合并其他厂家而成为“石油大王”。他的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美国九成以上的炼油工业,他接着成立了美孚石油托拉斯,建立包括原油生产、炼油、运输、销售等等一套完善的系统。这反映出,美国的石油工业的特征是
A.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B.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C. 已取代了其他能源行业 D. 以发包形式分散经营
【答案】A
【解析】根据“他的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美国九成以上的炼油工业”“托拉斯”等信息可得出,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与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故A项正确;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排除B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D项。
23.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松江)太(太仓)布市,消减大半。可知这一时期
A. 中国传统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B. 出现提倡国货运动
C. 外来技术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D. 自然经济已经消失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松江一带传统的家庭纺织业逐渐破产,反映出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冲击,故A项正确;BC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自然经济当时仍然存在,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
24.江南制造总局主管官僚对军械制造一窍不通,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在洋人手中。设立无烟火药厂时,高薪聘请洋匠沙理温主持,可是经年造不出火药。这表明洋务企业
A. 存在弊端制约自身发展 B. 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C. 官僚比较了解军械制造 D. 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洋务企业的主管官僚不懂业务和技术,不得不依赖外国人,反映了洋务企业存在技术薄弱的弊端制约自身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管理体系的问题,排除B项;C与主旨相反,排除;D项不符合“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在洋人手中”,排除。
25.1895年,状元张謇在南通开设大生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饲虎”,张謇这么说的主要原因是
A. 洋务派所创办的工业的限制 B. 清政府阻挠民间办厂
C. 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府的压制 D. 劳动力问题无法解决
【答案】C
【解析】“捐弃所恃,舍身饲虎”反映的是张骞开办企业受到多方的压迫,主要是外国资本主义的竞争与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故C正确;大生纱厂是民族工业,不是洋务企业,排除A项;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劳动力的问题,排除D项。
26.祝大椿办上海公益纱厂,“其初纯系华人资本,后为营业起见,利用怡和洋行以推广销路,让一部之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这一做法
A. 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B. 使民族工业走向消亡
C. 符合民族工业自强求富的口号 D. 目的是引进外来技术
【答案】A
【解析】“利用怡和洋行以推广销路,让一部之股份给英人”使得外国资本得以输入中国,故A项正确;消亡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排除C项;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经营,而不是引进技术,排除D项。
27.1912—1919年期间,中国新建厂矿470多家,新增资本大约1.3亿元,取得这一成就的内因是
A. 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 清政府奖励工商
C. 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D. 实业救国思想产生
【答案】C
【解析】1912—1919年期间,民放工业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内因主要是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C项正确;A项是外因,排除;此时清政府已经覆亡,排除B项;实业救国思想产生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段,不是这一时期,排除D项。
28.1938年,地处长江三峡的湖北宜昌,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船队,冒着日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从而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史称宜昌大撤退。宜昌大撤退
A. 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B. 改变了民族工业布局
C. 标志抗日战争进入到反攻阶段 D. 使民族工业走向消亡
【答案】B
【解析】抗战时期因时局的需要,部分企业转移到四川等西南地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B项正确;此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排除A项;C项与史实不符合,排除;战略迁移不会使民族工业消亡,排除D项。
29.“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办的西北毛纺织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刘鸿生的话说明
A. 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 B. 外国资本跌价竞争
C. 官僚资本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D. 公私合营初见成效
【答案】A
【解析】材料“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反映出民族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官僚资本的压迫与剥削,A项正确;材料强调官僚资本,而不是外国资本,排除B项;官僚资本的压迫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D项是三大改造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
30.辛亥老人回忆湖南地区的情况时说:“革命后,男女交际自由、结婚自由和男女平权的呼声很高”,“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能阻止的了”。这一现象说明
A 传统婚姻观念受到冲击 B. 革命党人不再纳妾
C. 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D. 婚俗变革风靡内地
【答案】A
【解析】“男女交际自由、结婚自由和男女平权的呼声很高”“自由结婚……”体现的是辛亥革命后婚俗正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婚姻观念受到冲击,A项正确;材料与革命党人无关,排除;C项是新中国成立后,排除C项;湖南一个地区,不能代表整个内地,排除D项。
31.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南京临时政府和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也多次下令禁止缠足,但仍然屡禁不止。据此可知
A. 废止缠足成为当时社会共识 B. 近代社会习俗变迁比较艰难
C. 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D. 民间未掀起社会改良的潮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与南京临时政府屡次禁止缠足,却屡禁不止,反映出近代社会习俗变迁比较艰难,B项正确;材料强调废除缠足遇到的阻力,而不是共识,排除A项;缠足屡禁不止,不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的体现,这是糟粕,排除C项;材料强调政府的行为,而不是民间是否有自发的改良,排除D项。
32.“紫光阁铁路”上形行驶的宫廷专列,是李鸿章为慈禧在德国订制的。慈禧迷信风水,害怕火车汽笛声破坏京城“龙脉”,所以不用蒸汽机做牵引动力,“每车以内监四人贯绳曳之。”据此推知
A. 守旧观念阻碍近代化 B. 慈禧担心列强争夺修路权
C. 西学东渐尚未开始 D. 铁路发展在中国各地受阻
【答案】A
【解析】蒸汽机车变成人拉火车,反映出传统守旧观念阻碍了中国交通近代化,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西学东渐早已开始,排除C项;一个地方受阻不能说明各地都受阻,排除D项。
33.甲午战后,李鸿章前往日本进行谈判,在与日本人讨论赔偿条款时需要向清廷请示,与李鸿章可以及时得到清廷指示的近代事业是
A. 电报业 B. 报刊业 C. 铁路交通业 D. 轮船航运业
【答案】A
【解析】甲午战争时期,能用到的通讯工具是电报 ,A项正确;报纸是传播媒介,而不是通讯工具,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D项是交通工具,相对较慢,无法及时联系清政府,排除。
34.《俄国史》记载,在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但常被认为“不如私人商店”。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材料表明
A. 新经济政策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经济恢复活力
C. 战对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
D. 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催生新经济政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俄国社会主义商店不如私人商店可以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促进了市场竞争,使人们享受到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选B;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严重政治经济危机,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排除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贸易,材料中“社会主义商店”和“私人商店”的存在体现了当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而不是新经济政策出台的原因,排除D。
35.苏联曾经颁布《国营企业》法,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为此又相继通过有关计划、科技、物资供应、财政、价格、银行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决定。并要求在两年内全部企业按新原则办事,向新体制过渡。当时苏联处于
A. 斯大林时期 B. 赫鲁晓夫时期
C. 勃列日涅夫时期 D. 戈尔巴乔夫时期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为此又相继通过有关计划、科技、物资供应、财政、价格、银行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决定”等信息判断,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故C正确;据材料“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信息与斯大林模式中以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不符,故A错误;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农业,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与材料“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信息不符,故B错误;据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时期,制定了发展苏联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试图以经济管理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没有推进新体制,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故选C。
36.到1982年,法国的煤气、铁路、邮政、电信、电视广播等行业的国有化率为100%,电力、煤.矿、航空、银行、烟草等行业的国有化率为90%,钢铁、造船等行业的国有化率在80%以上。这反映出二战后的法国
A. 公有制成为国民经济主体 B. 发展水平领先欧洲各国
C. 政府加大了干预经济的力度 D. 经济危机得到有效控制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数据来看,二战后法国采用计划指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大了国家干预的力度,故C项正确;法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制是主体,排除A项;材料没有把法国与欧洲国家进行比较,不能得出B项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与材料危机无关,排除D项。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同任何其他的人或其他阶层的人竞争。这样君主们就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二 凯恩斯认为,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长期需要看,政府对经济一味采取自由放任的不干预政策,单纯依靠私人经济的市场自动调节,不可能做到使资本主义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持续增长。因此,凯恩斯大声疾呼要实行政府干预经济,并且凯恩斯在为政府设计干预经济的政策时,着眼点放在社会总需求方面。为此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以需求管理为主,要以扩大政府开支、扩张政府需求的方法来弥补私人有效需求的不足。凯恩斯的理论及其政策主张提出后,很快风靡于西方各国经济学界,成为居主流地位的一大经济学流派。
——摘编自王东京《凯恩斯“革命”与他的充分就业理论》
材料三 1944年,哈耶克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出版,他指出:太多的政府规划意味着太多的政府权力,将破坏自由,奴役人民。……中央计划是走向极权国家的第一步。自由是绝对的,要靠竞争机制运作,一旦有时会导致相当多的失业,就不得不承受。
凯恩斯对此进行回应:“我们追求的不是没有计划,或者只有少量的计划……我们的确需要更多的计划。
争论中,哈耶克处于劣势。他的《通往奴役之路》很大程度上被学术界视为“反动分子恶意破坏崇高理想”。……1974年,哈耶克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制高点:世界经济之战》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亚当·斯密和凯恩斯观点的差异。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当·斯密和凯恩斯经济理论形成的背景。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哈耶克观点的事实依据,分析1974年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原因。
【答案】(1)异:亚当·斯密倡导自由竞争,强调经济活动由市场主导;政府不干预资本家的经营,但要运用法律为经济自由发展创造社会条件。
凯恩斯主义只靠市场调节不能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侧重社会总需求,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实行充分就业,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
(2)亚当·斯密: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要求扫除封建残余,(重商主义不适应时代需求),扩大国内外市场。
凯恩斯: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1929—1933年经济危机,自由放任政策弊端显露;罗斯福新政实践反思;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显著成效。
(3)事实依据:苏联计划经济采用行政干预经济,国家权力高度集中;罗斯福.新政实施使美国政府权力扩张;德国纳粹党实行极权政治。
原因: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涨”状态反映政府过度干预的弊端;哈耶克对经济现象的深刻剖析和持续研究
【解析】
(1)异:根据“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得出亚当·斯密倡导自由竞争,强调经济活动由市场主导;结合所学可得出其主张政府不干预资本家的经营,但要运用法律为经济自由发展创造社会条件。
根据“单纯依靠私人经济的市场自动调节,不可能做到使资本主义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持续增长”得出凯恩斯主义只靠市场调节不能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根据“要实行政府干预经济,……着眼点放在社会总需求方面。……要以扩大政府开支、扩张政府需求的方法来弥补私人有效需求的不足”等信息可得出侧重社会总需求,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实行充分就业,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
(2)根据“1776年”这一时间,并结合所学可从工业革命的开展的需要概括亚当·斯密自由主义提出的背景。凯恩斯:根据所学要唑工业社会发展的需以及经济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苏联体制的影响等角度概括。
(3)事实依据:根据“中央计划是走向极权国家的第一步”,可举苏联模式、罗斯福新政、德国纳粹党实行极权政治等事实依据。
原因:根据“1974年,哈耶克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信息,可结合西方70年代资本主义滞胀的状况、哈耶克个人的努力等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