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1.50 K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山东省潍坊市北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2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潍坊市北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模拟试题2‎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本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商西周时,营建王城先置宗庙、立社坛,宫城中东西并列有宗庙与宫殿,国之大事均在宗庙和社坛中进行。东周时,诸侯国营建都城则将宫殿置于宫城中央,宗庙迁出宫城。这一变化反映出 A.国家由分裂到统一 B.各诸侯国尊奉王室 C.集权体制逐步确立 D.礼乐制度更为成熟 ‎2.汉成帝改刺史为州牧,然废置无常。东汉末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建议,选派“清名重臣”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政,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一措施 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B.埋下了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 ‎ C.体现了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D.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 ‎3.据统计,唐高祖时,宰相中有科举功名者占7%,唐太宗时为23%,至高宗、武后时上升至35%,武周时则达到40%。这说明 A.庶族地主地位显著上升 B.科举制推动了文化发展 ‎ C.科举成为进身高官重要途径 D.选官制度日益完善 ‎4.史学家戴逸论述:“汉唐宋明均以关内富庶之区为立足点,北筑长城,抵拒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而康熙不同……不以长城为内外之界,而是平定青海,安抚西域,驻兵于乌里雅苏台和巴里坤、哈密一带。”对康熙皇帝上述作为的评价,正确的是 A.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B.为清兵南下统一中原扫清道路 ‎ C.放弃长城使北方地区战事频繁 D.大规模用兵导致清朝财力衰竭 ‎5.马克思指出:“仅就以上的条约(《天津条约》)内容而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似乎并未谋得外交上的特权,不过是迫使清廷放下了天朝大国的架子,承认了列强与清国的平等地位而已。其实大谬不然。”在这里,马克思意在强调《天津条约》‎ A.确立了列强与中国的国家平等地位 B.适应了列强大规模商品输出的需求 ‎ C.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实质上是损害中国利益的不平等条约 ‎6.1898年,清政府同意了总理衙门为扩大税源开设商埠的建议,并规定自开口岸的管理及司法诉讼权归中国政府。到民国初年,中国政府自开通商口岸50处左右。这体现了 A.国家致力于摆脱列强控制 B.政局变动提升了国际地位 ‎ C.国人对世界认知发生变化 D.贸易政策与格局得到调整 ‎7.192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中国国民党联席会议作出了“减轻佃农田租25%”“禁止重利盘剥,最高利率年利不得超过20%”的规定。这些规定体现了 A.民生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B.民主革命的要求 ‎ C.国共两党分歧日益消除 D.民族主义的趋向 ‎8.民歌《骂蒋匪》“一骂蒋中正,全国下通令,进攻鄂豫皖,围剿我红军。二骂蒋匪军,勾结土豪和乡绅,血腥残杀我红军,手段真残忍……”该民歌反映了 A.国民大革命面临失败危机 B.革命根据地受到严重冲击 ‎ C.红军主力转战于江南各省 D.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背景 ‎9.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边区民主选举中,陕甘宁边区有80%的选民参加了选举,绥德、清涧、延川等地达到95%,一些地方因陋就简发明了“圈选”“豆选”“洞选”、流动票箱、挨门串户等选举方式。这主要体现出 ‎ A.人民民主选举广泛真实 B.民主政权建设包容开放 ‎ C.边区文化教育保守落后 D.统一战线得到广泛支持 ‎10.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60年代,外交重点转移到亚非拉国家,形成了反苏反美的“两条线”外交战略;60年代末,又确立了“联美反苏”的“反霸一条线”政策。这反映出新中国外交 A.受到国际形势影响 B.奉行不结盟政策 ‎ C.自主性逐渐减弱 D.致力于全方位外交 ‎11.公元前4世纪,德谟斯梯尼曾多次担任雅典重要官职,经常发表演说,在公民大会提出议案。他曾资助城邦购买粮食、修筑城垣,出资赎回被俘公民,先后承担了5次舰船捐、2次宴会捐、2次合唱捐。这反映出当时雅典 A.面临严重财政困难 B.金钱左右城邦民主制度 ‎ C.频繁发动对外战争 D.政治人物重视公共利益 ‎12.一战前,德国政府在处理外交问题时不敢轻易妥协,否则会被民众批评为软弱或胆怯,这使得德国政府在处理危机时总是保持强硬态度。材料表明 ‎ A.激进民族主义影响外交政策 B.德国欲借战争转移国内矛盾 ‎ C.德国政府的决策被民意左右 D.民众的民主诉求得到了落实 ‎13.1940年6月,英国同日本签订《英日天津协定》等条约,规定中国银行存放在英租界的白银由英、日共管;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禁止武器、弹药并铁道材料之通过缅甸输送,禁止缅甸输出之货物,在香港也禁止输出。”这体现了 A.英国支持日本南进战略 B.英日结盟封锁中国 C.中英盟国关系出现裂痕 D.英国对日绥靖政策 ‎14.1954年,美国新闻署要求对外宣传应致力于显示美国“信奉世界和平、相信人类和国家之间的博爱能够在联合国内消除其分歧和推动合作”,应当通过“非自我夸耀的方式”展现“美国抵抗侵略的能力”和支持“世界和平秩序的构建”。其目的是 A.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塑造美国良好国家形象 ‎ C.推动联合国发挥更大作用 D.反思美国对外政策 ‎15.1963年第18届联大讨论召开贸易与发展会议问题,会上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1964年,七十五国集团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并发表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1980年该集团成员国达119个。这主要反映了 ‎ 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B.联合国是实现多边合作的重要舞台 ‎ C.经济区域集团突破地域限制 D.新兴国家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6题11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6分,共55分。‎ ‎16.(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南昌汉代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是近几年我国考古领域的重大发现。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不仅有200万枚(约10余吨)五铢钱、478件(重达115公斤)马蹄金,还有编钟、琴、瑟等礼乐用器,以及各式棋盘、砚台和一件画有孔子像的屏风,此外还有大量记载着儒家经典著作的简牍。‎ 据《汉书》,刘贺为汉武帝之孙,袭昌邑王。公元前74年,汉昭帝崩,无子。刘贺为大司马霍光所诏,嗣为昭帝之后。然即位二十七日即被霍光废归昌邑。公元前63年,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后因扬州刺史奏言,刘贺被削去三千户。公元前59年薨于豫章(今南昌)。后又因豫章太守奏言,以为不宜立嗣,国除。‎ ‎(1)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3分)‎ ‎(2)海昏侯基发掘后,刘贺的历史形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有人认为应该依据出土的文物,推翻众多史书对刘贺“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的记载,为其“正名”;也有人认为应当依据《汉书》等正史的记载,继续维持对刘贺的评价。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17.(16分)以考试来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沿用唐制,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士。宋仁宗时,范仲淹以参知政事主持改革,要求在录取进士时把策论和经学放在首位,以打破考生在试题中可以追求文辞的华丽和形势的完美,脱离为官所需的行政能力。殿试在唐代并未形成定制,也没有出现齐备的条法规范。宋太祖时殿试成为常制,加在省试之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最终使北宋形成了地方“发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为了保证科举的公正性,避免世家权贵的干扰,杜绝公荐请托之风,宋太宗时又实行了“锁院”制度。宋真宗景德二年开始在殿试中实行誊录,即在收卷后,由专人誊写试卷副本,考官根据副本评阅定等。‎ ‎ ——摘编自刘术永《略论宋代科举制度的新变化》‎ 材料二 1870年改革规定高级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和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数学和自然等11门。从内容可以看出,高级文官的考试以人文科学为主,以基础理论为主,与担任文官职务具有实际价值的社会学、公共行政学不在考试范围之内;作为选考科目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均为一般的基础知识,与担任高级文官几乎无直接关系。‎ ‎ ——摘编自洪忠杰《试析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科举制度的新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考试内容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与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对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6分)‎ ‎18.(12分)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材料二 表4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词语的使用频率变化。‎ 表4‎ 年代 ‎“天朝”使用频率 ‎“中国”使用频率 道光最初10年 ‎50余次 不满10次 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 ‎6次 ‎5次 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 ‎6次 ‎14次 成丰 ‎《筹办夷务始末》前五卷约5次 逐渐取代天朝 光绪 几乎不用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内外称呼词语的变化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9.(16分)图3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与美、苏关系变化示意图。根据图片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 图3‎ 以图示中的时间尺度为基点,指出中、美、苏关系演变给中国外交发展空间带来的变化,并结合史实说明相关变化给中国造成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5.CBCAD 6-10.CBBAA 11-15.DADBA ‎16.(11分)‎ ‎(1)示例一:信息:海昏侯墓出土大量五铢钱、马蹄金。(1分)‎ ‎ 历史现象:汉代统治阶级集中了大量的财富,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2分)‎ 示例二:信息:海昏侯墓出土了孔子屏风和大量的儒家经典简书。(1分)‎ 历史现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社会上尊孔崇儒之风盛行。(2分)‎ 示例三:信息:权臣霍光扶植刘贺从昌邑王到帝王,即位二十七日被即被废黜。(1分)‎ 历史现象:权臣霍光可以决定皇帝的废立(外戚干政),说明皇权受到威胁。(2分)‎ 示例四:信息:扬州刺史监督海昏侯刘贺的言行。(1分)‎ 历史现象:汉武帝时在地方上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郡国。(2分)‎ ‎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若答出汉代手工业发达、侯国受属地太守管辖等答案亦可得分)‎ ‎(2)【答案一】‎ 观点:应该依据墓葬出土的文物史料重新评价刘贺。‎ 理由:出土文物是实物史料,从出土的文物可推断,刘贺生前重视礼乐、尊孔崇儒,刘贺的形象是他在权力斗争失败后、权臣霍光刻意诋毁的结果。‎ ‎(从重视出土文物的角度作答,该答案最高不超过5分)‎ ‎【答案二】‎ 观点:应该依据众多文献资料的记载,维持对刘贺的评价。‎ 理由:中国古代史书编纂历来有秉笔直书的传统;众多史料都记载了刘贺的行为;刘贺的墓葬中不可能陪葬有自我诋毁之物,很多物件可能出于附庸风雅的目的;出土文物无法改变对他的评价。‎ ‎(从重视正史等文献记载的角度作答,该答案最高不超过5分)‎ ‎【答案三】‎ 观点:应该综合运用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的相互验证,谨慎进行评价。(3分)‎ ‎ 理由:中国古代,正史多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往往代表着政治斗争中获胜一方的立场;出土文物虽是实物史料,但不能简单用来直接解释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应该将两者进行结合,并搜集更多史料进行相互印证,从而得出结论。(5分)‎ ‎(综合运用两类史料全面评价,综合答案一、答案二的理由作答,该答案最高8分)‎ ‎17.(16分)‎ ‎(1)新变化:考试内容上以策论和经学代替诗赋;确立殿试制度和三级考试制;废除公荐制度,实行锁院制;完善科举程序,实行糊名法和誊录法。(6分,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文官知识结构失衡,重文轻理;忽视科技的地位。(4分)‎ ‎(3)启示:人才选拔考试过程中要坚守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人才的选拔不仅要注重专业科目,而且要多方面考查;人才选拔方式的多元性和创新性,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机制。(6分,言之有理即可)‎ ‎18.(12分)【评分参考】‎ 观点:层次二:观点明确、合理(2分)。‎ 层次一:观点较为明确、合理。(1分)。‎ 阐释:应结合史实,主要包括以下角度:‎ ‎(1)称呼词语的变化:对西方的称谓由“夷”逐渐变为“洋”,“天朝”称谓逐渐被“中国”取代,“中国”成为对外的主要称呼。(2分)‎ ‎(2)称呼词语的变化原因:近代中国一系列对外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自尊心严重受挫。在与外国打交道的过程中,对西方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认识逐渐加深。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3分)‎ ‎(3)称呼词语的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清政府逐渐抛弃传统的天朝上国意识,并逐渐形成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对外交往理念,由傲慢自大轻视西方到正视学习西方。(3分)。‎ ‎(若从其他角度论述,合理即可得2分)‎ 表述:层次三:表述成文,论证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2分)‎ ‎ 层次二:能表述成文,论证较充分,思路较清晰。(1分)‎ ‎ 层次一:仅罗列要点,思路不清。(0分)‎ ‎19.(16分)‎ 时间 外交空间的变化 积极影响 ‎20世纪50年代初期 致力于同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打击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为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 致力于同周边国家和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扩大了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威望和影响 ‎1970年代 在发展同第三世界友好关系的同时,同包括日本在内的很多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打破了中国的外交僵局,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1980年代后 开展全方位的外交 为中国改革开放赢得了良好的环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