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1.00 KB
  • 2021-08-26 发布

部编版高考历史能力复习测试题+热点专题复习+阶段性测试题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部编版高考历史能力复习测试题+热点专题复习+阶段性测试题 历史二轮复习能力测试题 6(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12 题,每小题 4 分﹚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 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 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 B. ② C.③ D.④ 2.下表反映 1500-1800 年间欧洲主要国家商船抵达亚洲的数量。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信息, 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 国家 数量(艘) 1500-1599(年) 1600-1700(年) 1701-1800(年) 葡萄牙 705 371 196 荷兰 65 1770 2950 英格兰 - 811 1865 欧洲合计 770 3161 6661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A.16 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最多,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B. 17 到 18 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率高于英格兰 C. 18 世纪葡萄牙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减少,转而致力开辟新航路 D. 18 世纪英格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迅速,有成为海上霸主的趋势 3“我要对诸位说,你们都拥有相同的意见法宝,那就是自由权”。这是 19 世纪 70 年代一位 日本思想家提出的制定宪法的理念。但 1889 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根本没有体现这 一理念,该宪法仍规定 A、贵族院享有立法权 B、众议院享有立法权 C、天皇享有立法权 D、内阁享有立法权 4.20 世纪 30 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 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5.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 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 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 6、“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念的说的 开始流行中国话”这首广为传唱的《中国话》表明 A. 推广汉语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需要 B.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优越性 C.汉语在中外文化中的交流越来越重要 D.汉语是现在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手段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7.“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 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 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 8.1919 年孙中山在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 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地底陈土”指的是 A.清朝皇室 B.资产阶级保皇派 C.地痞、土匪、烟贩 D.军阀、官僚、政客 9.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 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个人是 A.马丁•路德 B.克伦威尔 C.亨利八世 D.加尔文 10.1929—1933 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 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11 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经验时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 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一“不同的办法” 是 A.进行全面的改革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建立苏维埃政权 12.邓小平曾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 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对话是处理南北问题的方式之一,下列属于南北对话的是 A.1960 年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 B.1961 年召开不结盟国家会议 C.1964 年成立七十七国集团 D.1975 年召开“关于合作和发展的国际会 议” 二.材料题﹙13-14 题,13 题分,14 题分﹚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13 阅读材料: (一)英国人一定是丧失了所有的道德和自由感,否则怎么会对这场世界经历过的最重要 革命,对它正在进行的庄严方式,不表敬仰赞赏。凡有幸目睹这一伟大城市最近三天发展 的同胞,一定不会认为我的话是夸张的。 ——《晨邮报》1789年7月21日论巴士底狱的陷落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1789—1815年的相关史实是否说明法国革命是一场“世界经历过的最重要革命”? 为什么?(6分) ( 二)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 1814 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 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 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问题: (2)这位意大利爱国者的话因何而发?(1 分) (3)如何理解“法国人鲜血的价值”?(3 分) (4)为什么他感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1 分)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 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 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 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为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 理上的价值.在 1914 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 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 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 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 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 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 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 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摘自《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5 分)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 原因。(12 分) (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3 分)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附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2、掌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及结果。 3、掌握历代土地政策、赋税制度以及发展农业的基本措施。 4、概括归纳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概括归纳古代商业的发展。 6、了解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特点及意义。 ★学法指导: 1、注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采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古代一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学会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4、通过理解或记忆,掌握基本史实。 ★高考展望: 1、注意古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联系现代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和税费制度的改革,注重古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 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和特点。 3、注意梳理古代各时期封建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注意内在的继承和发展关 系。 ★知识整合: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1、基础知识 (1)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 ①夏商周:农具大多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少量的青铜农具。 ②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 ③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④两汉:犁壁的出现,赵过发明耧车;牛耕法有二牛抬杠式、一牛挽犁法。 ⑤魏晋南北朝:马钧发明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⑥唐朝:创制了曲辕犁、筒车。 (2)农作物的推广 ①夏商周:五谷 ②魏晋南北朝:南方农作物品种增多 ③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经济作物茶叶生产规模大。 ④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外来农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官种植;清朝前期经济 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土地开发 ①魏晋南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由江东扩展至整个长江流域,波及到岭南和闽江地区; 边疆的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以开发。 ②隋唐:江南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③明清:外来农作物玉米和甘薯的种植,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 (4)农产品商品化 ①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特别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中期以后征收茶税。 ②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扩展至江北。经济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 (5)古代重大的水利工程 ①春秋战国:楚国孙叔敖修芍陂;秦国李冰修都江堰;秦国郑国修郑国渠。 ②秦朝:开通灵渠。 ③隋朝:开通大运河。 2、规律探索 (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要素和基本条件 ①要素: A 耕地面积的扩大; B 粮食产量的提高; C 生产工具的改进; D 生产技术的革新; E 农作物品种的增加。 ②基本条件: A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B 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C 重视水利的兴修,改进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D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历代中央政府发展农业的举措 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发展生产。 战国: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农田水利法。 清初: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 (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①过程: A 春秋战国:江南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B 秦汉:铁器传入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广泛使用牛耕、马耕,江南经济有所发展; C 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D 隋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E 五代: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F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A 北方连年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B 北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 C 南方统治者对生产发展的重视; D 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E 政治中心的南移,一定程度影响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4)关于重农抑商问题 ①实施的原因: A 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工商业的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 展会加剧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B 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工商业的经营不如经营土地保 障; C 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有利于是社会安定; D 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 ②评价: A 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 作用; B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就阻碍了资本 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历代土地制度 1、奴隶社会: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2、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主要包括三种形式: 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确立于战 国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 ②封建土地国有制:以屯田制和均田制为典型。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隋唐沿 用,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③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 足。 3、我国历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规律。 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1、古代的赋税制度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作用或影响 相地而衰 征 春秋齐国 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承认土地私有 初税亩 春秋鲁国 无论公私田,按亩收税 承认土地私有 编户制度 两汉 编户须向国家交纳田租、人头税、 更赋,并服兵役和徭役 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役 制度正式形成 租调制 北魏 受田农民须交纳租、调,丁男要服 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和 兵役、徭役 北方经济的恢复 租庸调制 唐朝 受田那么除交纳租、调外,不去服 役可纳绢或布代役 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两税法 唐朝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 地税,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 为主的征税标准 募役法和 方田均税 法 北宋 包括地主官僚在内,不服役的都要 交纳免役钱;重新丈量土地,按亩 纳税 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保 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一条鞭法 明朝 田赋、徭役、杂税合并,分摊在田 亩上,征收银两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 要 地丁银 清朝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 的地丁银 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 经济的发展 2、规律探索 (1)对古代赋税的分类: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税制: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便准的税制:相地而衰征、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 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征收货币的税制: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2)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资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 ②农民由必须服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租庸调制的“庸”为标志。 ③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⑤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3)古代赋税制度演变所反映的实质问题: 赋税制度的变革或调整实质上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四、古代工商业的繁荣 1、基础知识 (1)手工业 时期 铸造业 陶瓷业 纺织业 造船业 其他 夏商 西周 时期 青铜铸造是主 要部门 出 现 原 始 瓷器 西周平织和斜纹 提花织物 漆器制造达到较 高水平,周朝用于 造车 春秋 战国 时期 铸铁柔化处理 技术;青铜器出 现金银错和雕 铸技术 长沙马王堆出土 的战国麻布残片 纤维相当细密 漆器采用夹纻技 术;用曲造酒;井 盐、池盐、海盐的 开发;工艺著作 《考工记》 三国 两晋 南北 朝 南 方 生 产 青瓷,北方 生产白瓷 吴国八倍之蚕、蜀 锦 造纸技术进步,纸 张取代简牍成为 最主要书写材料, 建业和扬州是有 名的造纸中心 隋唐 时期 唐三彩、秘 色瓷 能 造 使 用 推 进 器 的 战舰 特点:A 产地分布 广;B 生产规模 大;C 产量多;D 分工细;E 技艺水 平搞,融入外来风 格 明清 时期 A 生产工具革新;B 生产技术的提高,产品种类增加;C 分工日益细密,促进地区 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D 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大幅提高;E 新的生产关系——资本 主义萌芽出现 (2)商业、城市的发展 时期 商品种类 市场形成 城市兴起 货币演变 对外贸易 商周 时期 商朝都城 商 以 贝 未 货 币 春秋 战国 时期 各 地 土 特 产交流 中 原 市 场 形 成 许多都城成为繁华的 商业都市 隋时 期唐 固 定 的 贸 易 场所——市, 邸店、柜坊的 出现,唐朝晚 期出现夜市, 农 村 出 现 草 市 长安、洛阳(北方) 扬州、成都(南方) 隋朝:五铢钱 唐朝:开元通 宝 允 许 外 商 自 由贸易 明清 时期 大 量 农 产 品 和 手 工 业 品 投 放 市场 国 内 市 场 扩 大 北京、南京, 江浙地区:市镇 白 银 成 为 流 通货币 区 域 间 长 途 贩运的出现 (3)交通的发展 ①夏朝:有“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的记载。 ②商周:大道宽广平坦,沿途设有旅舍,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三代都城是全国政治、 交通中心。 ③两汉:A 丝绸之路: a 开通条件: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b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西亚→欧洲。 c 意义: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B 海上丝绸之路: a 时间:汉武帝以后 b 路线:广东沿海港口→沿中南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 岛南端 c 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④隋朝:A 开通大运河;B 修筑北方驰道。 ⑤唐朝:A 陆路:向东:长安→朝鲜;向西:长安→(经陆上丝绸之路)→南亚、西亚、 欧洲、非洲。 B 海路:向东:登州、扬州→韩国、日本;向西:广州→(经海上丝绸之路)→波斯湾。 2、规律探索 ①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 A 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多; B 手工业技术不断不进步和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 C 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手工工场的出现; D 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 ②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A 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B 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C 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③古代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A 基础、条件:商品经济的繁荣。 B 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产生。 C 概况:明朝中后期,江南的一些地区的一些部门出现;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 发展。 D 地位:水平低;只出现在个别地区和个别生产部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E 发展缓慢原因:封建所有制的束缚;封建制度的压制。 阶段性测试题三(必修一专题评估测试) (附参考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5·江西五校联考)某报纸报道:“(新中国的成立)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 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 5 亿人民、目 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对该报道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欢呼新政权的诞生 B.改变了亚洲政治版图 C.带有明显的反华倾向 D.反映苏联的官方态度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新中国的成立)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再结合新中国成立的 影响是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改变了亚洲乃至世界政治格 局,所以选 B 项。 2.(2015·山东省实验中学一诊)某文件明确规定:“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 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 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这份文件应该是( ) A.中共“一大”纲领 B.中共八大决议 C.《共同纲领》 D.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说明这段文字材 料应该出现在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之后,A 项与材料中的时间特征不符可直接排除; B 项和 D 项出现时中国积极倡导建设社会主义经济而非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也与题意 不符;材料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属于过渡时期的 C 项符合题意。 3.(2015·益阳)1954 年 12 月 25 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 协要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 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这些规定( ) A.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 B.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明确了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 D.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目提供的信息有:1954 年 12 月、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 和建议。可以反映出此时人民政协会议不再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的组织形式,不是国家权力机关,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 选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 1956 年底,B 项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的时间在建国初,所以 B、D 项说法都不符史实; 故选 A。 4.(2015·箴言中学一模)“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 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 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主集中制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D [解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建立了三大基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是政权组织形式;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 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及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 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做出科学的决策。材料 “……两党制或多党制……”这些字眼可以知道考查的是政党制度,故选 D 项。其他选项不 符合题意。 5.(2015·盐城中学)1953 年,一位美国记者记述:在(中国)东北的工业区,少数民族的 人民在各种工业部门里工作,他们担任着经理、管理员以及技术人员或者一般的职务。在大 规模的训练班里,少数民族工人被培养成熟练的技工,劳动模范之中有许多人来自少数民族。 这主要说明( ) A.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得到复兴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成效 C.少数民族地区向工业化迈进 D.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贯彻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人员得到培训并且从事领导的职务,反映了我国真正的 奉行了民族平等的政策,故选 D 项。A、B、C 三项材料均未得到体现。 6.(2015·扬州中学)1953 年 1 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 年 9 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 B.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D.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 [答案]C [解析]1954 年宪法代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中国 政治发展的需要,社会性质的转变。故选 C 项。 7.(2015·江西白鹭洲中学)1978 年至 1992 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 230 多 部。其中主要包括 1982 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 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 A.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D.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时间“1978 年至 1992 年”可知,这是发生改革开放以后对民主制度的重建 和完善,使中国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8.(2015·嘉兴测试)1945 年 10 月,在回答英国记者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 概念及解说如何”时,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 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下列制度设计中,集中体现毛泽东的论述的是( ) A.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B.一国两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四大自由”表明体现其论述的制度为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故本题选 D 项。A、B、C 三项与题干无关,俱排除。 9.(2015·绍兴一中)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以下关于此表的分析, 符合史实的是( ) 一届人大 二届人大 三届人大 四届人大 五届人大 1954~ 1958 年 1959~ 1963 年 1964~ 1975 年 1975~ 1977 年 1978~ 1982 年 5 4 1 1 5 A.一届人大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二届人大决定开始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C.三、四届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 D.五届人大期间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 [答案]C [解析]第一届全国人大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宪法,A 项错误;“一五计划”是 1953~1957 年,B 项错误;“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是 1999 年,D 项错误。故选 C 项。 10.(2015·河北唐山)从 1993 年 3 月到 1998 年 2 月,八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 40 多个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如《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这些立法的主要目 的是( ) A.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B.保障企业合法地位 C.建立民主法治国家 D.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选择。《保险法》不能体现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故 A 项错误;《票 据法》不能保障企业合法地位,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出示的法律不是针对建立民主法治国 家,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 40 多个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 可以得出这些立法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 D 项正确。 11.(2015·云南玉溪)温家宝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时,引用了“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几句诗。该提问涉及的是( ) A.中美关系问题 B.台湾问题 C.西藏问题 D.钓鱼岛问题 [答案]B [解析]根据“一心中国梦”“兄弟”可知是内部问题,是关于国家统一问题,因此可排除外 交领域的 A 中美关系问题;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1965 年成立自治区,因此排除 C;钓鱼 岛事关中日关系,不属于“兄弟”关系,排除 D。根据所学可知台湾问题是应国共两党内战而 出现的分裂,因两党曾两次合作有兄弟之称,因此符合题意。 12.(2015·邹城)2014 年 1 月 1 日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35 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 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 A.宣布采取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答案]A [解析]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 国的方针,这“被看成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B、C、D 三项均发生在《告 台湾同胞书》之后。因此选择 A。 13.(2015·福建四地六校联考)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接受台湾《中国时报》专访时说: “光是一个徐蚌会战都是上百万人的伤亡,那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对马英九的说法,以下理 解正确的是( ) A.马英九认为徐州会战的牺牲实在是不值得 B.马英九反对解放战争 C.马英九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 D.马英九认为历史的悲剧将再次上演 [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可以看到马英九反对国共两党之间发生类似淮海战役的战争,主张用和 平的方式和方法解决问题。联系各选项,本题应选 C 项,A、B、D 三项说法明显错误。 14.(2015·福建南安)据台湾新闻网 2013 年 10 月 31 日报道,台湾企业联合会总会长郭 山辉 31 日率领 30 多位台商会长,一起对外喊话,希望台湾立法机构能尽速让延宕多时的服 装协议过关。他呼吁“立法院”能放下争议,为了两岸和平、台湾的经济与未来,朝野双方应 共同携手尽速通过外贸协议。由这段资料可见( ) A.两岸直接的经贸往来开始于 2008 年 B.经济利益的驱动促成两岸政治对话 C.经济交流受岛内政治斗争的影响 D.“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在岛内深入人心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该“外贸协议”在台湾“立法院”受到争议而迟迟未能通过,说明海 峡两岸的经济交流受到岛内政治斗争的影响,A、B、D 材料都不能体现,故选 C。 15.(2015·山东省实验中学一诊)1950 年中国外交部发布《外侨管理外资处理意见》,其 中规定对“帝国主义及其仆从国家侨民”采取“赶、挤”政策,有步骤地令其全部撤回。这一做 法体现的外交思想是( )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独立自主不结盟” [答案]B [解析]“一边倒”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C 项“另起炉灶” 是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D 项出现于改革开放新时期。B 项指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16.(2015·南京摸底)1953 年,中国驻缅甸第一任大使姚仲明回国述职,周恩来对他说: “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我们 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政 府( ) A.倡导召开亚非国家会议 B.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解析]上世纪五十年代,亚非国家会议主要讨论的是朝鲜问题和越南问题,并没有提到 中国的边界问题,也并不是由中国倡导,故 A 项错误;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处理的 中苏关系,但并没有涉及边界问题,故 B 项错误;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是为了解决资本 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故 C 项错误;1954 年中国与印度为解决边界问题,提出了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故 D 项正确。 17.(2015·济宁)新中国在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 上诞生,有强烈的独立自主的品格。下列属于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独立自主外交方针表现的 是( )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②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③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中国加入不结盟运动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的国家外交纲领性政策,由时任中国总 理周恩来于 1953 年底在访问印度时提出,并于 1954 年成为指导中印,以及中缅关系的基本 原则。1955 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是周恩来的创 新,万隆会议的精神最终导致了 1961 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开 幕,10 月 18 日起,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展开激烈辩论。10 月 25 日,联合 国大会首先以 59 票反对,55 票赞成,15 票弃权否决了美国、日本等 22 国提出的所谓“重要 问题”提案。符合时间限制的是①②,因此选择 B。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④错误。 18.(2015·广州执信)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文中宣称:中国共产党人 是在 20 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 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支撑这一观点的典型事例是( ) A.实行“一边倒”的方针 B.出席日内瓦会议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参加亚非万隆会议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信息及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能力。题干反映了新中国在 外交上联合发展中国家,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故本题正确选项为 D。 19.(2015·临川一中月考)《领导者》一书中说:“‘然而他(指周恩来)在 70 年代初便看到 要从根本上对中国的国际统一战线进行重建和扩大,还为当代中国的开放政策’奠定了基 础。”作者认为周恩来此时的外交活动( ) A.开始突破意识形态界限 B.丰富了与亚非拉国家的建交原则 C.拓展了中国外交的领域 D.迈出了中国全方位开放第一步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国际统一战线进行重建和扩大,还为当代中国的开放政策奠定了基础” 表明答案 C 项是正确的,其他的三项与材料内容的主旨不相符合。 20.(2014·广东六市联考)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教科书里的西方人,侵略者、压迫 者的形象居多;八十年代,比较友善的形象明显增多。这一转变( ) A.折射出中国外交形势开始趋向缓和 B.表明中国对西方价值观念的完全认同 C.体现了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D.标志中国经济与西方经济全面接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近代列强长期对华 侵略、“左”倾错误和国际紧张形势的影响,左右了教科书里对西方人的看法。后来随着改革 开放和 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20 世纪 80 年代中外关系日益缓和,使得教科书对西方人的 看法有所改善,故 A 项正确。中西方价值观念始终存在差异,排除 B 项。近代时期,中国 人已对西方有深入的认识,题干时间属于现代时期,排除 C 项。中国坚持发展社会主义经 济,不可能与西方经济全面接轨,排除 D 项。 21.(2015·盐城摸底)2013 年 12 月 2 日,《环球时报》报道称“美方建议遵守中国(划定的 东海防空识别区)要求,日媒恼火指责盟友‘背弃’”。20 世纪 70 年代,在中美日关系上美国 曾有过同样的“背弃”并引起日本“朝野震动”的举动。该举动是指( ) A.“乒乓外交” B.基辛格访华公报的发表 C.《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D.《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 [答案]B [解析]“乒乓外交”只是属于民间往来,不属于政府外交往来,故 A 项错误;基辛格访华 公报的发表是 1971 年,此公告里既有基辛格访华内容也有尼克松即将访华的消息,这使同 为反华同盟却毫不知情的日本“朝野震动”,符合题干中“20 世纪 70 年代”时间,故 B 项正确;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在 1972 年,晚于 B 项,故 C 项错误;《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 时间是 1978 年,晚于中日建交时间,故 D 项错误。 22.(2015·沈阳二中)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从某种角度 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 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 的关系。”请你为上述内容确定一个最为合适的标题( ) A.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中美关系的改善对苏联的影响 C.70 年代的台湾问题 D.中国 70 年代的外交突破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日本赶忙拥抱北 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说明当时中国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突破,故选 D 项。 23.(2015·桐乡)关于下面两幅图的历史信息叙述完全错误的一组是( ) ①都在冷战背景下召开 ②都有亚非拉国家参与 ③都强调在“和平共处原则”下发展国际关系 ④都主张在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外交政策 ⑤在两次会议上,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增进了解,发展了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④⑤ [答案]D [解析]万隆会议召开于 1955 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于 60 年代,他们都在冷战背景下召开, 都强调在“和平共处原则”下发展国际关系,故①③项符合事实,排除;万隆会议时亚非国家 参加的会议,不结盟运动主张在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外交政策,中国没有 参加不结盟运动会议,故②④⑤项错误,符合题意,故 D 项正确。 24.(2015·崇义中学月考)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37 年中,先后爆发 87 次战争。其间,29 次在亚洲,26 次在中近东和北非,17 次在中、南部非洲,10 次在中南美 洲,5 次在欧洲。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战争爆发与民主化程度有必然的联系 B.小国间的矛盾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C.战争造就更多亚非拉民族国家独立 D.国际政治格局一定程度上影响战争分布 [答案]D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37 年”指的是 1945~1982 年,这一时期正是美苏冷战时期。 而战争多发的亚洲、中东和北非地区,正是美苏激烈争夺的地区,故选 D 项。材料无法体 现战争与民主的关系,故 A 项不准确;材料无法体现 B、C 两项说法。 25.(2015·通化一中)某时期国际战略格局被形象地概括为:“一个村子、两家姓(姓‘资’ 姓‘社’)、三大力量(美英等发达国、中苏等社会主义及亚非民族独立国)、四种人(资本主义和 社会主义并存、殖民地宗主国与新兴民族主义国家并存)”。这一时期我国面临的国策性课题 不包括( ) A.如何奉行不结盟政策 B.如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C.如何求得国际社会的承认 D.如何拓展国际活动空间 [答案]A [解析]“一个村子、两家姓”说明当时的国际格局应是两极格局,如何奉行不结盟政策作 为国策性课题提出来应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故选 A 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5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第 26 题 12 分,第 27 题 12 分,第 28 题 14 分,第 29 题 12 分。共 50 分) 26.(2015·福建四地六校联考)社会组织方式的演进,是人类政治文明史的主要内容。阅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 6 世纪,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 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 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 6 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选出 50 人参 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公民一生只能担 任两届议员。据记载,公元前 431 年雅典公民近 17 万人,其中只有约四五万成年男性享有 参政权力。 材料二 《汉书》“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 天下为郡县”。这表明秦朝将新创的制度推向全国。 材料三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 生…… 1954 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国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 职务 党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国务院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国务委员 共产党 1 3 29 1 2 6 民主党及 无党派人士 0 3 27 0 2 6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有何显著特点?(2 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秦制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4 分) (3)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内容有哪些民主政治制度?(2 分) (4)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三,简要比较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与雅典公民大会的异同。(4 分) [答案](1)主权在民;真正享受民主的人是少数。 (2)皇帝制度;郡县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明清后越来越成为社会进 步的羁绊。 (3)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同:都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和决定一切国家大事;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代议制民主,公民大会是直接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大 多数人的利益,具有广泛性,公民大会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人 民民主专政,公民大会是奴隶主阶级民主专政。(任意两点)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制、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问,从材料“公民大会成为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公元前 431 年雅典公民近 17 万人, 其中只有约四五万成年男性享有参政权力”分析雅典民主制的特点。(2)问,秦朝建立的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这一制度在很长的时期内维护了国家 的统一与稳定,但是在清朝后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3)问,此问考查的是新中国民主政治 的基本框架,主要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4)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这和雅典的公民大会性质是一样的,但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的是间接民主,雅典民主制 实行的是直接民主,雅典民主具有狭隘性。 27.(2015·泰州)2014 年 10 月 20 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 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这在 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宪法是人类法制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制定将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 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想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使这些伟大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 获得发扬光大。 ——《西方政治制度史》 (1)美国宪法“将……对理想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结合史实从两个不 同的方面加以说明。(4 分) 材料二 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 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因此,要了解当代西方政 治制度乃至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来龙去脉,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历史。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 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 受它监督。人大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不可替代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社会主义中国有哪些政治制度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 记”。(3 分)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 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 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思想?(2 分) 材料四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 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 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 年 2 月 7 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4)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目前中国的这种“特殊的民主”?(3 分) [答案](1)宪法规定,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分,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 和总统执掌,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同时规定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体现了人民主权 原则。 (2)中国政治民主建设借鉴了英国代议制、内阁制、政党制度的一些合理因素。如:我 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均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国家政府机关向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实行 政党制度等。 (3)思想:以法制保障人民民主。 (4)认识: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主的合理成分;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社会主义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内涵;社会主义民主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任意 答出 3 点即可) 28.(2015·南安)二战以来,中美两国均对对方呈现过不同的媒体报道,从中亦可见证两 国交往历史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 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历史时期。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 世纪~1950 年)》 材料二 《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统计 1960 年 1 月至 3 月 1975 年 1 月至 3 月 1985 年 1 月至 3 月 积极报道 0(0%) 2(2%) 51(14%) 消极报道 323(95%) 81(87%) 88(24%) 中性报道 16(50%) 10(11%) 224(62%) 材料三 2010 年美国人给中国打分为 49%,基本是处在所有被调查国家的“中间地带”。 超过半数(52%)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既不是合作伙伴也不是敌人,25%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合 作伙伴,只有 17%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敌人。 ——据美国知名民意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 材料四 中国国内民族情感的上升,美国经济的紧张,以及中国经济模式的改变,所有 这些都会影响中美的共同利益。……来自中国最大的挑战并不是在国际上的地位,而是中国 对于现在全球化体系的不满。 ——《时代周刊·来自中国的新挑战》(2010 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6 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促 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4 分) (3)据材料三、四分析,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主要印象是什么?美国认为中国在哪些方 面对其形成挑战?(4 分) [答案](1)中国观:莫斯科的“傀儡”;忘恩负义的“侵者”。 背景: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或中国抗美援 朝)。(任答 2 点) (2)变化:片面(否定)到客观(由消极为主到中性积极为主)。原因:美中关系的变化(或中 国对美政策的变化);中国推行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对美认识更加理性和客观;国际形势的 变化。(任答 2 点即可) (3)印象:亦敌亦友。 挑战:文化价值观、经济发展模式、国际格局。(任答 2 点即可) [解析](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根据材料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抓住材料“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 义的‘侵略者’”即可作答;通过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在: 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或中国抗美援朝)。(2)问, 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表格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表格中 的积极报道、消极报道、中性报道在三个时段的消长情况反映出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 从片面(否定)到客观(由消极为主到中性积极为主)的变化;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美中关系的变化(或中国对美政策的变化),中国推行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对美认识更加理性 和客观,国际形势的变化。(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据材料三、四分析,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主要印象是亦敌亦友;从材料 四可分析出美国认为中国在哪些方面对其形成挑战,表现在文化价值观、经济发展模式、国 际格局等。 29.(2015·陕西西工大附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4 年 10 月,邓小平宣称,“解决香港、台湾问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 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武力解决问题总是不好的。怎样才能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呢? 这就必须充分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我们的社会制度是不会改变的,永远不 会改变。但是不保证香港和台湾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就不能保持它们的稳定和繁荣,也 不能和平解决问题”。 “允许某些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允许资本主义存在,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的补充, 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或者说,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的意义还在于为中国伤脑筋的 台湾问题提供了解决的途径。按照目前的建议,如果台湾统一按一国两制的构想实现统一, 它不仅可以保留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可以保留军队。” ──[匈牙利]巴拉奇·代内什《邓小平》 材料二 第八条“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 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 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依据前款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和组织实施, 并及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2005 年 3 月 14 日胡锦涛主席签署的《反分裂国家法》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香港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4 分) (2)我国制定实施《反分裂国家法》的意义何在?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交流日益增 多。请从 80 年代初、90 年代初、21 世纪初各举一例说明。(8 分) [答案](1)香港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本质上是中国恢复行使主权,涉及国际关系;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产物,它是中国的内政,主要是和平统一问题,两者在性质上根本不 同。 (2)有利于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的活动,有利于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 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举例:80 年代以来,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放宽,两岸隔绝状态打破。 1992 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认识,即“92 共识”。 2008 年,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 [解析]第(1)问,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我们知道,香港问题是英国侵略中国遗留的问题, 是国家主权问题;而台湾是国共两党内战的产物,是国家统一的问题。二者在性质上是根本 不同的。第(2)问结合所学回答。第一小问《反国家分裂法》实际上为防止分裂势力搞分裂 提供了法律依据,对于维护国家的和平与稳定有重要的意义。第二小问结合三通、九二共识 等具体分析回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