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 《诗经》中有“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孟子》中有“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等记载。据此,对井田制理解正确的是
A. 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崩溃 B.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
C. 孟子主张恢复商周井田制 D. “私田”是井田的组成部分
【答案】D
【解析】“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意思是说下雨的时候照顾公田的同时照顾一下私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反映的是劳动者义务耕种公田,然后才能耕种私田,说明井田制下公田和私田是共生关系,即“私田”是公田的一部分,D正确;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而非崩溃,排除A;题干与井田制性质无关,排除B;孟子只是对井田制的描述,未反映其主张,排除C。
2. 据历史记载,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 “大家”“中家”“小家”三个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A. 配合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 划分明确的阶级地位
C. 提供赋税征收的依据 D. 抑制地主阶级多吞多占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西汉户籍的划分主要是为了国家分等有征收赋税和徭役的依据,C正确;按等级和类别划分户籍与抑商政策无关,材料中没有反映豪强地主。故A项错误;划分平民户籍等级无法确立阶级地位,不是西汉按等级划分户籍的目的。故B项错误;划分户籍与土地兼并无关。故D项错误。
3. 下表是《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东晋南朝亩产下降是因为生产工具长期得不到改进
B. 总体趋势是唐宋以前提高较快,唐宋之后趋于停滞
C. 唐代亩产较秦汉提高得益于精耕细作技术发展
D. 明清亩产量提高是因为海禁与抑商政策的成效
【答案】C
【解析】唐代时期亩产较高,主要是因为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精耕细作技术得到发展,出现了新的生产工具和灌溉工具,故C正确;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亩产下降主要是因为人多地少的原因,排除A;通过图示可以看出,唐宋之后中国人均粮食产量仍然稍有提高,排除B;明清时期亩产量提高的原因是因为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排除D。
4. 宋代对餐饮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了刑法规范;对茶、盐等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非禁榷品的质量标准也作了规定。这些政策
A. 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 B. 限制官营手工业发展
C. 完善了市场监管立法 D.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了刑法规范”“对茶、盐等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等信息可知,这些政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故D项正确;“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官营手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说对餐饮业制定的政策,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市场监管立法,故C项错误。
5. 宋代之前,音乐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教化,庄严、正经的宫廷音乐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到了 宋代,以娱乐为目的的市井音乐(类似于流行音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宫廷音乐则逐渐衰 落,让位于市井音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市民社会的形成 B. 世俗教育的发达
C. 宋代理学的兴起 D. 频繁的对外贸易
【答案】A
【解析】宋朝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适应市民需要的文化艺术随之兴起,宫廷音乐让位于市井音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A正确;BCD与“宫廷音乐则逐渐衰落,让位于市井音乐”无关,排除。故选:A。
6. 大运河自明代永乐年间重新疏浚以来,一直是官府漕运的重要通道。嘉靖时期明令每条官府漕船可以携带16石货物,沿途自由贩卖。这一变化
A. 限制了运河贸易规模 B. 标志着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C. 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D. 加剧了运河沿岸贸易竞争
【答案】C
【解析】根据“漕船可以携带16石货物,沿途自由贩卖”可以看出其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故C正确;这一变化有助于扩大规模,排除A;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携带的货物是有限制的,因此并不会加剧竞争,排除D。
7. 1567年,明朝政府在倭患基本平定的前提下,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当时的福建巡抚徐学聚曾言:“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
A. 自然经济加速瓦解 B. 外贸经济有所发展
C. 外来威胁趋于解除 D. 财政困难得以解决
【答案】B
【解析】材料“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反映了明朝后期对外贸易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故A项错误;倭患基本平定并不等于外来威胁趋于解除,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明朝政府的财政问题,故D项排除。
8. 明代中后期推行一条鞭法,按人丁和田亩多少征银;清代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将丁银并入田赋,统一征收“地丁银”。以上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 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减轻农民的家庭负担 D. 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答案】D
【解析】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简化了赋税征收标准,有利于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D;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并不一定能够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减轻农民的家庭负担,排除AC;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客观后果,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故选D。
9. “楚、粤铁商,咸丰(1831-1861年)前销售甚旺,同治(1862-1875年)后期则外洋铁价较贱, 中土铁价较昂,又粗硬不适于用,以致内地铁商十散其九。”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产生了新兴社会阶层 B. 逐步被卷入了世界市场
C. 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D. 洋务企业发展遭遇瓶颈
【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叙述,1860年之后,由于外国洋铁输入,造成中国铁商破产,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故B正确;材料中我们无法看出新兴社会阶层的产生,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成为西方的商品倾销市场,而不是原料产地,排除C;材料并没有说明洋务企业的出现与发展,排除D。故选B。
10. 1878年,实业家唐廷枢受李鸿章委托,以官督商办形式,创办中国第一座近代煤矿——开平煤矿,主要供应轮船招商局和天津机器局,也大量销售市场,获利甚厚。开平煤矿的创办
A. 标志着近代工业的起步 B. 实现了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目的
C. 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D.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主要供应轮船招商局和天津机器局,也大量销售市场,获利甚厚”可知,开平煤矿建立后不仅供应轮船招商局等企业,也面向市场,利润丰厚,推动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D项正确;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这时期近代工业已经起步,A项错误;洋务运动的开展,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但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救亡图存目的,B项错误;洋务运动所创办的一系列近代企业一定程度上促进自然经济的瓦解,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动,但没有改变中国经济结构,C项错误。
11.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后不禁夜市;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8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这些措施
A. 加强了开封的城市治安管理
B. 推动了交子等纸币的广泛使用
C. 使市场汇集了各国精美商品
D. 有利于打破对商业活动的限制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不禁夜市”、“不再夜巡”说明打破了对商业的时间限制;“允许临街开设邸店”说明打破了对商业的空间限制,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是从商业活动进行管理,并不是城市治安的管理,故A项错误。交子产生于四川地区,材料主要是商业活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并不是促进交子的广泛使用,故B项错误。材料中市场活动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不是市场的对外开放,C中“各国”说法绝对,排除C项。
12. 近代上海农村地区的妇女善于纺织土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土布滞销,许多妇女转而进城中洋纱厂、洋布局做工。这说明
A. 工业发展促进人口流动
B. 民族工业受到外资刺激而兴起
C 手工业出现规模化生产
D. 上海农村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答案】A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地区洋纱厂、洋布局等外资企业兴起,吸引了大批从事家庭纺织业的妇女到厂做工,即工业发展促进人口流动,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洋纱厂、洋布局是外资企业,不是民族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手工业出现规模化生产,故C项错误;D项错在“完全”,故错误。
13. 清政府规定,上海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在上海纳税后,若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否则须按照传统方式沿途征收税厘。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税法在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这有助于
A. 上海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B. 政府加强对企业的管理
C. 提高民族工业品竞争力
D. 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在此之前,“土货”国内贸易仍需承受内地运销税之繁苛,这对当时新兴的近代工业,尤其是民族工业的生存,是极其不利的。通过此政策,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工业品获得了同洋货相同的贸易便利化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税法在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这有助于提升民族工业品竞争力,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的税法适用于产品销往内地,与对外贸易无关;B选项错误,材料只是表明政府减少近代企业的负担,并没有加强企业管理的信息;D选项错误,1933年中国政府正式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4. 1937年9月,毛泽东指出: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毛泽东的主张
A. 体现两党对三民主义认识一致 B. 标志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
C. 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抵制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1937年9月”、“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主张有利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中“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表明,国共两党对三民主义认识不一致,A排除;毛泽东的主张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B排除;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出现于1939年,这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D排除。故选C。
15. 1953年,中共中央对粮食实行“定产、定购、定销”制度,要求各地在春耕前,以乡为单位,大体确定全乡产量,并公布国家対本乡的购销数量,对农户余粮,一般统购80%以上,统购价格由中央统一规定。这一制度
A. 标志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B. 为当时工业建设奠定基础
C.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有利于农业产量快速提高
【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开展“一五”计划,此时国家大幅统购农民余粮,从而为工业化的开展准备了物质基础,故选B;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排除A;国家大幅统购农民余粮不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排除C;国家大幅统购农民余粮的做法容易打击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产量快速提高,排除D。故选B。
16. 针对西方对华的封锁,中国政府于1952年成立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六十年代中期,中国贸促会已同日、英、法、德及亚非多国建立了民间贸易联系,与意、奥等国相互设立了商务代 表处。这一组织的活动
A. 标志着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形成 B. 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C. 瓦解了西方对我国的经济封锁 D. 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体现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际上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同各国建立民间贸易联系、设立商务代表处等活动,可以看作是在特殊背景下的外交活动,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正确;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形成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贸促会主要发展民间贸易联系,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并没有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排除C;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在1978年以后,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故选B。
17. 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 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 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此计划
A. 为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 B. 表明政府认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
C. 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 D. 从国家层面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答案】C
【解析】
材料“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 设”强调制定国民经济建设计划发展经济,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国民经济建设计划”,与“自由发展”不符,排除A项;1935年国共处于对峙状态,“团结抗日”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
18. 英国经济学家布伦纳以1500年英国的食品价格为参照(指数为100),制作了1501年~1660年英国食品价格指数趋势表。造成表中价格走势的主要原因是
A. 圈地运动造成粮食短缺 B. 工业化使经济比例失调
C. 黑人奴隶大量流入英国 D. 美洲白银大量输入欧洲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从1500年到1660年英国的物价指数明显上升,这主要和美洲白银涌入欧洲,导致价格革命的发生有关,D选项符合题意;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之一,A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英国经济比例失调的结论,B选项排除;黑人奴隶主要流向的是美洲,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D。
19. 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形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D. 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答案】B
【解析】下海经商,从事的是私营商业,下海潮体现了大家顺应改革潮流的一面,B项正确;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A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C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从1978年后就开始了,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0. 1801-1850年,英国住房压力巨大。19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立法制定住房标准,市政机关直接参与住房建设经营;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这反映了英国
A. 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B. 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
C. 加速建设福利国家 D. 阶级对立的日渐加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01-1850年”、“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可知工业革推动英国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住房紧张,政府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B选项符合题意;政府对经济大力干预是在经济大危机之后,A选项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21. 据记载,1896年德国电气工业有股份制公司3942个,股份资本19500万马克,而到1900年股份制公司减为34个,股份资本却增加到43600万马克。材料现象
A. 说明德国出现了严重经济危机
B. 适应了大工业生产发展需要
C. 反映了德国电气工业走向衰落
D. 加速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德国电气工业的股份制公司个数减少,而股份资本却大幅增加,这说明生产和资本走向了集中,这是垄断组织的表现,而垄断组织的产生是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 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危机,A错误;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德国工业生产居于世界第二位,超过了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C错误;据所学可知,此时资本主义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D错误。
22. 有学者评价罗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和以后的美国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他操纵公众舆论,使得美国公民在不知不觉中成为20世纪30年代经济停滞的同谋。”材料表明
A. 新政开辟了资本主义发展新道路 B. 该学者旨在否定罗斯福新政
C. 自由主义是适合美国的唯政策 D. 新政实现了美国经济的复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对当时和以后的美国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使得美国公民在不知不觉中成为20世纪30年代经济停滞的同谋”可知该学者对罗斯福新政不赞同,故选B项;题干未提及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影响,排除A项;C项中“唯一”一词不妥,且经历经济大萧条后自由放任政策不适合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题干对新政持消极评价,排除D项。
23. 1921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1.5亿金卢布,1923年初增至3.5亿金卢布。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786个。这说明苏俄
A. 私有经济日趋占据主导
B. 新经济政策成果凸显
C.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D. 轻工业成为发展重心
【答案】B
【解析】“从1922年到1925年”,苏俄私人资本和企业数量增加明显,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由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可知国家经济中占主导的是国营企业,A项错误;只有私人的企业和资本,没有工农业生产总值与战前的比较,也没有农、轻、重的比例,不能得出C项和D项。
24. 20世纪70年代初,在伦敦,一位游客说:“这里的银行、旅馆、商店都一样,好像这些美元成了病菌携带物一般。”在巴黎,出租车上挂着“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乞丐在帽子上:写着“不要美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B. 经济滞胀导致美元地位下降
C. 美欧外交关系的恶化 D. 经济一体化提升了欧洲自信
【答案】A
【解析】题干提及在伦敦、巴黎美元不受欢迎,说明美元信誉下降。依据材料时间“20世纪70年代初,”这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有关,故A项正确;此时资本主义世界都受到滞胀影响,美元地位下降主要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排除B项;此时美欧关系仍然是伙伴关系,“恶化”一词不妥,排除C项;题干与欧洲一体化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
25. 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日本采取了多种贸易保护措施。80年代初,日本数控机床和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喻起,里根政府对日采取了惩罚性关税、汇率、进口限制等多种经济手段。这些措施
A. 违背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B. 阻断了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升级
C. 体现区域经济集团矛盾冲突 D. 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答案】A
【解析】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对日本采取了多种贸易保护措施,这违背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故选A;美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不可能阻断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升级,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和日本的贸易问题,与区域经济集团无关,排除C;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努力方向,D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农业社会,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比较随意和模糊。钟表普及之前的中国人常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等模糊说法来表示时间。“掌灯”和季节、天气有关,亦和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反映了深深的农耕文明气息。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然而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人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
材料二 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隨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之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宣授课需有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转型时代的生态,生活·生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并概括变化的社会背景。
【答案】(1)特点:时间观念随意、模糊;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大多数人对时间价值认识不足。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计时工具的局限;生活习惯的影响。
(2)变化:时间观念精准化;对时间价值认识增强;观念变化的渐进性、不平衡性;时间观念近代化。社会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农经济的解体;政府推动;计时工具的改进与普及。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比较随意和模糊”可得出时间观念随意、模糊;根据材料“反映了深深的农耕文明气息”可得出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根据材料“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可得出大多数人对时间价值认识不足。原因,根据材料“反映了深深的农耕文明气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根据材料“中国人常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等模糊说法来表示时间”可得出计时工具的局限;根据材料“‘掌灯’和季节、天气有关,亦和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有关”等信息可知,体现了生活习惯的影响。
(2)变化,根据材料“人们的时间观念隨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可得出时间观念精准化;根据材料“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之经济”等信息可知,这时期人们对时间价值认识增强;根据材料“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可得出时间观念变化的渐进性、不平衡性;根据材料“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可得出时间观念近代化。社会背景,根据材料“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有些有识之士主动学习和了解西方文化,促进西方科技、文化的传播;根据材料“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可得出政府推动;根据材料“人们的时间观念隨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可知,随着钟表等计时工具的改进与普及推动近代中国人对时间观念的近代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小农经济的逐渐瓦解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时间观念的变化。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来,中英两国农业领域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是桑争稻田,英国则是圈地运动。衣着原料生产对于食物生产的冲击,迫使两国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随着英国城市的发展,面包肉类和其他食物的需求增加,人们在圈地养羊的同时,将部分圈占土地用于谷物生产。一些富有的农场主积极推广技术革新成果,实行规模经营,以满足市场需求。桑争稻田后,中国耕作制度走向以提高粮食产量为目的的多熟制。多熟制的发展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只是部分地弥补了桑争稻田所致的粮食减产,而并没有消除人口增长和粮食供应之间的矛盾,相反,由于缺乏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多熟制的发展必将加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很难普及推广。
——摘编自曾雄生《明清桑争稻田、棉争粮田和西方圈地运动之比较》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人口持续增长,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在传统田制下,农人依照惯例耕种和收获,集约型耕种等方法的推广受限,耕作效率低下。政府遂加大立法圈地的力度,并鼓励地主和农民把土地围圈起来,用以耕种,获取更高利益。英国农村中的农场主把农业视为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和新的经营方式,把农场变成生产农产品的工厂。这种企业家精神减少了动员圈地的阻滞成本,小家庭式农场逐渐被大规模经营式农场取代。总之,这一时期的圈地运动被称为英国向工业文明转化的催化剂。
——摘编自黄少安、谢冬水《“圈地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及其经济学解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桑争稻田”与英国“圈地运动”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圈地运动开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对当前中国农业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1)同:都与本国工商业的发展有关,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都体现衣着原料生产对粮食生产的冲击。都重视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异:中国没有实现土地集中及进行规模化经营;英国导致土地集中,形成大土地所有制。中国未能引发农业技术革命及推动社会转型:英国引发了技术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农村的扩展,为随后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2)原因:土地价格上涨,提供了改变土地所有权的可能性;小规模的农业经营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农场经营中积累起来的企业家精神从供给方面推动圈地运动的发展。
启示:需充分发挥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主导作用;农业注重规模化经营;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效率并重。
【解析】(1)同:据材料一“中国是桑争稻田,英国则是圈地运动。衣着原料生产对于食物生产的冲击,迫使两国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可知衣着原料生产对于食物生产的冲击,两国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根据“一些富有的农场主积极推广技术革新成果,实行规模经营,以满足市场需求。”得出都与本国工商业的发展有关,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异:据材料“桑争稻田后,中国耕作制度走向以提高粮食产量为目的的多熟制。……,由于缺乏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多熟制的发展必将加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很难普及推广。”可知,中国没有实现土地集中及进行规模化经营;中国未能引发农业技术革命及推动社会转型。据材料“随着英国城市的发展,面包肉类和其他食物的需求增加,人们在圈地养羊的同时,将部分圈占土地用于谷物生产。一些富有的农场主积极推广技术革新成果,实行规模经营,以满足市场需求。”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导致土地集中,形成大土地所有制;英国引发了技术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农村的扩展,为随后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2)原因: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人口持续增长,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在传统田制下,农人依照惯例耕种和收获,集约型耕种等方法的推广受限,耕作效率低下。”可知,小规模的农业经营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据材料“政府遂加大立法圈地的力度,并鼓励地主和农民把土地围圈起来,……按照市场需求和新的经营方式,把农场变成生产农产品的工厂。”并结合所学可知,土地价格上涨,提供了改变土地所有权的可能性;据材料“这种企业家精神减少了动员圈地的阻滞成本,小家庭式农场逐渐被大规模经营式农场取代。总之,这一时期的圈地运动被称为英国向工业文明转化的催化剂。”可知,农场经营中积累起来的企业家精神从供给方面推动圈地运动的发展。
启示:本问结合材料可从需充分发挥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主导作用;农业注重规模化经营;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效率并重等角度回答。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战后初期到50年代末,西欧和美国建立了特殊的经济关系。二战最突出的后果之一就是西欧实力的削弱和美国霸权的确立。受到战争严重破坏的西欧经济的恢复需要资金、技术和设备,而在当时两种社会制度严重对立的形势下,西欧唯一能够依靠的是美国。而美国出于政治、经济的需要也必然要援助西欧。美国通过经济扶植达到控制并利用西欧从经济上遏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目的,结果使世界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严重对峙的局面。
材料二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欧美之间的经济矛盾不断发生,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对付美国,欧共体一方面严格控制美国农产品进口,另一方面,以低价抢占美国市场。90年代末,欧元诞生使欧美经济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欧盟单一货币的实施,使欧元对世界投 资者、企业和贸易商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欧元与美元的竞争,有利于改变国际金融市场一贯 用美元结算的局面,最终削弱美元在国际金融中的霸主地位。
——摘编自张幼香《二战后欧美经济关系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美欧经济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美欧经济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1)特点:美国控制西欧和西欧对美国的依赖。影响∶美国霸主地位进一步确立;西欧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对共产主义和苏联的遏制,两极格局形成并不断加深。
(2)变化︰西欧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原因:战后西欧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欧洲走向联合﹔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解析】(1)特点:通过材料“受到战争严重破坏的西欧经济的恢复需要资金、技术和设备....,西欧唯一能够依靠的是美国。而美国出于政治、经济的需要也必然要援助西欧”概括回答即可。影响:通过材料“遏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目的,结果使世界形成资本主义和杜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严重对峙的局面”概括回答即可。
(2)变化:通过材料“欧关之间的经济矛盾不断发生,竞争日趋激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即可。原因:可以从西欧经济的恢复与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等角度回答。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7年首届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在广州举行,周恩来总理倡议这一展会简称“广交 会”。自1957年4月首届到今年4月第125届,广交会历经62年从未中断,是名副其实的 “中国第一展”。在广交会的初创阶段,为了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封锁,广交会开辟了一条与世界交往的通道,为中国外贸发展打下了基础,开启了新中国对外贸易、交流、合作的大门。 “文革”十年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广交会在这一时 期艰难成长。改革开放以来,广交会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功能日渐多样化,参展商品结构明 显改善,贸易市场趋向多元化。1992年至今,广交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积极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改革开放后,广州会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阐述:广交会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来自五湖四海的商家可以利用展会的丰富资源进而畅通无阻地交流信息、洽谈业务;同时,买卖双方也可以此作为机会宣传自家品牌、采购价廉物美的产品。广交会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缩影。自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O后,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对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显其重要性。中国对外开放的道路越走越宽,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逐渐形成;广交会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标志。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还需要我们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完善展会法律规章制度,让广交会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让广交会让“中国制造”享誉全球。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通过材料和广州会的相关信息,可以从广交会初创阶段的主要作用、改革开放后广交会的主要特点及作用等不同角度来拟定论题,并进行阐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