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 M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单元 质量标准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 100 分。测试时间 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2019·吉林高二检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
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 A )
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 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③奠定了
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儒家思想在汉朝时期成为主流思想,故②错误;“学在民间”并未取代“学在
官府”,故④错误;①③均是“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故①③正确。故选 A 项。
2.(2019·太原高二检测)公元前 513 年,晋国执政赵鞅“铸刑书于鼎”并公之于众。孔子
认为此举会导致“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由此可见,孔子主张
( B )
A.以民为本 B.以礼治国
C.民贵君轻 D.礼法并施
[解析] 根据题干可以看出孔子反对赵鞅“铸刑书于鼎”并公之于众的理由是混淆了贵
贱尊卑的等级,从而不利于统治,故 B 项正确;A 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C 项是孟子的思
想,排除;D 项是荀子的思想,排除。故选 B 项。
3.(2019·南昌高二检测)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
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 C )
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 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
C.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 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
[解析] “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是不提倡贤能德行,才会避免民众效仿形式而争夺
贤名,人们才会各安其分,以利于选拔真正的贤能。由此可见,老子强调的是选贤,不是下
层平民间的斗争,故 A 项错误;墨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故 B 项错误;
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的主张是在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的背景下提
出的,因此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故 C 项正确;春秋时期实行的是世袭为官制度,
老子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故 D 项错误。
4.孟子将人民、社稷和君主排定了位次。人民排在第一位,社稷排在第二位,而一国之
君则排在最后一位。这一排名( B )
A.是当时社会的真实体现 B.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C.说明孟子反对君主制度 D.反映了社会民主化倾向
[解析] 战国时期社会的真实体现是一国之君排在首位,故 A 项错误;人民排在第一位,
一国之君排在最后一位,体现的是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不是反对君主制度,故 B
项正确,C 项错误;社会民主化倾向是在近代,故 D 项错误。
5.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道,“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
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这
反映出荀子主张( A )
A.“以德服人” B.“性本恶”
C.“施仁政于民” D.“性本善”
[解析] 由材料中的“以德兼人者王”可以看出,荀子强调君主治理国家的上策是“以
德服人”,故 A 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治国策略而非人性问题,B 项错误;C、D 两项则是
孟子的思想。
6.“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
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
致的是( A )
A.厉行赏罚 崇尚法治 B.奖励耕战 与民休息
C.仁者爱人 尊君爱民 D.崇尚贤能 厉行节俭
[解析] 结合题干信息“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可知该派别主张国家的大
一统,结合“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可知该派别主张加强君主和中央的权力,据此可知该派
别为法家学派,A 项正确。B 项“与民休息”属于道家思想;C 项属于儒家思想;D 项属于
墨家的思想。
7.《韩非子·有度》记载:“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
莫如法。”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C )
A.法律维护社会自由平等 B.君主行为应受法律制约
C.法律可以规范社会秩序 D.法律实施可以杜绝乱世
[解析] 法律维护社会自由平等是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民主法治的内涵之一,而材料反映
的是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法家学说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君主
行为应受法律制约,“一民之轨,莫如法”主要针对百姓,故 B 项错误;“法不阿贵,绳不
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体现了法律规范社会秩序
的功能,故 C 项正确;“杜绝”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
8.《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
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B )
A.强调“大一统” B.糅合了多个学派的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的传统儒学
[解析]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了其思想中糅合了道家思想;
“正法度之宜”,体现了其思想中糅合了法家思想。故本题应选 B 项。
9.汉武帝感兴趣的是“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君权神授”理论,并不是对“阴阳灾
异”学有什么特殊的感情。汉武帝对“君权神授”理论感兴趣的原因是它强调了( C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B.以礼义来教化百姓
C.王权的权威性和神秘性 D.以王权限制神权
[解析] 人与自然的和谐性是道家的思想,故 A 项错误;以礼义来教化百姓是儒家思想,
而材料强调君权的来源,故 B 项错误;“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君权神授”理论表明王权
的权威性和神秘性,故 C 项正确;“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君权神授”理论表明王权来自
于神权,故 D 项错误。
10.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
“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
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 C )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解析] A 项是在明清时期,B、D 两项材料未体现,注意材料强调的是“直接效果”,
本题选 C 项。
11.(2019·济南高二检测)公元前 124 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博士弟子入选”,
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规定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
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这表明太学的兴办( C )
A.使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B.促进了汉代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C.有利于打破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D.建立了考试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学习科
目设五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的兴办有利于打破官
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实现西汉王朝的思想统一,故 C 项正确。A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应排除。
根据材料文字“在长安兴办太学”可知,B 项表述“地方教育”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根据
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太学生入仕是做官途径之一,其
选官标准是才学与品行,而考试的方式是指科举制,故 D 项错误。故选 C 项。
12.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
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
化的( B )
A.民贵君轻观念 B.“大一统”观念
C.“君权神授”观念 D.“天人感应”观念
[解析] 材料肯定了儒家文化对中国统一所起的巨大作用,这符合“大一统”观念。故
选 B 项。
13.隋文帝在强调“儒学之道”为治国根本的同时,也认为“佛法玄妙,道教虚融,成
降大慈,济度群品”“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深浅,殊途共致”。这些主张( C )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导致佛、道在隋朝取得统治地位
C.体现了三教调和之风 D.体现出儒、佛、道三教的趋同
[解析] 由材料中“‘儒学之道’为治国根本”可知 A 项错误;隋朝时,儒家思想仍占
统治地位,佛、道思想并未取得统治地位,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佛法玄妙……济度群
品”可知隋文帝对佛教和道教的认同,体现出当时三教相互借鉴、融合的趋势,故 C 项正确;
材料中对三种宗教的描述,并非是主张三教趋同,故 D 项错误。
14.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人赞之为:“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
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此人应是( C )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
[解析] 根据题中信息“白鹿洞书院”“传二程”等可判断此人应是朱熹。故选 C 项。
15.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C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解析] 朱熹把理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目的出发,提出“存天
理,灭人欲”的主张。这里的“天理”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故选 C 项。
16.下列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依据的理学著作是( C )
[解析]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答案为 C 项。
17.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
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
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C )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主张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解析] 材料主要阐明了理学思想是怎样成为民众生活常识的,理学思想成为民众生活
常识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理学思想实现世俗化、生活化的过程,故 C 项正确;A、B、D 三
项材料均未涉及。
18.王阳明《传习录》载:“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
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
皆可为圣贤。”由此判断,王阳明主张( A )
①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 ②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 ③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
径 ④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根据材料中“是非之心……所谓良知也”可知①正确;根据材料中“良知之在
人心,无间于贤愚”可知②正确;根据材料中“但有一念向善……皆可为圣贤”可知③正确;
良知是通过内心自省,不是外在探求而实现的,故④错误,故 A 项符合题意。
19.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
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
理”的途径是( B )
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
[解析]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每个人只需向内心、本
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理”是错误的。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
自省”,故选 B 项。其他三项均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
20.李贽曾说自己“为县令博士,即与县令、提学触,为太学博士,即与祭酒、司法触”。
主要反映的是李贽( B )
A.博学多才引起了各级官僚的妒忌
B.对正统思想的挑战导致了统治阶级不满
C.从县令博士做到太学博士,仕途辉煌
D.与各级官吏接触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解析] 李贽“与县令、提学触”“与祭酒、司法触”是因为李贽极力反对封建正统思
想,引起了统治阶级的不满,故选 B 项。
21.(2019·天门高二检测)李贽推崇反礼教的《西厢记》和《拜月亭》,欣赏不受儒学束缚
的司马迁、李白和苏轼。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B )
A.李贽的离经叛道的个性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D.抑商政策的松动
[解析] 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活跃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选 B
项。李贽的离经叛道的个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排除 A 项;材料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对理学束缚的打破,排除 C 项;D 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22.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
帝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人们对皇帝敬仰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而是
企图用一个“明君”代替“暴君”。开始对这种意识提出质疑的是( C )
A.董仲舒 B.朱熹
C.黄宗羲 D.李贽
[解析] 题干材料旨在表明农民没有意识到君主专制的危害,只是寄希望于一个好皇帝
来拯救众生。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对“这种意识”提出质疑。故选
C 项。
23.《清史稿》对顾炎武评价道:“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
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这段材料的核心是( A )
A.顾炎武的学风是务实的 B.顾炎武强调做学问要经世致用
C.顾炎武反对专制统治 D.顾炎武关心百姓疾苦
[解析]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敛华就实”“穷原究委,考正得失”可得出 A 项正确。
24.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物而已矣”“据器而道存”“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
道”。他所说的“器”指的是( A )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人们的感知器官
C.科学试验的仪器 D.万物发展的规律
[解析] 材料反映了王夫之的观点具有唯物主义色彩,所以这里的“器”指的是客观存
在的事物。故选 A 项。
25.明清时期的某思想家评论当时的政局曰:“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臣
日益疏,智日益蔽……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解决此
问题的方案应是( D )
A.通过加强君主权力来实现尊君目的
B.实行言论自由来和谐人际关系
C.加强中央的权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D.通过实行众治来取代君主专制
[解析] 结合题干信息可知,该思想家认为君主至高无上,容易造成君臣隔绝,大臣的
谏语忠言传达不到君主耳中,使君主成为一个“闭目塞听”的独夫寡人。据所学知识可知,
这种现象是由专制制度造成的,故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打破“独治”,实行众治。故 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均与材料不符。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5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6 小题 18 分,第 27 小题 17 分,第 28 小题 15 分,
共计 50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
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夫。”
——杨伯峻《孟子译注》
材料二 汉代政制,三代以下称美,关键即在于吏治队伍中存在一个由通经入仕形成的
儒生群体。他们“学大义,以道事将”,或在朝美政,或在乡美俗,是汉代政治中的清流。
——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材料三 宋代儒学复兴,范仲淹所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的风范,成为此后“士”的新标准。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四 儒家伦理道德在实践中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病态灵魂的扭曲的人,为君主专制主
义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条件,其最终归宿仍然不免是虚伪和“吃人”,决不可能把社会引向
理想境界。
——刘泽华、张分田《论儒家的理想国》
(1)材料一反映了孟子的哪些思想?(4 分)
[解析] 据材料一“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可以得出自我反省(反
求诸己),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得出加强道德修养。
[答案] 思想:自我反省(反求诸己);加强道德修养。(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儒生群体所发挥的作用及其背景。(5 分)
[解析] 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或在朝美政,或在乡美俗,是汉代政治中的清流”得出
净化吏治,推行德教;第二小问,可以从汉代对儒生的政策、汉代的教育政策及选官制度等
几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作用:净化吏治;推行德教。(2 分)
背景:汉武帝重用儒生;大力兴办教育;推行察举制和征辟制。(3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儒学复兴”的背景和表现。(5 分)
[解析] 第一小问,宋代儒学复兴指的是理学的产生和受到重视,根据这一判断结合所
学来回答;第二小问,一个就是程朱理学的产生,另一个根据材料三“宋代儒学复兴,范仲
淹所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范,成为此
后‘士’的新标准”得出士阶层的社会担当意识增强。
[答案] 背景:儒学危机;三教合一;宋代重文轻武,大力发展科举。(3 分)
表现:程朱理学的产生;士阶层的社会担当意识增强。(2 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材料四中的观点持何种态度,并说明理由。(4 分)
[解析] 第一小问,我们要根据材料的信息对儒家伦理道德进行评价,你可以赞成,或
者反对,或者另有观点都可;第二小问,你要是赞成材料的观点就应该从儒家伦理道德的消
极影响这个角度进行论证;你如果认为材料的观点是片面的,就要说明儒家伦理道德既有消
极的影响,也有积极的影响。
[答案] 可以赞成,或者反对,或者另有观点都可。
示例一:赞成该观点。
理由: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思想,强化了君权;程朱理学强调“存
天理,灭人欲”,扼杀人的自然欲求。(4 分)
示例二:该观点是片面的。
理由:儒家伦理道德除维护君主专制政体外,对道德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比如理
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4 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程朱理学在社会伦理观方面最受人诟病的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其并非是禁欲主义,问题不是如何解释“灭”字,而是如何解释“人欲”。在程朱理学中,
人欲是有特定含义的概念,与人欲对应的概念是人心,“‘人心’泛指一切欲望,‘私欲’
则专指过分追求利欲,违背道德原则的欲念,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并不是去除一切‘人
心’、一切感性欲望,而是以道德意识克服违背道德原则过分追求利欲的意识”。
——《清朝对程朱理学的阉割与歪曲》
材料二 在西方,人们把程朱理学称为新儒学。新儒学的改革由朱熹完成。朱熹把孔孟
置于正宗,又把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和张载、周敦颐、二程(程颐、程颢)思想以及佛家高度一
元化的哲学与道学无为的思辨精神,整理融合,形成了一个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宋元明
清,几代统治者把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树为正统思想,程朱理学在 900 年间,成为了人们日常
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认理践履的主要内容。程朱理学在教育人们知书识礼、陶冶情操等方面,
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程朱理学在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
用。程朱理学蕴含的爱国主义理论,激扬了中华民族的正气,凝聚了华夏儿女团结御侮,革
旧立新的雄心,成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之一。
——摘编自《程朱理学: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作者对程朱理学中“灭人欲”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存天
理”这一思想成果的政治功效。(6 分)
[解析] “认识”根据材料进行概括;“政治功效”从当时中国存在的政治制度与该思
想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回答。
[答案] 认识:作者认为“灭人欲”是把人的欲望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让其过
度放纵。(2 分)政治功效:“存天理”的思想主张适应了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历
史发展趋势,有利于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4 分)
(2)材料二中认为程朱理学被称为新儒学主要“新”在哪里?宋元明清的几代统治者将
程朱理学树为正统思想的根本原因何在?(4 分)
[解析] 第一小问结合材料总结即可,第二小问从统治者的角度分析。
[答案] 在继承孔孟思想的基础上,把董仲舒的阴阳五行思想以及唐宋时期的佛家、道
家思想精华整理融合,形成新的儒学体系。(2 分)根本原因:程朱理学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
治和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2 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程朱理学的进步性及其消极影响。(7 分)
[解析] 首先依据材料观点概括、提炼出程朱理学的进步性,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
消极影响。
[答案] 进步性:程朱理学在教育人们知书识礼、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
用;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程朱理学蕴含的爱国主义理论,激扬了中
华民族的正气,凝聚了华夏儿女团结御侮、革旧立新的雄心,成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
重要源泉之一。(4 分)消极影响:程朱理学以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封建专制统
治,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程朱理学的一些思想主张也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行
为,尤其是对妇女思想、行为的束缚更为严重。(3 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顾炎武的《郡县论》认为郡县制是政治最大的弊端,“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
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郡县制是专制皇帝最大化自己权力和利益的手段,所谓“今
之人君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中央专权钳制之下,
地方社团和地方官毫无积极性可言,致使民穷国弱,而振兴国家的办法就是分权于地方,让
地方社团强盛,授地方官以实权,“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厚民生和强国势。
——摘编自《以政治人类学质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材料二 黄宗羲在政治专著《明夷待访录》中提出“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
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与“独夫”,宣布“为天下之大害者,君
而已矣”。
他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这种学校具有面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
其是非”的职能,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他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
从而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
(1)结合材料一回答,顾炎武认为“郡县制是政治最大的弊端”的理由何在。他认为振兴
国家的途径有哪些?(5 分)
[解析] 结合材料逐一概括即可。
[答案] 理由:郡县制是专制皇帝最大化自己权力和利益的手段,在中央集权钳制之下,
地方的发展受到制约,导致民穷国弱。(3 分)途径:中央分权给地方,给予地方官实权,以强
国富民。(2 分)
(2)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一指出顾炎武和黄宗羲论述问题的角度有何异同。(6 分)
[解析] 概括材料一、二综合回答。
[答案] 相同点:二者都针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
决弊端的方案。(2 分)不同点:顾炎武是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来分析郡县制的弊端的,而
黄宗羲则是从君主专制的角度来分析政治制度的弊端的。(4 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黄宗羲思想主张的进步作用。(4 分)
[解析] 在材料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答案] 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抨击了封建君
主专制制度,带有早期的民主启蒙色彩,对近代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