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50 K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桃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试卷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桃州中学2020-2021学年 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试卷 一、单选题 ‎1.《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反映了 A.禅让制开始出现 B.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C.分封制开始出现 D.分封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2.西周建立后,在分封同姓诸侯的同时,也分封了部分异姓诸侯。其目的是 A.稳定统治秩序 B.强化宗法制度 C.促进民族交融 D.加强文化交流 ‎3.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与之渊源对应正确的是 A.夏、王位世袭制 B.周、分封制 C.周、宗法制 D.唐、科举制 ‎4.西周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这表明 A.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B.周天子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 C.西周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 D.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5.(加试题)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 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 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 ‎6.以下言论对应的学派依次是 ‎ ‎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 ‎③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④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A.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B.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C.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D.道家、法家、墨家、儒家 ‎7.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 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 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 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 ‎8.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9.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10.“(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之。”“(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 B.楚庄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 D.出现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局面 ‎11.下列对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的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12.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变 C.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D.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变 ‎13.秦朝的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承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丞相的工作职责是 A.主管军事 B.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C.负责监察系统 D.代替皇帝处理政事 ‎14.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赢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与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这实质体现了 A.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 B.历法为封建政府服务 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 D.封建皇权的至髙无上 ‎15.《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授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16.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17.汉朝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封国并存,后来封国势力越来越大,威胁到中央。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采取的措施是 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B.在地方设通判 ‎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三省六部制 ‎18.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 ‎19.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①广泛选拔人才 ②重用文学儒者 ‎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在汉武帝的主持下,察举制度进一步规范,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标准,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这表明察举制 A.促进了汉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B.有利于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 C.导致了门阀士族政治的兴起 D.有助于贵族政治的迅速瓦解 ‎21.从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22.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中正评议人物时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南朝时期,中央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中正的品第成了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世家大族完全垄断了中央的权力 B.原选官标准被彻底废除 C.中正官开始成为世家大族代言人 D.中正官的权威日益下降 ‎23.北魏均田制规定:凡男年满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女二十亩。牛一头授田三十亩,以四牛为限。露田禁买卖,老死还政府。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说法正确的是 A.统一分配了全国的土地 B.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 C.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D.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 ‎24.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 改革前的北魏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 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B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C 豪强地主隐瞒土地、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设立三长制,推行均田制 D 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 发动对南朝的征讨 A.A B.B C.C D.D ‎25.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某项制度显示了这样三个理念:第一,人品是可以量化的;第二,人品是可变的;第三,人品高下应该与官位官阶相应。这一制度应是 A.世官制 B.九品中正制 C.征辟制 D.科举制 ‎26.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经济重心南移 ‎27.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但《齐民要术》中却记载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乳酪的生产加工技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外文化沟通的密切 B.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 C.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 D.北方民族交流的加强 ‎28.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29.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如图片,其探究图中工具最有可能出现的朝代为 A.隋朝 B.唐朝 ‎ C.明朝 D.清朝 ‎30.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31.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32.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33.下列选官制度的标准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世官制(夏商周)→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宋)‎ A.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D.血缘→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34.史载,太宗时,中书省的主要职掌是起草诏书、发号施令和参谋决策,决定大政方针。门下省的主要职责则是审核下行的诏敕,审批百司奏抄,处理日常庶政。一般政务由尚书各司商量决定后,上报到门下省。小事门下省审查通过后报皇帝“上闻”‎ ‎,大事则奏报皇帝批准。由此可见,唐太宗时 A.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B.行政效率明显提高 C.确立了分层决策的机制 D.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35.三省六部制是西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该制度的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官员权责不清的弊端 B.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有利于选贤与能,保证政治清明 D.中央机构有明确分工与制约,减少了决策失误 ‎36.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度瓦解,农民大量逃亡,政府赋税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推行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这一制度是 A.察举制 B.租调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二、材料题 ‎37.(9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yì)》‎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人教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派创立者是谁?思想核心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3分)并指出什么时候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1分)‎ ‎(3)概括材料三关于儒家思想地位的观点。(3分)‎ ‎38.(10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 ‎ ——《礼记》‎ 材料二 ……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 ‎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1分)‎ ‎(2)材料二中的制度始行于哪一朝代?选拔标准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选拔标准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隋唐时期选官制度及其主要特点?(2分)‎ ‎(5)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3分)‎ ‎39.(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尤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全面推广于哪个朝代?(1分)郡县制在管理形式和官员任命上有什么特点?(2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标志着什么?(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1分)有什么样的消极作用?(1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发展的趋势。(1分)并分析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什么样的积极作用。(2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 BACCA 6-10 CACDD ‎11-15 BCBDB 16-20 DCDCB ‎21-25 ADCCB 26-30 BDDBD ‎31-35 CDCCD 36 D 二、材料题 ‎37.(9分)(1)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2分)‎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3分,任答三点) 西汉时期(1分)‎ ‎(3)对儒家思想的地位的观点是: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是世界文明重要组成部分。(3分)‎ ‎38.(10分)(1)血缘(1分)‎ ‎(2)汉代。注重德行、才学。(2分)‎ ‎(3)九品中正制。家世门第。(2分)‎ ‎(4)制度:科举制。特点:将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2分)‎ ‎(5)一是选官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二是选官制度有利于打破垄断,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三是选官制度将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四是选官制度有利于保障政治的稳定繁荣。(3分)‎ ‎39.(9分)(1)秦朝(1分)‎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2分)‎ 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1分)‎ ‎(2)郡国并行制(1分) 不利于中央集权(1分)‎ ‎(3)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基本模式(2分,任答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