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 M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道路
第 11 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业达标]
一、选择题
1.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为84.5%,1952
年为 74.7%,1957 年为 62.3%。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有限
B.经济发展战略符合国情
C.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
答案 B
解析 社会主义改造是从 1953 年开始的,故排除 A 项;根据材料可知,1949
-1957 年,我国农业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这反映了我国工业化
的战略,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特点,B 项正确;“一五”计划只是奠定了工业化
的初步基础,排除 C 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除 D 项。
2.1953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下列有关过渡时期及
其目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一五”计划实现总路线的各项任务
B.完成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在经济建设目标上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过渡时期是指 1949 年至 1956 年
答案 A
解析 过渡时期目标的实现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是通过“一五”计
划实现,A 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A 项。过渡时期的目标是逐步实现国家的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
C 两项说法正确,D 项过渡时期起止时间正确,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3.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首批解放牌大卡车是在( )
A.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期间
B.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C.“大跃进”运动期间
D.“文化大革命”期间
答案 B
解析 1957 年,“一五”计划大都超额完成。长春一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
代表。故选 B 项。
4.1956 年 7 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
厂,这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工业基础雄厚
B.中共八大方针的指导
C.“一五”计划的实行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1956 年 7 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
牌载货汽车出厂”的信息说明是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的结
果,C 项正确。
5.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建设成就是( )
A.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B.“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C.“大跃进”运动改变经济落后面貌
D.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活力增强
答案 B
解析 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都是“一五”计划的成就,
故 B 项正确。
6.如图照片中的横幅上写着“庆祝批准永安公司公私合营”。其反映的历
史事件是( )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D
解析 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
造,主要表现为: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
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由图中“公私合营”字样可知 D
项正确。
7.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D.“一五”计划的完成
答案 B
解析 “一五”计划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还进行了三大改造,随着三大
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答案为 B 项。
8.在国民收入中,1957 年同 1952 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 19%提高
到 33%,合作社经济由 1.5%提高到 56%,个体经济则由 72%降低到 3%,资本
主义经济由 7%降低到 1‰。这主要是由于( )
A.我国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
B.“一五”计划取得突出成就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个体经济不符合中国国情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到 1957 年时,以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为代表的公
有制经济占据绝对优势,私有制经济比例很小,这主要是因为 1953-1956 年进
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私有制经济改造成为公有制经济,确立了公有制的主导地
位,故选 C 项。
9.1956 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根据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同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B.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大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
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B 项正确。A 项属于“一五”计
划的内容,排除;C 项属于八大二次会议的内容,排除;D 项属于十一届三中全
会的内容,排除。
10.下面的新闻出自哪一时期( )
A.“大跃进”时期 B.土地改革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答案 A
解析 该新闻标题中的小麦产量明显不符合实际,忽视客观规律,这是“大
跃进”时期“大放卫星”、浮夸风的体现,故 A 项正确。土地改革时期,农户
实行分散经营,与农业社无关,故 B 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
为纲,与新闻中的浮夸风无关,故 C 项错误;改革开放初期,撤销人民公社,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分户经营,与农业社无关,故 D 项错误。
11.1957 年底到 1960 年,我国职工人数从 3101 万猛增至 5969 万。这主要
是因为(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答案 B
解析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 1953-1957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
1958 年我国开展“大跃进”运动,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因此这一时期职工人
数猛增,故 B 项正确;公私合营完成是 1956 年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C 项错
误;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与职工人数增长没有关系,故 D 项错误。
12.与下图主题一致的标语是( )
A.“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B.“亿万人民亿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
C.“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D.“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
答案 C
解析 图片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C 项盲目夸大人的主观能动
性,与图片的主题一致,故选 C 项。
13.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本质是( )
A.片面强调公有制
B.不考虑生产力的客观水平
C.追求农业发展的高速度
D.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本质是不考虑生产力的客
观水平,故 B 项正确。A、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4.1962 年,全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减少 2 万个,加上 1961 年减少的 2.4
万个,共计减少了 4.4 万个,相当于 1960 年底工业企业总数的 45%;工业总产
值指标比 1960 年下降了 47%,重工业下降了 57%,轻工业下降了 26%。出现这
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
A.“大跃进”运动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贯彻
C.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D.国民经济急剧恶化,濒于崩溃的边缘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数据表明 1962 年我国工业规模和产值都有明显的下降。回
顾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运动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浪费及破坏,为改变
这种局面,党中央于 1960 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因而出
现了这样的结果。B 项正确。
15.1966-1968 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中,工农业总产值由 2534 亿元
下降到 2015.3 亿元,国家财政总收入由 558.7 亿元下降到 361.3 亿元。造成这种
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
A.“文化大革命”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B.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
C.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被废止
D.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答案 A
解析 1966-1968 年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和国家财政
总收入都处于下降趋势,很明显是受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故 A 项正确。严重
自然灾害发生在 1959-1961 年,排除 B 项;C、D 两项只是当时“文化大革命”
动乱的具体表现。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可能高速度地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的经济
上、财政上和技术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脱离
经济发展的正确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
险的倾向,积极地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二 有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
业合作化以后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他们把
正确的跃进看成“冒进”。
——1957 年 11 月 13 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怎样认识这个主
张?
(2)根据材料二,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有没有得到贯彻?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1957-1961 年、1966-1971 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的
原因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信息,我国在经济建设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 (1)主张: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
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认识: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2)没有。原因: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
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4)制定经济政策要立足国情,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
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等。
解析 第(1)、(2)问,归纳对比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八大的正
确方针及其没有得到贯彻的原因。第(3)问,联系两个时间段中国的主要事件分
析原因。第(4)问,实际上要求分析总结我国经济建设出现曲折的经验教训,注
意要有针对性。
[等级提升]
一、选择题
1.1950 年 8 月 10 日,南京市人民政府规定企业只有在“产销不正常,机
构臃肿,劳动力根本过剩”时才能裁员。其目的主要在于( )
A.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B.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
C.确保工人的经济地位 D.保证企业的基本利益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限制裁员主要是新中国刚刚成立,要维护社
会的稳定,防止失业人口过多,扰乱社会秩序,故选 A 项。材料的措施不是合
理调整工商业的表现,排除 B 项;材料措施也不是为了保障工人的经济地位,
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排除 C 项;保证企业的基本利益就要裁员,而
材料是限制裁员,D 项错误。
2.1952 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
信、机械等 7 个工程系,20 个专业和 13 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
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答案 B
解析 1952 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故 A 项错误;中国即将开始大规
模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为了培养工业化需要的人才,高校进行院系调整,
建立多科性工业大学,故 B 项正确;高校院系调整有助于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但不是这种调整的主要目的,故 C、D 两项错误。
3.新中国“一五”计划进行了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其中,冶金、机械、能
源工业企业分别是 20 个、24 个、52 个,化工企业 7 个,轻工和医药企业 3 个,
国防军工企业 44 个。这表明( )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我国实行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C.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D.我国已经形成了合理完善的工业布局
答案 B
解析 题干反映了新中国“一五”计划进行了多项重点工程建设,“能源工
业企业”“国防军工企业”所占比重大,说明以重工业为主。B 项正确。
4.“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
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答案 A
解析 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
业的方针,进而导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
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故 A 项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结构还不能做到平衡发展,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
无法得知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变化,故 C 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故 D 项错误。
5.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
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
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
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D
解析 “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的是“一五”计划,是发展生产力,不是新
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和平办法,故 A 项错误;“发展农业、轻工业,更
多利用沿海工业”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故 B 项错
误;“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是在改革开放后,与材
料不符,故 C 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采取的
是三大改造的办法,三大改造是渐进的和平的办法,故 D 项正确。
6.“社东有条清水河,河岸是个小山坡,社员山上挖红薯,闹闹嚷嚷笑呵
呵。忽听河里一声响,河水溅起一丈多,吓得我忙大声喊:‘谁不小心掉下河?’
大家一听笑呵呵,一位姑娘回答我:‘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
这首歌谣反映了( )
A.“大跃进”中的“浮夸风”
B.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合作化浪潮
C.“文化大革命”中的经济动荡
D.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大发展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描述明显夸大,故选 A 项。
7.据某回忆录记载:“整个学校就像唱空城计一样,一打听,才知道同学
们是上西山大炼钢铁去了。……总务处把好端端的火炉砸碎,放入高炉炼钢。我
当时曾以焦急的心情等待着母校也能放个卫星‘向党报喜’,没想到炼出来一堆
废渣。”这反映了当时( )
A.“文革”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B.人们对国防科技的关注
C.人民公社“共产风”的盛行
D.“大跃进”运动迅速开展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放入高炉炼钢”“放个卫星”“一堆废渣”可知,反映的
是以大炼钢铁为核心的“大跃进”运动,故 D 项正确。材料虽然描述了对学校
教育的冲击,但当时并不是在“文革”时期,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的“放卫星”
不是指国防科技,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不是人民公社
化运动,故 C 项错误。
8.据薄一波回忆说:“当时(1958 年)甘肃的省委书记告诉我,有的干部执
行这个口号很积极,看到过路的人走了很远,还强拉他回来,说天晚了还不吃饭?
反正不要钱,非要他吃不行。”这从侧面反映了( )
A.三大改造的推行激进 B.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C.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 D.农村经济改革成效大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 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兴办公共食堂,
吃饭不要钱。材料“反正不要钱,非要他吃不行”从侧面反映出人民公社体制的
弊端,B 项正确。三大改造在 1956 年已经基本完成,排除 A 项;“大锅饭”挫
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排除 C 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陆
续推行,故排除 D 项。
9.1959-1961 年中国发生了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在农村,经历过这
一时期的农民称之为过苦日子,过粮食关,歉年。导致这次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是( )
A.中苏关系恶化 B.三年自然灾害
C.“左”倾错误严重 D.“文化大革命”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呈现的时间是 1959-1961 年,中苏关系恶化是导致这次经济
困难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 A 项错误;三年自然灾害也是经济困难的原
因,但属于客观原因,故 B 项错误;1958 年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中的“左”倾
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引发粮食短缺和饥荒的主要原因,故 C
项正确;“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年)尚未爆发,故 D 项错误。
10.1960 年冬,中共中央指示:农村生产队的产业永远归队所有或使用,
永远不许“一平(平均主义)二调(无偿调拨)”。公共积累不能多,公共工程也一
定不能过多。不是死规定几年改变农村面貌,而是依据情况一步一步地改变农村
面貌。中共中央这一指示意在( )
A.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B.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纠正农村右倾错误
D.否定农村人民公社体制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中共中央的指示主要是针对农村经济困难而
进行的生产关系调整,A 项正确。B 项的表述与材料时间不相符,当时纠正的是
“左”倾错误,而不是右倾错误,材料未体现废除人民公社体制,人民公社体制
被废除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B、C、D 三项均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11.1956-1966 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现代化
建设的特点有( )
①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②探索中曲折前进,有失误也有重
大成就 ③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④开局和中期经济态势较
好,后期有问题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
答案 D
解析 1956-1966 年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照搬苏联经验,牺牲农业,优先
发展重工业,故①正确;探索中曲折前进,有失误,如“大跃进”等,也有重大
成就,如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故②正确;期间中国仍然坚持计划经济体制,没
有找到经济建设的正确道路,故③错误;开局和后期经济态势较好,中期有问题,
故④错误。D 项符合题意。
12.下图是 1956-1964 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单位:亿元)。
根据该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60 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
B.自然灾害是导致 1960 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根本原因
C.优先发展农业使 1961 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D.“八字”方针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20 世纪 50 年代末的“左”倾错误导
致工农业比例失调,而 60 年代初因中央生产关系的调整,工农业比例趋向于平
衡,故 D 项正确。“一五”计划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故 A 项错误;1960 年农
业产值大幅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政策上的“左”倾错误,故 B 项错误;C 项“优先
发展农业”说法错误,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
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我一直
深信中国在(20 世纪)50 年代早期以及 70 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
身发展的道路。”
——《复兴之路》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分布图
材料三 通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
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得出这
样的结论,其理甚明。设想多发展轻工业,按一般常识讲,一定是投资省、见效
快,又能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没有机器制造业,发
展轻工业的装备从哪里来?没有钢铁等基础工业,机械制造的原料从哪里来?没
有能源和交通运输,整个经济又怎么运转?依赖进口么?办不到。一是我们没有
钱,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实行禁运和封锁。全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
援也不现实。特别是当时美帝国主义实际上还同我们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我们亟
需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这些因素是客观现实,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可
以改变的。
——薄一波《若干重大历史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53-1957 年间中国为发展经济而采取
的政策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五”计划中工业建设的重心集中在哪些部门。这
些成就的取得对中国的工业化有什么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特点及其
原因。
答案 (1)措施:1953 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行“一五”计划,优
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
(2)部门:交通运输、机械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钢铁生产。
意义: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新中国成立前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
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解析 第(1)问,1953-1957 年间中国为发展经济而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是
制定了“一五”计划,还要求进行三大改造,这些都属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第(2)问,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建设重心集中在交通运输机械制造和钢
铁生产领域,其目的是要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工业化的基础。第(3)
问,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新中国初期工业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主要是
由于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同时又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威胁和包围,还有一点就是
借鉴苏联的经验。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表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
“二五”计划中粮、棉、钢产量在 1962 年应达到的指标(先后提出的三个方案):
材料二 我们有 6 亿人口,我们党同 6 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
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
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
材料三 1961 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
胜利的基础上,采取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
(1)从材料一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的经济建设的
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过于强调了什么,忽视了什么?这种指导思想导致实践中出现了
怎样的严重错误?
(3)材料三中 1961 年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的实质是什么?材料
三中所说的“已有的胜利”是事实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
了什么问题?
答案 (1)材料一中方案二反映追求高速度的倾向,后来方案三调整了经济
指标,反映出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
(2)材料二过于强调主观能动性,追求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实践中的错误:掀起“大跃进”的高潮,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发起
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并向共产主义过渡。
(3)实质:部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并非事实,因为当时
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局面。
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出对“左”倾错误的认识不足,“左”倾错误并未得
到根本的纠正,并最终发展为“文化大革命”的极端“左”倾错误。
解析 第(1)问,通过材料中三个方案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方案一过于
保守,方案二过于追求高速度,方案三调整了经济建设指标,反映了中共能够正
确地从国情出发,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思想。第(2)问,根据材料“没有什么事
我们不能够做到”可以看出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
律。实践中的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3)
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调整的实质是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已有的胜利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理由主要从当时国民经济困难
局面角度去分析。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左”倾错误的不足,
“左”倾错误并没有得到根本的纠正。
相关文档
-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第2021-08-266页
- 2019版历史人教版必修2训练:第六单2021-08-266页
- 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跟踪检2021-08-267页
- 【历史】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92021-08-2616页
- 浙江省衢州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2021-08-2611页
- 2020春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检2021-08-267页
-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021-08-2611页
- 2020版新素养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2021-08-267页
- 2019-2020学年名师同步人教版历史2021-08-267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练2021-08-2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