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6.88 KB
  • 2021-08-27 发布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0届高三文科综合历史6月19日试卷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成都七中 2020 届高三毕业班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文科综合测试 第I卷 (选择题,共140分) ‎ 一、选择题 ‎24.商代时,相伊尹以商王太甲暴虐将其流放;西周初年,周公因成王年幼执掌政权多年; 西周晚期,厉王行专利之法激发国人暴动,其后“共和行政”。这共同反映出商周时 A.权力与血缘相联系 B.王权专制受到制约 C.仁政思想深入人心 D.贵族政治色彩浓厚 ‎25.秦朝公文书制度相当严密,凡有事“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托人转达)”;对公文如 何传发、使用何种材料书写、文书如何封缄,都有细密规定,这一制度为汉代所继承。这反 映岀秦汉时期 A. 统治思想一脉相承 B. 职能部门分工明确 C. 文书是行政的基石 D. 文字发展日益简便 ‎26.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奴婢、部曲、工乐户等贱民 阶层。宋朝时,这种贱民的数量显著减少。这 A. 主要得益于选官制度的完善 B. 体现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C. 反映了户籍等级制度的废除 D. 导致了小农经济的加速破产 ‎27.王守仁将陆九渊“本心”的概念发展为“良知”。在王守仁的弟子王钱进一步阐发“良知”‎ 的基础上,李贽又将“良知”的概念发展为“童心”。这表明,陆王心学 A. 衍生出思想解放倾向 B. 传承了士林实学风气 C. 颠覆了儒家思想核心 D. 开创了三教合流局面 ‎28.中国商办企业最早出现于 1865 年前后,集中在外贸服务工业、出口加工工业、进口替代 工业等行业领域,分布地域以上海、广东为主。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商办企业 A. 生产技术水平普遍较高 B. 成为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的组成部分 C. 在民族工业中占据主导 D.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9.1906 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以区别于前人的“英雄革 命”。1924 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 这表明 A. 工农群众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 革命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 C. 民主革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 D. 广大民众的革命觉悟显著提高 ‎30.‎ ‎1954 年前 职工分配制度中供给制和工资制并存 ‎1954 年 工资管理集中到中央劳动部统一管理 ‎1955 年 统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制度 ‎1956 年 职工工资标准及定级升级等均有全国统一规定 上表是新中国初期职工分配制度概况。据此可知 A. 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推进 B. 国家对经济的指导强化 C. 工业化建设的成效显著 D. 民众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31. 1988 年,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确认“企业对国 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形成了后来广为流传的“国 家所有权与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分离”“厂长经理是企业的法人代表”等观念。这反映出当时 我国 A.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启 B.确立了企业的主体资格 C.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 D.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32.公元前 350 年前后,德莫斯提尼在公民大会的一次演说中提出,如果一部分人像暴君一 样发布命令,另一部分人出资装备战舰、交纳战争税并且参军参战,再有一部分人则只是投 票判决这些出资参战的人们,那任何必要的行动皆无法实施。当时这类演说多次出现,表明 雅典 A. 丧失了达成政治共识的机制 B. 城邦政体发生根本转变 C. 分权制衡原则受到广泛质疑 D. 民主政治体制面临危机 ‎33.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教科书中,贞德(英法百年战争期间的法国女英雄)的传奇故事 反复出现。但在叙述时出现两点分歧:一是关于贞德肩负起拯救法国重任的原因,她是否听 从了神谕;二是关于贞德的遗言——她最后的牵挂到底是“耶稣”,还是“国王“和“祖国”。 这 A. 说明了贞德抗英事迹的不确定性 B. 反映了历史解释的主观随意性 C. 影响后世对贞德英雄身份的认定 D. 体现了历史叙述的共性与个性 ‎34.到 1925 年底,苏联与除美国外的所有资本主义大国都建立了外交关系。1933 年,又与 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次年,还被西方国家正式接纳为国联成员,并担任常任理事国。这表 明苏联 A. 化解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B. 全面打破了西方的封锁 C. 赢得了国内建设的有利环境 D. 尝试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35.20 世纪四、五十年代,拉美地区的国有化运动还只限于少数几个国家;到六、七十年代, 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加入到国有化运动的行列中来。据统计,1960-1976 年,拉美国家将 200 多家外国企业收归国有,掀起了国有化浪潮。这一运动在当时( )‎ A. 减少了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附性 B. 推动了拉美国家的迅速现代化 C. 迥异于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 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160分)‎ 二、非选择题 ‎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周代开始,中央政府经常派出使者“分行四方,延问疾苦”,以便及时“赈济百姓”。 汉代各级政府与扶贫相关的财政事权就包括了收养孤儿、贩恤鳏寡、救疾医病、放赈救灾、 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十多项。汉代限民田,曹魏屯田制,北魏隋唐均田制,都是努力把人 民和土地结合起来,帮助人民生产自救;另一方面则对农民生产提供帮助,如大兴水利、提 供种子农具的贷款、编制农书等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 机构。中唐时,刘晏强调国家赈济要适当:“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 则复重敛矣”。唐宋时期,政府针对各种贫弱对象,都设立了专门的救助机构,这些措施为 元明清历代所继承,并有新的发展。‎ ‎——摘编自史卫《古代财政与扶贫》 材料二 最早到达美洲新大陆的移民主要是靠互帮互助来度过难关,移民到达新大陆不久之 后很快就效仿英国建立了济贫制度。1929 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强烈要求政府承担 起社会责任。当时的美国总统死抱着“自愿救济”和联邦政府不参与社会救助的信条,未采 取任何措施。1933 年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并于当年 5 月签署了《联邦紧急救助法》, 标志着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联邦紧急救助署的成立,开辟了公共救助的新纪 元。1935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这部法律一改济贫制度下事后救济的做法, 将贫困的预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启了社会救助立法的里程碑。该法案在对待贫 困问题上采用了两道防线,即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该法案主要目的就是将失业者、儿童、‎ 妇女、老年退休人员与残疾人纳入公共援助体系,形成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援助计划。‎ ‎——摘编自于婷《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三 改革开放初,中国广大农村分布着 2.5 亿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 ‎1986 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划定重点扶持区域,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开始实施 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国家扶贫行动。有世界银行专家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了历史上 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尤其对减少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人数更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扶 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督战,提出要“实事求是、因地 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建立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 等。明确到 2020 年农村贫因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奋斗目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措施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的意义。(7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扶资工作的核心举措,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扶贫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10 分)‎ ‎42.(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 1 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布局 图 2 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比较图 1 和图 2,围绕中国古代与近代城市建设的差异,得出一个结论,并结合所学知 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北宋时期,绘画进入商品市场,使绘画艺术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统治者“重文 轻武”,边陲未定却安享“太平”,咏歌文藻,游娱翰墨,帝王、贵族对文化财富欲求达到极 致。在沿袭五代设立专门绘画机构的基础上,北宋对画院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增 加画院的人员编制,其次在太学中创设“画学”,画院根据画师的考试成绩,分别授予他们各种职街。为了提高画师的技术水平和增加多方面的艺术修养,画院规定了一套系统的教学 和训练内容,将“画学”按题材分为佛道、人物、鸟兽、山水、花竹和屋木等六门,还设置 了“说文”“尔雅”等辅助课程。画院踏实、严谨的画风,工致、优美的格调,清新、隽永 的意境,对今天的创作也能提供借鉴,仍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摘编自陈 可《绘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画院体制改革的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画院体制改革对绘画发展的意义。(7 分)‎ ‎4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 二战中的缅甸战场是很特殊的战场,这里汇聚了多国反法西斯部队。二战后,中 英两国对缅甸战场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历史记录。按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编撰的《中华民国 军史》记录,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后,中英合作不融洽,各自为战。英军作战保守,过河拆 桥,中国军队承担了缅甸战场抗击日军的重任。该书对英军反攻缅甸的英帕尔战役等一系列 作战基本不提。而英国利德尔·哈特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认为,中国军队在缅甸 专门保护滇缅公路。英军在 1944 年的英帕尔战役中,沉重打击了日军,日军损失 53000 多 人。利德尔·哈特认为,从 1942 年至 1945 年,英国在缅甸战场参战的总兵力达到 60.6 万 人,英军是缅甸战场抗日的主力,而对于中国远征军的贡献,只字不提。‎ ‎——摘编自周渝《缅甸战场上的英国军队》‎ ‎(1)根据材料,指出二战后中英两国历史著作对缅甸战场叙述的差异。(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中英两国对缅甸战场叙述产生差异的原因。‎ ‎(7 分)‎ ‎4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 料 1876 年,郭嵩焘出任清政府驻英公使。1877 年,英国意图向阿古柏伪政权派遣 公使,经郭嵩焘严正交涉,该计划流产,从而在外交上支援清军收复新疆的正义行动。郭嵩 焘出于保护华侨的考虑,建议政府在华侨集中的外埠设领事以护民,清廷按其建议先后在新 加坡、旧金山、横滨等地设立领事馆。郭嵩焘还从中外交涉日益广泛的现实出发,组织翻译 了大批介绍外交惯例和国际法规的著作,专门寄给总理衙门。1878 年,郭嵩焘筹划了第一 批中国留学生赴英国皇家海军学校学习,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严复等。1879 年,一直与郭嵩 焘有矛盾的驻英副使刘锡鸿向国内密告其“罪状”,有“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见巴西国主, 擅自起立”等。翰林院编修何金寿听闻,参劾郭嵩焘“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当 年 5 月,郭嵩焘黯然回国。 ‎ ‎ ——摘编自黄林《百余年来郭 嵩焘研究之回顾》‎ ‎(1)根据材料,概括郭嵩焘出使英国期间所作的贡献。(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郭嵩焘最终黯然回国的原因。(7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