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00 KB
  • 2021-08-27 发布

2017-2018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嵩阳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嵩阳高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 高二历史 命题人:赵瑞娜 审核人:陈艳霞 一、单选题(1.5*40=60)‎ ‎1.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 A.改朝换代建立全新制度 B.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 C.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D.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 ‎2.荀子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董仲舒也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相对于荀子,董仲舒(   )‎ A.继承了荀子的天命观 B.强调了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突出了天的神秘性 D.初步具有了人民主权观念 ‎3.王阳明《传习录》载,“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这一主张(   )‎ A.否定“存天理,去人欲” B.科学指明了心与物的关系 C.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D.注重人的意识的重要作用 ‎4.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 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 A.“天人感应” B.天下者,非一姓之私也 C.“存天理,灭人欲” D.“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5.“人应该与上帝平起平坐,因为两者同为世界主宰”。主张这种观点的最有可能是(   )‎ A.启蒙思想家 B.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者 C.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 D.近代的儒学思想家 ‎6.下列示意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西欧(    )‎ A.世俗王权的演变 B.资产阶级力量的变化 C.教会势力的演变 D.市民阶层力量的变化 ‎7.某历史学家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 ‎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 ‎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对应的学派分别是(   )‎ A.儒家     法家     道家 B.墨家     儒家     道家 C.儒家     法家     墨家 D.道家     儒家     法家 ‎8.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成,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   )‎ A.道教地位上升 B.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C.道教凉变理学影响 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9. 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正统思想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10.除了面貌形体神人相同,希腊诸神的性格气质、道德品质亦与人类毫无二致。他们不仅具有与人同样的喜、怒、哀、乐,而且在道德品质方面,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人类更富于虚荣心、更加忌妒成性,更加贪婪好色。古代希腊的宗教神话这种“神人同形共性”的特点(   ) A.造成了对文化的垄断和束缚 ‎ B.带有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 C.加深了对神权的内在恐惧 ‎ D.孕育了人与人不平等的观念 ‎11.亚里士多德有许多名言,如“人生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凡善于考虑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以通过行动取得最有益于人类东西的人”。这能反映出他(   )‎ A.思想中有进化论的成分 B.注意了对自然界的探讨 C.哲学思想中含有理性内容 D.比较看重教育的现实作用 ‎1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 ‎13.《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1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思想演化而来的。‎ 最初顾炎武之所以把“亡国”与“亡天下”予以区分,其用意是(   )‎ A.反对空谈,力图扭转不切实际的学风 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宣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主张 C.鼓励人们关心国事 D.号召人民用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15.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 A.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B.完全否定了人的自然欲求 C.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D.“理”在社会实践中就是三纲五常 ‎16.有学者在评论某一观点时说:“一个人也许能够天马行空、细致入微地漫谈孝道,但是,只有他的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理解的深度。”‎ 这一观点是(  )‎ A.天人感应 B.知行合一 C.经世致用 D.格物致知 ‎17.一般说来,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在它的初创和发展时期,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一旦被统治阶级看中,当作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它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其中的合理因素也会被窒息。程朱理学的演变正是如此。下面不能说明材料观点的是(    ) A.格物致知客观上有利于求科学之真 ‎ B.重义轻利阻碍商品经济的转型发展 C.理学取代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 D.官方哲学左右知识分子的治学态度 ‎ ‎18.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19.汉安帝永初三年,京师大饥,民相食。诏曰:“朕以幼冲,奉承洪业,不能宣流风化,而感逆阴阳,至令百姓饥荒,更相啖食。咎在朕助不逮。”据此看来,汉安帝信奉(     )‎ A.“天人感应”‎ B.“因信称义”‎ C.“大一统”‎ D.“三纲五常”‎ ‎20.“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丰富和更新了儒学思想体系 B.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C.压抑了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 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 ‎21.  五四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哪一项观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22.“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以上言论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消极无为 B.仁政治国 C.严刑酷法 D.经世致用 ‎23.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状态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这表明孟德斯鸠对自由的看法是(        )‎ A.自由是人的一种心境体验 B.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的约定 C.自由的条件是安全有保障 D.自由是法律许可范围的自由 ‎24.“国王是上帝派到世问的最高权威,有无限的权力。”启蒙运动中与此相对立的关于国家起源的主张是(  ) A.天赋人权 B.三权分立 C.社会契约 D.君主立宪 ‎25.17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认为:“政府统治起源于遥远的古代,人们共同决定工作,建立国民社会,指定统治者来保护和提髙他们的共同利益,个人将自己的政治权利交给他们的统治者,但保留个人生存、自由和财产的权利。任何侵犯这些权利的统治者都要被废黜。”洛克的上述言论 (   )‎ A.包含有社会契约论的理念 B.表达了废黜王权的要求 C.体现了彻底的人民主权说 D.阐释了天赋人权的观点 ‎26.梁家麟在《基督教会史略》中写道:一般的更正教(指新教)传统认为,宗教改革是使“基督教信仰回复它原来的单纯与直接的状态,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 以下主张最有助于“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的是(   )‎ A.先定论 B.因信称义 C.王权高于教权 D.《圣经》至上 ‎27.彼特拉克说:“我恨自己,因为我仍然赞赏尘世之物。我早该从非基督教哲学家那里了解到,除了灵魂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赞赏。对伟大的灵魂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伟大的。”彼特拉克的言论中蕴含的代表时代进步的倾向是(   )‎ A.强调讴歌和颂扬人本身 ‎ B.人以外的事物的存在是不合理的 C.主张进行宗教改革 ‎ D.尘世是最美好的世界 ‎28.薄伽丘的小说集《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故事讲述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了句“我正在喝的美酒, 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他被释放回家。该故事意在(   )‎ A.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 B.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C.反对教会的专制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 D.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29.“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这表明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 A.批判神权统治 B.宣扬人性解放 C.倡导思想自由 D.构建民权政府 ‎30.“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倘若国家违背了人民的意志,侵害了人民的公意,人民就有权起来推翻这个国家。”这一思想反映了(   )‎ A.伏尔泰的“君主立宪制”主张 B.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 C.狄德罗的“自然神论”学说 D.康德的“思想自由”学说 ‎31.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己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 为此,他们都主张(    ) A.推翻君主体制,建立共和政体 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32.马丁•路德认为:“凡国家社会合法的制度都是上帝美好的工作;基督徒从政,司法,照宪法及现行有效的法律治理政事,按律科罪,开正义之战,从军,订合法的契约合同,置产,官府吩咐起誓,以及嫁娶等,均无不可行。”‎ 由此可见, 马丁•路德(   )‎ A.关注民众生活,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B.开启宗教改革大门,主张因信称义 C.具有近代法治意识 D.强调教会的经济管理职能 ‎33.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新加尔文教(新教派之一)的火刑架上。‎ 这说明(    )‎ A.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 B.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 C.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D.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34.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35.《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 ‎“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 A.皇权至上 B.君权神授 C.天赋人权 D.天人合一 ‎36.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君主的权力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天人合一”,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三者思想的共性是(   )‎ A.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B.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都遭到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都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37.“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38.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道,“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下列思想中属于材料中所说的“转变迹象”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39.明代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段台词:“农工商贾虽然贱,各务营生不辞倦。……春风得力总繁华,不论桃花与菜花。”‎ 词中体现出来的观念最接近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   )‎ A.王阳明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40.著名学者余英时曾指出:“如果一定要在中国思想流派中找出一家与西方科学精神最相近的,我个人认为只有程朱一系的理学足以当之。”‎ 此说的依据是程朱理学主张(   )‎ A.格物致知 B.先理后气 C.存天理,灭人欲 D.理气同源 二、材料题 ‎41.社会发展既要重视以人为本,又要注重法制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 材料二 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材料三 “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 ‎——《王阳明集》‎ 材料四 黄宗羲以“托古改制”的笔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三代以下之“法”为“一家之法”。他倡导民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立公法、废私法……他指责封建法律是“一家之法”“非法之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及其积极意义。(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在立法的指导思想上和秦朝的不同之处,汉初这种立法思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经世济民方案的核心内容,并分析他强调该核心内容的社会政治背景。(8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法制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影响。(4分)‎ ‎ ‎ ‎42.(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材料三  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6分)‎ (2) 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8分)‎ ‎ ‎ ‎(3)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8分) ‎ 嵩阳高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 ‎ 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 D 2.答案: B 3.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意之所在”、“意在于”等信息说明王阳明突出“意”,即人的意识的作用,D项正确。 4.答案: B5.答案: C 6.答案: A7.答案: A ‎8.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唐代的道教经典”、“不违戾父母师长”、“不杀生”等,可以直接看出《玉清经》里,已经包含了包括儒家、佛教的相关理念在里面。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符合题意。其余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不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唐代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儒道佛的融合趋势 9.答案: B ‎10.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希腊对文化持宽容的态度,故A项错误;希腊宗教神话中的“神人同形共性”体现了希腊对人的重视,故B项正确;“神人同形共性”体现了神和人本质的一致性,使神与人更接近,故C项错误;神人的一致性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平等,故D项错误。 11.答案: C 12.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原文大意是:“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即是指统治者施以恩惠,采取有利于取得民心的政治方略。题干中B选项儒家经典强调统治者用礼、义、信来治理民众,获取民心,故符合题意。A中的民本是指以民为本,从百姓角度出发,故排除A。C、D两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内涵。 13.答案: A 解析: 本题以《春秋繁露》的新材料为切入点,考查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内涵。《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改造儒学的经典著作,核心内容是要求富不可骄、贫不至于忧生存。与“强制去富”“劫富”无关,故排除B、D项;材料内容从两方面阐释,不仅仅是济贫问题,故排除C项。 14.答案: B 15.答案: C 16.答案: B17.答案: C 解析: 本题要求选否定项,材料提到,任何一种哲学思想一旦被统治阶级看中,当作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它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其中的合理因素也会被窒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理学取代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错误,理学是儒学在宋代的发展,并未取代儒学。因此选C。ABD都符合知识,排除。 18.答案: B 解析:‎ ‎ 题干反映了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亡国、亡天下”的思想,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感。A项“动摇”说法与史实不符;CD项所述影响与史实不符;B项正确。 考点:顾炎武思想主张 点评:顾炎武思想还可考查经世致用主张,以及考查与黄宗羲、王夫之的思想共同点等,此为考查频点。 19.答案: A 解析: 儒家思想的发展。汉代董仲舒建立了新儒学,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等学说。材料反映汉安帝认为灾荒是上天对自己所犯错误 “咎在朕助不逮”的惩罚,所以看出汉安帝信奉“天人感应”学说。B项是西方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思想;C项是主张国家统一;D项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伦理道德。BCD三项都无法与天命结合在一起。因此均错误。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 董仲舒在汉代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把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黄老学说、阴阳家思想、法家思想,发展成新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确立了思想领域里的统治地位。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新儒学的内容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20.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程朱理学强调人的气节,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性格形成了积极的影响;A项明显与材料相左;B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是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而材料说的是积极方面。所以答案选D。 21.答案: B 解析: A不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孟子的主张;C不对,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为顾炎武的主张;D不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为朱熹的主张; B符合题意,表明反对盲从孔子,因此五四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 点评:李贽的离经叛道 (1)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2)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2.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君主圣明仁义,人民就会安居乐业;君主实行仁政,人民就会追随他。这种思想应该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所以答案选B。 23.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孟德斯鸠认为自由的条件是安全有保障,故选C项。 24.答案: C 解析: 本题侧重考查考生从材料巾获取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的核心观点是“君权神授”,而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创造的。 25.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洛克的思想主要意思是人民共同组建政府,找一个信任的统治者代表他们行使权利,此思想属于社会契约论观点,故A项正确。 26.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是对宗教改革中对宗教信仰要求的一个概述,它与中世纪教皇对教徒信仰的要求不同,主张人与上帝直接沟通,直接消除隔阂。其中最主要的是虔诚,在于你的内心信仰。这也解放了思想,突出了人的重要性。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27.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的“灵魂”指的是人,根据“除了灵魂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赞赏”可知这是彼特拉克对人的赞颂, 强调重视人本身,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8.答案: C 解析: 财主酒后说了对耶稣不敬的话被判处火刑,由此可知教会专制;由财主向神父和修士行贿,神父和修士接受贿赂可知,教会十分腐败。因此,C项符合题意。 29.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主张通过“一种结合的方式”使得大家共同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财富和自由,实际上一种社会契约,赋予结合者以权利和义务,按照“社会契约论”建构政治制度。A、B、C三项都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共同点。所以答案选D。 30.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思想,他认为国家主权应掌握在人民手中,如果专制暴君违反公共意志-法律,人民就有权推翻这个专制政权。答案为B。‎ ‎31.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题干的核心意思是: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强制工具。比较、分析选项,可知,只有C项符合题意,其余ABD三项表述错误或与题干意思无关。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32.答案: C 解析: 审题注意材料中关键信息“照宪法及现行有效的法律治理政事”“按律科罪”“订合法的契约合同”,材料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必须要“按律科罪”,就是按照法律办事,这反映了早期的法治意识,故选C项。 33.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材料的核心,即体现宗教改革的对自然科学等的破坏性。据此,可知:A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B项“教会”,比较笼统,不能够直接体现宗教改革;D项表述本身不符合史实与题干主旨。本题正确答案选C。 34.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认为,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会垄断教义,具有绝对的权威。宗教改革后,人们绕开了教会直接与“上帝”对话,不再迷信传统、陈规,即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故选D。 35.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的信息明显体现君权来自上天的思想,属于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 36.答案: A 解析: 三者之中只有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故B项说法错误;董仲舒的思想在当时受到汉武帝的推崇,故C项说法错误;只有荀子处于社会转型时期,D项错误。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故选A项。 37.答案: C 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的主题是“仁政”和“经界”的关系。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经界”即土地的分界,与仁政的关系是“夫仁政,必自经界始”,也就是说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C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赋役制度与仁政的关系,排除A;未体现均贫富,排除B;君民关系也无体现,排除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孟子的仁政思想 38.答案: C 解析: 注意题干要求是“明清之际”“转变迹象”。根据所学可知,黄宗羲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C项正确。A项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排除;B项是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心学”主张,排除;D项是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提出的,与材料不符。 39.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査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题干所给材料中“农工商贾虽然贱,各务营生不辞倦”体现了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思想,故B项正确。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顾炎武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及“众治”思想;王夫之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故A,C,D三项错误。 40.答案: A 解析: 格物致知强调亲身实践获得真知,这与西方科学中实践精神不谋而合,但必须明确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思想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B、C、D都是理学的内容,但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格物致知 二、材料题 31.答案: 1.核心:“仁”。积极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 2.汉:减轻刑罚,断狱从轻;秦:严刑峻法。原因:吸取秦亡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3.核心内容:致良知。背景:明代中后期,政治黑暗(或皇帝专制、特务横行、宦官专权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或“民之陷溺”);伪善流行(或社会风气败坏)。 4.思想:倡导民治;主张立公法。影响: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解析: 1.考查孔子的核心思想,闻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其积极意义在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 2.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严刑峻法, 而从材料二中的故事可以看出汉初从轻处罚犯罪之人,由此可以总结出两者的不同之处;第二小问,从汉初的政治、经济状况进行分析。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可以从王阳明所处时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加以概括。 4.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中的信息“倡导民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立公法、废私法”即可得出他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治,立公法;第二小问,从思想批判和民主启蒙两个方面辩证阐释即可。‎ ‎32.(1)历史条件: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6分)‎ ‎(2)基本观点:鼓励追求财富;主张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反对政府干预经济。(6分)‎ 共同精神:人文主义。(2分)‎ ‎(3)能结合材料和史实,言之成理即可。(12分)‎ 等次 得分 观点 论证 表述 第一等 ‎9-12分 观点正确,能辩证认识问题 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密切 思路清晰,表达确切 第二等 ‎5-8分 论点基本正确,认识不够全面 史实基本准确,史论结合不够密切 有基本思路,表达不够确切 第三等 ‎0-4分 论点不准确,认识模糊 未能结合史实,仅能罗列部分史实 缺乏条理性,表达欠通顺 解答(1),第一小问实际上是简要回答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角度)。第二小问主要归纳概括材料的关键词句即可,比如“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最好”。第三小问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共同精神显然是人文主义。(2)此问是一道接近于历史小论文的题目。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如制度、精神等)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原理。要求观点正确、辩证全面地认识问题,史实准确、史论密切结合,思路清晰,表达确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