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 M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石家庄市 2020届高中毕业班综合训练(一)
文科综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把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35小题,每小题 4分,共 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 6世纪中叶,许多诸侯国内公室衰微、世卿执政,卿大夫争相兼并土地、占有财货,
美其名日求富。各大卿族以已之“富"在不同阶层中吸附私属,最终使得上至公子王孙,下至
土庶人都有机会求富。这一现象
A. 得益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B. 表明官僚政治体制逐渐成型
C. 根源于周王室的腐败和衰微 D. 推动了新型政治关系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公元前 6世纪中叶是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内公室衰微、世卿执政,卿大夫争相兼
并土地、占有财货,卿大夫是新兴地主阶级,卿大夫实力增长推动了社会变革,加速了奴隶
制度衰落和封建制度的形成,故选 D;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排除 A;秦朝官僚政治
体制逐渐成型,排除 B;材料现象产生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排除 C。
2.下表是阎步克对曹魏时期察举入仕者的社会成分所做统计,其意在说明曹魏时期
A. 官员选拔注重阶层平衡 B. 社会流动的通道依然有效
C. 儒生成为政治舞台主角 D. 制度设计与实践出现背离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表格信息看出,普通士察举入仕者占有一定比重,高官贵戚子弟所占比例不足一
半,说明察举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 B;察举制选官的依据是孝廉,无法
体现注重阶层平衡,排除 A;材料不能看出入仕者是否是儒生,排除 C;察举制选官的依据是
孝廉,察举入仕者的社会成分不能反映制度设计与实践的背离,排除 D。
3.唐代出现了“街使"等新型城防力量,其职能以街道为核心展开,主要负责维持治安.保护公
共设施、稳定风俗、禁止侵占街道等。许多中央官员纷纷兼任此职,后逐渐成为固定官职。
这反映出当时
A. 官僚机构臃肿 B. 治安形势好转
C. 坊市制度松动 D. 市镇经济崛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出现了‘街使’等新型城防力量”“主要负责维持治安、保护公共设施、
稳定风俗、禁止侵占街道”等信息可知,唐代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商铺侵占街道的现象时有
发生,坊市制度开始松动,由此政府不得不在机构的设置上做出一定的调整,故选 C;“街使”
等新型城防力量的出现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设立是合理且有必要的,故“官
僚机构臃肿”的结论无法得出,排除 A;如果 B 项成立,那么“街使”等新型城防力量也就没
有必要出现了,排除;市镇经济崛起于明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4.王夫之推测“中国”以外另有发达古文明,认为诸文明“ 衰旺彼此迭相易”。王夫之将“天
下”与“中国”相对而称。他说:“故吾所知者, 中国之天下。”王夫之的这一观点
A. 颠覆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B. 推动了明清之际的社会转型
C.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D.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实学之风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王夫之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认识,体现了其对传统“华夏中心论”
的反思,是其反对主观臆断,根据经世致用原则得出的结论,故选 D;王夫之的观点一定程度
上冲击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但并未颠覆,排除 A;王夫之和黄宗羲等人的观点并未被明清
之际的主流社会所接受,未能推动社会转型,排除 B;王夫之代表的封建知识分子阶层,其观
点并不直接反映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排除 C。
5.19世纪中叶,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的穷渔疍户和失业水手铤而走险,纷纷加入海匪队伍,
海匪活动日益猖獗。鉴于清朝水师巡洋制度收效甚微,一些地方文武官员尝试与英军合作,
联合镇压海匪。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 清王朝社会危机与民族危机交织 B. 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局面形成
C. 东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力下降 D. 地方官员热衷于近代海军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19世纪中叶,东南沿海居民生计困难导致海匪队伍壮大,清朝水师无力,地方官员
尝试与进行殖民活动的英军联合镇压海匪,表明当时清王朝社会危机与民族危机交织,A项正
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局面形成”,B 项错误;东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
力下降与材料内容不符,C 项错误;19 世纪后期,地方官员热衷于“近代海军的建立”在材
料中没有体现,D 项错误。
6.下图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企业分布图(局部),据此可知
A. 洋务派注重区域内部经济的协调发展
B. 近代民族工业均衡发展局而凸显
C. 民用企业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军事企业
D. 洋务企业创办呈现东多西少态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在开设军工的省份,都建立了民用企业,反映出洋务派注重
区域内部经济的协调发展,A 项正确;近代民族工业并未得到“均衡”发展,B项错误;只有
企业数量,不能说明民用企业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军事企业,C 项错误;只有局部情况,不能说
明洋务企业创办呈现“东多西少”态势,D项错误。
7.1900-1937年, 京、津两市地毯工业的机器设备主要用西门子马达带动,所用羊毛主要产自
山东、河南及西北各省,颜料多由英、德等国进口,棉线多购自天津纱厂,大部分产品经由
天津运销欧美各国。这说明
A. 中国民族工业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B 民众生活受制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北方地区
D. 政府扶持民营经济的措施成效显著
【答案】A
【解析】
【详解】20世纪早期,京、津两市地毯工业使用进口的机器设备、颜料,大部分产品运销欧
美各国,说明中国民族工业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A 项正确;材料与“民众生活”无关,B 项
错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北方地区”不符合材料主旨,C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政
府扶持民营经济的措施成效显著”,D项错误。
8.下表是 20世纪 50年代中期中日关系的相关史实表
根据上表史实,可知当时
A. 中国的三大改造需要日本的积极支持 B. 中国改变了“一边倒"的方针
C. 谋求经济发展是中日双方的共同需求 D. 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20世纪 50年代中期,中日两国政府和民间为改善两国关系(促进中日贸易)所做的
努力,反映出谋求经济发展是中日双方的共同需求,C 项正确;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
三大改造不需要日本的积极支持,A 项错误;中日间的交流不能说明中国改变了“一边倒"的
方针,B 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D 项错误。
9.古代雅典,执政者在阵亡将土的葬礼演说时,往往通过一系列非历史的方法,运用有意的遗
漏和夸张虚构的手段,回顾祖先及父辈经历的辉煌战斗以及取得的赫赫战功,讲述阵亡战士
们的英勇事迹及对死者的哀悼和亲属的抚慰。这一活动旨在
A. 保护公民个人自由 B. 扩大统治基础
C. 培育为政者的素养 D. 塑造城邦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古代雅典的执政者们利用悼念阵亡将土的机会,发表演说歌颂先辈战功和阵亡将士
的英勇、哀悼死者、抚慰亲属等,旨在塑造城邦认同,D 项正确;悼亡演说与“保护公民个人
自由”无关,A项错误;纪念阵亡将士不能扩大统治基础,B 项错误;在阵亡将土葬礼上演说
的目的不是“培育为政者的素养”,C项错误。
10.1755年 11月 1日,号称“虔诚之都”的里斯本发生了大地震。在科学家对地震起因展开思
考与探索时,启蒙哲人则利用这一事件倡导人们反对宗教和迷信。教会关于“上帝惩罚”的
解释受到普遍质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自然灾害频发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诞生
B. 天主教会的权威开始受到全方位的冲击
C. 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具有偶发性特点
D. 突发事件加速了科学和理性思想的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18 世纪中期,里斯本大地震后,科学家研究地震起因,启蒙思想家倡导反对宗教和
迷信,使教会关于地震的解释受到普遍质疑,这表明突发事件加速了科学和理性思想的传播,
D项正确;早在 17 世纪后期,随着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近代自然科学已经诞生,A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天主教会的权威开始受到“全方位”的冲击,B 项错误;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不是偶然,C项错误。
11.俄国十月革命后,美国始终不承认苏俄(联)。但 1930年,苏联成为世界各国购买美国机器
设备的第二大买主。罗斯福执政后,国内要求与苏联改善关系的呼声日益强烈。1933年 11月,
美苏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由此可见,美苏建交
A. 突破了经济民族主义的藩篱 B. 基于共同解决经济危机的考量
C. 迎合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 D. 表明两国摒弃了意识形态对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1930 年苏联成为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的第二大买主,美国国内要求与苏联改善关系的
呼声日益强烈,这反映出 1933 年美苏建交迎合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C 项正确;美苏建交
并未突破“经济民族主义”的藩篱,A 项错误;1930 年代的经济危机仅限于资本主义世界体
系,不包括苏联,B项错误;二战后冷战的出现表明两国并未摒弃意识形态的对立,D 项错误。
12.20世纪 80年代,欧美一些学者提倡在历史教学中以“世界史"取代旧有的以民族国家和欧
洲历史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史”,力图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审视;人
类历史,避免简单地拼合。该观点的提出是基于
A. 欧洲国际影响力的持续下降 B. 美苏两极格局趋向于瓦解
C. 世界文明交往与互动的深入 D. 全球化下国家意识的衰微
【答案】C
【解析】
【详解】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世界文明交往与互动的深入,欧美学者提倡用“世界史”取代
以民族国家和欧洲历史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史”,以全球化的视角审视人类历史,C 项正确;
1980 年代欧洲的国际影响力有所增强,并非持续下降,A 项错误;美苏两极格局趋向于瓦解
与“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审视人类历史”无关,B 项错误;全球化下国家
意识和民族观念并未衰微,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 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15-17题为选
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荀子提出了“天下之人有所共予”的命题,认为尽管社会中的每个
成员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诉求,但也有许多共享和共通的东西。他提出人们可以共同分享来自
东西南北江河湖泊丰富的自然资源,共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在处理国家与民众共享关
系时,他提出了“裕民以政”,即通过政策措施让百姓获得利益并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针对
社会分化,他提出“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应各取所得的道理;此外
他主张哑聋等残障人士需要国家照顾,即“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
覆无遣”。
----摘编 自宋国恺《共享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及其意蕴》
材料二 针对既是典型的西方病症,又是世界性现象的贫富悬殊问题,孙中山晚年提出了
以“共享”为原则的解决思路。这一原则以土地、资本的全社会公有为前提,落脚点则是公平
合理地分配:一是要按劳取酬,余利则公之社会使人人得以分享,二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
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可以说,按劳分配是“共享”的底线,而全体人民免受任
何剥削压迫之苦、共同幸福安乐则是“共享”的理想境地。
----摘编自宋德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再认识》
材料三 20 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提出要“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
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
家共同富裕”。邓小平强调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鼓励先进,鞭策落后,
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摘编自刘晋祁《共享发展理念的逻辑延承与重大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共享思想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共享思想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对毛泽东共享思想继承与发展的体现。
【答案】(1)基本内容:①共享自然资源;②共享政策利益,让人民过上富裕生活;③照顾到各阶
层利益;④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影响: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关系和谐;②丰富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内涵;③成为历代执
政者治国理政理念。
(2)原因:①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近代社会矛盾尖锐;②农民土地问题突出;③西
方民主思想传播;④一战爆发,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暴露;⑤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⑥共产
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⑦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3)继承:①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②以人民为中心;③倡导共同富裕。
发展:①坚持效率原则,②主张先富带动后富。
【解析】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一中“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们可以共同分享来自东西
南北江河湖泊丰富的自然资源” , “‘裕民以政’,即通过政策措施让百姓获得利益并过上
相对富裕的生活”,“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
而衣食之,兼覆无遣”,“哑聋等残障人士需要国家照顾”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
子共享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共享自然资源、共享政策红利、兼顾各阶级,关注弱势群体等。
积极影响:根据荀子的共享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从缓和阶级矛盾、和谐社会关系、丰富传
统文化、影响后世统治等方面,分析其积极影响。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针对……贫富悬殊问题”,“以土地、资本的全社会公有为前提,
落脚点则是公平合理地分配”,“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
享”,“全体人民免受任何剥削压迫之苦、共同幸福安乐则是‘共享’的理想境地”等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尖锐、土地问题突出、传统文化影响、五
四运动和中共的帮助,(国际)一战爆发和十月革命影响,共产国际帮助和西方民主思想影响
等方面,分析孙中山共享思想产生的原因。
(3)继承:根据材料三中“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
的生活”,“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等信
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继承的毛泽东共享思想内容有,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以人民为中心、倡导共同富裕等。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对毛泽东共享思想的发
展主要体现在,坚持效率原则,主张先富带动后富。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史大事年表(部分)
1500 年前后 新航路的开辟
14--16 世纪 文艺复兴
16 世纪 宗教改革
1640 年--1689 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18 世纪 启蒙运动
18 世纪 60 年代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
1775 年一 1783 年 北美独立战争
1787 年 美国宪法颁布
19 世纪早期
圣西门、傅里叶、欧文创立空想社会主
义
1848 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9 世纪中叶 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世界工
厂”
1871 年 巴黎公社革命
1875 年 法国宪法颁布
19 世纪 70 年代一 20 世纪 上
半叶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近代史一般以新航路开辟为开端,其实学术界对此有多种观点。阅读上表并结合所学知
识,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请捉出除“新航路开辟”以外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史论
结合、逻辑清晰、论据充足。)
【答案】示例一
观点:文艺复兴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理由:
(1)文艺复兴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反对中世纪神学、
宗教对人性的束缚,提倡人们对现世生活的值求,促进了人的觉醒。世界历史从"神"的时代进入
到了"人"的时代
(2)文艺复兴是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伴随生产力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要
求冲破教会束缚,发展资本主义,这就为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
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到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时期。
示例二
观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理由: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颁布了《权利法案》,首次在世界上确立了君
主立宪制,不仅为英国而且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小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反封
建专制的斗争在全世界逐渐展开。
总而言之,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世界历史从封建专制统治开始进入到资本主义民主时
代,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反封建专制的斗争,资本主义经济更加发展。
其他观点:如工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巴
黎公社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等,只要紧扣主题,史论结合展开论述,逻辑清晰合理,均
可得分。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通过阅读 16 到 20 世纪世界史大事年表,联系学术界对世界近代史
开端的不同意见,就世界近代史开端问题,提出除“新航路开辟”以外的一种观点如,文艺复
兴(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明确个人观点后,结合所学知识,用两三
个世界近代史或表中的史实,对个人观点进行论证说明,最后重申个人观点或说明个人的标
准、理由。解答过程中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据充足。
(二)选考题:请考生从 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并用 2B铅笔将答题卡
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
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学科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15.材料 尽管对于传统士绅的界定存在分歧,但对传统士绅阶层由退居乡里的官员和拥
有科举功名者构成这一观点是普遍认同的。清末“新政”期间,科举制的废除与地方自治的
提倡,使得现存依仗功名形成的旧士绅集团缺乏社会继替而走向消亡。这一时期,广西地方官
府实施振兴农工商矿业,创办实业,兴办近代学校,开通风气等新政措施,新士绅利用自身
的感召力积极配合。广西新士绅阶层通过创立商会和实业,从而在广西第一届咨议局中占有 57
个名额。广西巡抚张呜岐意图加抽茴油、桂油和房捐时,遭到了新士绅为代表的咨议局的强烈
反对。广西士绅在时代变革中除自觉投身宪政改革大潮中,还积极创办了梧州府中学堂、公立
小学堂、桂平女子学堂等。
----摘编自孙珊《清末新政背景下广西士绅阶层的社会转型》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新政时期广西新土绅阶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士绅阶层在广西新政中发挥的作用。
【答案】(1)①士绅阶层组织化;②经济和政治作用更加突出(由商而仕或官绅关系双向性增强
亦);③思想近代化。
(2)①积极协助政府,推动新政的展开:②利用咨议局抵制政府弊政,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建
设:③投身实业与商会,推动经济近代化发展:④积极创办新式学堂,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 “新士绅阶层通过创立商会和实业,从而在广西第一届咨议
局中占有 57 个名额”可知其组织化、官绅关系双向性增强;根据“广西士绅在时代变革中除
自觉投身宪政改革大潮中,还积极创办了梧州府中学堂、公立小学堂、桂平女子学堂等”等信
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土绅阶层思想近代化的特点。
(2)作用:根据材料中“广西地方官府实施振兴农工商矿业……等新政措施,新士绅利用自
身的感召力积极配合”可知新土绅阶积极协助政府,推动新政的展开;由“广西巡抚张呜岐
意图加抽茴油、桂油和房捐时,遭到了新士绅为代表的咨议局的强烈反对”可知其利用咨议局
抵制政府弊政,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建设;从“创立商会和实业”等可知新士绅阶层投身实业
与商会,推动经济近代化发展;根据“积极创办了梧州府中学堂、公立小学堂、桂平女子学
堂等”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士绅阶层积极创办新式学堂,推动了思想解放。
16.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主要通过实物赔偿和现金赔偿两种方式来索取战争
赔偿。但大量无偿涌入的德国赔偿物资实际上冲击了战胜国的市场,而现金赔偿又会带来了
德国货币贬值的问题。可见这两种索赔方式都存在着很大弊端。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
期,美国就已经开始考虑战后对德索赔问题了,并对该问题达成了两点共识:一是美国纳税人
绝不能再替德国支付战争赔偿;二是避免再次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索取德国赔偿的
困境。为此,从 1944 年 8 月开始,在美国多个政府部门、驻欧洲机构、利益集团的共同参与、
推动下,逐渐制订、实施了一项特殊的索赔计划:通过掠夺德国的科学、技术、情报、专利、
科技人员等无形资产获得了大量隐性的战争赔偿。这项计划的实施产生了一系列比较重要的
影响。
----摘编自苑爽《试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德“智力索赔”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后在对德索赔问题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对德索赔计划的影响。
【答案】(1)①方式不同:一战采用 了实物赔偿和现金赔偿的方式,二战采用了获得隐形无形
资产的方式。②理念不同:一战比较苛刻,最大限度的削弱战败国,二战较为隐蔽,兼顾惩罚
与重建。③结果不同:一战的索赔方式逐渐走向了困境,二战的方式比较成功。
(2)①促进了战后美国科技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战后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开创了新的战
争索赔方式,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索赔方式的弊端;③有利于打破科技垄断,推动科技的传播、
扩散,从而促进全世界科技、经济的整体均衡发展。
【解析】
【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中“协约国主要通过实物赔偿和现金赔偿两种方式来索取战争
赔偿”,“从 1944 年 8 月开始,在美国多个政府部门、驻欧洲机构、利益集团的共同参与、
推动下,逐渐制订、实施了一项特殊的索赔计划:通过掠夺德国的科学、技术、情报、专利、
科技人员等无形资产获得了大量隐性的战争赔偿”可知两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索赔的方式不
同,一战采用了实物赔偿和现金赔偿的方式,二战采用了获得隐形无形资产的方式;根据材
料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索取德国赔偿的困境”,“获得了大量隐性的战争赔偿”等
信息可知两战世界大战后对德索赔的结果不同,一战的索赔方式逐渐走向了困境,二战的方
式比较成功;根据材料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德‘智力索赔’计划”,结合所学知识,
还可得出两次世界大战后在对德索赔的理念不同,一战比较苛刻,最大限度的削弱战败国,
二战较为隐蔽,兼顾惩罚与重建等。
(2)影响:根据材料中“通过掠夺德国的科学、技术、情报、专利、科技人员等无形资产获
得了大量隐性的战争赔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 从战后美国科技、经济发展,德国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开创新的战争索赔方式,避免传统索赔方式弊端,打破科技垄断,促进全世
界科技、经济的整体均衡发展等方面,分析二战后美国对德索赔计划的影响。
17.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非常重视战犯的思想改造工作,战犯管理所采取了多种办法,组织
杜聿明等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自已看书,相互辩论;还组织他们到各大城市参观,让他们亲眼
看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安排他们参加生产劳动,体验工人农民的生活。这些改造
措施,对杜聿明等战犯政治思想上的脱胎换骨起到了很大作用。1959 年 10 月,首批 33 名战犯
被特赦,杜聿明等 11 人由总理办公室负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为他们成为新中国的公民、重新
做人做好各方面的准备。1960 年 ,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请蒙哥马利,请杜聿明作陪。这位元
师问杜聿明:“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杜聿明指着陈毅元帅,笑笑说:“都送给他了。”
蒙哥马利又问:“一个也不剩?”杜聿明说:“就剩我一个。”这时,周总理在一旁插话说:“你
也进入了社会主义。”蒙哥马利元帅从杜聿明身上看到了新中国的力量,他不能不由衷地感到
佩服。1971 年夏,杜聿明的女婿杨振宁回国探亲,这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为中
美文化交流以及新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王存福《特赦国民党战犯始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聿明等战犯“脱胎换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政府特赦杜聿明等战犯的意义。
【答案】(1)①人民政府重视对战犯的思想改造;②抗美援朝的胜利以及外交活动的开展,中
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杜聿明等人内心的触动;③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的感召;④杜聿明等
人的个人因素。
(2)①有助于孤立、动摇、瓦解境内外的反动分子,进一步巩固人民政权;②有利于缓和两
岸关系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③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④
提升了新中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外交工作开展和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后非常重视战犯的思想改造工作”,“组织杜
聿明等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亲眼看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参加生产劳
动,体验工人农民的生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重视、新中国革命、建设和外交成
就的取得、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杜聿明等战犯“脱胎换骨”的原因。
(2)意义:根据材料中“(蒙哥马利)问杜聿明:‘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杜聿明指着
陈毅元帅,笑笑说:‘都送给他了’”,“周总理在一旁插话说‘你也进入了社会主义’”,
“蒙哥马利元帅从杜聿明身上看到了新中国的力量,他不能不由衷地感到佩服”,“杜聿明的
女婿杨振宁回国探亲,这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为中美文化交流以及新中国在
世界的影响做出了重大贡献”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人民政权、缓和两岸关系、促进
国家统一、增强社会主义建设力量、推动外交工作和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分析人民政府特
赦杜聿明等战犯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