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71 KB
  • 2021-08-27 发布

2020届二轮复习高考增分第一招 突破历史选择题的三大策略作业

  • 3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前冲刺 高考增分第一招 突破历史选择题的三大策略 策略一 熟知历史选择题设置陷阱的主要方式 ‎1.时空错位:故意设置与题干时间、地点不相符的表述。‎ 解读 大多设置不符合题干时间段特征的表述作为干扰项。如题干时间为1655年,干扰项设置为“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中叶,明显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655年”。因此时空定位很重要。‎ 题干中的时间信息有的是具体的时间,如1886年;有的时间信息比较笼统,如“18世纪中叶”“清朝道光年间”“国民革命时期”等。不论是哪一种时间信息,考生都要根据这一时间或时间段的阶段特征逐一推敲备选项,从中排除时间不符的干扰项。‎ 例证 ‎1.(2019吉林名校一模)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这种现象(  )‎ A.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 B.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 C.意味着宗法制的影响消除 D.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 答案 D “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是官僚政治的表现。在官僚政治下,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故D项正确。科举制的推行是在隋唐以后,秦汉到隋唐之间并无科举制,故A项错误。封建专制皇权呈现日益增强趋势,故B项错误。宗法制的影响在当时未消除,故C项错误。‎ ‎2.(2019江西新余二模)据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关于绅士阶层的历史记忆可谓天渊之别,如下表所示。‎ 时代 戊戌变法时期 国民革命时期 评价 绅士为人民之代表 绅士为全民之公敌 地位 绅士为救亡图存之中坚 绅士为列强、军阀之基础 作用 绅士为社会进步之动力 绅士为革命之阻碍 目标 兴绅权以兴民权 打倒绅权以实现民权 对绅士阶层的历史记忆形成如此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C.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中国社会舆论主导力量的转变 答案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在进行社会舆论宣传时联合绅士阶层;国民革命时期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进行社会舆论宣传时绅士阶层成为革命的对象,所以中国社会舆论主导力量的转变是对绅士阶层的历史记忆形成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2.程度失当:故意设置添枝加叶、夸大其词的干扰项。‎ 解读 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表述绝对化,即采用过于绝对化的语言来描述某一历史现象,如“彻底废除”“完全实现”“始终”等。还有就是故意夸大某一措施的作用,主要用词有“完备”“完善”“完成”“决定”“推翻”等。绝对化的语言应排除。‎ 例证 ‎3.(2018福建莆田一模)春秋时期,晋国小宗曲沃伯经过长期战争推翻了晋国大宗翼侯,被周天子策命为晋侯,“曲沃代翼”最终完成。这表明(  )‎ A.争霸战争的成败改变血缘亲疏 B.策命晋侯凸显君主的集权统治 C.血缘纽带对政治的束缚被冲破 D.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完全破坏 答案 C 按照宗法制原则,小宗应该服从大宗。从材料信息看,“曲沃代翼”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纽带对政治的束缚被冲破,故选C项。争霸战争的成败并不能改变血缘亲疏关系,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无法实行集权统治,故B项错误。D项中“完全破坏”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4.(2019湖北武汉二调)在《左传》《国语》等文献记载中,楚人引用《诗经》的例子并不少见。其中,楚庄王引用《诗经》数量之多,尤为引人注目。由此可见(  )‎ A.礼乐制在楚地广泛传播 ‎ B.楚文化体系完全形成 C.楚人华夏认同意识增强 ‎ D.楚文化神秘色彩浓厚 答案 C 《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反映了以周为代表的华夏族的社会风貌。材料中楚人引用《诗经》的例子说明楚人华夏认同意识增强,故选C项。仅由楚人引用《诗经》的例子无法说明礼乐制在楚地广泛传播,故A项错误。B项中完全形成的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楚文化的神秘色彩,故D项错误。‎ ‎3.以偏概全:故意用局部代替全部、用个体代替整体、用个例来证明普遍的道理。‎ 解读 这种方式通常是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有意用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题干材料往往描述某一个地区范围内发生的某一现象,这一现象只在这一地区内出现,在整体范围内并不具有普遍性,而干扰项故意将其普遍化。‎ 还有的材料设置为某一个政府、组织或个人所做的事情,它只代表这一个政府、组织或个人的意见,同样在世界范围内或全国范围内并不具有普遍性,但干扰项故意将其普遍化。这在历史学上称为“孤证不立”,即孤立的一个证据不能证明一个普遍的真理。‎ 例证 ‎5.1898年《知新报》记载,天津机器局“今其制造,略已扩充,制造……火药弹炮……铜铁诸器……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湖北机器织布局在(1896年)“极力整顿”后,竟盈余十八万金,其产品畅销,备受欢迎。厂中的9名外国技师被裁去8名。这反映了甲午战后(  )‎ A.洋务企业有了新的发展 B.民族工业取得了技术独立 C.向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化 D.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新动向 答案 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天津机器局、湖北机器织布局属于洋务企业,材料表明洋务企业在甲午战后有了较大发展,故A正确。“厂中的9名外国技师被裁去8名”并不意味着民族工业取得了技术独立,其仍然需要外国技术的支持,排除B。材料反映了天津机器局、湖北机器织布局在甲午战后有了新的发展,无法体现向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化”,排除C。天津机器局、湖北机器织布局属于洋务企业,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错误。‎ ‎6.(2019山西大学附中二模)明代《常熟县志》记载:“至于货布,用之邑者有限,而捆载舟输,行贾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清朝时,河北等地的农民开始在地窖里织布,以足够的湿度来防止断线之弊,因而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  )‎ A.建立起跨区域商业网络 B.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C.生产地域性分工的加强 D.对全国性市场的依赖 答案 D 题干不能反映商业网络的建立,排除A。河北等地的农民开始在地窖里织布,不能反映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排除B。题干不能反映地域性分工,排除C。材料“明代”“行贾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清朝时,河北等地的农民开始在地窖里织布……因而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对全国性市场的依赖,D正确。‎ ‎4.偷梁换柱:故意设置偷换概念、偷换主题、移花接木的干扰项。‎ 解读 这种方式就是题干或备选项在推理、判断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方法来设置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从而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 大多数情况下设置为偷换概念,即干扰项所涉及的概念与题干材料中所描述的概念不符,如题干中的概念为经济政策,而干扰项所涉及的概念为政治理念,这就等于偷换了经济与政治这两个概念。‎ 还有一种情况是偷换主题,即干扰项所涉及的主题与题干材料中的主题完全不符,如题干材料的主题为国家统一,而干扰项所涉及的主题为民主政治建设,两者不是一个概念。‎ 例证 ‎7.(2019山西二模)1755年,西方殖民者驾船闯入宁波、定海和天津。1757年,清政府宣布撤销宁波、泉州、松江之海关贸易,“洋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而东南亚商船则不受影响,中国的海船亦不受地点限制。这说明当时 (  )‎ A.清政府重视国家安全 ‎ B.西方列强加紧对华侵略 C.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 D.中国加强与东南亚联系 答案 A 通过材料“洋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东南亚商船则不受影响,中国的海船亦不受地点限制”可以看出,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防范西方侵略者,维护国家安全,故A正确。‎ ‎8.(2019山西晋城二模)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井田制的瓦解 B.耕种技术的进步 C.劳动人口的增长 D.小农经济的形成 答案 B 实行休耕制主要是为了保持地力,休耕制向连种制的转变说明地力问题得到解决,其主要原因是耕种技术的进步,故B正确。休耕制向连种制的转变,不能说明井田制的瓦解,排除A。劳动人口的增长是连种制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小农经济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耕种技术的进步,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5.无中生有:故意设置题干材料无从体现或者无法根据材料推理出来的干扰项。‎ 解读 大多数情况下设置为干扰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材料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答非所问。如题干材料的主题为选官环节的变化,而干扰项却设置为促进民族交融,二者风马牛不相及。‎ 还有一种情况是干扰项与题干材料有一定的关系,但题干材料中的证据不足以支撑其观点,也就是说根据材料无法推理出这一观点。‎ 例证 ‎9.(2019山西太原二模)宋太宗选拔将领,重视其是否“循谨”,即能很好管束下属,武勇则次之。宋真宗御制武臣“敕七条”,强调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由此可见宋朝初年(  )‎ A.治军突出理学思想 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制衡兵权管控过度 D.铲除地方割据势力 答案 C 据材料可知宋太宗选拔将领,重视其是否“循谨”,武勇次之;宋真宗以儒家思想要求将领,但不主张将领自己果敢用兵,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宋初皇帝对将领军权的严格限制,以防武将专权,C符合题意。‎ ‎10.(2019陕西汉中二模)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多由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都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监察官选任和选官制度保持同步 C.折射出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D.对当今健全监察制度有重要借鉴 答案 C 从材料中不同时期的监察官的选任可以明显看出,中央和皇帝的权力不断加强,这折射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故选C。‎ ‎6.逻辑混乱:故意设置因果关系颠倒或与题干设问没有因果关系的干扰项。‎ 解读 这种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混置在一起,以造成考生的判断失误。‎ 此类陷阱主要针对因果关系型历史选择题。一种情况是因果倒置。题干设问要求是“因”,而干扰项设置为“果”;或者题干设问要求是“果”,干扰项设置为“因”。如题干设问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而干扰项设置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明显是因果关系倒置。还有一种情况是干扰项与题干设问之间是并列关系,或者是对题干材料的简单重复或归纳概括,两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例证 ‎11.(2019陕西西安八校联考四)《唐律疏议》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表明《唐律疏议》(  )‎ A.不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B.维护了国家主权 C.坚持夷夏观念 D.奠定了封建国家的立法原则 答案 B 根据题干可知,在唐代相同国籍的外国人之间发生纠纷,依据他们本国的法律处理,不同国家人员发生纠纷,按照唐律处理,这体现出唐代司法自主独立,维护了国家主权,B正确。唐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外国人在中国的违法情况,有利于促进中西方交流,A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出夷夏观念,C排除;材料主旨体现的是司法独立,而非奠定封建国家的立法原则,D排除。‎ ‎7.本末倒置:故意以表象或假象来代替根本的东西。‎ 解读 这种方式是以表象或假象否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客观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叙述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使考生辨别不出真相,结果舍本而求末。‎ 此类陷阱主要针对“根本原因类”“根本目的类”“本质类”历史选择题。对于“根本原因类”选择题,主要设置为无关紧要的原因、直接原因、客观原因或外部因素。对于“本质类”选择题,主要设置一些表面现象、细枝末节等作为干扰项。‎ 例证 ‎12.中国近代有竹枝词云:“寿头最怕请西餐,箸换刀叉顶不欢。”意即:寿宴上最忌讳使用西餐刀叉,影响寿宴喜庆的氛围。从文明史观看,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东西方文明的冲突 B.近代中国人对西方饮食的抵制 C.西餐已经盛行 D.近代中国饮食受传统思想影响 答案 A 根据材料可知,之所以反对寿宴上吃西餐是因为“刀”“叉”的使用影响了寿宴的喜庆氛围,“刀”“叉”跟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喜庆”的文化相矛盾,材料中的现象从本质上反映的是文明的冲突,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对西方饮食的抵制,故B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西餐盛行,故C项排除;中国人不喜欢在寿宴上用刀叉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不是本质上所反映的问题,故D项排除。‎ ‎8.主次倒置:故意设置次要原因或某个问题的次要方面作为干扰项。‎ 解读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此类陷阱主要针对“主要原因”“主要目的”“主要意图”等设问类型的历史选择题。或许四个备选项都不是“根本原因”“根本目的”,但肯定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或目的。‎ 例证 ‎13.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把为外商服务的采办员或管事称为“买办”。其人数由1854年的50人发展到1900年的20 000人左右。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小农经济瓦解,市场扩大 B.两次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 C.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 D.中外经济合作与交流的频繁 答案 C 根据题干可知,买办主要是为外商服务,买办队伍的壮大主要是因为外国商人的需求增大。正是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才使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因此外商对买办的需求量增多,故C项正确。A、B两项虽然也是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的原因,但均不是“最主要原因”,故A、B两项均可排除。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的侵略,而不是经济合作与交流,故D项错误。‎ ‎14.在西欧,“小麦的价格从16世纪初到16世纪中期未有上升,而在16世纪末却涨到了4倍于16世纪中期的价格”。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风调雨顺,农业获得大丰收 B.贵金属大量输入冲击市场 C.机械化生产提升生产效率 D.圈地运动推动农业的革新 答案 B “风调雨顺,农业获得大丰收”应该会使小麦价格稳中有降,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美洲大陆大量贵金属的不断涌入导致价格不断上涨,形成“价格革命”,故B项正确;机械化生产在16世纪尚未开始,故C项错误;“圈地运动”并不能导致小麦价格在短时间暴涨,故D项错误。‎ ‎9.史实错误:故意设置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表述作为干扰项。‎ 解读 此类陷阱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被识破的,但往往也是考生最容易忽略的。史实错误的类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具体历史要素的错误,也包括阶段特征方面的错误,也就是设置不符合题干所要求的时间段的阶段特征作为干扰项。‎ 例证 ‎15.(2019陕西汉中二模)“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上述材料反映了(  )‎ A.本身生活和行为是定罪主要依据 B.自然法精神在实践中面临挑战 C.罗马法的理念在现实中无法实现 D.罗马法不重视证据和法律程序 答案 B 由材料“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可知,在人们心中按照自然法原则对这一案件已有定论,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却可能因为司法官失职,结果发生变化,故选B。材料强调的是自然法的精神原则是定罪的依据,而不是“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排除A;材料说的是罗马法的理念遭遇到现实挑战,而不是无法实现,C项以偏概全,排除;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非常重视证据和法律程序,排除D。‎ ‎16.(2019甘青宁5月联考)春秋初年,会盟的主持者、参与者多为各诸侯国国君。诸侯之间的会盟不再经过周王的批准;没有周王主持或参加的会盟几乎连年不断。这表明,此时(  )‎ A.诸侯联合助推统一趋势加强 B.宗法分封制体系走向崩溃 C.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完全丧失 D.贵族统治新秩序亟待构建 答案 D 材料主旨为春秋初年诸侯会盟不再经过周王批准,没有周王主持或参加的会盟几乎连年不断,可知周天子权威丧失,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通过会盟构建一种新的统治秩序,D正确。诸侯会盟不等于诸侯联合,A偷换概念,排除;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尚未走向崩溃,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尚未完全丧失,B、C排除。‎ ‎10.似是而非:故意设置表面上看似正确,但实际上离题意较远的干扰项。‎ 解读 用这种方法设计的题目,其干扰项的表述含有较合理的成分,但整体上有很大的缺陷,有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立,但题干中缺少这种条件;有的虽整体上勉强可以如此表述,但不能透彻地体现内涵。‎ 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的知识组成干扰项。大多数情况下设置为偏离主旨的干扰项,即题干材料中好像有所体现,但不是材料的中心意思,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例证 ‎17.(2019河北邢台模拟)汉武帝时期主持“盐铁官营”事务的桑弘羊说:“令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据此可知,“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 (  )‎ A.导致了工商业技术的落后 B.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 C.破坏了商品经济竞争机制 D.利于巩固封建经济基础 答案 D 据材料“令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抑商以建本,发展农业,且“盐铁官营”制度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D正确。‎ ‎18.(2019河北衡水大联考)近代在华西方传教士译介西学时,在译序或文前,常以较大篇幅和尖锐犀利的语言指陈中国社会存在的严重危机和症结所在。该做法(  )‎ A.意在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 B.旨在增强国人民族危机感 C.利于淡化中西文化的差异 D.必然遭到国人极力排斥 答案 A 由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常以较大篇幅和尖锐犀利的语言指陈中国社会存在的严重危机和症结所在”可知,西方传教士这样的做法意在警醒中国民众,促使他们接受包括基督教在内的西学,故材料中传教士的做法目的是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故A项正确。增强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感并非西方传教士的主要目的,故B项排除;材料中传教士的做法旨在加速西学传播,不能体现出中西文化差异的淡化,故C项排除;材料中传教士的做法有可能遭到国人反对,但D项“必然”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选择题应对指南 ‎  对于选择题而言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是来不得半点含糊的。但是在此基础上也有一些技巧可以遵循。‎ 转折后面有答案(省略号后面有答案)。对题干的阅读,要注意材料往往强调转折之后的内容,明确了这些之后,再在此基础上联系题肢,会大大提高正确率。‎ 特殊标示要留心(穿衣戴帽需谨慎)。题干中一些关键词等有时会有特殊标示,这些有时就是解题的突破口,对正确选项的选择具有提示作用。‎ 注意问题设置的程度和角度。问题的设置有时超越了常规认知和课本知识,这时就要从问题设置的角度出发来对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解读,不可盲目套用课本原有结论。即使同一事件,程度和角度不同了,结论也会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是相反的。‎ 现象问题看见什么选什么,本质问题看见什么不选什么,要选现象背后的东西。从近几年选择题的设问来看,基本上是材料说明、表明之类的语言,所以一定不要被现象所迷惑,要从深一层角度思考辨别。‎ 绝对值和相对值要分清。试题中,尤其是表格类的数字,一定要分清绝对值和相对值,相对值与绝对值不一定对等变化,这对解答问题至关重要。‎ 从选项角度来看绝对化的语言一般需排除。历史唯物史观和辩证史观告诉我们没有绝对的事物。‎ 入选的一定是正确的,正确的不一定入选。也就是说作为正确选项一定是正确的结论,错误的表述要排除;但是并不是说只要说法是正确的就是正确选项,还要注意设问的角度。‎ 有全集不选子集。题肢的几项都只是分别反映题干内容的一部分,而题目属于单项选择,因此只能选择包含几个子选项的全集选项。因为其他几个子集选项都是以偏概全。‎ 备选题肢有某个超出了我们的认知,此时不要急于给予排除,要认真分析其他选项是否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其他各项往往表面上符合要求,其实都有缺憾,而你无法认知的那个选项恰恰就是正确选项。简单来说,反向排除出真知。技巧需要练习,多种技巧的联合运用是难题。‎ ‎“12”选择题题组专练(一)‎ ‎                     ‎ ‎1.(2019安徽合肥一中最后一卷)商周之际,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还须防止被征服者的反抗,因而西周在推翻殷商之后,不可能建立领土国家,以直接统治所有被征服地区。.这说明西周(  )‎ A.实行分封制旨在防范叛乱 B.采取地方分权是形势使然 C.确立宗法制度有其社会基础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 答案 B 材料表明西周在推翻商朝以后,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只能实施分封制,间接控制被征服地区,故选B。材料强调的是实施分封制的客观原因而非目的,排除A;材料说的是分封制,排除C;分封制体现的是地方分权原则,排除D。‎ ‎2.(2019四川蓉城名校联盟联考二)《诗经》中祭祀诗占据重要部分,其中祭祀祖先的诗歌占到70%以上。这些诗歌集中反映了子孙后代对祖先功绩的真诚崇拜,表达了对祖先降福的真诚希望。这反映了当时(  )‎ A.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B.封邦建国制度瓦解 C.宗法观念深入人心 D.“天人感应”思想萌生 答案 C 《诗经》中反映祭祀祖先的诗歌占70%以上,这些诗歌集中反映出子孙后代对祖先的崇拜和对祖先降福的希望,结合所学知识,对祖先的崇拜是宗法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故选C项。题干体现的是对祖先的崇拜和对祖先降福的希望,没有体现封建迷信思想盛行、封邦建国制度瓦解、“天人感应”思想萌生,排除A、B、D三项。‎ ‎3.(2019河南商丘模拟)北宋统一后,首都汴京是南北饮食技术的交流中心,南宋时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等地。宋朝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由此推知,宋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社会生活变化 B.经济重心完成转移 C.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D.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答案 A 据材料“宋朝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可知,宋代城市生活繁荣,进一步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经济重心完成转移,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城市社会生活的变化,未涉及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依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排除D项。‎ ‎4.(2019辽宁名校联考二)“铜活字印刷在明代曾盛极一时”的观点,大体上是海内外学术界的共识。但辛德勇教授的最新研究指出,由于明代铜资源紧张,原料昂贵,以及铜的硬度太高,中国过去缺乏大量刻制铜字的技术手段,事实上明代并不存在铜活字印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史料实证贵在独树一帜 B.研究者立场影响历史解释 C.历史研究无法达成共识 D.历史研究的结论可以争鸣 答案 D 史料实证并不强调独树一帜,故A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到研究者立场问题,故B项错误;历史研究可以达成共识,故C项错误;辛德勇教授依据史料实证,对原来的结论提出不同的看法,说明历史研究的结论可以争鸣,故D项正确。‎ ‎5.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地说,封建社会的要素是这样的: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兼地主……材料中的“地主”和后世官吏相比,其特殊性主要在于(  )‎ A.拥有世袭统治权 B.属下土地可以买卖 C.尊重上级的权威 D.属下人民归其管理 答案 A 材料中的“地主”指的是西周分封制下的统治阶级,而“后世官吏”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由皇帝任命的不可世袭的官员。故A项正确。‎ ‎6.1901年,清政府下诏实施新政,慈禧太后在上谕中说:“无事且难支持,今又构此奇变(指辛丑之变)。”此上谕表明清政府(  )‎ A.对积贫积弱局面进行了理性的反思 B.顺应世界近代化潮流主动推进改革 C.推行新政旨在应对空前的政治危机 D.实行政策调整以平息民主革命浪潮 答案 C 根据材料和史实可知,清王朝的改革是面对空前严重的统治危机的无奈和必须之举,而非进行理性反思、顺应近代化潮流的结果和主动行为,故A、B两项错误;根据材料“无事且难支持,今又构此奇变”可知,清王朝推行新政旨在应对空前的政治危机,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及民主革命浪潮,故D项错误。‎ ‎7.(2019河北衡水中学二模)1949年6月25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人民政府在政策上对严格遵守政府法令的外商企业加以保护。但从1950年12月开始,陆续对包括美国在内的某些西方国家在华企业之一切财产加以军事管制或冻结。人民政府对外企政策的变化(  )‎ A.说明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 B.源于中苏结成经济军事同盟 C.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是亚太地区局势紧张的反映 答案 D 根据材料可知,1949年人民政府在政策上对严格遵守政府法令的外商企业加以保护,但在1950年12月之后对西方国家的在华企业进行管制,结合所学,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亚太地区的局势渐趋紧张,故选择D项。‎ ‎8.(2019辽宁大连一模)下表是“一五”计划期间国家财政预算支出所占比例统计。据此可知(  )‎ 部门 工业建设 交通通信 农林水利 文教卫生 所占比例 ‎58.2%‎ ‎19.2%‎ ‎7.6%‎ ‎7.2%‎ A.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一五”计划使得民生得到重大改善 D.“一五”计划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答案 A 通过表格可知,在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据了一半以上,结合所学可知这符合“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史实,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侧重于重工业的发展,民生得到重大改善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是“大跃进”等“左”的错误,故D项错误。‎ ‎9.监护人制度是对未成年子女的监督和保护制度。罗马法规定监护人与亲权人分离,监护人的职责仅限于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而被监护人的教育、抚养等由家长遗嘱或长官选定其生母或其他的亲友负责。这体现了罗马法怎样的理念(  )‎ A.重视维护伦理道德 B.保护弱势群体权益 C.捍卫私有财产观念 D.体现男女平等平权 答案 B 材料中并没有提及伦理道德,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罗马法规定监护人与亲权人分离,监护人的职责仅限于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而被监护人的教育、抚养等由家长遗嘱或长官选定其生母或其他的亲友负责”可知,古罗马规定监护人与亲权人分离,就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故B项正确;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中并没有男女平等的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 ‎10.(2019河南中原名校大联考五)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俄罗斯,有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时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停滞时期”,有人认为是“黄金时代”,有人认为是“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有人认为是“隐含新危机的时代”。由此可见,关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认识(  )‎ A.代表了俄罗斯社会共同的认知 B.随着认识角度的拓展日趋全面 C.有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倾向 D.缺少对俄罗斯历史的整体认识 答案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对“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认识随着认识角度的拓展日趋全面,故选B项。‎ ‎11.(2019四川宜宾三诊)1970年尼克松在其对外政策报告中提出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其内容不仅涉及美国与其盟国的关系,也涉及美国对苏联和中国的基本方针。“新和平战略”的提出,主要是因为当时美国(  )‎ A.意图放弃“冷战”政策 B.认识到大国间应相互依存 C.丧失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D.实力相对下降,面临危机 答案 D 根据所学可知,1970年美苏冷战中美国处于守势,而且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实力相对下降,为了维护美国利益,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了“新和平战略”,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美国外交政策维护的是美国利益,加之当时正处于“冷战”状态,美国的做法不等于其认识到大国间应相互依存,B项排除;美国依然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2.(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调研二)从1995年1月至2001年1月,世贸组织共收到202次贸易纠纷投诉,其中由发达国家起诉的是发展中国家的3倍,美国和欧盟共起诉110次,占总量的54.5%。这种差别说明(  )‎ A.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加入世贸组织 B.外贸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比重较小 C.发达国家的经济更易受到外部冲击 D.国际贸易规则对发达国家更为有利 答案 D 根据材料“发达国家起诉的是发展中国家的3倍,美国和欧盟共起诉110次,占总量的54.5%”,可知由发达国家主导建立的贸易规则更符合发达国家的利益,因而被它们积极利用,故D项正确。多数发展中国家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故A项错误。外贸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故B项错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更易受到外部冲击,而不是发达国家,故C项错误。‎ 策略二 洞悉历史选择题正确选项的主要特点 ‎1.史实正确 解读 抛开否定型历史选择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史实正确是正确选项的最基本特征。正确选项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等具体历史要素必须准确无误,同时要符合题干材料所处时间段内的阶段特征。‎ 例证 ‎                     ‎ ‎1.(2019江西南昌三模)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顺治帝谕户部:“近闻满洲市买民物,短少价值,强迫多买,殊失公平交易之道。”顺治十七年(1660年)六月,复下旨:“势豪、满洲大臣霸占行市,恣行垄断”,“殊为可恶,著严察议奏。”据此可知,清代前期(  )‎ A.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B.整顿市场秩序促进通商 C.保护商人权益打击垄断 ‎ D.严厉打击豪强商人势力 答案 B “短少价值,强迫多买,殊失公平交易之道”“霸占行市,恣行垄断”说明市场秩序混乱,“严察议奏”说明政府着手进行市场整顿以保证商业流通,B正确。清朝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主旨并不是突出该政策,A错误;材料中主要是整顿市场混乱的秩序,不是保护商人的权益,C错误;严厉打击豪强商人势力只是材料中的部分信息,不能涵盖整个材料的主旨,故D错误。‎ ‎2.(2019江西新余二模)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规定,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种变化(  )‎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主要是为了提高边区的参选率 C.开创了新型民主政治模式 D.提升了中国政府的民主程度 答案 A 根据材料“陕甘宁边区”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材料“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规定,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有利于团结各阶级的力量进行抗战,从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A项正确。‎ ‎2.对应最佳 解读 这一特征主要适用于材料型历史选择题。每一小段材料有且只有一个核心思想,即思想主旨。正确选项首先要符合这一思想主旨。其次,正确选项要与材料所述现象的具体内容严格对应。如材料所述现象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正确选项必然要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紧密相关。‎ ‎3.(2019江西重点中学盟校二模)1940年11月,日本与南京政府签订《中日基本关系条约》,其中第七条说:“随本条约所规定之中日新关系之发展,日本国政府应撤废其在中华民国所享有之治外法权,并交还其租界。而中华民国政府则应开放其领域,使日本国臣民,得居住营业。”据此可知,这一条约的签订反映了(  )‎ A.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B.南京政府捍卫国家主权 C.英美对日本宣战的结果 D.日本侵华本质并未改变 答案 D 通过所学知识和材料时间,我们可知此时南京政府是汪伪政权,日本与汪伪政权签订的基本条约,实质上仍然体现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故D正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在材料中不能得到体现,排除A;此时的南京政府是汪伪政权,汪伪政权并没有捍卫国家主权,而是日本控制下的傀儡政权,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C。‎ ‎3.内涵全面 解读 这一特征主要适用于文字材料型历史选择题,而且材料中所述现象往往不止一个,这几个现象之间是并列关系。正确选项的内涵要涵盖材料中的所有现象,缺一不可。仅符合其中一个现象的选项绝不是正确选项。‎ 例证 ‎4.(2019江西名校联盟二检)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布政使司”“藩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明太祖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地方藩王割据势力 B.提高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 C.削弱丞相的行政管理职权 D.改变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 答案 D 元朝时期,地方上行省权力较大。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废除行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事和监察。据此可知,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故选D项。设置布政使,并非主要针对地方藩王,故A项错误;地方上三司分权,相互牵制,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地方权力的调整,无法体现削弱丞相的行政管理职权,故C项错误。‎ ‎4.概念准确 解读 这一特征主要适用于概念型历史选择题。每一个历史概念都有其固定的内涵和外延,正确选项的历史概念要与题干材料所描述的历史概念完全相符,或者同属于某一概念范畴。如题干材料描述的历史概念为民主法制,那么正确选项的概念范畴也必须为民主法制。‎ 例证 ‎5.(2018辽宁大连高三一模)清朝对东北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发展创新。入关前到清初实行八旗制;清代前、中期实行以八旗驻防制为主体、多种体制并存的管理体制;晚清时期则普遍设立州县,最终建立行省体制。清朝东北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反映了(  )‎ A.满汉民族关系十分融洽 B.专制皇权高度强化 C.“大一统”思想不断发展 D.地方治理困难重重 答案 C 材料表明政府对东北地区的控制越来越强,这有利于中央集权,反映了“大一统”思想的不断发展,C项正确。东北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与满汉民族关系情况关联不大,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不是专制皇权的强化,B项错误;“地方治理困难重重”材料未反映,D项错误。‎ ‎5.逻辑合理 解读 这一特征主要适用于因果类、推理类历史选择题。正确选项必须与题干材料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或者与题干材料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完全能通过题干材料推理出来。如果选项与题干材料之间逻辑关系混乱,那么该选项绝不是正确选项。‎ 例证 ‎6.(2018新疆乌鲁木齐三诊)据南宋高斯得撰《宁国府劝农文》描述:“及来浙间,见浙人治田,比蜀中尤精。土膏既发,地力有余,深耕熟犁,壤细如面,故其种入土,坚致而不疏,苗既茂矣。”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农业耕作技术发达 B.粮食产量迅速提高 C.经济中心地位稳定 D.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答案 A 材料中“浙人治田,比蜀中尤精”“深耕熟犁”等突出江南农业耕作技术发达,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粮食产量的内容,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及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故C、D两项排除。‎ ‎7.(2019山西二模)宋初,皇帝任命或责降官员不当时,负责起草诰词的知制诰和中书舍人可以“封还词头”,加以拒绝;皇帝动用内藏库等经费,外廷大府寺或户部也有权监督。这说明宋初(  )‎ A.官员的地位日渐提高 B.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 C.中枢机构形成了制衡 D.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 答案 D 结合材料“皇帝任命或责降官员不当时,复负起草诰词的知制诰和中书舍人可以……加以拒绝”和“皇帝动用内藏库等经费……户部也有权监督”可知,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D正确。‎ ‎6.程度适当 解读 正确选项的表述往往非常严谨,让所有人找不出一点毛病,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该表述在程度上非常适当,既没有缩小,也没有夸大,更没有绝对化的表达方式。‎ 例证 ‎8.(2019山西晋城二模)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  )‎ A.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 B.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 C.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 D.摆脱了“家国一体”观念的束缚 答案 B 据材料“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故B正确。‎ ‎9.(2019山西太原二模)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都城;唐宋期间,漕运方向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方向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  )‎ A.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 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D.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 A 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基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政治中心在西方向,所以漕运基本是东西方向;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漕运方向为由南至北,这种变化说明了经济格局的变化影响了漕运方向的改变,故A项正确。‎ ‎“12”选择题题组专练(二)‎ ‎1.(2019安徽江南十校联考)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子》《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这一现象表明(  )‎ A.孔子不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B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C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对立 D.儒道法三家思想已完全合流 答案 B 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是战国时期,孔子失去其本来形象。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故A项错误;孔子被不同学派丑化、尊崇或美化,说明孔子思想与各派某些主张或矛盾或一致,这正表明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故B项正确;墨家批判孔子只能说明墨家和儒家某些思想对立,故C项错误;儒道法三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并没有合流,故D项错误。‎ ‎2.(2019广东华南师大附中考前热身)在古代,尽管帝王在“罪己诏”中罗列了诸多罪责,并反复强调“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但他们永远不会引咎辞职或将皇位禅让给别人。帝王的“罪己诏”实质是(  )‎ A.“天人感应”思想的反映 ‎ B.加强君主专制的策略 C.体现民本的治国原则 ‎ D.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 B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罪己诏”中帝王将灾异之变归咎于自身,侧面反映了君主代天行事,塑造以上天意旨规范自身的统治者形象,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罪己诏”本质上属于加强皇权的思想策略,B项正确。‎ ‎3.(2019辽宁大连一模)屯田制是中国古代国家利用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的制度。曹魏时期的民屯每50人为1屯,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6民4;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意离开。这种民屯的经营模式是(  )‎ A.宗族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答案 D 根据材料中“曹魏时期”及所学知识可知,民屯以招募流民为主,并不是以宗族为单位,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田庄规模生产主要存在于东汉豪强地主的庄园中,材料中并未涉及田庄,故B项错误;个体农户耕作是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后的主要耕作方式,但屯田制下屯田农民大多被编制成军队形式,这就决定了这些农民是官府招募而来的,并非简单的个体农耕,故C项错误、D项正确。‎ ‎4.(2019贵州安顺二模)明、清先后出现两次“研究日本”的高潮。明嘉靖、万历年间,因倭寇海患,《筹海图编》和《日本考》等研究日本的专著问世;清末,随着日本侵华加剧,再次引发“研究日本”热。这表明当时(  )‎ A.知识分子的治学特征之一是研究经世学问 B.政府大力提倡知识分子研究中日外交关系 C.知识分子的研究重心在于改善中日的关系 D.知识分子持天朝上国的心态研究日本变化 答案 A 根据材料“因倭寇海患,《筹海图编》和《日本考》等研究日本的专著问世”“随着日本侵华加剧,再次引发‘研究日本’热”可知,“研究日本”的原因是面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知识分子积极解决现实问题,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研究具有经世致用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中知识分子的研究是自发的,并非政府的倡导,故排除B项;知识分子研究日本的目的不是改善中日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知识分子研究日本的心态,故排除D项。‎ ‎5.(2019东北、重庆六大名校联考)梁启超于1898年12月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清议报》。从1898年12月到1900年5月,《清议报》涉日内容大部分都是以向日本学习为主题。然而《清议报》后期则是以仇日和谴责日本为主。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 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惊醒了国人 C.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更加理性 D.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加重了民族危机 答案 A 根据材料“从1898年12月到1900年5月,《清议报》涉日内容大部分都是以向日本学习为主题”“后期则是以仇日和谴责日本为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而日本是八国中的一员,从而使《清议报》对日本的态度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 ‎6.(2019吉林长春质测二)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一度倡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然而辛亥革命后却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这种转变表明了当时中国(  )‎ A.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 B.民主革命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C.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民族统一 D.资产阶级革命派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答案 A 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政府,赶走满洲统治者,到革命后的民族统一,可见当时中国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故A项正确;民主革命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其性质并未发生显著变化,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未实现民族统一,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D项错误。‎ ‎7.(2019吉林调研二)1934年9月《红旗周刊》指出,湖南……江西等六省灾情最重,良田被毁,饿殍遍布,国民政府因国民党腐化而救灾不力,只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设劳动工农贫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从根本上根绝水患。该文章的主旨是  (  )‎ A.向全国通报六省灾情以争取救援 B.揭露国民政府的腐朽性和反动性 C.只有建立人民政权才能断绝灾害 D.将救灾工作同土地革命结合起来 答案 D 从材料“只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设劳动工农贫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从根本上根绝水患”,可知文章把救灾与推翻国民党腐朽统治的土地革命任务相结合,故D项正确。材料重点不是通报灾情、争取救援,A项错误。B项对材料信息的反映不全面,排除。C项中“断绝灾害”的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 ‎8.(2019湖南岳阳一中一模)下图为1960年的宣传画,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初步实现 B.人民公社体制促进农业进步 C.农业发展滞后影响经济发展 D.国民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答案 C 从材料“1960年”“农业是基础 各行各业都来支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的错误,导致农业发展滞后,从而影响了经济发展,故1960年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C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中国没有实现工业化,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体制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大跃进”强调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故D项错误。‎ ‎9.(2019重庆期末)研究表明,在古代希腊有超过 300 个公共宗教节日。其节日仪式几乎向城邦所有公民开放,祭神仪式结束后,所有参与的公民集体用餐。这类节日活动 (  )‎ A.克服了民主的狭隘性 ‎ B.增进了城邦集体认同 C.保障了公民个人自由 ‎ D.促进了城邦间的合作 答案 B 据材料“节日仪式几乎向城邦所有公民开放”“所有参与的公民集体用餐”可知城邦公民集体活动有助于增强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故B项正确。据材料“其节日仪式几乎向城邦所有公民开放”可知节日主要针对公民,而奴隶等非公民无法参加,体现了希腊民主的狭隘性,排除A项;材料涉及公民的集体活动,而不是强调公民的个人自由,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多个城邦之间的合作,排除D项。‎ ‎10.(2019 吉林长春质测二)有学者认为:“昔日维系社会之纲纪逐渐失效。且诸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兼并,互为因果。……侵略与自卫皆有待于富强。于是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这一观点可以说明(  )‎ A.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 B.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动机 C.“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必然 D.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 答案 A 由材料“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可知加强君权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故A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是在汉武帝时代,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强调了法家思想产生的原因,并非整个“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也不是强调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故C、D两项错误。‎ ‎11.(2019重庆期末)下表为 1890—1938年部分大国的能源消耗量。‎ 单位:相当于百万吨煤 ‎  年份 国别  ‎ ‎1890年 ‎1910年 ‎1920年 ‎1938年 英国 ‎145‎ ‎185‎ ‎212‎ ‎196‎ 法国 ‎36‎ ‎55‎ ‎65‎ ‎84‎ 德国 ‎71‎ ‎158‎ ‎159‎ ‎228‎ 沙俄/苏俄/苏联 ‎10.9‎ ‎41‎ ‎14.3‎ ‎177‎ 美国 ‎147‎ ‎483‎ ‎694‎ ‎697‎ 据此可知(  )‎ A.能源消耗量反映了工业化水平 B.除煤炭以外的能源利用极其有限 C.大萧条对法德美三国冲击较小 D.二战前美国工业产量超过欧洲总和 答案 A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实力被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德国超越,因此美德两国的能源消耗量上升幅度远远大于英法两国,这说明能源消耗量能够反映出工业化水平,故A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除煤炭以外的能源利用极其有限”,排除B项;由所学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了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C项错误;材料中只体现了美国和4个欧洲国家的能源消耗量,得不出D项结论,故排除D项。‎ ‎12.(2019贵州安顺二模)建筑是沉默的历史。“法国史学之父”儒勒·米什莱曾说,“巴黎圣母院本身便是一部历史书”。它目睹了法国大革命的风风雨雨,它亲历了拿破仑称帝的加冕仪式,它承载了二战结束举行的巴黎解放典礼、宣读着二战胜利的赞美诗,它成为戴高乐将军国葬的圣殿;雨果笔下它是美与丑、崇高与卑鄙、光明与黑暗并存的象征。材料反映了巴黎圣母院(  )‎ A.深陷在民族主义和普世价值观的矛盾冲突之中 B.是统合法国历史、社会、文化信仰的文化符号 C.成为法国“自由、平等、博爱、理性”的象征 D.见证了法兰西从专制走向共和的艰难复兴历程 答案 B 材料中没有提到民族主义和普世价值观的矛盾冲突,故排除A;根据材料“巴黎圣母院本身便是一部历史书”“目睹了法国大革命”“亲历了拿破仑称帝的加冕仪式”等可知巴黎圣母院是统合法国历史、社会、文化信仰的文化符号,故B正确;巴黎圣母院不仅是法国“自由、平等、博爱、理性”的象征,而且是“二战胜利的赞美诗”“美与丑、崇高与卑鄙、光明与黑暗并存的象征”,C说法过于片面,故排除C;巴黎圣母院不仅见证了法国从专制走向共和,而且见证了二战,是法国文化的一部分,故D说法过于片面,排除D。‎ 策略三 熟练掌握确定正确选项的常用方法 ‎1.逻辑判断法 解读 对于因果关系型、推理型历史选择题,就要用到逻辑判断法分析备选项。考生必须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清题干材料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考生要熟练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能运用这些原理进行逻辑判断。‎ 例证 ‎1.(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1935年5月,胡适在一篇纪念五四运动的文章中凄然感叹,“这年头是‘五四运动’最不时髦的年头”,因为“‘五四运动’的意义是思想解放,思想解放使得个人解放,个人解放产出的政治哲学是所谓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这反映出(  )‎ A.国民党文化专制引发知识界不满 B.胡适主张五四精神要与时俱进 C.团结抗日已成为当时民众的共识 D.个人主义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 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1935年,胡适认为,当今时代思想解放已不时髦,无法使得个人解放。这是对国民党文化专制的批评,反映出国民党文化专制引发知识界不满,故选A项。材料信息旨在批评文化专制,无法体现胡适主张五四精神要与时俱进,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团结抗日,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个人主义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故D项错误。‎ ‎2.常识判断法 解读 社会常识是社会生活中必须掌握且行之有效的知识,看似普通平常,实则蕴涵着人生的大智慧,是社会知识的精髓。在推敲备选项时,有时会运用社会常识加以判断。那些不符合社会常识的备选项肯定是干扰项,坚决予以排除。‎ 例证 ‎2.(2019江西重点中学盟校二模)五四运动爆发时,孙中山马上作出反应,对运动给予极大声援和支持,具体表现有:发挥上海《民国日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竭力营救被捕的爱国师生和工人;推动和指导五四运动在上海的展开;支持学生的爱国斗争,对五四运动给予肯定和赞许。这反映了孙中山(  )‎ A.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B.对人民群众的认识发生变化 C.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 D.明确了彻底反帝的决心 答案 B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主要活动事迹,解题的关键是“发挥上海《民国日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竭力营救被捕的爱国师生和工人;推动和指导五四运动在上海的展开;支持学生的爱国斗争,对五四运动给予肯定和赞许”。根据所学知识,五四运动发生之前,孙中山的革命运动基本上脱离了人民群众,而题干说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支持,可知他对人民群众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故B正确。‎ ‎3.(2019宁大附中一模)毛泽东在其著作中写道:“人民是什么?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实行独裁。”此文发表的背景是(  )‎ A.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B.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C.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胜 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答案 C 材料中把“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人民的内容,把“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反动派”作为敌人,号召人民“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是新中国即将成立之时,C正确。‎ ‎3.语法判断法 解读 俗语说“文史不分家”。许多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考查的往往不是具体的历史知识,而是语文语法方面的知识。这样的试题就要用到语法判断法进行分析。正确选项必然是符合语法规则的表述,而干扰项往往不符合最基本的语法规范。‎ 例证 ‎4.(2018河北保定二模)魏晋南北朝时宰相事权,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协同行使。隋唐又进一步完善为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分工协作。宋元之际三省制消亡,仍沿袭群相旧例,设丞相、平章、参政、左丞、右丞等多名官员,会议处理朝廷机务。材料中三省制演变(  )‎ A.从制度上消除了腐败的根源 B.是人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 C.是权力分割与制约的产物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C 材料中的三省分权和三省制消亡都是为了强化皇权、削弱相权,这是权力分割与制约的产物,C项正确。三省制的演变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腐败,A项错误;我国封建社会是人治社会,B项错误;三省制的演变属于中央机构建设,不会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错误。‎ ‎4.概念判断法 解读 每一段历史材料所描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都有一个概念范畴,这一概念往往有其固定的内涵和外延。而正确选项所涉及的概念必然要与题干材料所述的概念同属于一个概念范畴。不符合这一概念范畴的选项必然是干扰项,即使表述再正确也要坚决排除掉。‎ 例证 ‎5.(2019山西长治二模)《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天子听政时,让贵族官员上书谏言;派专人去街头听取平民的意见,史称“国人诽谤”;周天子还通过巡狩、监国和诸侯述职了解各地情况,作出决策。这些做法(  )‎ A.有利于加强西周中央集权 B.体现了西周平民政治特点 C.破坏了西周社会等级制度 D.为儒家政治理念提供借鉴 答案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周天子的种种做法,为儒家政治理念提供了借鉴,故选D项。‎ ‎6.(2019山西晋城二模)宋代路级(地方行政级别)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职,一路之内分设四司,分别收州县兵、刑、政、财权力。正如时人所言,“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由此可知,宋代对地方的管理体制(  )‎ A.增强了地方应对危机的能力 B.极大地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C.大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有效遏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 答案 D 材料信息“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职,一路之内分设四司,分别收州县兵、刑、政、财权力”说明宋代通过对地方分权的方式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天下之势一矣”可知,这一措施有效遏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故选D项。根据所学可知,对地方分权后,地方权力受到削弱,其应对危机的能力有所减弱,排除A项;削弱地方权力,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强化君主权力,排除B项;对地方分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C项。‎ ‎5.规律判断法 解读 任何事物都有其固定的发展规律。历史选择题中题干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物必然也有一个发展规律,正确选项的设置也一定要符合这一发展规律。一般情况下,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往往是正确选项,而不符合事物发展基本规律的往往都是干扰项。‎ 例证 ‎7.(2019山西晋中模拟)有学者指出,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中国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他们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大到每个城市、每个村庄和每个家庭,以取代过去那种权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状态。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  )‎ A.集中全国力量实现了国家统一 B.完善了国家的民主政治体制 C.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胜利 D.通过体制建设重塑国家形象 答案 D 依据材料“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中国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他们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大到每个城市、每个村庄和每个家庭,以取代过去那种权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状态”可知,中国共产党通过体制建设重塑国家形象,故D项正确。‎ ‎8.(2019山西太原二模)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会盟,调停两国间战争,这次弭兵会盟由各国有势力的大夫参加。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破坏协议者,各国共讨之。这一活动(  )‎ A.标志着分封制已经瓦解 ‎ B.反映了士族阶层的崛起 C.表明政治结构发生改变 ‎ D.确立了宋国的霸主地位 答案 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能会盟诸侯的只有周天子,而材料中没有周天子参加,而是由诸侯国士大夫主持召开,说明分封制受到冲击,政治结构发生改变,C符合题意。‎ ‎6.史实判断法 解读 史实判断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判断方法。除否定式选择题之外,正确选项首先要符合史实正确这一要求,因此对于史实错误的选项应首先排除。对于大多数选择题来说,都可以先用这种方法排除一些在表述上存在史实错误的干扰项,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做题的难度。‎ 例证 ‎9.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加强了江苏、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军事力量和一些重点城市与交通线的防御力量。结合史实可知,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已侵略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国民政府的这些举措有利于对日持久防御作战,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正确。‎ ‎10.(2019陕西西安三模)下面是关于秦朝法律的历史记述。‎ 历史记述 出处 ‎(陈涉等人)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服役)失期,法(指《秦律》)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御中发征(役)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不能动工),除兴(免除本次征发)‎ ‎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中的《徭律》‎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秦律的规定只是故作仁慈,并不执行 B.有关《秦律》的表述属实与否需补充史证 C.《史记》中陈涉故意曲解《秦律》‎ D.《史记》和《徭律》的相关记载完全错误 答案 B 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中的《徭律》规定和《史记·陈涉世家》中历史记述相互矛盾,表明有关《秦律》的表述属实与否需要补充史料证据进行分析、论证,故B正确。据材料无法得出A项结论,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陈涉故意曲解《秦律》,故C表述错误;“《史记》和《徭律》的相关记载完全错误”的说法违背史实,故D错误。‎ ‎“12”选择题题组专练(三)‎ ‎1.(2019陕西渭南质检)历史学家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儒家(  )‎ A.崇尚空谈的形象 ‎ B.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 C.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 D.推动社会转型的努力 答案 B 题干主要论述了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在处处碰壁之后,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说明在春秋战国社会大转型的时代,儒家希望有一番大的作为,即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与题干中孔孟的精神完全相反,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提及孔孟的具体政治思想,体现不出儒家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孟的担当精神,而非其实践活动,故D项错误。‎ ‎2.(2019河北衡水大联考)“翰詹大考”是清代对以翰林院、詹事府为主的翰林官进行的考核。顺治时“翰詹大考”内容主要是论、表等,考查翰林官们在国家大政、时局等方面的见解。被考者主要是汉人,考试成绩按优劣分为四等,一、二等者,晋升官职,四等者,一般全部惩罚。由此可知,“翰詹大考”(  )‎ A.其考试内容脱离了社会实际 B.表明清代官员选拔制度严格 C.有利于保证翰林官文化素质 D.受到汉人拥护 答案 C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内容主要是论、表等,考查翰林官们在国家大政、时局等方面的见解”“考试成绩按优劣分为四等”等可知,清初时对翰林官的考核有利于这些官员加强自身学习,这有利于保证翰林官的文化素质,故C项正确。据材料“内容主要是论、表等,考查翰林官们在国家大政、时局等方面的见解”可知,考试内容未脱离社会实际,故A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对官员的考核,不是选拔,故B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汉人对“翰詹大考”的态度,排除D项。‎ ‎3.(2019北京海淀一模)学界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制瓷业的特点。两者的兴盛时代不一致,邢窑白瓷的主要繁荣时期是初唐和盛唐,安史之乱后衰落;而越窑青瓷的兴盛则在中晚唐。这一现象说明了(  )‎ A.社会动乱阻断南北交流 B.北方地区手工业的全面衰退 C.南方经济实力逐渐增强 D.休养生息政策利于经济发展 答案 C 材料旨在说明以邢窑白瓷为代表的北方制瓷业经安史之乱后渐衰,而南方制瓷业在中晚唐渐盛的发展变化趋势。这一变化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有关,因此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社会动乱对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产生阻碍,排除A项;仅凭邢窑白瓷在安史之乱后衰落不能得出北方地区手工业全面衰退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 ‎4.(2019重庆期末)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南学简约,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唐朝前期,唐太宗诏令文士撰修《五经正义》,唐高宗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此举意在(  )‎ A.促进南北学术的交流 B.构建统一的政治文化 C.确保选官取士的公正 D.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 答案 B 据材料“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唐朝时期,唐太宗诏令文士撰修《五经正义》,唐高宗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可知唐代改变了魏晋时期南北文化差异的局面,将《五经正义》作为全国统一的经学版本,这有利于构建统一的政治文化,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促进南北学术交流,排除A项;这一做法并不能确保选官取士的公正,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选官方式的变化,其与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无关,排除D项。‎ ‎5.(2019陕西宝鸡一模)《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认为,隋文帝开创了统一局面,又成功巩固了统一局面。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学思想的地位,以维护统一,他认为治乱世必须用法,同时吸取了北周武帝灭佛引起百姓反感的教训,倡导乐善好施。上述材料表明,隋文帝(  )‎ A.以儒学作为维护统一的意识形态 B.厉行节俭,减轻百姓负担 C.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D.注重发挥混合意识形态的作用 答案 D 据材料“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学思想的地位,以维护统一,他认为治乱世必须用法”得出隋文帝注意用儒、法两种思想进行统治,“吸取了北周武帝灭佛引起百姓反感的教训,倡导乐善好施”表明其政治理念又带有一定的佛教色彩,因此可以说隋文帝注重发挥混合意识形态的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隋文帝注重用混合思想进行统治,不是以儒学作为维护统一的意识形态,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厉行节俭、减轻百姓负担、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思想,排除B、C两项。‎ ‎6.(2019河南开封一模)清末庚子之变,慈禧太后、端郡王载漪等决意招抚义和团,下诏对外宣战。李鸿章、张之洞等地方官员“与各领事订约,上海租界准归各国保护,长江内地均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下列说法最恰当的是(  )‎ A.地方实力派影响中央决策 B.西方列强改变瓜分中国的侵略目标 C.清政府中央集权的削弱 D.有利于列强势力在长江流域的发展 答案 C 清政府对各国宣战,但地方官员不仅不遵守中央命令,而且与列强签订保护协议,这说明清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减弱,中央集权面临严重危机,故选C项。‎ ‎7.(2019河北衡水中学一模)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税收上实行轻赋税和公平负担,首先以90%的精力帮助农民发展生产,然后以10%的精力从农民那里取得税收,即使在困难时期,仍然注意赋税的限度。这表明(  )‎ A.中国政府国家治理能力增强 B.当时中国农村社会主要矛盾缓和 C.中国共产党践行新三民主义 D.根据地生产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 答案 C 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税收上实行轻赋税和公平负担,帮助农民发展生产,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提出“扶助农工”的政策,与材料信息符合,说明中国共产党践行新三民主义,故C项正确。‎ ‎8.(2019东北名校联考二)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中写道:“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中国共产党首倡第三次国共合作 B.解决台湾问题时机已经成熟 C.大陆希望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 D.“一国两制”得到了两岸同胞的高度认可 答案 C 材料只能反映廖承志倡议第三次国共合作,不能说明“中国共产党首倡第三次国共合作”,故A项错误;“解决台湾问题时机已经成熟”的表述与1982年的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并结合1982年的时间信息,可知大陆希望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故C项正确;“‘一国两制’得到了两岸同胞的高度认可”的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9.(2019黑龙江哈九中二模)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将城邦进行重新划分。为了强化区域民众的认同,克利斯提尼重新安排城市酒神节上的比赛,其参赛者都是从各部落中选拔出来的代表,代表的是新的部落集体。这反映出当时(  )‎ A.宗教神学占据统治地位 ‎ B.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C.公民意识改变城邦文化 ‎ D.人文精神促进文化繁荣 答案 B 材料主要反映了对酒神节上比赛的重新安排,不能体现宗教神学占据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克利斯提尼改变了原来的血缘部落,实行地域部落,这一做法使地缘政治逐渐取代了血缘政治,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公民意识改变城邦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的人文精神,故D项错误。‎ ‎10.(2019湖北八市3月模拟)1921年,列宁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直接过渡”在俄国行不通,为此他提出新经济政策,但列宁并未正面、系统地扬弃“直接过渡”的理论,而是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更使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列宁的这一认识 (  )‎ A.暗示新经济政策具有过渡性 B.表明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 C.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意味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启 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1921年,列宁并未正面、系统地扬弃“直接过渡”的理论,而是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这意味着新经济政策是一种间接过渡,故选A项。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列宁对经典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理论尚未根本突破,故C项表述不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直接过渡”,导致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列宁意在改变而非重启此政策,故D项错误。‎ ‎11.(2019 陕西宝鸡一模)伏尔泰认为,中国乃是政治和哲学的一种典范,是反对旧制度之下贵族特权的崇高旗帜,是投向耶稣会和一切宗教迷信的一把利剑。因此中国就成为他猛烈地、不倦地抨击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重要武器。他怀着极大的热情讴歌和赞美中国的体制、文官制度、伦理道德。材料表明启蒙思想家(  )‎ A.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欧洲更有适用性 B.为反对封建专制而曲解中国文化 C.借助中华优秀文化打击旧制度、旧观念 D.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 答案 C 材料信息表明伏尔泰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抨击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重要武器,表明启蒙思想家借助中华优秀文化打击旧制度、旧观念,故C项正确。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借助中华优秀文化打击旧制度、旧观念,而不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欧洲更有适用性,排除A项;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观点并非“曲解”,排除B项;材料表明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谈不上十分深刻,排除D项。‎ ‎12.(2019河北中原名校联盟联考)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根据对冷战结束后未来国际关系的描绘与预测画出如下示意图。据此可知,他意在说明(  )‎ A.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完全形成 B.世界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 C.美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D.世界多极与多文明关系取代两极对抗 答案 D 根据题干及示意图可知,图中主要反映了冷战结束后,世界由两极格局变成多种文明和多种力量的矛盾与冲突,故选D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世界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从当前来看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多极化只是趋势还没有完全形成,故A、C两项错误;“世界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排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