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0.00 KB
  • 2021-08-27 发布

历史卷·2018届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济南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文科)‎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 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 A. 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 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C. 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D. 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父子、兄弟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宗法等级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深远,这种制度根深蒂固,不利于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的更新,故C选项正确;儒家三纲五常思想形成于汉代董仲舒新儒学,而宗法等级制度在周代已经存在,故A选项错误;先秦血缘政治已经被秦朝后的官僚政治所取代,故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差序格局”是社会等级的基础,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差序格局”的含义,需要结合材料具体信息,例如: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宗法等级制度不利于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的更新的结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 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以上变化表明( )‎ A. 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 B. 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 C. 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D. 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 ‎【答案】B ‎【解析】A材料无法体现;材料表明随着中央官职的变化,中央官署分布也有所不同,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署分布的变化,无法体现“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排除C、D。‎ ‎3.‎ ‎ 《考工记》中提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 )‎ A. 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 B. 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 C. 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 D. 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兵车、田车、乘车轮径虽稍有不同, 对轮径有总的要求,即以人的下体高度为标准,正好适宜人们上下车,体现出车的生产标准化并兼顾人性化,故D正确;A、B、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名师点睛】‎ 依据材料是解题关键,抓住关键信息“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 ‎4. 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 A. 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 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 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 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故A项正确。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 ‎5. 先秦时期血亲复仇盛行,《周礼》规定为父母报仇不担刑责,只需登记。宋代没有关于复仇的专门法律,按一般刑事案件处理,但另有补充说明,子孙复仇案由官员上报皇帝裁决。根据这一变化可以推知宋代( )‎ A. 宗法观念趋于淡漠 B. 国家权力冲击儒家伦理 C. 法令执行更加严格 D. 理学思想缓和民间矛盾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先秦时期血亲复仇盛行……‎ 宋代没有关于复仇的专门法律,按一般刑事案件处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血亲复仇被《周礼》认可,宋代法律不认可血亲复仇,说明当时国家权力冲击儒家伦理,故B选项正确;法律不认可血亲复仇,并不能说明宗法观念趋于淡漠,故A选项错误;仅仅凭血亲复仇的问题也无法体现法令执行更加严格,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理学思想的作用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血亲复仇的合法性问题,学生需要结合儒家思想主张血亲伦理关系的特点,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宋代没有关于复仇的专门法律,按一般刑事案件处理”即可得出国家权力冲击伦理道德的答案。‎ ‎6. 王阳明说:“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孔孟既没,此学失传几千年。赖天之灵,偶复有见,诚千古之一快,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据此可知,王阳明( )‎ A. 强调孔孟思想才是圣人的理论 B. 主张知行合一 C. 论证了心学道统思想的合理性 D. 认为人性本善 ‎【答案】C ‎ ‎ ‎7. 在价值层面上,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 A.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一些儒家学者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意在强调经济发展决定思想变化,即材料意在说明是经济发展导致了思想变化,这也是材料的主旨,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 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在人性问题上,理学家认为,人性与天理本来是一致的即人性不违背天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明末市民文学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材料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逐个排除法,一个一个的仔细分析。‎ ‎8. 《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 )‎ A. 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B. “异端”思想影响广泛 C. 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D. 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窦娥冤》是元代杂剧,《水浒传》是明清小说,从时间上看,A项并不是两者的共性,排除;B项“影响广泛”说法错误;C项是两则故事的共性,符合题意;D项材料中无从体现。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元代杂剧、明清小说 ‎9. 1936年12月14日,苏联《真理报》的社论说:“(张学良)本人乃一贯采取不抵抗政策。现在他乃以抗日运动从事投机,俨然高揭抗日旗帜,实际上则助日本使中国分裂,使中国更加骚乱,成为外国侵略之牺牲品。”这一评论( )‎ A. 准确指出了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动机 B. 说明西安事变违背国内抗日救亡要求 C. 反映了苏联支持中国抗日的基本立场 D. 对西安事变结局的推断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乃一贯采取不抵抗政策。现存他乃以抗日运动从事投机,俨然高举抗日旗帜,实际上则助日本使中国分裂,使中国更加骚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动机是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材料说张学良“他乃以抗日运动从事投机”,故A项错误。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并未违背国内抗日救亡的要求,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对张学良抗日行为的评价,苏联反对张学良之前执行的不抵抗政策,认为发动西安事变不利于国共合作抗日,反而有利于日本的侵略,可知苏联是支持中国的抗日活动的,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苏联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态度来看,苏联并未预料到西安事变会和平解决,且国共实现了合作抗日,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西安事变 ‎10. 如表是1931年9月18日后中国军民反对日本侵略的部分历史事件,这表明( )‎ A. 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B. 东北地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C. 东北抗战是全民族抗日先锋 D.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表格内容可知,东北军爱国官兵、东北抗日义勇军、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关内地区的抗日力量,都进行了积极的抗日斗争,这说明东北抗战是全民族抗日,故C选项正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于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国其它地区的情况,故无法说明东北地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故B选项错误;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形成于1937年国共合作以后,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表格内容出发,东北军爱国官兵、东北抗日义勇军、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等信息说明各个阶层、力量都进行抗日斗争,学生需要理解全民族抗日、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等相关概念,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1. 据《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记载,鸦片战争后“自华人竞尚洋布,不特银钱流入外洋,即凡种棉织布纺纱之处,男女废工,民间骤少此一种进款,不免日渐贫乏。”材料现象说明( )‎ A. 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入超 B. 传统自然经济走向了解体 C. 银贵钱贱加剧了农民贫困 D. 洋货已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华人竞尚洋布……种棉织布纺纱之处……‎ 不免日渐贫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输入中国市场,自然经济走向解体,材料反映了洋布对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冲击,故B选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棉纺织业的问题,无法说明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入超,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银贵钱贱加剧农民贫困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洋货已完全占据中国市场”说法过于绝对,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华人竞尚洋布……不免日渐贫乏”,学生应该能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含义,即洋布大量输入中国市场,再结合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开始解体的所学知识即可正确判断。‎ ‎12. 下表为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统计的上海进口货物数据表,表中数据的变化能反映( )‎ A. 清政府强化抵制鸦片进口 B. 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C. 中国传统纺织业走向衰败 D. 民族资本主义下工业取得较快发展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1850年到1870年上海进口货物中棉布的比例大幅增加,总值也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洋布大量输入中国市场,中国传统纺织业走向衰败,故C选项正确;鸦片的比例下降也不能说明是清政府强化抵制鸦片进口的结果,故A选项错误;“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根本变化”说法过于绝对,故B选项错误;187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刚刚诞生不久,没有取得较快发展,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表格数据,注意棉布的比例大幅增加,同时应该认识到洋布大量输入中国市场对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冲击,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3. “从总体上审视洋务运动……在中国搞现代化运动还是具有便利条件的,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但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由此可知,材料认为阻碍洋务运动发展的根源在于( )‎ A. 缺乏政府的扶植与支持 B. 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 C. 中国人排斥西方技术 D. 传统文化与观念的束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均是由政府扶植与支持,或是官督商办,故A项排除;士大夫阶层的参与确实很低,但不是阻碍洋务运动的根源,其根源应该从制度与文化观念等角度分析,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可得出中国兵不排斥西方技术,故C项排除;由“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可知,这些受传统教育的人们很少参与,这从根源上体现了洋务运动仍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阻碍,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阻碍原因 ‎14. 《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 A. 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 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 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 D. 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到,《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平行之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的相关知识。属于高考备考的重点之一。中国外交近代化是指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中,一方面试图通过自身的力量赶走外国侵略者获取独立,一方面认同接受西方文明,外交上从消极排斥与抵抗、蒙昧无知中丧失主权,转变为接触与适应、尝试改变弱势处境,再到主动争取国际社会主体权资格、追求建立平等新型外交的历史演变过程。外交近代化不仅影响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还带来了全新的外交模式———条约制度。条约作为国际法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国际交往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尽管本质上是一种弱肉强食的不平等关系,但其中所包含的近代性质的交往方式和原则,在中外条约关系中有所体现。‎ ‎15.‎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 A. 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 B. 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 C. 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 D. 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 ‎【答案】A ‎【解析】根据“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倡导海洋风气”“只有掌握海权”“制夷”体现出通过掌握海权摆脱民族危机的思想主张,故A正确;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他的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统治,B项“发展资本主义”说法错误;魏源的师夷长技的思想还是停留在“师技”层面,C错误;D不符合史实。‎ ‎【名师点睛】‎ 采用阶级分析法,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主张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统治,不是发展资本主义。‎ ‎16. 梁启超说:“昨日就专制,而今日已共和,如两船相接触,而绝无一楔子以行其间,则其冲突之程度,必极猛烈。”梁启超意在说明( )‎ A. 共和体制不符合国情 B. 政体变革需要过渡期 C. 应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D. 应以革命推翻清政府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表明,梁启超反对中国直接由君主制过渡到民主共和制,并非完全否定民主共和制,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两船相接触,而绝无一楔子以行其间,则其冲突之程度,必极猛烈”,梁启超主张在专制和共和制之间,应有一个过渡形式,以避免二者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分析得知,梁启超是主张由专制经过君主立宪制最终过渡到共和制,君主立宪制并非最终目标,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得知,梁启超主张的在君主制和共和制之间的过渡阶段,即君主立宪制阶段,所以梁启超不主张通过革命直接推翻清政府,故D项错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思想 ‎【名师点睛】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17. 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 )‎ A. 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B. 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C. 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维新变法期间的知识分子突破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反映出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故A项正确;维新变法期间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已经突破了儒家传统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近代爱国主义内容是改革自强,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18. 1955年9月,陈云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中提出,在保持农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应该出口一些工业品,利用我国工业品成本低廉的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尽可能换回更多的外汇,用于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国内工业生产必须的设备和原料。这说明建国初期中国( )‎ A. 基本实现了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 B. 力争使工业化与对外贸易相互促进 C. 优先出口工业品的计划得以实施 D. 农业集体化运动保障了工业化建设 ‎【答案】B ‎【解析】A不符合史实;由“利用我国工业品成本低廉的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尽可能换回更多的外汇,用于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国内工业生产必须的设备和原料”说明通过工业化促进对外贸易、通过对外贸易推动工业化,故B正确;C、D材料无法体现。‎ ‎19. 下图是河北省某县颁发的“自留地使用证”,它反映出( )‎ A. 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废除 B. 农村土地经营的灵活性 C. 人民公社化保证了农民的利益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露端倪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1961年“自留地使用证”规定自留地的收入产品由社员个人支配,这反映了当时该地区人民公社制度下农村土地经营的灵活性,故B选项正确;新中国建国初期已经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A选项错误;人民公社化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C选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1978年实行,故D选项错误。故选B。‎ ‎20. 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 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 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 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 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信息“1985年《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进行思考。根据教材相关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增强企业的活力,而国有企业工资改革的目的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增强企业活力,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职工收入逐年提高”的说法具有片面性,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排除。故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名师点睛】关于对国有企业的认识: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要依靠和发挥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式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 ‎21. 历史记载:民国初期,脚行、人力车夫及商家抗议电车通行,迫使直隶省议会否决了电车公司开通海河北岸线路的计划。这表明近代中国( )‎ A. 交通近代化影响部分下层民众生计 B. 民主政治对社会近代化起决定作用 C. 政治民主化已经涉及社会方方面面 D. 直隶是中国近代最早开通电车城市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脚行、人力车夫及商家抗议电车通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电车通行影响脚行、人力车夫等民众的生计,故遭到反对,故A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主政治与社会近代化的关系问题,故B选项错误;电车通行也无法说明政治民主化的影响,故C 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直隶是中国近代最早开通电车城市,故D选项错误。故选A。‎ ‎22.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 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 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 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实行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倒向苏联,A项正确;《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与马克思主义无关,B项错误;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和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与材料无关,排除CD。所以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 ‎23. 某时期新华社通告:北京大学自称在半个月内完成680项科研项目,超过了过去三年科研项目的总和,其中100多项是尖端技术,有50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下列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 A. 一五计划实施极大地激发科研热情 B. “左”倾错误波及到了科研领域 C. “文革”动乱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 改革开放推动了科学的春天到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据题干信息的“左倾”可知,这是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跃进运动时期,此时各行各业都在大刮浮夸风,大放“卫星”,就连神圣的科学事业中也出现了吹牛皮、说大话的现象。此时,如果谁仍在强调实事求是,谁就会被认为是保守落后,就连一些科学家也卷进了放“卫星”的行列,即B.“左”倾错误波及到了科研领域;故,正确答案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运动 ‎24. “古希腊法律制度涉及社会各领域,而其中很突出的便是在文化方面的制度性规定。与中国秦代的‘书同文’极为相似,古希腊也通过对语言文字使用的立法来加强文化思想的‘大一统’,从而为公共生活和民主决策创造精神氛围。”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 )‎ A. 思想文化专制曾盛行于东西方 B. 秦朝与古希腊的阶级本质相同 C. 古希腊民主政治以法制为基础 D. 古希腊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滥觞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通过对语言文字使用的立法来……为公共生活和民主决策创造精神氛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是说明文化立法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不是东西方思想文化专制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秦朝与古希腊的阶级本质不同,前者是封建地主统治,后者是奴隶主阶级统治,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古希腊文化立法为民主政治提供条件,说明古希腊民主政治以法制为基础,故C选项正确;文化方面的制度性规定也不等于西方人文主义的滥觞,故D选项错误。故选C。‎ ‎25. 有学者指出,在雅典,只要经多数人认可,无论什么都是最终的和公正的,而且没有人确定今天的法律到了明天还能有效,如此,雅典人可轻而易举地让法律停止保护自由,使平民统治凌驾于法律之上。对以上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 A. 古代雅典实行严刑峻法 B. 古代雅典不存在民主政治 C. 古代雅典政治具有人治色彩 D. 古代雅典民主只保护平民利益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雅典人可轻而易举地让法律停止保护自由,使平民统治凌驾于法律之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雅典政治突出直接民主的作用,具有人治色彩,故C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雅典实行严刑峻法,故A选项错误;古代雅典实行奴隶制的民主政治,故B选项错误;古代雅典民主只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故D选项错误。故选C。‎ ‎26. 19世界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 A. 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 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 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 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答案】A ‎【解析】注意解读材料的关键信息。结合材料“19世纪晚期”“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联系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德国经济迅速发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国家,A项正确。1871年德意志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排除B项;C项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决定政治”的基本原理; D项表述有误。‎ ‎【考点定位】必修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德意志帝国的体制 必修二·工业革命的崛起·第二次工业革命 ‎27.‎ ‎ 有学者说“(西欧)以前的社会中,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在教育水平上的隔阂,现在则仅为程度高低的细小差别。从表面上看,这种变化与机器革命没有任何联系,但事实上正是机器革命才使世界上渐渐消除了文盲阶层”。其意在说明( )‎ A. 大众教育开始在西欧兴起 B. 工业革命促进了教育下行 C. 社会精英成为变革的主体 D. 机器生产有利于社会平等 ‎【答案】B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大众教育开始在西欧兴起”,排除A;“(西欧)以前的社会中,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在教育水平上的隔阂,现在则仅为程度高低的细小差别”“事实上正是机器革命才使世界上渐渐消除了文盲阶层”说明工业革命促进教育的发展,使广大民众文化程度与上层知识分子差距缩小,故B正确;C、D材料无法体现。‎ ‎28. 1688年英国的国民总财富为4800万英镑,1855年增长到7亿英镑。虽然此间人口在增长,但人均收入的增长更迅速。1700年人均收入仅为8英镑,1750年左右增长到12英镑,1860年又增加了一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业中心的转移 B. 三角贸易的发展 C. 殖民霸权的确立 D. 工业革命的推动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国民总财富……1855年增长到7亿英镑……人均收入……1860年又增加了一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工业革命开展,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故D选项正确;商业中心的转移,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选项错误;三角贸易的发展,属于早期殖民扩张的表现,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选项错误;英国殖民霸权的确立在18世纪,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选项错误。故选D。‎ ‎29. 陈乐民在《欧洲文明十五讲》中认为“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以上说明宗教改革( )‎ A. 让人们开始追求现世生活享受 B. 使欧洲人放弃了对教会的信仰 C. 有利于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 比文艺复兴更进步和影响更大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宗教改革……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有利于打破欧洲人民对罗马教会的迷信,故C选项正确;“追求现世生活享受”属于文艺复兴,故A选项错误;“欧洲人放弃了对教会的信仰”说法过于绝对,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宗教改革对欧洲人民的思想影响,不是说明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更进步和影响更大,故D选项错误。故选C。‎ ‎30.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 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 A. 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B. 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 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答案】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特点 ‎31. 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 A. 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 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 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形势。从材料中“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可以看出当时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是因为当时苏俄面临严峻的形势,故B项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粮荒并不是因苏俄的战争政策造成的,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并未出现工人、士兵到农村征粮的情况,况且农业集体化出现在斯大林时期,故C项错误;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时,苏联已成为欧洲强国,不会出现大规模缺粮的情况,故D项也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名师点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度提供了一种尝试,但是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 ‎32. 欧共体成员国签署《单一欧洲协定》,旨在实现“没有疆界的欧洲”,即消除抑制欧共体成员国之间自由贸易的壁垒。该协定正式生效后,美国明确表示这对美国构成了威胁,认为这将“是一座拒绝美国商品于国门之外的欧洲堡垒”。这表明当时欧共体( )‎ A. 设置贸易壁垒遭到美国反对 B. 推进一体化与美国形成竞争 C. 违背美国追求的全球化目标 D. 挑战美国霸权动摇两极格局 ‎【答案】B ‎【解析】A不是材料的全面反映,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挑战美国霸权”,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违背美国追求的全球化目标”,排除C;欧共体旨在实现“没有疆界的欧洲”,体现增强欧洲整体力量,“是一座拒绝美国商品于国门之外的欧洲堡垒”说明美国经济受到冲击,欧洲推进一体化与美国形成竞争,故D正确。‎ ‎33. 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 -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A. 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 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在斯大林这种快速实现工业化的思想影响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不完全符合当时苏联的国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故A项错误。‎ B项,在斯大林这种希望快速实现工业化的思想推动下,苏联形成了优先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故B项正确。‎ 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有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等,它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很大区别。故C项错误。‎ D项,新经济政策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同时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等……其实质是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然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模式则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是直接排斥商品货币关系,二者有着本质区别。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34.‎ ‎ 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给那些对美国产品做出类似让步的国家提供低至50%的关税率。到1935年底,美国与14个国家达成了这样的协议,到1945年达成协议的国家总数增至29个。它反映了美国政府( )‎ A. 谋求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 B. 结束新政恢复自由贸易 C. 以贸易合作强化反法西斯同盟 D. 干预国际贸易转嫁危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1934年”、“ 对美国产品做出类似让步的国家提供低至50%的关税率”反映了美国企图通过低关税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谋求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故A项正确。恢复自由贸易,材料未涉及,故B项排除。1934年反法西斯同盟未形成,故C项排除。1945年经济危已经结束,故D项排除。‎ 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美国外贸政策·特点 ‎35. 1932年2月4日,英国议会通过《进口关税法》,规定除小麦、肉类和英国不生产或短缺的原材料外,对所有的进口商品都要征收进口税。该法案的出台,标志着英国正式放弃了自由贸易的原则。英国放弃自由贸易原则的原因是( )‎ A. 经济危机 B. 罗斯福新政 C. 凯恩斯主义的出台 D. 战后资本主义政策的调整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32年……英国……对所有的进口商品都要征收进口税……正式放弃了自由贸易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严重,各国之间进行关税大战,纷纷提高关税,故A选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的原因也是经济危机的爆发,故B选项错误;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也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发生,故C选项错误;当时没有爆发世界大战,故“战后资本主义政策的调整”说法不妥,故D选项错误。故选A。‎ ‎36. 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到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B. 欧洲经济的复兴和日本的崛起 C. 第三世界提高石油价格和关税 D. 美国经济地位下降和美元贬值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基本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20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美元贬值,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布崩溃。A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经常性的爆发,不是根源;B不是主要原因;C中是美国经济下降的原因。故选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37. 参考消息网,2016年4月6日报道:外媒称加拿大国际贸易部近日表示,加拿大有可能加入由中国发起的亚投行,并对加拿大没有成为亚投行创始国表示惋惜……去年加拿大与美国、日本一道抵制这家银行,而英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却成为了创始国。这表明( )‎ A. 美国经济实力大大下降 B. 经济区域化趋势的加强 C.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D. 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加拿大有可能加入由中国发起的亚投行……英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却成为了创始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投行的设立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故各国纷纷加入,故C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国的问题,故无法体现美国经济实力大大下降,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经济区域集团的问题,故不能说明经济区域化趋势的加强,故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亚投行的问题,属于经济领域,也无法说明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故D选项错误。故选C。‎ ‎38.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它“既是对启蒙运动强调理性的一种反思和修正,也是对文艺复兴以来崇尚古代的一种反叛”。这种文艺思潮是( )‎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材料中的最关键的信息是“对启蒙运动的理性的一种反思和修正”,根据史实背景,该文艺思潮当属浪漫主义风格,故B项正确。‎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浪漫主义风格 ‎39. 戏剧《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上演后竟然引起全城轰动,连续演了300多场而不衰,以至于当时连熟人间打招呼都说:“你在干嘛?”“我在等戈多”。这一现象( )‎ A. 表明了二战后西欧经济重现繁荣的景象 B. 体现了民众对战争创伤和社会危机的淡定应对精神 C. 反映了民众理想破灭、恐慌纷乱、寻求自我的心境 D. 说明了现代主义成为当时主流艺术形式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53年……戏剧《等待戈多》……‎ 全城轰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作品,1953年属于二战后初期,当时民众理想破灭、恐慌纷乱,《等待戈多》使其能够寻求自我,故C选项正确;现代主义作品的轰动与二战后西欧经济重现繁荣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故A选项错误;当时民众对战争创伤和社会危机往往不能够淡定应对,而是有精神危机,故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将现代主义与其它风格的艺术形式作比较,无法体现现代主义成为当时主流艺术形式,故D选项错误。故选C。‎ ‎40. 太阳东生西落、月亮圆缺盈亏、海潮上涨下降等都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在300多年前人们还不能科学地认识其成因。为科学解释上述现象提供理论支撑的科学家是( )‎ A. 爱因斯坦 B. 牛顿 C. 达尔文 D. 普朗克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太阳东生西落、月亮圆缺盈亏、海潮上涨下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与三大定律为科学解释上述现象提供理论支撑,故B选项正确;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与材料无关,故A选项错误;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也与材料无关,故C选项错误;普朗克提出量子论,与材料无关,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题 ‎41.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 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责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 ‎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由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摘编自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宋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如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丝绸之路与19世纪中期的世界市场的区别。‎ ‎【答案】(1)特点:泛围广;政府加强管理;贸易品种多;私营贸易为主。‎ 影响: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世界的文明进程。‎ ‎(2)形成: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工业革命推动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联结纽带;工业革命加速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张,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区别:市场泛围不同:两宋是区域性市场,近代是全球性市场;交往手段不同:两宋以和平交往为主,近代还伴以武力征服和殖民掠夺;主导国家不同:古代以中国为主导,近代以西方为主导;出口贸易产品不同:两宋是以手工业的自然经济产品为主,近代以机器生产的工业产品为主。‎ ‎【解析】本题考查了从古到今的世界市场的发展。从两宋时期的对外贸易和西方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两者之间比较来分析考查。‎ ‎(1)从材料“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影响力等方面来分析。‎ ‎(2)材料“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商品的低廉价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3)从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落后性与先进性”“区域性与全球性”“友好交往与破坏性和建设性并存”等方面来分析问题得出答案。‎ ‎42. (15分)17、18世纪对中国与西欧来说都是思想启蒙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17、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风”,中国的文法、典籍、儒教、建筑风格、工艺美术、绘画、瓷器技术大量传入西欧,尤以政治制度影响巨大。欧洲百科全书派的启蒙学者,通过对中国思想与政治制度的赞美,表示了他们反对神权统治下的欧洲君主政治的残暴统治。伏尔泰说:“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最美好的制度。”重农学派代表魁奈认为:中国的统治是合法的专制统治,中国皇帝是合法的专制君主……自然法则是人类立法的基础和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所有的国家都忽略了这一点,只是中国例外。——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三 17、18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不同态度,两者的目的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 ‎ ‎(3)依据材料三比较中外启蒙思想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明清启蒙思想具有缺陷性的原因。‎ ‎【答案】(1)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启蒙思想家们的理论建设要求;中国文化自身的吸引力。‎ ‎(2)尊崇儒学:伏尔泰认为儒学是最好最符合人类理性的哲学。‎ 批判儒学:孟德斯鸠、卢梭认为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 目的:批判教会神学与封建专制,发展资本主义。‎ ‎(3)同:主张人性解放,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异: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构建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原因: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理学僵化对人们的束缚和影响;黄宗羲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能提出新的社会方案。‎ ‎【解析】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所提供的时间信息17、18世纪,可知当时处世启蒙运动时期,结合启蒙运动的相关史实加以回答,新航路开辟后,各地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加强,中国文化在西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运动兴起,启蒙思想家们为建立自身的思想体系,广泛吸取中国文化的优秀成果。‎ ‎(2)据材料“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可以得出,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孟德斯鸠、卢梭批判儒学。都是出于自身目的的需求。‎ ‎(3)据材料“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可以得出二者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都主张反对君主专制统治;第二小问,据材料“17、18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加以回答即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专制下的启蒙·启蒙运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早期启蒙思想。‎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