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50 KB
  • 2021-08-27 发布

2018-2019学年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大连育明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下)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文科)‎ 命题人:刘诗意 审校人:王久红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码粘贴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非选择题,用0.5mm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非答题区域无效。‎ ‎4.画图清晰,并用2B铅笔加深。‎ 第I卷(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随着民族自治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自治县相继达到了国务院规定的设市标准。由此,当地少数民族的干部群众纷纷要求在宪法中增加“民族自治市”的条文。这一要求 A. 成为中国新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B.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启迪作用 C. 表明新中国民主政治已至臻完善 D. 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当地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要求是否成为宪法内容,故A项错误;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要求有助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启迪作用,故B项正确;新中国民主政治还未至臻完善,故C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名师点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①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②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2.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了中国 A. 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B. 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C. 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 D. 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国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法律体系比较完备的信息;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反腐的信息;D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1988年2月,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旅游;7月确定在维持官方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政策前提下,以“民间、单向、间接、渐进”的方式开放两岸关系;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政府和台湾当局实现了真正停战 B. 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 C. “一国两制”得到两岸认同 D. 两岸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此时期台湾当局准许两岸同胞进行探亲等一系列交流活动,说明两岸隔绝的状态已经被打破。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B选项错误,1992年大陆与台湾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C 选项错误,台湾当局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有益的开放两岸关系的政策,但并不能说明其已经认同“一国两制”政策。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20世纪50年代某西方报纸评论到:“(此次会议)是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此次会议 A. 消除了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威胁 B. 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 C. 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此次会议)是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中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指的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当会议陷入僵局时,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日内瓦会议并未消除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威胁;C选项错误,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联系的会议是1955年万隆会议。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1950年6月5日,美国国会通过《对外经济援助法案》,其中第四节“国际开发法案”规定:美国援助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办法是鼓励交换技术知识和技能,向这些国家输出资本”。该法案的意图是 A. 为美国争夺国际市场和原料 B. 帮助不发达国家发展工农业 C. 为美国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而服务 D. 加剧了美苏冷战对峙的态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以政治手段,用国家资本财政补贴的形式资助西欧国家的战后恢复,以抗拒苏联的扩张,其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因此C 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向这些国家输出资本”,不是争夺市场和原料;B选项曲解了美国资本输出的实质目的;D选项是该法案的消极影响,而非美国的本质意图,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6.当国际气候谈判进程因美国于2001年退出《京都议定书》而陷入僵局后,欧盟则明确表示将承担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之战役的领导者角色,并推出了若干项着眼长远的气候外交战略。这表明欧盟( )‎ A. 正着力构建多极化格局 B. 致力于提升国际影响力 C. 外交重心发生重大变化 D. 试图借机插手地区事务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欧盟将承担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之战役的领导者角色,有力提高欧盟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地位,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强调欧盟致力于提升国际影响力,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外交重心发生重大变化,而是强调欧盟致力于提升国际影响力,排除C。气候变化是全球事务,不是地区事务,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7.20世纪90年代,剧变后的原苏联东欧国家,放弃了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经济体制,那些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发展中国家也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这说明 A. 世界格局的变化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 B. 世界各国已完全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体系 C. 意识形态等因素深刻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 D. 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 ‎【答案】A ‎【解析】‎ 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纷纷变成资本主义社会,放弃了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经济体制,说明国际格局的巨变影响到经济发展方式,A正确;B中完全融入说法错误;C中意识形态说法错误;D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8.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完善的农艺体系。该体系的形成 A.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 促进了传统经济发展 C. 具有自给自足经济特点 D. 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该体系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体现,这种模式有利于促进传统经济发展,B项正确。该体系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体现,而不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与材料强调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不符,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而是强调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促进了传统经济发展,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 B. 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 C. 该田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现象 D. 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田制”指的是均田制,均田制主要是把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这样也就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也有利于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故D项正确;均田制是北魏时期开始实行的,故A项错误;均田制只是把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而非把全部土地平均分配,故B项错误;由于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土地兼并现象是不会消除的,故C项错误。‎ ‎10.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 记载。《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各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这说明 A. 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B. 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 C. 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D. 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伴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史书越来越多的记载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这说明历史记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C选项错误,“根本变化”一词表述绝对;D选项错误,历史撰述的多少与是否接近历史真相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1.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 A. 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B. 突破了政府管理 C. 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D. 部门间联系减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只是起到协调和配合作用,不能说明在隋唐时期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故A项错误;根据“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隋唐时期的手工业要受到政府的监管,没有突破政府的管理,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手工业中的行会的产生的作用对外是协调行业之间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说明行会注重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故C项正确;根据“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说明行会的出现加强了行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的手工业·与市场的关系 ‎12.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A. 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 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C. 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 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反映出餐饮业的发展,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故答案为D项。当时杭州餐饮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排除A项;宋高宗的召见,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商人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 ‎13.康熙九年(1670年),由于“年荒米贵”,受雇工匠窦桂甫等“传单约会众匠停工,索添工银”,当地工匠纷纷响应,“停工汹汹”。这反映了 A. 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 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 新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性 D. 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反应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了工匠为增加工资待遇的斗争,没有体现统治者的镇压,故可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右知,在明清时期,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确实缓慢,但依据材料是无法看出其发展的迅速,所以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可排除;依据材料所讲到的“雇工”可知,当时已经出现新的生产关系,雇工的斗争则说明当时社会出现的矛盾,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东学西渐的问题,故可排除D。‎ ‎14.16世纪初,佛罗伦萨的香料价格为每磅20个格罗特,葡萄牙香料则为17个格罗特。佛罗伦萨商人因此被迫亏本出售胡椒。这种现象说明 A. 葡萄牙是香料的原产地 B. 佛罗伦萨经济地位下降 C. 欧洲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D. 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 ‎【答案】C ‎【解析】‎ 葡萄牙香料价格比佛罗伦萨价格低,主要是新航路引起了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传统商业中心的衰败,故C正确;印度是香料的原产地,故A错误;佛罗伦萨经济地位并没有下降,要是世界市场联系加强,故B错误;价格革命主要是对欧洲内部影响,故D错误。‎ ‎,‎ ‎15.18世纪初,荷兰每年还有大约200艘船开往圣彼得堡,50年后则减少到原来的2/3,到1795年只剩下1艘,而同年英国有500艘商船开往圣彼得堡。此状况可折射出 A. 俄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 B. 荷兰造船业日益衰落 C. 英荷对外贸易争夺激烈 D. 欧洲商业霸权的转移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荷兰到达圣彼得堡的商船越来越少,而英国的越来越多,这反映出,18世纪,英国逐渐掌握欧洲商业霸权,逐渐成为了新的海上霸主,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俄国的商品结构,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荷兰造船业的状况,故B项排除;C项包含在D项之中。‎ ‎16.下表为1750年-1913年人均工业化程度(英国1900年人均工业化程度=100)‎ 由表可知,这一时期 A. 工业化缩小了各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B. 亚非拉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基本停滞 C. 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发展 D. 英国是工业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20世纪初世界各国工业化程度。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多数国家人均工业化程度在增长,结合时间信息1750—1913年可知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发展。故C项正确。1913年各国工业化程度差距扩大,尤其是发达国家与亚非拉国家地区的差距,故A项表述错误。亚洲的日本工业化进程明显加速,故B项表述错误。数据显示,从1750年到1913年工业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是美国,故D项表述错误。‎ ‎17.洋务运动初期,军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调拨各省。19世纪80年代后,沿海各省中哪一省需配备兵船就由该省筹款。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等企业,如果所产某种武器的售价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过多,就会停止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期间的军事工业 A. 使沿海军事力量布局平衡 B. 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制约 C. 高度关注企业的生产成本 D. 逐渐由官办向官督商办转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后期由于经费的短缺,传统的不计价格的军工产品调拨方式有所改变,同时,国内军工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军火市场价格的影响,这说明虽然是官办的和不为交换而进行的军工生产,也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的制约,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现象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期间军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价值规律的影响,与平衡军事力量布局无关;C选项不能全面概括两则材料的信息,错误;D选项错误,洋务运动期间军事工业并未转向官督商办。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8.1945年12月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长由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兼任,下属85家企业几乎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美棉等政策。1947年公司上交财政及税利达4378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3.2﹪,并将部分盈利充作军用。对该公司的经营评价正确的应该是 A. 抑制了官僚资本日益膨胀的趋势 B. 代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趋势 C. 有利于国民政府统治的日益巩固 D. 对正常的市场竞争行为构成威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该企业董事长是由国民政府经济部长兼任以及享受的政策和利润用途推知,该企业为官僚资本,故A选项错误;该企业的主营项目是纺织业推出是轻工业,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重工业为主,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虽然它充盈了国民政府的财政,但是占据比例有限且享受特殊政策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不利于国民政府的长远发展,所以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该企业享受低息贷款等特殊政策,故对正常市场竞争造成威胁,故D选项正确。‎ ‎19.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这种情况最能说明 A. 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 B. 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 C. 维新思潮成为时代主流 D. 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20世纪初……女性读书……《女子读天演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演论》是严复介绍进化论,宣传变法图强,挽救中国民族危机的译作,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女子读天演论说明传统观念受到民族危机冲击,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将上海与其它地区比较,不能说明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故B项错误;19‎ 世纪末维新思潮成为时代主流,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项错误。故选D。‎ ‎20.1877年6月29日,(李鸿章)复刘仲良中丞曰:“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璧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即用局内学生司之,神奇可诧,各使均相道贺。执事闻之,将又哑然笑,数十百年后必有奉为开山之祖矣。”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天津机器局是民用工业代表 B. 天津电报业是由中国人自办 C. 当时中国电报技术世界领先 D. 国人通讯方式发生普遍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b ‎【详解】由“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即用局内学生司之”可以得出天津电报业是由中国人自办,故B项正确;天津机器局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开办的军用工业,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将天津的电报业与世界其他地方比较,故排除C;D项说法错误,错在 “普遍”。‎ ‎【点睛】“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即用局内学生司之”是解题的关键。‎ ‎21.苏俄(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相对于租让企业,租借企业比较多,仅1924年就由国家租出6488个。但是它们多是磨粉厂,碾米厂、榨油厂、制革厂甚至是一些小作坊,承租人多是原来的业主,另外大约还有1/4的承租人是合作社。这表明当时苏俄(苏联)‎ A. 借助本国资本建立工业体系 B. 准备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 C. 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 举借内债来解决民生方面问题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苏俄(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和“租借企业比较多,仅1924年就由国家租出6488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信息所处时代特征是苏俄(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下的私人资本主义,可以是本国资本家,也可以是外国资本家)发展经济,故选C项。苏俄(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是为了恢复发展经济,并向社会主义过渡,而非借助本国资本建立工业体系,故排除A项。当时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谈不上改革,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举借内债来解决民生方面问题,故排除D项。‎ ‎22.下表为苏联1965-1975年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由此可知苏联农业的发展得益于 A. 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 B. 农民劳动积极性有所增加 C. 美苏争霸中实力超过美国 D. 农业集体化起到促进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可知,1965-1975年灌溉土地面积和农业总产值大幅增加,而同期的农民月工资也大幅增加,结合所学分析可知,这与当时苏联农业改革,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相关,故B项正确。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以信息化为特征,农业并不是主要方面,且苏联并未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故A项错误。美苏争霸中苏联的强项是重工业,农业、轻工业等落后于美国,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农业政策,不利于农民积极性的提高,故D项错误。‎ ‎23.1935年,美国政府实施联邦艺术计划,成千上万的艺术家参与了进来。这不同于纯粹的单向施舍,正如雕塑家格曾·博格勒姆说,“公家的援助从冷漠的事务变成了对人有益,又进而使人有用的活动。除了振奋精神之外,还带来了长久性的物质利益”。艺术家的感慨,主要缘于政府 A. 关注民众艺术需求 B. 对失业者提供紧急教济金 C. 全面推行以工代赈 D. 以立法形式调整劳资关系 ‎【答案】C ‎【解析】‎ ‎1935年的美国正处于摆脱经济危机的努力中,民众的关注点不是艺术需求,排除A;材料中没有体现对失业者提供紧急教济金,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劳资关系的调整,排除D。由“公家的援助从冷漠的事务变成了对人有益,……还带来了长久性的物质利益”,实际是政府全面推行以工代赈,故选C。‎ ‎24.1957年一项调查发现,用于卫生、养老金、家庭补贴和援助方面的公共支出(不包括住房和教育)就占西德国家收入的20.8%,占法国国家收入的18.9%,占英国国家收入的12.1%,在瑞典,1957年用于社会服务的费用比1930年高出6倍多;而在意大利,竞高出14倍.此现象表明 A. 国家干预推动社会服务发展 B. 西欧各国的财政出现了赤字 C. 马歇尔计划取得了显著效果 D. 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服务领域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二战后,西欧各国社会服务加大投入,这主要是由于西欧各国政府加强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财政出现赤字在题干中既未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故B项排除;题干不能体现马歇尔计划的信息,故C项排除;财政开支在服务业加大未必是主要用于服务业,故D项排除。‎ 点晴:材料中主要描述的西欧各国加大对社会福利的开支,反映的是国家的干预,据此分析归纳即可。‎ 第Ⅱ卷(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其中第25、26题为必做题,每个题考生必须作答。第25题20分,第26题17分,共37分;第27、28题为选做题,每个题考生只能选择一道题作答,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计算。作答时请务必写清题号。每道题均为15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初期,在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美国不遗余力地援助西欧和日本,实行援助与管制相挂钩的政策。60年代后期,美国调整了对盟国的政策,提出“与其援助,不如贸易”的方针:即美国对盟国的贸易政策转向公平贸易,不再推行美国单方面的优惠政策。‎ ‎——摘编自刘方敏、张民军:《解读经济“铁幕”》‎ 材料二巴统中国委员会(1952年成立)的宗旨是执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禁运政策。禁运货单有4类。其中,I类货单为绝对禁运者,如武器和原子能物质;IV类货单中国禁单,即对中国贸易的特别禁单,该禁单所包括的项目比苏联和东欧国家所适用的国际禁单项目多500余种。‎ ‎1953年美国的NSC152号文件承认,从长远来看,“多年‘国家安全管制’并不能严重损害苏联集团经济的发展,反而使美国每年经济损失120多亿美元。”而美国遏制中国的代价是“美国政府不仅每年要付出4000~7500万美元的经济代价,美中对抗持续下去的结果更使美国为此付出了难以估量的政治代价”。‎ ‎——于群:《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152号文件的形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美国对盟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统禁运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答案】(1)变化:由积极援助到公平竞争。‎ 原因:战后初期,西欧和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为对抗苏联和社会主义势力,故采取扶持和援助政策;60年代后期,西欧、日本经济力量日益壮大,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故调整政策。‎ ‎(2)特点:禁运对象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内容主要涉及军事领域;中国成为最主要禁运对象。‎ 影响:阻碍了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对美国经济也造成了负面影响;加剧了国际局势紧张;不利于世界贸易的正常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西欧和日本的发展。‎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美国不遗余力地援助西欧和日本”“美国对盟国的贸易政策转向公平贸易,不再推行美国单方面的优惠政策”可以得出由积极援助到公平竞争。第二小问原因,战后初期积极援助,结合马歇尔计划实施的原因可知是60年代后期公平竞争,结合西欧、日本经济力量日益壮大,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来分析。‎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宗旨是执行对社会主义国家 禁运政策”归纳为禁运对象针对社会主义国家;“I类货单为绝对禁运者,如武器和原子能物质”归纳为内容主要涉及军事领域;“IV类货单中国禁单,即对中国贸易的特别禁单”归纳为中国成为最主要禁运对象。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多年“国家安全管制’并不能严重损害苏联集团经济的发展,反而使美国每年经济损失120 多亿美元”归纳为阻碍了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对美国经济也造成了负面影响,还可以结合所学,从不利于世界贸易的正常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西欧和日本的发展的角度回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7年,康熙以防范西方各国可能对中国侵略为由,除保留东洋贸易外,对南洋各国只允许外国来华,禁止中国商人前往贸易。1757年,清朝政府决定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个口岸,只留广州一口通商。随后,又设立了公行,兼有外交和商务两重任务的半官方机构。此外,清政府还在广州设立商馆,制定对外商的防范措施,并对国内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严加限制,如严禁粮食、五金、硝磺等出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远洋贸易的大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政府直接干预经济,鼓励扩展国际贸易……在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中,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欧诸国在亚洲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从本国政府那里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对殖民地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这一切,对各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但似乎并没有改变欧洲对亚洲贸易的不利地位……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叶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了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外贸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政府开放的口岸日益减少;由双向贸易转向单向贸易;政府加强对贸易的垄断和控制。‎ ‎(2)变化:由中国处于优势地位逐渐变为欧洲居于优势地位。‎ 影响:①中国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③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转型,其世界主导地位日益形成;④客观上进一步密切了世界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发展。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清朝外贸政策的特点,以及晚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清朝外贸政策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757年,清朝政府决定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个口岸,只留广州一口通商”“清政府还在广州设立商馆,制定对外商的防范措施,并对国内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严加限制,如严禁粮食、五金、硝磺等出口”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晚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发生的重大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叶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了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分析得出。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对中国外贸政策和自然经济的影响,以及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吴起变法的要点,是“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就是要剥夺一些旧贵族的“有余”,来补充军政开支的“不足”。他认为,楚国的“贫国弱兵”,是由于“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这些大臣、封君“上逼主而下虐民”,因此他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秩,精简“无能”、“无用”的官,裁汰“不急之官”,节省这些开支用来供养“选练之士”。这个措施革除了一些世袭封君的特权,精简了国家机构,增强了军事力量。‎ 吴起“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的另一个措施,是把旧贵族迁移到荒凉地区去。他根据楚国地广人稀的特点,认为多余的土地,不足的是人民,而过去楚国旧贵族把人民集中到地少人多的地区来,这是“以所不足,益所有余”,应该加以纠正。因而他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这是迫使旧贵族带同所属人员去充实广大的荒凉地区,这样就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并有利于开发荒凉地区。‎ ‎——摘编自杨宽《战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起变法中“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吴起变法中“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的影响。‎ ‎【答案】(1)特点:将精简机构与削弱特权相结合 主要针对旧贵族 在节省开支的同时注重开发边区,协调各地发展 ‎(2)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开发了荒凉地区;打击了旧贵族。纯活吏治;利于楚国实现富国强兵。‎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剥夺一些旧贵族的“有余”,来补充军政开支的“不足”,其特点体现在既精简了机构又削弱了贵族的特权的特点,二是把旧贵族迁移到荒凉地区去,其特点体现在既节省了开支又利于开发荒凉地区的特点。‎ ‎(2)“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的影响基本可以照抄材料,例如,革除了一些世袭封君的特权、精简了国家机构、增强了军事力量、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并有利于开发荒凉地区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 ‎2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1935年,钱学森赴美国求学,离开祖国之前,他说:“现在中国政局混乱,豺狼当道,我到美国去学习是暂时的,学成之后,一定回来为祖国服务!”1949年,钱学森听闻中国解放,辞去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和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职务,积极为回国做准备。但美国当局以钱学森离去“不利于美国的最高利益”,将其软禁五年之久。1955年,在中国政府与美国多次谈判后,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终于回到祖国。自1958年起,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他还积极投身建立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提出发展科技必须重视教育,培养熟悉科学技术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工、文、艺结合的现代人才。钱学森以自己的亲身实践给当代知识分子树立了榜样。‎ ‎——摘编自穆森《<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钱学森能够回国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学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 ‎【答案】‎ ‎(1)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钱学森的感召力;钱学森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热情;中国政府的外交努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政府对知识分子的重视。‎ ‎(2)贡献:推动了新中国航天、原子能开发和利用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国防事业的现代化,有助于提升国际地位;其科学思想体系奠定了后世科学研究的基础;其教育主张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启发;其个人的科学品质和爱国情怀成为人们的榜样。‎ ‎【解析】‎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1949年,钱学森听闻中国解放,辞去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和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职务,积极为回国做准备”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钱学森的感召力;依据“在中国政府与美国多次谈判后,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终于回到祖国”“现在中国政局混乱,豺狼当道,我到美国去学习是暂时的,学成之后,一定回来为祖国服务”等信息得出钱学森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热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钱学森的感召力;根据“在中国政府与美国多次谈判”得出中国政府的外交努力;还可从政府对知识分子的重视等方面分析总结。‎ ‎(2)贡献:根据“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分析得出推动了新中国航天、原子能开发和利用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国防事业的现代化,有助于提升国际地位;根据“他还积极投身建立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得出其科学思想体系奠定了后世科学研究的基础;根据“提出发展科技必须重视教育,培养熟悉科学技术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工、文、艺结合的现代人才”得出其教育主张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启发;根据“学成之后,一定回来为祖国服务”“ 给当代知识分子树立了榜样”得出其个人的科学品质和爱国情怀成为人们的榜样。‎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