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8.50 KB
  • 2021-08-27 发布

吉林省通化县综合高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仿真卷+历史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 ‎2019届高二期中考试测试卷 历 史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正确评判。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时间 史实 周平王四十七年 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 周平王四十九年 郑伯弟段作乱 周桓王二年 卫弑其君桓公 周桓王十年 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 A.封邦建国,众星捧月 B.兼并不断,局部统一 C.宗法破坏,贵族内讧 D.王室衰微,诸侯混战 ‎2.据《礼记·礼运》记载,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社会之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这表明“小康”之世 A.阶级矛盾变尖锐 B.是历史倒退的体现 C.开始出现分封制 D.具有浓厚血缘色彩 ‎3.《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按律量刑,并且在第九表第二条规定:“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的权力。”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强调法律至上 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保护私有财产 D.限制权力滥用 ‎4.同样是古代文明的典范,罗马和希腊对待公民权的态度却大相径庭。雅典观念中“公民”的资格是有严格限制的,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罗马后期的这种做法 A.利于古罗马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B.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 C.使罗马公民权利比希腊更广泛 D.实现了罗马疆域内公民的平等 ‎5.在1689年到1834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一些英国国王利用其行政权,通过任命内阁、收买议员、安插亲信等手段,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这说明 A.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曾出现反弹 B.资本主义发展尚不足以制约王权 C.国王违背法律规定肆意扩张权力 D.英国君主立宪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6.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且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䜣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A.追求平等外交放弃华夷观念 B.遭到列强控制成为傀儡政权 C.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独立 D.外交政策逐渐接轨国际规则 ‎7.下图所列内容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 ‎8.1926年6月湖南、湖北农会会员人数分别为3.8万人和0.4万人,1927年6月两省农会会员人数分别增加至451万人和250万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革命中心区域的转移 C.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 D.苏俄革命道路的影响 ‎9.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和驻印军会师芒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开展滇西战役,战役历时一年半,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这一战役 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B.促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C.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D.振奋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精神 ‎10.下图为《共产党宣言》两个时期的不同版本。《宣言》修正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德国立宪政体的完善 C.英国议会制度的改革 D.法国大革命的发展 ‎11.“十年文革不讲法制,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1980年邓小平提议修改宪法。1982年12月,全国人大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学者称“八二宪法”是建国后“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宪法”。该学者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八二宪法”‎ 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12.它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开展边境地区加强军事信任和相互裁军谈判的某一机制,……它选择的发展道路与合作路径体现并保障了全体成员国的共同利益,推动各领域互利合作,顺应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的主流。它的诞生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突出成就之一,下列选项中体现其“突出”含义的是 A.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B.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C.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关系 D.经济政治逐渐一体化关系 ‎13.下表提供了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国际会议 上午10点 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 中午11点40分 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 下午1点起 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外长范文同会 下午4点50分 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 A.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B.实现了亚洲国家间的友好合作 C.开创了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 D.标志着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14.“美国二战后的巨额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导致的国外清偿力不足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而该政策正是要通过增强西欧的出口能力使之获得美元从而增加从美国进口商品的能力。”材料所述的美国政策 A.揭开了美、苏冷战对峙的序幕 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C.使欧洲纳入了美国的势力范围 D.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15.1963年6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在“世界和平”演说中称,美苏两国“有着共同的深切的利益,如果我们现在不能结束我们所有的一切分歧,那么,我们至少能够协力使世界在分歧之中保持安全”。此演说 A.旨在促进美苏两国间合作 B.表明美国放弃冷战政策 C.吸取了核战争危机的教训 D.反映美国的霸权已衰落 ‎16.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A.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 B.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17.《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宗法分封制逐渐趋向瓦解 B.工商食官的局面逐步改变 C.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 D.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18.17至18世纪的英格兰人曾以喝啤酒和麦芽酒的形式喝掉他们谷物总产量的一半,后来他们又转向喝中国茶,茶水里还要添加从牙买加舶来的食糖,从最低层的农民到最高层的贵族,英格兰人普遍消费茶叶,而且消费量极大。材料反映了当时英格兰 A.生产力水平比较高 B.崇尚东方生活方式 C.贵族平民界线趋平 D.发展东方海外贸易 ‎19.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该现象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A.导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B.推动了法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C.推动西欧封建社会解体 D.推动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20.下表是发昌机器厂在《申报》上刊登的广告,由此可知,此类企业的兴办 时间 广告词 ‎1873年 上海虹口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 ‎1876年 今有新到坚快小火轮出售,由英国来的,并有自造的数只,连船身并机器各样俱全 ‎1877年 拣选上等工料,专造大小火轮船机器,已经造起数艘,快马如飞……兼造门市车床、气锤、铜铁器皿,一应俱全 A.较早引入西方营销模式 B.致力于开拓国内外市场 C.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D.注重质量产品竞争力强 ‎21.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形成了包括同世界市场体系接轨的新式资本主义经济、传统经济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新式经济在内的经济结构。这主要说明近代中国 A.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 B.新式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经济因外力而走向近代化 D.经济发展采用西方模式 ‎22.从1937年8月到11月,上海一地共迁出民营工厂148家、机器设备12400多吨、工人2100多名。有学者将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形象地比喻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上述材料表明 A.中国形成了平衡的工业布局 B.官僚资本干预经济发展 C.战争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 D.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倒闭 ‎23.使用下列两幅反映同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图片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拟定的研究主题是 A.参加人民公社 B.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C.群众庆祝企业股份制改造成功 D.城乡掀起“大跃进”运动 ‎24.1958年1月9日,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的法律,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该法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这一制度人为地将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农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 B.国家经济体制的变化 C.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动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第II卷 本卷包括三大题,共计52分。第25题12分,第26题25分,第27题15分,考生根据要求进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传统社会以等级森严著称。“士农工商”不仅是等级的基本构成,还是中国传统社会人们身份状况的一个最直接的表述,它成为千百年来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权威的一个社会阶级基础。然而,到明清之际,受“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嘉道年间,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烈,“绅商”一词频繁出现。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仕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群体的主要途径。甲午战争后,绅士转化为商人的现象更为明显,“弃士经商”蔚然成风。士商相混,其结果是在中国“士农工商”的缝隙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绅商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又有相当的经济实力,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大中城市乃至部分乡镇之中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存在,导致了四民社会的最终解体。‎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结合明清(至清朝灭亡)时期的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对历史现象的概括和评价准确全面)(12分)‎ ‎26.法律作为维系人类正义的工具,具有超越时空地域的永恒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中国封建社会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立法。…中华法系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君主既是最高的立法者,又是最高的司法官和行政官。第二,礼与法合一,自汉代以来贯彻于历代法典中,礼以道德为归,而法则以礼为中心,第三,立法和统治的基础是家和家族,对个人的地位和权利未给予应有的规定。第四,重视刑事立法,其残酷性十分突出。中华法系的这些特点取決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 ‎——曹海晶《中外立法制度比较》‎ 材料二 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法是一种自然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 ‎——西塞罗 材料三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指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约定方式)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企图把人民抑压在绝对专制主义的淫威之下时,人民就有这种权利,人民就有这种义务,来推翻那样的政府,而为他们未来的安全设立新的保障。”‎ ‎——节选自《独立宣言》‎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系在立法上的主要不同。(12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西方近代在立法理念上有哪些继承和发展。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近代西方国家并没有运用这些理念内容来保障“未来中国人民的安全。”(13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材料二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族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更强大的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1)根据材料一,回答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具有什么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影响中国城市发展的因素。(7分)‎ ‎2019届高二期中考试测试卷 历 史答 案 第Ⅰ卷 ‎1.【解析】根据题中“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郑伯弟段作乱”“卫弑其君桓公”“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表明贵族集团中的以下犯上,表明了宗法制遭到破坏,贵族内讧,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故C正确。题中“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郑伯弟段作乱”“卫弑其君桓公”“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等反映的都是诸侯国的内部权力斗争,并未体现诸侯国拱卫王室,A错误;题中“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郑伯弟段作乱”“卫弑其君桓公”“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反映的都是诸侯国内部贵族集团中的以下犯上,打破了原有的等级秩序,并未体现诸侯直接的兼并战争,B错误;题中“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郑伯弟段作乱”“卫弑其君桓公”“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只能说明诸侯国内部贵族集团以下犯上,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等级秩序,但并不能说明诸侯混战,故D错误。‎ ‎【答案】C ‎2.【解析】根据题中“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有‘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等信息可以看出小康之世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世袭制,具有浓厚血缘色彩,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阶级矛盾变尖锐”,排除A;题中从“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到“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反映的是从公天下发展为家天下,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并未违背历史潮流,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C。‎ ‎【答案】D ‎3.【解析】《十二铜表法》既限制了贵族的权力,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缓和了古罗马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防止了权力的滥用,从材料中,专属百人团大会的权力,目的也是为了限制权力的滥用,故D正确。法律至上不是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排除A;《十二铜表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保护私有财产的信息,排除C。‎ ‎【答案】D ‎4.【解析】“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说明对于外邦人也承认罗马公民权,显然这一举措有利于扩大罗马统治基础,A正确。依据材料罗马后期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有利于扩大罗马的统治基础,增强凝聚力,B错误;材料中没有比较希腊与罗马公民权更加广泛的信息,排除C;依据所学知识,D项中所述实现了罗马疆域内的公民平等,显然不符合事实,故排除。‎ ‎【答案】A ‎5.【解析】需要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光荣革命后的国王并非直接统而不治的,材料中王权的反弹恰恰表明“君主立宪制度”形成过程中的曲折性与渐进性,英国君主立宪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故D正确;A只是表面现象,排除。光荣革命后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对王权进行了约束,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故B错误;根据所学和材料信息可知,国王并非“肆意扩张权力”,其权力受到法律的限制,故C错误。‎ ‎【答案】D ‎6.【解析】由材料可知,咸丰和奕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对条约的态度是有区别的,前者认为不必严格守约,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奕䜣意识到需要遵守条约才不致于同列强为敌,事实上遵守条约也是世界外交中各国所遵守的行为准则,说明中国正逐渐与国际规则接轨,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追求平等外交放弃华夷观念”,故A错误;《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维护主权独立,故C错误。‎ ‎【答案】D ‎7.【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的”“工业文明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太平天国是农民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尖锐,原因之一是外国入侵加剧社会矛盾,故A正确。该事件是“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而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故B错误;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领导的反帝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不是“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的”,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该事件是“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运动,故D错误。‎ ‎【答案】A ‎8.【解析】1926年下半年,随着北伐胜利进军,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同时革命中心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革命从南向北发展,从而出现湖南、湖北农会会员数大幅增加的现象,因此选B项。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创建于1927年10月,均与材料时间不吻合,排除A、C。苏俄革命道路是以城市为中心的,与题意无关,故排除D。‎ ‎【答案】B ‎9.【解析】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题干体现的是中国远征军与美、英军协同作战,取得重大胜利成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故选A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在1942年成立,时间不符,排除B;中国远征军是国民政府的军队,不能反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排除C;D项夸大了这一战役的影响,排除。‎ ‎【答案】A ‎10.【解析】由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特别是无产阶级已经开展过独立斗争并有短暂掌握政权的经历,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开展政治斗争的认识不断深化,因此才作出材料反映的修改。故答案为A项。1872年德国刚刚建立立宪政体,排除B项;英国议会制度的改革是在1832年,排除C项;法国大革命是在18世纪末,排除D项。‎ ‎【答案】A ‎11.【解析】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新时期经济建设需要法律保驾护航,为此对1954年的宪法进行修订,产生了修订的1982年宪法,故C正确;“八二宪法”主要是为改革开放服务,五四宪法主要是为三大改造服务,二者的性质并不是完全一致,排除A;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是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排除B;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D。‎ ‎【答案】C ‎12.【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上海合作组织,结合所学,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提供了以中俄两国始创的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的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故C正确。上海合作组织推动经济合作与安全合作等各领域互利合作,并非单纯的经济合作关系,排除A;上海合作组织不是军事同盟,B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并非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D错误。‎ ‎【答案】C ‎13.【解析】从材料中“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外长范文同会谈”,可见这次国际会议是为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A正确;日内瓦会议主要解决印度支那问题,不能得出“实现了亚洲国家间的友好合作”,排除B;日内瓦会议没有开创了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排除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走向成熟,D错误。‎ ‎【答案】A ‎14.【解析】由材料“该政策正是要通过增强西欧的出口能力使之获得美元从而增加从美国进口商品的能力”可知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开始通过马歇尔计划向欧洲提供援助,以此来扩大市场,而马歇尔计划也推动了欧洲的分裂和对峙,故D正确;揭开美、苏冷战对峙序幕的是铁幕演说,故A错误;奠定战后两极格局框架的是雅尔塔体系,故B错误;使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是北约,故C错误。‎ ‎【答案】D ‎15.【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由盟友关系变为敌人,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是美苏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最后双方妥协而告终,其中有不少值得总结和反思的教训,故C正确;美国总统肯尼迪的“世界和平”演说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美国的利益,并非促进美苏两国间合作,A错误;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是美苏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美国并未因此放弃冷战政策,故B错误;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的妥协而结束,说明优势仍在美国,故D错误。‎ ‎【答案】C ‎16.【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唐朝时期存在土地买卖和寺观、富豪侵吞土地的现象,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官府对土地买卖的政策,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C;唐朝实行限制土地买卖的政策,不是不抑兼并,排除D。‎ ‎【答案】B ‎17.【解析】从材料中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来看,子贡是以私人身份经商,不是官办工商业中的官员,说明私人从事商业开始出现,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地主阶级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是在西汉时期,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B ‎18.【解析】材料信息“英格兰人们曾以喝啤酒和麦芽酒的形式喝掉他们谷物总产量的一半”说明当时的英国粮食产量较高,说明生产力水平较高,故A正确;“英格兰人普遍消费茶叶,而且消费量极大”说明英国人消费水平较高,无法体现“崇尚东方生活方式”,B错误;英格兰人普遍消费茶叶不能说明贵族与平民的界线日益趋平,C错误;D项只符合材料部分信息,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A ‎19.【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从时间1541-1600年看,属于新航路开辟后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材料反映了货币含银量总体不断减少的变化,说明货币总量在不断增加,它有利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故B项正确;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178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推动西欧封建社会解体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价格革命,故C项错误;推动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商业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B ‎20.【解析】根据“专造大小火轮船机器,已经造起数艘,快马如飞”可知,发昌机器厂采用近代机器生产方式,属于近代企业,近代企业的创办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历程,C正确;材料看出发昌机器厂采用广告营销模式,无法体现“较早”引入西方营销模式,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拓“内外市场”,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发昌机器厂产品竞争力强,排除D。‎ ‎【答案】C ‎21.【解析】‎ 从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很大,使中国出现了传统经济与新式经济并存的现象,尤其是出现了“同世界市场体系接轨的新式资本主义经济”,说明中国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因受外来侵略的影响步入了近代化,故C正确;A不是材料主旨,排除;近代中国居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自然经济,B错误;D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C ‎22.【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7年8月到11月”可以看出,上海民营工厂大量迁出是受到淞沪会战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改变了原来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的特点,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故C正确。A项“平衡”说法绝对,排除;这一现象是战争的影响,不是官僚资本的干预,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工矿企业的内迁,不是倒闭,排除D。‎ ‎【答案】C ‎23.【解析】图片中互助组属于三大改造中农业改造方式,公私合营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式,B正确;A是1958年;C属于改革开放之后股份制形式;D是1958年,不符合材料主旨。‎ ‎【答案】B ‎24.【解析】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把原先的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为了限制农村人口的流动,实行户籍制度,故答案为A项。此时国家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这一时期城乡人口结构并没有大的变动,排除C;1958年中国尚未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D。‎ ‎【答案】A 第II卷 ‎25.(12分)‎ ‎【解析】从材料中的“到明清之际,受‘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等信息,可以确定材料信息的主题,即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出现“士商相混”现象。根据材料中的“他们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又有相当的经济实力,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大中城市乃至部分乡镇之中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存在,导致了四民社会的最终解体”等信息,可以看出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因此在对这种现象的评述过程中,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从对商业活动和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治和社会进步的影响等方面来评价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答案】示例:历史现象: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出现“士商相混”现象。‎ 概述和评价: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和“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秩序结构和思想意识发生变动,传统的抑商政策和贱商观念受到冲击,商人阶层实力壮大,地位提高,士商关系由疏隔走向密切,出现“士商相混”甚至“官商一体”现象,导致了传统四民观念的瓦解和四民社会的解体。士人经商和商人入仕,为商业的经营活动营造了较宽松的社会环境,突出了以儒家义理行事的普遍社会期待,有助于商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近代经济的产生。绅商作为明清时期社会自我转向的中介形态,自觉地把儒家义理观内化成立身处世的价值原则,他们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努力践行济世安邦的社会理想,在晚清收回利权、晚清新政等政治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6.(25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系在立法上的主要不同、西方近代在立法理念上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中国的侵略违背了这一理念,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比较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系在立法上的主要不同,可以根据材料中“君主既是最高的立法者”“礼与法合一”“立法和统治的基础是家和家族,对个人的地位和权利未给予应有的规定”“重视刑事立法”和“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二者的权力来源、侧重内容、法律规范和法律基础等方面来回答。‎ ‎(2)西方近代在立法理念上的继承和发展,可以根据“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约定方式)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人民就有这种权利,人民就有这种义务,来推翻那样的政府”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近代西方国家并没有运用这些理念内容来保障“未来中国人民的安全”,应当联系所学,从近代中国遭受的侵略和掠夺等方面的具体事例来说明。‎ ‎【答案】(1)主要不同:权力来源上看中华法系是人定法(或者君在法外);罗马法系是自然立法(自然理性)。侧重内容上看中华法系强调刑事立法,突出残酷性;罗马法系体现私法,重视调节个人纠纷。法律规范上看中华法系注重礼法合一(或道德作为立法的重要依据);罗马法系注重法律的普适性、恒定性。法律基础上看中华法系强调家族,忽视个体权利;罗马法系强调天赋人权,生而具有平等权利。‎ ‎(2)继承:自然权利。‎ 发展:人民主权、社会契约(契约建国)人民革命权(暴力革命)。‎ 分析说明:近代西方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和财产权,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侵略战争,造成中国人民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为了攫取经济权益和政治利益,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获得领事裁判、片面最惠国、租借地、协定关税等特权,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总而言之,中国近代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西方列强的经济附庸。‎ ‎27.(15分)‎ ‎【解析】(1)根据材料“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可知专业性城市出现,从材料“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可知,小农与市场的联系加深城,镇经济繁荣,城市的商业功能加强,市镇兴起等特点。‎ ‎(2)根据材料“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可从政府控制、法制建设、国家政策及经济结构进行原因剖析。‎ ‎【答案】(1)特点:明清时期,生产性、专业性的城市出现;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兴起。‎ ‎(2)因素:政府行政控制较强;中国城市发展缺乏法律的保护;官营手工业垄断;国家实行专卖政策。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