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6.28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惠州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文科用卷
说明: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香料”一词在拉丁语中原意指贵重但量小的物品,一度与黄金等价,远非平民可以企及,但是15世纪之后这种情况逐渐发生改变。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西方香料产量大增
B. 工业革命的开展
C. 世界贸易的新发展
D. 消费观念的变化
【答案】C
【解析】15世纪新航路开辟之后引起商业革命促使世界贸易范围的扩大,商品种类的流通加快,香料来到西欧导致商品增多,价格下降,故C正确;香料产量主要来自于亚洲,故A错误;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故B错误;消费观念在西欧始终没有改变,故D错误。
2. 非洲西海岸有一些反映历史的名称,科特迪瓦的“象牙海岸”,加纳的黄金海岸,利比里亚的胡椒海岸,贝宁的奴隶海岸。这些名称反映
A. 非洲物资极其丰富
B. 早期殖民掠夺的残酷性
C. 三角贸易所经路线
D. 非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
【答案】B
【解析】三角贸易从欧洲出发、到达非洲、贩卖黑奴到达美洲,材料中“象牙”“黄金”“奴隶”正是三角贸易中商品,故C正确;非洲物资是困乏的,材料中是命名,故A错误;材料论述的是三角贸易,故B错误;非洲是被动融入世界市场,故D错误。
3. 有人指出,重商主义并不是表示重视商业,而是重视通过商业取得现金。有了钱,才能富国强兵,才能发展壮大。因此,国家要尽可能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下列符合这种经济政策的是
A.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B. 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
C. 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D. 1807年英国通过《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答案】A
【解析】.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主要是限制荷兰海上贸易,促使英国增加进口,减少出口。故A正确;B属于自由贸易政策表现;C属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D是工业革命开展促使资本积累方式改变。
4. 美国的独立虽然表面上严重打击了英帝国,但是1783年以后的几年内,英国迅速从失败的战争中恢复过来,对北美的贸易完全超过了殖民时期的最高水平。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内战对英国依赖加强
B. 英国殖民扩张策略的调整
C. 英美间政治纽带更加紧密
D. 英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
【答案】D
【解析】英国在18世纪60年代实行工业革命,利用强大的工业品占据对北美的殖民贸易,故D正确;美国内战时19世纪中期,此时是独立战争,故A错误;材料中现象出现是工业革命影响,故B错误;英美政治纽带是逐渐分离,故C错误。
5. 在纪录片《世界历史》中提到,人们可以不住在农场,可以在二月份吃上蓝莓(一般夏季结果),能接受十二年制的免费义务教育,这一切都应归功于
A. 民主制度
B. 地理大发现
C. 工业革命
D. 城市化进程
【答案】C
【解析】工业革命促使交通工具的革新,“不住在农场”说明是新式交通的发明使用;“二月份吃上蓝莓”说明是飞机的发明和使用,显然是工业革命成果,故C正确;A属于政治层面信息;B是15-16世纪,主要是商品种类变化;D属于工业化带来的影响。
6. 下表为德国劳动力比重变化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882年
42%
39%
19%
1907年
35%
42%
23%
A. 德国农业经济渐趋衰退
B. 德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C. 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答案】D
【解析】从表格的时间和从事工业的比例来看德国正在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德国农业经济比重降低而非渐趋衰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能直接提现德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早就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7. 1841年英国进口税种有1163种,到1853年减少到466种,1862年减少到44种,1882年减少到22种。英国此举
A. 导致了工业品进口大量增加
B. 增加了土地贵族的收益
C. 有利于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D. 阻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工业革命完成之后,英国为了鼓励出口工业品。降低和减少进口税种,这种措施有利于外国商品进入国内市场,有利于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故正确;此举是鼓励工业产品出口,故A错误;材料中出口的是工业产品,不利于土地贵族,故B错误;这一措施有利于工业革命进一步扩大,故D错误。
8. 1929年6月,华尔街投资大师财政家伯纳德·巴鲁克于写道,“世界的经济形势似乎即将大幅度地向前发展。”同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安德鲁·W·梅隆也向公众保证:“现在没有担心的理由。这一繁荣的高潮将继续下去。”这表明
A. 危机中政府刺激人民消费信心
B. 美国经济仍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C. 胡佛坚信市场可以调节好经济
D. 人们对即将到来的萧条准备不足
【答案】D
【解析】“世界的经济形势似乎即将大幅度地向前发展……这一繁荣的高潮将继续下去”说明经济危机之时,美国人对于经济泡沫仍然认识不足,故D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消费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中是对经济危机认识不足,故B错误;胡佛反危机措施是1930年之后。
9. 1933年3月12日,罗斯福对全国6000万听众发表了第一次“炉边谈话”。他以亲切诚挚的声调、质朴实用的语句,对全国人民就银行暂停营业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劝告和教育,他说:“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其目的是
A. 克服金融危机
B. 调节工业生产
C. 解决农业危机
D. 化解劳资矛盾
【答案】A
【解析】经济危机从金融业开始,当时银行的信誉毁灭,“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主要目的是克服金融危机,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工业信息,故B错误;农业危机不是材料主旨,故C错误;劳资矛盾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错误。
10. 1933年5月美国通过《农业调整法案》,对农产品实行价格支持,把粮食价格提到市场均衡价格之上,使农民每年以等量的农产品能够交换到相同数量的工业品。1938年2月,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第二个《农业调整法》。罗斯福政府此举意在
A. 摆脱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 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C. 把国民经济纳入计划轨道
D. 稳定农产品的价格
【答案】D
【解析】罗斯福新政时期对于农业措施是减耕减产,提高农产品价格,故D正确;A不是材料中主要目的;B属于罗斯福新政特点;罗斯福新政不是实行计划经济,故C错误。
11. “供给侧改革”一经提出,便成为热点。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大规模减税、削减开支、紧缩货币,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西方历史上曾经也有过类似的做法,下列与供给侧改革相似的是
A. 推行混合市场经济
B. 西欧普遍实行福利制度
C. 鼓励出口刺激消费
D. 里根“经济复兴”实践
【答案】D
【解析】鉴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局面,里根政府上台实行减少政府开支,紧缩货币政策,故D正确;A不符合材料供给侧的策略;福利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错误;C属于金融措施,排除。
12. 下表是1946年到1975年法国各产业就业人口比例的变化,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46
36
32
32
1954
27.3
35.4
37.3
1962
15.7
39.6
44.7
1975
10.1
38.5
51.4
(摘编自马克·斯坦恩《美国独行:西方世界的末日》)
A. 产业结构逐渐失衡
B. 服务业阻碍其它产业发展
C. 第二产业发展缓慢
D. 产业转型加速了社会分工
【答案】D
【解析】表格显示二战后到70年代,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例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逐渐上升,说明产业转型加速了社会分工,故D正确;产业结构是逐渐平衡,故A错误;服务业是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故B错误;表格显示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变化,难以说明第二产业发展缓慢,故D错误。
13. 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相对于租让企业,租借企业比较多,仅1924年就由国家租出6488个。但是它们多是磨粉厂,碾米厂、榨油厂、制革厂甚至是一些小作坊,承租人多是原来的业主,另外大约有1/4的承租人是合作社。这表明当时苏俄(苏联)
A. 借助本国资本建立工业体系
B. 借此保障国内战争的胜利
C. 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 工业化加速了农业集体化
【答案】C
【解析】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对于国家不能经营的大型企业,以租让和租赁的形式租给资本家,属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形式,故C正确;新经济是借助外国资本发展经济,故A错误;此时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故B错误;D是斯大林模式时期。
14.
1927年-1928年,由于苏联国家规定的粮食价格太低,农民并不急于卖粮,使粮食收购出现短缺。以斯大林为首的一些领导人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之一是苏联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提供的商品粮供给量呈不断下降趋势。这一判断
A. 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转型
B. 促使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废除
C. 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 开创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案】B
15. 下表为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世界的排名。由此可知苏联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8年
1937年
工业生产总值
5
5
2
电力
15
10
3
钢
5
5
3
A. 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B. 第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C. 成为外向型经济国家
D. 计划经济取得显著成就
【答案】D
【解析】苏联经过两个五计划世界排名逐渐上升,说明斯大林模式时期实行计划经济的成就显著,故D正确;表格没有体现出农业经济信息,故A错误;表格说明是世界排名,体现不出第二产业持续发展的信息,故B错误;苏联属于内向型经济,故C错误。
16. 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 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 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这种做法解决了部分农民的生活问题,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结合材料时间“1953年”及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当时并未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城乡的比较,故排除C项。D项是1928年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做法,是实现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在时间与内容上都与材料不符。
【考点定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及苏联三次社会主义改革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问题的能力。解答时需要明确: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只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触及了经济体制的实质。通过这个要点可以排除干扰项。
17.
1985年,莫斯科市长叶利钦听说某家肉店出售极其罕见的小牛肉,立刻去排队,终于轮到他时却被告知已经卖完了。他暗中察看仓库,却发现“小牛肉就放在那儿的一间屋里,并正准备从‘后门’卸走”。这说明当时的苏联
A. 经济负担因争霸而加重
B.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明显
C.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 民众消费能力显著提高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出争霸战争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反映的是物资供应不足,排除A;材料反映的斯大林模式下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商品的销售严格按照计划来进行,不是按市场需求来进行的,B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和民众消费能力的提高,主要反映的是日常消费品供应不足,排除CD。
点睛:根据题干可知叶利钦说指的是斯大林模式时期,即高度集中的的计划经济模式时期,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重积累,轻消费,征收高额农业税,人民消费水平低,损害人民利益。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生产积极性不高。
18. 2014年中美欧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特设置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七十年,指出其遗产:一是各国都认同应避免“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贬值。二是应开展多边合作,体现了国际经济关系的民主化。三是要使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和国际收支的调节从属于一种有约束力的规则。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A. 至今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 彻底避免国与国的货币贬值
C. 有利于国际合作和稳定经济秩序
D. 实现了美国独霸世界的意图
【答案】C
【解析】
“国际经济关系的民主化”“有约束力的规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国际合作和社会秩序方面起到了稳定作用,故C正确;A中至今说法绝对,该体系20世纪70年代已经崩溃;B中彻底说法绝对,排除。D中材料中没有体现。
19. 据统计,从1950年到1990年世界出口额从579亿美元增加到33320亿美元,40年中增加了57.6倍,年平均增长10.7%。这主要得益于下列哪个机构
A.
B.
C.
D.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50年到1990年世界出口额……增加到33320亿美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当时关贸总协定的作用和影响导致的,GATT是关贸总协定的缩写,故A选项正确;B选项是世界银行,故B选项错误;C选项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故C选项错误;D选项是世界贸易组织,在1995年创立,故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有二:一是熟练掌握各个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标志图形,对英语缩写和图形构成应该明确区分;二是认识到世界贸易的相关机构是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同时,从时间角度进行区分即可。
20. 20世纪下半叶,欧洲各国的许多人一度拒绝美元。在巴黎出租车上挂着“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甚至乞丐在自己的帽子上写着“不要美元”。这反映出
A.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
B. 二战后初期欧元随欧洲经济发展走强
C. 欧洲经济发展美元霸主地位遭到冲击
D. 二战后法国成为欧洲实力最强的国家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甚至乞丐在自己的帽子上写着“不要美元””说明随着20世纪50年代欧洲经济发展冲击了美元霸主地位,故C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是20世纪70年代,故A错误;欧元诞生是1999年,故B错误;二战后欧洲最强国家是德国,故D错误。
21. 二战后,美国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但这两大金融机构在投票份额和附加条款等方面被广泛诟病。2015年12月,全球迎来了首个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投资银行,有学者称亚投行是被逼出来的另起炉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B. 旧的国际经济体系正在遭遇挑战
C.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正在加剧
D.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激化
【答案】B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投票份额和附加条款决定权力使用,中国亚投行的建立冲击了原先经济秩序,故B正确;亚投行不属于经济区域集团,故A错误;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不平衡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错误;D中社会矛盾激化不符合事实。
22.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近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主题,总结出以下史实和结论,其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338年,佛罗伦萨有两百多家手工工场从事呢绒生产,约占全城人口的三分之一。
手工工场主已成为意大利政治的主导力量。
B
到1904年,美国汽车市场被福特、通用、克莱斯勒3家公司瓜分。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被放弃。
C
1953年苏联全部农用动力中,机械动力所占比重已达91.7%.畜力所占比重已降8.3%。
赫鲁晓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
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受到冲击。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加,促使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故D正确;A中手工工场不是政治主导,错误;自由主义经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仍然盛行,故B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是1955年,故C错误。
23.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 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B. 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 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D. 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
【答案】D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声誉动荡时期,百家争鸣学派思想家纷纷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主要是为君王统治出谋划策,故D正确;A中厚古薄今说法错误;孔子是维护周礼,故B错误;C中辅佐说法错误。
24. 孟子在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开创了“人禽之辨”的先河,质疑墨家弟子“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一说,认为这抹杀了人性与兽性的区别。孟子突出人与动物的差异,意在强调
A. 人的价值在于其道德性
B. 人伦情感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关键
C. 人与动物存在本质区别
D. 人与自然的本性存在某些相通性
【答案】A
【解析】“抹杀了人性与兽性的区别”说明孟子主张人性善,属于道德层面的培养,故A正确;B属于董仲舒思想主旨;C中人与动物本质区划不符合题意;D中相同性不符合材料主旨。
25. 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恰好是今天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这个派别是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答案】C
................................................
26. “天人合一”的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关注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它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
A. 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B. 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
C. 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
D. 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答案】A
【解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吸收道家、阴阳等思想基础上形成新儒学思想。说明儒学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家思想基础上形成新思想体系。故A正确;黄老之学是西汉初期思想,故B错误;儒家思想吸收道家思想,不是融合,故C错误;D中始终说法绝对,排除。
27. 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断出
A. 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
B. 儒家思想遭到冲击
C. 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 道家思想成为正统
【答案】B
【解析】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外来佛教思想和本地道家思想的影响,“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说明道教思想盛行,故B正确;当时主流思想和信仰仍然是儒家思想,故A和C错误;古代正统思想仍是儒家思想,故D错误。
28. 宋明理学的传统里,程朱理学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陆王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辩证的知行观。这从侧面反映出
A. 宋明理学存在致命缺陷
B. 明末清初对知行关系有了定论
C. 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明显
D. 儒学知行关系理论的不断深入
【答案】D
【解析】“知先行后”“知行合一”“知行相资以为用”都体现出知行关系理论,说明这一关系不断深入,故D正确;宋明理学并没有存在缺陷,故A错误;B中形成定论说法错误;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是宋明理学时期。
29. 我国的古籍装帧看似简单,但并非随意为之,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宋代的蝴蝶装是印刷史上第一次把散页的折缝集中在一起,形成订口而成册,极坚固。藏书者随之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印刷技术的革新
B. 造纸术的改进
C. 装订技术的提高
D. 科举制的盛行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蝴蝶装”“订口而成册”说明当时印刷和装帧技术先进,故A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印刷术,不是造纸术,故B错误;装订技术属于印刷技术,故C错误;科举制属于考试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D错误。
30. 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文字的频繁使用
B. 文人对美的追求
C. 蔡伦改良纸张术
D. “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A
【解析】图片中文字的变化说明文字使用的频繁,故A错误;文人对于美的追求不符合文字发展演变信息,故B错误;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东汉时期,故C错误;D是秦始皇时期实行。
点睛:古代书法发展特点
31. 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A. 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
B. 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 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 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而不是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故A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形式,“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偏离主题,故B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以后到东汉中期是汉赋的繁荣时期,当时大一统的天下,文人心向中央,盛世激发了作家的情怀,于是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是时代的产物,而东汉和弟以后社会走下坡路,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党锢之祸使文人与社会逐渐疏远,加之自然灾害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文人士大夫内心世界发生了重要变化,深感人生迷茫,社会的剧变带来汉赋的新变,文人宏篇巨制形式的大赋作品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以抒情为主的小赋,据此分析可知汉赋的风格受到时代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对汉赋是否是官方文学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紧扣“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汉赋的产生与两汉社会兴衰基本同步,紧紧抓住“时代背景”去分析,便可获取正确答案。
32. 2017《中国诗词大会》“意外”走红。古诗词热,仿佛一股清泉,浸润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仿佛一声号角,召唤我们更好地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阅读下面精美文句,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②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③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A. ①②④③
B. ④①②③
C. ③②①④
D. ①④③②
【答案】B
【解析】①是出自《离骚》;②是白居易的诗;③是苏轼的诗词,④出自《诗经》,依据时间排序B正确。其他排序错误。
点睛:诗、词、曲区别
诗(主要是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词则句子长短参差,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曲则庄谐杂出,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词、曲都是从诗发展演变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33.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曾经在不同时代各领风骚。这种演变趋势,最能说明
A. 城市经济日趋繁荣
B. 中外文化交流加强
C. 选官制度明显变化
D. 民族融合逐渐加深
【答案】A
【解析】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体现出古代文学的趋势是平民化,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故A正确;中外文化交流不是材料中文学化趋势原因,故A错误;选官制度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D中民族融合不符合材料中原因。
点睛: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属于市民文学,其兴起发展的原因均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的壮大。明清小说对现实进行批判,体现出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叛逆。
34. 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指出,以往所接触的民族,纵能凭其一时武力,乘中国之弊,以图一逞,彼此形势犹可相埒。近代所接触的西洋则大不然。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于是张皇失措,自处处人,两无是处,遂陷入悲运。这说明了
A. 外族入侵都加速了中国发展
B. 近代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
【答案】B
【解析】“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说明外族的入侵促使国人思想的反省,推动民族反思,故B正确,其他说法均不符合题意。
D.战争改变远东和世界的格局
D.鸦片战争加速天朝上国观念的破灭
35. 1881年开平矿务局日产煤300吨,运输成为瓶颈,矿务局总办唐廷枢决定,从唐山矿区到胥各庄码头之间修一条铁路——唐胥铁路。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火车轨附近就是清东陵,由于担心影响皇陵从而影响龙脉,清廷禁止火车行驶,除非用马和骡子拉。这说明了
A. 守旧思想影响近代化
B. 工业化冲击殖民地文化
C. 推翻专制是当务之急
D. 民族资本发展举步维艰
【答案】A
【解析】“由于担心影响皇陵从而影响龙脉,清廷禁止火车行驶,除非用马和骡子拉”信息说明迷信的思想严重影响到火车文明在中国的发展,故A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文化信息,故B错误;专制推翻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民族资本发展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36. 有学者指出,《天演论》一出版,一石激起千层浪。《民报》的撰稿人胡汉民评价说:“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即所谓言合群言排满者,固为风潮所激发者多,而严氏之功盖亦匪细”。这反映了
A.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 报刊舆论推动了维新思想走向成熟
C. 进化论促进民生主义的普及
D. 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答案】D
【解析】严复利用西方进化论思想为维新变法创造舆论基础,说明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故D正确;此时是维新思想,故A错误;材料中推动思想发展的是进化论思想,故B错误;D中普及说法错误。
点睛: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37. 郭沫若《反正前后》一文中指出,(1910年前)中国的不富不强就因为清政府存在,只要把清政府一推翻了,中国便立地可以由第四等的弱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等的国家。这是支配着当时青年脑中的最有力的中心思想。这最有可能说明
A. 中国落后的最大阻碍是专制统治
B. 当时青年对中国认识不足
C. 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的紧迫性
D. 列强的侵略造成中国落后
【答案】B
【解析】“只要把清政府一推翻了,中国便立地可以由第四等的弱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等的国家”说明当时青年人认为清政府是阻碍中国发展的主要障碍,实际上没有认清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故B正确;A明显错误,不符合事实;材料没有说明对于中国发展的手段,故C错误;D不是青年们认识到的因素。
38. 历史学家王汎森在《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一文中指出,大概在1920年至1930年代,中国一群领导性的史学家(包括胡适、傅斯年、顾颉刚等)不约而同地提出新的史料观点,他们一改前代唯经书才是知识根源的观点,认为六经只是史料了——是供人研究的材料。上述变化说明
A. 新文化运动加速了思想解放
B. 经学的影响被彻底消除
C. 历史学家研究方向趋于一致
D. 传统文化融入学术研究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史学家(包括胡适、傅斯年、顾颉刚等)不约而同地提出新的史料观点”从史学的角度说明思想解放,主要是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故A正确;B中彻底消除说法绝对;C中趋于一致不符合事实;D中传统文化融入与材料信息不符合。
39.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80年列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这主要是指
A. 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
B. 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
C. 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
D. 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80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可知中国当时处于20世纪初的军阀割据时期,根据题干“中国的青年另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故D项正确。ABC项均不符合“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而且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状况。解题的关键是抓住“80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判断出时间,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状况即可得出答案。
40. 1924年,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而“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这表明孙中山
A. 认识到反帝爱国的重要
B.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C. 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
D. 民族主义成为核心
【答案】A
【解析】1924年,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增加了反帝的内容“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说明了反帝的重要性,故A正确;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是在国民党一大上,故B错误;孙中山1925年逝世,故C错误;三民主义核心是民权主义,故D错误。
41. 针对党内党外许多人“分歧错杂的思想”,1939年6月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强调,“我们要坚持三民主义,并且用真三民主义反对假三民主义,争取中间性的三民主义”。毛泽东的意图是
A. 加快国民党改组的步伐
B. 继承与发展三民主义
C. 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与蒋介石争夺领导权
【答案】C
【解析】1939年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坚持三民主义的目的是维护国共统一战线,共同抗日,故C正确;A是1924年之前;B中继承和发展不符合材料史实;D中争夺政权不符合抗日战争时期特点。
42.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评价中国一位伟人,“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位领导人是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毛泽东
D. 邓小平
【答案】C
【解析】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发动群众闹革命,故C正确;A和B属于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D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
43. 下边是毛泽东某部著作的目录内容(部分),对该著作解读正确的是
A. 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B. 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C. 突破“城市中心论”的革命模式
D. 创造性提出分两步走的革命战略
【答案】D
【解析】图片中“新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政治”说明该文字出自《新民主主义论》,该文章提出中国革命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两步走,故D正确;A是《人民民主主义论》的意义;B是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C是井冈山时期著作。
44. 1984年人称“江南猫王”的画家陈莲涛为邓小平画一幅《双猫图》,图中有几行遒劲苍老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南方谈话”中能体现这一主旨的是
A.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 社会主义的本质
C.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案】B
【解析】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题干说的是不管什么方法,只要把问题解决的就是好方法,即主要能促进经济发展,就是好方法,故答案选B。题干没有涉及科技问题,排除A;现代企业制度定义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题干没有体现,排除C;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题干没有体现,排除D。
45. 25年前邓小平在深圳时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邓小平的这番讲话主要反映的是
A. 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B. 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 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 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答案】A
【解析】“证券、股市”属于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说明市场经济可以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故A正确;B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特区1979年设立,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左右倾问题,故D错误。
46. 1989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戈尔巴乔夫时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上述材料说明
A. 国与国关系的关键是意识形态问题
B. 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C. 马克思主义要与本国国情相互结合
D. 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至关重要
【答案】C
【解析】“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说明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不清,言外之意是说明马克思主义要和本国实际相结合,故C正确;A中意识形态说法不符合事实;B中完整理解不符合题意;D中社会主义团结不是材料主旨。
47.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几年中,《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创业史》、《英雄儿女》、《红色娘子军》等文学艺术作品大量涌现。这些作品创作的主要特点是
A. 反映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
B. 反映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
C. 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D. 反映新中国政治生活和民主制度
【答案】B
【解析】“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创业史》、《英雄儿女》、《红色娘子军》”等作品是1956年“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文学作品,发映出该时期新思想和新人物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中并不是描述劳动人民生活,故A错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1979年之后,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文学艺术,不是政治,故D错误。
48. 文革时期,电影《白毛女》经历了很大改编。旧版中,喜儿忍辱负重,对地主阶级抱有一丝幻想;新版中,喜儿虽受尽凌辱,但绝不妥协。旧版中,杨白劳性格懦弱,竟对地主下跪哀求,走投无路之际喝卤水自杀;新版中,杨白劳性格刚烈,敢于反抗,被活活打死。这种改编反映了
A. “双百”方针得到充分贯彻
B. 中国文艺创作迎来发展新契机
C. 文革时期文艺形式丰富多彩
D. 文艺创作受政治环境影响明显
【答案】D
【解析】文革时期,文学艺术遭到严重破坏,电影《白毛女》经历了很大改编显然是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故D正确;材料中信息说法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故A错误;B是改革开放之后;文革时期是八大样板戏,故C错误。
49. 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教师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为原则,全国高校数量由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53年后的183所。这一调整的目的是
A. 适应了经济建设的需要
B. 遵循教育自身发展规律
C. 确保了合理的人才结构
D. 促进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答案】A
【解析】一五计划的目标是发展重工业,“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教师为重点”说明是适应国内一五计划发展的需要,故A正确;该措施并不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故B错误;此时重视工科发展,忽视文科,不是合理的人才结构,故C错误;教育体系此时并不完善,故D错误。
50. 右框内是新华社对我国某一项科学技术成果发表的评论。根据评论内容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科学技术成果应该是
A.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市场
D. 中国“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答案】B
【解析】依据图片中“无产阶级革命”说明是文革时期,“垄断空间技术”说明是航天技术,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标志中国进入航天时代,故B正确;A是1964年;C属于火箭技术;D是2003年。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51题30分,第52题20分,共50分。
51. 阅读材料,并下列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中英小麦价格(单位:每公石公分银)
年代
中国的小麦价格
英国的小麦价格
1701—1710
1711—1720
1721—1730
1731—1740
1741—1750
1751—1760
1761—1770
1771—1780
1781—1790
1791—1800
25.20
24.17
23.34
26.16
29.88
42.74
44.96
29.73
42.01
51.29
65.20
68.21
61.60
55.76
46.08
63.05
73.44
84.19
88.21
138.56
材料二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导致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
——摘编自迈克·亚达斯《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后50年间,中、英两国的小麦价格变化各呈现出怎样的趋势?结合中英两国的社会实际,分别指出中、英两国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国际贸易存在哪些问题?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二战后上述问题采取的重要举措,并简要说明其积极意义。
【答案】(1)趋势:中国:基本比较平稳
英国:持续上升。
原因: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政治经济的相对稳定;政府的经济政策;货币供应充足,金融市场稳定。
英国:十八世纪英国农业发展较为迅速;农业结构的调整;圈地运动和殖民扩张扩大了国内外市场;农业商品化程度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共6分。任选答出3点即可得到满分6分)
(2)问题: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在贸易、关税、汇率等方面出现严重争端。
举措: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确立了国际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关贸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贸易体系。
意义:战后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协调了各国的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经济领域的矛盾,防止贸易保护主义,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贸易总额的增长,使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有其他表述,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同等给分)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表格中趋势从中国和英国两个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原因围绕中国和英国分别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的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从二战后金融和贸易角度回答即可。第三小问结合所学从“协调了各国的经济活动、防止贸易保护主义以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角度分析回答。
点睛:在高考复习中,应把握一个趋势、两项基本内容、三个阶段。
一个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到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形成;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到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无不昭示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两项基本内容: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二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
5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直到大约公元1500年前,全球人类还不相信自己能在医疗、军事和经济方面再有什么突破。但在过去的500年中,人类不断进行新发明,从而刺激经济成长,人类越来越相信可以靠着投资科学研究提升人类的能力,这就是“科学革命”。科学需要与政治和经济彼此相互强化,它与帝国主义(殖民扩张)、资本主义的回馈循环无疑正是推动历史演进的主要引擎。
——摘编自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学革命与西方崛起”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评分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实准确,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结论与论证相符。
示例一
论题:技术创新为西方崛起奠定基础。
阐述:在牛顿科学创新的基础上,英国在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叶引发了一场最具有关键性的变革,即工业革命。蒸汽机是一种首次高效利用化石燃料储能的机械,突破了自然的限制。在工业革命中,人们对煤炭、机车、轨道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煤炭开采业和金属冶炼业的发展。19世纪初期,这些先进技术迅速传播到欧洲其他地方和美国,极大地改变了西方的面貌。工业革命提高了西方的生产力,西方各国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这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其政治制度民主化的进程,并进一步超过传统的亚、非、拉农耕文明。
综上所述,科学和技术的结合,工业化与民主化相互作用,奠定了西方崛起的基础。
示例二
论题:科学的力量加速了西方的崛起。
阐述:16世纪之前的农耕时代,西方并非世界的中心。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与世界的联系加强,西方新思想、新观念、新体制、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一系列的创新加速了西方对外殖民扩张的速度,也造成了东西方之间政治和经济的不平等。到1900年,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帝国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诞生,这极大地冲击和影响着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生活方式、经济运行、政治制度和思维观念,也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
综上所述,在近代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过程中,西方科学和新思想的发展,加强了支配世界的力量。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中信息提取“技术创新为西方崛起奠定基础。”“科学的力量加速了西方的崛起。”的观点;第二小问论证结合所学从牛顿经典理学促进工业革命开展以及工业革命促进煤炭开采业和金属冶炼业的发展;第二个论点从新航路开辟之后,从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回答。
点睛:牛顿的经典力学为蒸汽的发明提供了理论基础,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