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 MB
  • 2021-08-27 发布

历史卷·2018届湖北省宜昌市七校教学协作体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2017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 2017 年春期末联考 高二历史 命题人:李泽琴 审题人:刘永春 (全卷满分:100 分考试用时:90 分钟) 第 I 卷 本卷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 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结合中国古代整体历史, 分析材料主要要表达的是 A. 只有加强君主专制才能避免国家分裂 B. 历史的进程使专制程度不断加强 C. 君主专制是建立在武力基础上的 D. 兼并战争导致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中国古代整体历史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故 B 选项正确;“只有加 强君主专制才能避免国家分裂”说法过于绝对,故 A 选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 说明武力兼并的问题,而是专制程度不断加强的问题,故 C 选项错误;兼并战 争与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注意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整体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进行判断,同时区别相关 概念,如君主专制、兼并战争,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 公元 212 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法令,宣布所有罗马帝国出身自由的男人将被给予完 整的罗马公民权,同样地,所有帝国自由出身的女人拥有与罗马女人相同的权利。该法令 A. 确立了男女平等的法律原则 B. 表明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C. 有利于缓解罗马帝国的社会矛盾 D. 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男女平等的原则是指男女在社会地位、政 治权利等方面的平等,材料并未涉及,故 A 选项错误;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是指《民法大全》,与材料无关,故 B 选项错误;罗马帝国出身自由的男人和女 人分别给予权利,这有利于缓解罗马帝国的社会矛盾,故 C 选项正确;商品经 济的发展与男性公民及女性的权利之间也没有直接联系,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C。 3. 1895 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西方政界的议 论符合史实的有 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的权利了 ③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 ④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4. 1937 年 8 月 9 日《申报》文艺副刊《春秋》刊登了一则重要启事,宣布“本刊从今天起, 转变以往作风,重新订正取材范围:如何摧毁万恶的侵略者?如何激发前方的战士?如何唤 醒后方的民众?如何达到我们的最后胜利?”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A.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民族团结抗战 B. 报刊在社会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C. 《春秋》的宣传立场是抗日救国 D. 《春秋》是共产党主办的报刊 【答案】D 学¥科¥网...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给出的时间背景 可以判断出中国正处在全面抗战时期,A 项正确,“如何摧毁万恶的侵略者?如何激发前方 的战士?如何唤醒后方的民众?如何达到我们的最后胜利”说明 B C 两项说法符合史实,D 项材料中并未体现,答案选 D 项。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抗日战争 点评:高考对抗日战争内容的考查呈现出形式多样,考点分布广泛等特点,从形式上来看, 创设多种新情景,多以诗歌和图片的形式加以展现;从内容方面看,考查的重点集中在以下 几个方面:①抗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和标志;②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和阶段特征;③抗日战 争中国共双方的不同抗战表现;④抗日战争的影响。 5. 刘宗绪在他主编的《世界近代史》说:“19 世纪 40 年代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西欧工业 资本主义时期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和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巴黎公社的建立 B. 第一国际的建立 C.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 十月革命的发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 生,故 C 选项正确;巴黎公社的建立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不是科学社 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故 A 选项错误;第一国际的建立是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产 物,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故 B 选项错误;十月革命的发生是世界 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故 D 选 项错误。故选 C。 6. 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最大国家,但在当时并 未参加该组织。其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政策 B. 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约束 D.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答案】C 7. 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逐渐移到上海,地方人士慨叹苏州曩时列肆如栉, 货物填溢,楼阁相望,“今则轮船迅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导致 苏州和上海地位更替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A. 苏州传统纺织业的衰落 B. 太平天国运动严重影响苏州经济 C. 长江航运衰落被海运彻底取代 D. 《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 【答案】D 【解析】据材料“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逐渐移到上海”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开埠通商,导致江南的经济 重心从苏州逐渐移到上海,故 D 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苏州传统纺织业的衰落, 故 A 选项错误;当时太平天国运动还未发生,故 B 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 长江航运衰落被海运彻底取代,故 C 选项错误。故选 D。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时间、内容、 影响,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即可正确判断。 8. 1900 年后,美国许多大公司纷纷成立工业研究实验室,其中通用公司、杜邦公司的实验 室成为现代工业研究实验室的典范。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 A. 科技进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 B. 公司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 C.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主要是工人 D. 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紧密联系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00 年后,美国许多大公司纷纷成立工业研究实验室”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1900 年之前,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发生,故材料无法说明科技 进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故 A 选项错误;公司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组 织基础之一,不是物质基础,故 B 选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主要 是科学家,故 C 选项错误;大公司纷纷成立工业研究实验室,导致科学研究迅 速转化为生产力,说明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紧密联系,故 D 选项正确。故选 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的时间“1900 年后”,据此可以推断是第二 次工业革命,再结合材料信息“工业研究实验室”,学生可以迅速结合第二次工 业革命的特点,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9. 总面积排广东省第六县级行政区惠东,从 1983 年拥有 2445 个自然村,到 2011 年锐减到 2010 个,近 30 年时间全县有 435 个村庄消失,年均消失 14.5 个。这反映了 A. 传统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 B. 经济体制改革使城市化进程发展 C. 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减少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乡镇企业发展壮大学¥科¥网... 【答案】B 【解析】据材料“30 年时间全县有 435 个村庄消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 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故 B 选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传统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故 A 选项错误;计划生育并不是农村 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故 C 选项错误;乡镇企业发展壮大与村庄消失之间没有 因果关系,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关键的时间信息“1983 年到 2011 年”,据此 可以推断是改革开放时期,再结合材料信息“435 个村庄消失”即可反映出城市 化的影响,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0. 民国时期,皖南徽州地区“书报之传递不易也,而新闻绝少……货物之输运不便也,出 者停滞,入者价贵”。江南铁路通车后,“一般民众往日之穿土布者,今日多改为洋布;往 日之用自制器具者,今日多改为舶来品……徽州,已变成了都市,徽州人一向守旧的思想, 也因而起了划时代的变化。”上述材料说明铁路使徽州 ①商品价格日渐下降 ②市场上洋货流行 ③思想观念逐步解放 ④城市日趋繁荣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江南铁路通车后……多改为洋布……舶来品……徽州,已变成 了都市……守旧的思想,也因而起了划时代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 并未体现商品价格下降,故①错误;洋布、舶来品说明铁路使徽州洋货流行,故 ②正确;材料也反映了思想观念逐步解放,故③正确;“徽州变成了都市”也说 明城市日趋繁荣,故④正确。故②③④组合正确,故 D 选项正确,ABC 选项都 错误。故选 D。 11. 某处名胜古迹有这么一幅对联:“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 言启迪后来人”。你认为该对联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A. 孙中山 B. 康有为 C. 蒋介石 D. 毛泽东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 映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的贡献,故 A 选项正确;康有为没有推 翻清朝封建统治,故 B 选项错误;蒋介石也没有领导辛亥革命,故 C 选项错误;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开创者,与材料无关,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于材料对联的内容进行分析,扣住“废帝制、首义、 遗言启迪”等信息,学生即可结合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等史实进行印证,即可得出 正确答案。 12. 二战后,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提出了所谓的“烂苹果理论”:“就像一个烂苹果会引起 一桶苹果都烂掉一样,希腊的腐烂会传染给伊朗以东的所有国家,它还会通过小亚细亚和埃 及传染给非洲,并通过意大利和法国传染给欧洲。”下列各项对“烂苹果理论”理解准确的 是 A. 为“遏制理论”造势 B. 要整合世界市场 C. 主张加强合作应对恐怖主义 D. 推动欧共体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希腊的腐烂会传染给伊朗以东的所有国家……传染给欧洲”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危机是美国推行冷战的直接原因之一,“烂苹果理论” 实质上是遏制苏联、进行冷战的论调,故 A 选项正确;“整合世界市场”说法 没有反映当时冷战的时代特点,故 B 选项错误;加强合作应对恐怖主义,是当 代的世界发展特点,故 C 选项错误;当时欧共体还未创立,故 D 选项错误。故 选 A。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扣住关键信息“希腊的腐烂会传染给伊朗以东的所 有国家”,学生应该结合希腊和土耳其危机的相关知识,得出冷战的结论,据此 即可正确判断。 13. 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 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 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 十月革命主要是要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 B.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十月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 C. 引发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 D. 革命的发生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十月革命……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 历史土壤之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 物,与俄国国情紧密联系,故 D 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十月革命主要是俄 国社会内外矛盾的产物,不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故 A 选项错误;十 月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是一战,故 B 选项错误;十月革命与西方现代文明的 危机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 C 选项错误。故选 D。 14.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后出现了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普 法战争后,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英国的漫画家为此创作了题为《玛丽安娜女郎,终于 挑好帽子了》(注:玛丽安娜是法国的象征)的漫画。图中的房间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 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这幅漫画的含义是学¥科¥网... A. 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的时装,可以随时改变 B. 法国的共和制度像女郎的帽子,只是装饰品 C. 法国的统治制度像女郎的房间一样混乱 D. 法国的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确定下来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先后出现了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 普法战争后,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 国以宪法形式确立了共和制度,这幅漫画的主题是说明共和制度历经多次变化才 确定下来,故 D 选项正确;政治制度显然不等于时装,不能随意变换,故 A 选 项错误;共和制度也不是装饰品,而是民主制度的表现形式,故 B 选项错误; 法国的统治制度不能用“混乱”来形容,故 C 选项错误。故选 D。 15. 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叙述:女主人公秋菊不愿接受乡里的调解,在把自家产出的红辣 椒满车地运到集市上去卖,得到足够盘缠后,一直往县里、市里申诉,最后,打人的村长败 诉,秋菊嬴了官司。秋菊打官司能够成行和能够打嬴官司,说明该故事反应的历史时期大致 处于 A. 建国初期 B. 三大改造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以来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秋菊打官司》……往县里、市里申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与进步,故 D 选项正确;建国初期 基层民主与法制的水平较低,故 A 选项错误;三大改造时期也不可能出现材料 所述现象,故 B 选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故 C 选项错 误。故选 D。 16. 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 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 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 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 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B. 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C. 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D. 缺乏充足资本和技术的支持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诸企业之失败……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无法律之导之 故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 的法律保障,故 A 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的问题,故 B 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故 C 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 体现资本和技术的支持的问题,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无法律之导之故也”,同时,应该 认识到: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仅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表现,据此即 可正确判断。 17. 罗斯福新政是在面临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 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他在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 等方面的措施主要是为了解决 A.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 供需矛盾 C. 市场与计划的矛盾 D. 劳资矛盾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生产与销售 的矛盾,表现再市场上就是供需矛盾,故 B 选项正确;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指 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故 A 选项错误;当时 美国没有计划经济,故 C 选项错误;劳资矛盾主要还是由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引 发的,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 18. 列宁指出:“1921 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 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 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 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 进一步完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C. 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 实行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21 年……改良主义的办法……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 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故 C 选项正确;当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 经结束,故 A 选项错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属于斯大林时期,故 B 选项错误; 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的实质仍然是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体现,故 D 选项错误。 故选 C。 19. 美国学者沃勒斯坦曾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 16 世纪在 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 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材料中最能反映作者主旨的是: A. 社会分工是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B.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科¥网... C. 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 D. 资本主义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 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 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故 D 选项正确;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是生产力的发展,故 A 选项错误;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该说 法没有体现资本主义的地位,故 B 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没有反映殖民扩张的问 题,故 C 选项错误。故选 D。 20.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 4~5 倍,据十三世纪 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 3 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 24~200 倍,麦类则为 44~200 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 劳动工具先进 B. 土地肥沃 C. 发达的水利灌溉系统 D. 发达的精耕细作技术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使粮食产量 远高于西方,故 D 选项正确;劳动工具先进也属于精耕细作技术的表现,故 A 选项错误;中西方土地是否肥沃无从比较,且土地不是粮食产量的最重要的因素, 故 B 选项错误;水利灌溉系统也不是粮食产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故 C 选项错误。 故选 D。 21. 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材料中的第一个“权威”最可能指的是 A. 国王 B. 马丁•路德 C. 罗马教皇 D. 上帝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宗教改革破除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因信称义,故材料中 的第一个“权威”最可能指的是罗马教皇,故 C 选项正确;宗教改革主张王权 高于教权,故 A 选项错误;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故 B 选项错误; 宗教改革也主张信仰上帝,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C。 22. 鲁迅在回忆 20 世纪初期的情形时说,“有人说 C.• B.yron(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 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当时 爱国青年喜读拜伦作品,主要是因为它 A.能反映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爱国情怀 B.反映了中国青年对新文学形式的向往 C.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 D.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征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拜伦的诗……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拜伦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拜伦的诗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 的浪漫主义精神,20 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危机严重,爱国青年纷纷追求自由和 解放,故 C 选项正确;拜伦的诗没有反映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故 A 选项错误; 新文学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故 B 选项错误;拜伦的诗属于浪 漫主义,不是批判现实主义,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C。 23. 明朝时甘薯传入有助于解决中国人口增加与粮食不足问题,甘薯传入后不久,就有一部 图书写下了详细的生产指导,用以推广甘薯种植。这部图书是 A. 《齐民要术》 B. 《农书》 C. 《农政全书》 D. 《本草纲目》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明朝时甘薯传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属于南北 朝时期,故 A 选项错误;《农书》属于元朝,故 B 选项错误;《农政全书》成书 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故包 括了甘薯种植的内容,故 C 选项正确;《本草纲目》属于医药学著作,与材料无 关,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C。 24. 他们只学(西方)技术不学政治制度,充其量是对“破房子”进行“裱糊”而已的半拉 子工程。势必被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所淹没。“他们”所属的派别最有可能是 A. 顽固派 B. 洋务派 C. 维新派 D. 革命派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只学(西方)技术不学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 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单纯学习西方的科技,而没有变革封建制度,故 B 选项正确;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的一切文明,故 A 选项错误;维新派主张君主 立宪制,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C 选项错误;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制,也不符合 材料信息,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25~26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 作答,第 27~29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学¥科¥网... 25. 阅读材料: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构想,已 经成为当下中国外交战略和中国国家战略。 材料一:汉代丝绸之路(上)与宋代丝绸之路(下)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材料三:自公元 1500 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 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 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 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丝绸之路比汉朝有了哪些新发展?分析宋代海上丝 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从背景与影响两个角度分析新航路与中国古代丝绸 之路的不同。 (3)对材料三中欧洲殖民主义的做法加以评价。 【答案】(1)发展: ①到达范围更广,中国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东欧、北非; ②贸易渠道增加,海上商运发展迅速;③唐宋以来,瓷器成为外销重要商品,故被称为“瓷 路”。 原因:①北方战乱,陆上丝路受阻;②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 一;③经济重心南移;④瓷器成为主要的外贸商品,需要稳定而运载量大的承载工具;⑤造 船技术进步、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2)背景:新航路的基础是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丝绸之路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的 结果;影响: ①新航路促进西欧社会转型,由封建向近代过渡,而丝路没有;②新航路促 进西欧原始积累,给亚非拉带来灾难,而丝路却使多(双)方受益;③对于世界一体化来说, 丝路交往有限,而新航路则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推动世界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3)评价:在殖民扩张过程中,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巨大利益;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 区和人民造成极大地破坏和灾难。 【解析】(1)本题依据材料一地图“汉代丝绸之路与宋代丝绸之路”并结合所学知 识即可从贸易范围、贸易渠道、瓷器的地位等方面分析宋代丝绸之路比汉朝有了 哪些新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北方战乱、政府重视、经济重心、瓷器、造 船技术、指南针等方面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二“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封建自然经济等方面归纳背景,从社会转型、原始积累,亚非拉 灾难、世界整体化等方面归纳影响,据此即可分析新航路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 不同。 (3)本题据材料三“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的优势,孜孜不倦地 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并结 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欧洲殖民主义的做法加以评价。 26.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为儒家思想的言论 序 号 言论 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②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③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 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 而能,所谓‘良知’也。 材料二: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 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 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 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学¥科 ¥网...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 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 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根据材料一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概括指出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 【答案】(1)孟子:民本或仁政;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致良知”。 (2)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 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 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3)思想: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集权(或君主专制独裁)。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家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 统治的精神枷锁。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理人欲,不容 并立”、“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并结合所学知识 即可从孟子民本或仁政、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 “致良知”的方面 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2)本题依据材料二“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 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儒家思想的 二重性、董仲舒的改造和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推行等方面概括指 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3)本题据材料三“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反对封 建专制集权方面回答材料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商品 经济、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制度的衰落、儒家思想蜕变等方面概括指出这种思 想形成的原因。 选考题:从所给的 27、28、29 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 号框涂黑。 27. 【历史——选修 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 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 材料二: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 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 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 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 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奇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三: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 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 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结合日本 19 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人是如何“‘心灵紧闭’但 ‘眼观八方’”的?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 19 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及其改革 结果不同的原因。 【答案】(1)心灵紧闭:保留天皇制度或武士道精神,专制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眼观八方:学习西方,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 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神话: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2)共同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民族危机严重。 结果不同:领导力量实力对比不同;民众对改革支持的态度不同;文化传统对变革的影响不 同. 【解析】(1)本题据材料二“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在技能层 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并结合日本 19 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即 可从天皇制度或武士道精神、学习西方,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方面说明日本人 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明治维新走 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等方面说明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 (2)本题依据材料三“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 须进行变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工业文明的冲击、民族危机等方面指出 19 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再据材料三“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 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领导力量、民众态度、文化传统 等方面说明其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 28.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科¥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希特勒和纳粹的统治不只依靠纳粹的恐怖。希特勒也寻求并赢得了民众的压倒 性的认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落败,受到《凡尔赛和约》的羞辱,以及经历魏玛共和国 动荡的数年之后,他逐步撕毁条约,让德国人为之欢呼。纳粹国家严厉打击大萧条时期增多 的犯罪现象,获得民众的好评。约瑟夫•戈培尔是希特勒的宣传部长,他策划培养了对希特 勒的崇拜。元首委任受欢迎的电影制片人莱尼•里芬施塔尔拍摄了《意志的胜利》。这是一部 宏大的宣传电影,展现了精心编排的 1934 年纽伦堡集会,25 万穿制服的德国人经过严密统 一的组织,挥舞着纳粹旗帜,向希特勒致敬;这部电影促成了对元首的崇拜……。 同盟国监督着后来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地区的政治制度发展。直到 1951,联邦共 和国所通过的所有立法都必须经过西方同盟国的批准。它们进行了一个从教育开始的去纳粹 化过程,但并没有进行任何重大的社会改革。同盟国坚持认为,德国总统的权力应受到限制, 以避免再出现希特勒那无限制的行政权力。总统由联邦大会选举产生,任期 5 年,联邦大会 由联邦议院全体成员,以及大约相同人数的来自各个州的代表组成。同时,同盟国的“去纳 粹化”计划旨在从所有权力和影响力的职位上清楚所有前纳粹分子,但整体而言,其影响相 对较小。事实证明,不可能从政府、工作和教育行业中清除数以百万计的人……与此同时, 冷战使得西方列强更快地接受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及其重整军备加入西方联盟的行动。 ——引自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德国纳粹获取民心的手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同盟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去纳粹化”,并 给予评价。 【答案】(1)手段: ①打着民族主义旗号,撕毁《凡尔赛和约》;②打击犯罪活动, 赢得好评;③采用电影艺术、政治宣传等手段培养对希特勒的个人崇拜。 (2)措施: ①监督德国立法;②同盟国监督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③从教育开始去纳粹化; ②在权力职位上清除前纳粹分子。 评价: ①推动了德国的民主化进程,对德国战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恢复有重大作用;②打击法西斯 势力,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有重要意义;③但同盟国没有对德国进行重大的社会改革,对法西 斯势力处理也不够彻底,所以作用是有限的。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撕毁条约,让德国人为之欢呼……严厉打击大萧条时 期增多的犯罪现象……策划培养了对希特勒的崇拜”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 族主义、打击犯罪活动、培养个人崇拜等方面指出德国纳粹获取民心的手段。 (2)本题根据材料“监督着后来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地区的政治制度发 展。……所有立法都必须经过西方同盟国的批准。它们进行了一个从教育开始的 去纳粹化过程……从所有权力和影响力的职位上清除所有前纳粹分子”并结合所 学知识即可从监督立法、监督民主政治、从教育开始、清除前纳粹分子等方面概 括二战后同盟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去纳粹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主化、 经济恢复、世界和平与发展、没有重大的改革、作用有限等方面给予评价。 29.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恽铁樵(1878—1935),江苏武进人。他前半生从事教育及编译工作。直到 43 岁以后才开始习医,行医仅 14 年即故去,但在这短短的 10 多年中,他举办三期中医函授学 校,撰著医书 20 多种,其代表作有《群经见智录》《伤寒论研究》等。他对中西医两个体系 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认为中西医之基础各不相同,理论亦不同,各有其所长,主张中医 要发展,就必须吸收西医之长,并与之化合,以产生新的中医。但他又主张,要汇通两个体 系,首先要发展中医,不应满足中医已有的成就。他十分讲求临证的实效,通过采用中西两 者之长以求得治疗之实际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他主张尽量利用近代科学之知识,才能达到 目的。他反对废止中医和全盘西化。 ——整理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恽铁樵关于中医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恽铁樵医学主张形成的原因。 【答案】(1)观点:中西医的基础与理论不同,各有所长;中医发展要吸收西医长处; 用科学方法发展中医,增强疗效;反对废除中医,反对全盘西化。 (2)原因:近代以来西学传播,西医传入冲击了中医发展;恽铁樵长期从事教育与编译工 作,思想开放,兼收并蓄;积极投身于中医的学习研究与实践;民国建立后,国内出现了全 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的倾向。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据材料“并认为中西医之基础 各不相同,理论亦不同,各有其所长”“主张中医要发展,就必须吸收西医之长,并与之化 合,以产生新的中医”“他十分讲求临证的实效,通过采用中西两者之长以求得治疗之实际 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他主张尽量利用近代科学之知识,才能达到目的”“他反对废止中医 和全盘西化”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应结合材料“恽铁樵(1878—1935),江苏武进 人。他前半生从事教育及编译工作。直到 43 岁以后才开始习医,行医仅 14 年即故去,但在 这短短的 10 多年中,他举办三期中医函授学校,撰著医书 20 多种,其代表作有《群经见智 录》《伤寒论研究》等”从近代以来西学传播,西医传入冲击了中医发展;挥铁樵长期从事 教育与编译工作,思想开放,兼收并蓄;积极投身于中医的学习研究与实践;民国建立后, 国内出现了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的倾向等方面回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