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5.49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邹平双语学校2017—2018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 下列关于长篇小说《母亲》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歌颂了俄国工人阶级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代表作
③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④创作于十月革命胜利后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长篇小说《母亲》,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于1906年在美国写成。《母亲》标志着作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①②③正确,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④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苏联文学。学生需掌握苏联文学的特点,即属于社会主义文学、无产阶级文学,而《母亲》属于苏联文学,也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即可得出答案。
2. 法国画家雷诺阿坚持户外写生与创作,一生留下六千多幅充满光与影嬉戏的户外作品。大多以明快响亮的暖色调描绘青年妇女,洋溢着一种欢乐与青春的活力。雷阿诺作品的艺术流派是( )
A. 浪漫主义 B. 现代主义 C. 现实主义 D. 印象画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印象画派的画家们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
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结合材料中的“充满光与影”,可得知雷阿诺作品的艺术流派是印象画派,D正确。浪漫主义美术注重表现人的感情,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与材料不符,排除A。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注重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与材料不符,排除B。现实主义美术注重表现社会现实,与材料不符,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印象画派。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充满光与影”,即可得出印象画派的结论。
3. 下列四幅世界名画中,运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的是( )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运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的流派是现代主义美术,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作品是《格尔尼卡》,B正确。《向日葵》属于印象画派,与题意不符,排除A。《大卫》是文艺复兴雕塑巨匠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被视为西方美术史上最优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与材料不符,排除C。《麦田上的乌鸦》是梵高的作品,属于印象画派,与题意不符,排除D。
4. “《海国图志》是《南京条约》签订以来中国人对世界事务的一次开放性的总思考,影响了此后数十年中国的发展道路。”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 )
A. 鼓舞了清朝军民反侵略的斗志 B. 激发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热情
C. 推动了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 D. 促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精神,对于此后数十年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探索有深远影响,故B选项正确;《海国图志》不仅仅影响了清朝军民反侵略的斗志,更侧重于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故A选项错误;“师夷长技以制夷”没有体现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要求,故C选项错误;《海国图志》也没有主张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故D选项错误。故选B。
5. 《海国图志》在中国没有广泛流传,但是在日本却大受欢迎。此书未能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是( )
A. 士大夫们不重视 B. 相同的著作很多
C. 缺乏社会环境 D. 缺乏物质基础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介绍了西方历史地理,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海国图志》在中国没有广泛流传的原因由于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体、长期闭关锁国和固有的“天朝上国”观念,导致国人思想封闭落后,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很差,即缺乏流传的社会环境,C正确。士大夫不重视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当时在中国与《海国图志》相同的著作数量很少,B与史实不符,排除B。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比日本好得多,但《海国图志》却在日本大受欢迎,D错误。
6. 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
A. 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 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 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 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清末科举考试把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此时“西用”已经被统治者认可,因此,材料是在强调“中体”,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故B正确;近代教育体制是在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故A错误;清廷就没有背离过国学,故C错误;近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居于主流地位,故D错误。全品教学网
【考点定位】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体西用思想••中体西用的影响
点睛:本题以清末科举特科考试的论题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体西用”思想的理解,考查考生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本题契合了“西学东源”和“中体西用”的历史学术热点问题。材料给出的论题实际上反映的是“西学东源”,该理论来源于传统的“中国”观念,华夏文化中心观念预设了华夏文明优越于任何异域文明,因而在处理来自西方的学术上严防“以夷变夏”,维护华夏文化的独尊地位。“西学东源”给予西学以合法的地位,从而为“中体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7. 《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材料评论的是( )
A. 顽固派的封建守旧 B. 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C.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D. 革命派的三民主义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对手的强壮如牛”指的是西方国家的综合实力强大,“漂亮的拳击手套”指的是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即先进的技术,由此可知材料的意思是清政府只重视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即“中体西用”思想,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的维护清政府统治,不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与题意不符,排除A。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与材料不符,排除B。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与材料无关,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学生需要理解材料中的比喻手法,根据所学知识提取出有用信息。
8. “它所寻求的是在农民战争打击面前王朝的自我振兴,在……外国侵略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为实现此梦想,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D. 民主与科学
【答案】B
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确定“农民战争”、“外国侵略”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9. 近代史上,有人评价某思想家“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他评价的思想家是( )
A. 林则徐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袁世凯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可知,康有为变法时期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孔子的权威宣传新法,托古改制,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B项正确。林则徐主张维护清朝的统治,不符合“其心则夷也”,排除A。孙中山主张推翻清朝的统治,与题意不符,排除C。袁世凯是其貌其心都是孔,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理解题干关键信息“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运用所学知识即可知道答案。
10. 下图中为近代某时期的著作,曾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该著作( )
A. 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 正确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对中国思想界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C. 阐释的理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武器
D. 应为近代中国第一本介绍西方政治制度的学术著作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观点。严复把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思想直接引入到人类社会学中,其解释并不科学,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震动了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A正确。正确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的是马克思,B错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武器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C错误。《天演论》并非近代中国第一本介绍西方政治制度的学术著作,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严复的思想。因为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不同性,严复直接把生物学中的进化论观点引入到人类社会发展中,这是不科学的;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对当时备受外来侵略的中国人来说确实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了贡献。
11. “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 )
A. 提出了《资政新篇》 B. 参与了洋务运动
C. 主导了戊戌变法 D. 领导了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说明他提倡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说明他借助了中国传统思想,由此可以得知,此人是康有为,C正确。《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性文件,由洪仁玕提出,提倡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但并不涉及学习西方政治制度,A错误。康有为并未参与洋务运动,排除B。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思想。学生需要掌握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即可得出答案。康有为是维新变法的领导人物,其思想的特点是将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12.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 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 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对相对论和对民约论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科学、民主(赛先生、德先生)的追求,这是新文化运动中两大旗帜,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一代人;C选项材料中反映不出;D选项材料无法看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13. 某历史研究机构在研究中国近代史上某一运动时对该运动做出了如下描述:
该运动( )
A. 是中国最早的思想解放运动 B. 铲除了封建正统思想
C. 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平衡 D. 弘扬了民主科学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材料所述是新文化运动,D正确。新文化运动并非中国最早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A。B项的“铲除”过于绝对,B错误。新文化运动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绝对否定东方文化,并没有实现东西文化的平衡,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中的“是对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以得出这一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想;根据“弥补了辛亥革命缺少思想启蒙的最大缺陷”,可知这一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根据“到社会改造的政治化转向”,可知这一运动对中国的社会改造和政治都有影响。根据这三个条件可以得出这一运动就是新文化运动,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成为了中国社会改造的新思想。
14. 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其主要作用是( )
A. 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 B. 改变无病呻吟的文学状况
C. 抛弃传统的意识形态 D. 为辛亥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略
15.
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如此普遍的阅读到白话文,新文化运动中的两篇文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们是( )
A. 《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 B. 《海国图志》和《狂人日记》
C. 《庶民的胜利》和《文学革命论》 D. 《孔子改制考》和《文学改良刍议》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积极倡导用白话文代替艰涩难懂的文言文,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加以极力推荐,接着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揭开了现代白话文运动,所以答案选A,B C D三项与上述事实不符。
考点:新文化运动
点评:胡适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其思想特征能够反映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和态度。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16. “您尾号xxx的信用卡于x月x日x分消费人民币x元[xx银行]。”当你接到这样一条看似再普通不过的银行短信提醒时,你一定不会想到,每秒就有1850余条这样的金融服务短信通过银信通系统发送到用户手机中,保证用户的账户资金安全,这是记者在2013年5月17 日“世界电信日”期间获悉的数字。这种状况表明( )
A. 信息化超过了人们预期 B. 银行发挥信用主体作用
C. 信息化方便了大众生活 D. 银行加快了信息化步伐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每秒就有1850余条这样的金融服务短信通过银信通系统发送到用户手机中,保证用户的账户资金安全”,体现信息化方便了大众生活,故选C;材料没有体系那信息化超过预期的信息,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银行发挥信用主体的作用的信息,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银行加快了信息化步伐,故排除D。故选C。
17.
孙中山既接受了维新派把民族独立与社会变革密切联系起来的观念,但摒弃了政治上君主立宪的妥协倾向。这表明孙中山( )
A. 不注重中西思想的融合 B. 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借鉴
C. 缺乏对西方政治的关注 D. 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
【答案】D
18. 在进行20世纪三大理论成果的复习时,老师给同学们呈现了下列知识结构图表,某同学作了如下整理,请指出与史实不符之处( )
A. 新三民主义 B. 社会主义革命
C. 论十大关系和两类矛盾学说 D.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答案】B
【解析】孙中山三民主义分为新旧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新三民主义指导了国民革命,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社会主义革命是在建国后,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毛泽东思想中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是:人民民主专政、工业化与改造并举的理论、处理农工业关系、处理内部矛盾等理论,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了改革开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9.
孙中山读到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一书后,提出:“亨利之学说,深合乎社会主义之主张,而欲求生产分配平均,亦必先将土地归公有,而后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亨利的学说”影响了孙中山的( )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三大政策
【答案】C
【解析】材料“深合乎社会主义之主张”“必先将土地归公有,而后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可以看出,“亨利的学说”主张土地收回公有;因此“亨利的学说”影响了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故C项正确;A项是民族革命;B项是政治革命;D项与新三民主义相关。
点睛:材料“深合乎社会主义之主张”“必先将土地归公有,而后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点,从中可以得出答案。
20. 下列毛泽东的作品按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④②③ D. ①②④③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表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解放战争时期,《论十大关系》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按时间顺序排序应为① ④ ② ③,排除A、B、D,选择C。
点睛: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掌握毛泽东的文章发表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21.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
A.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 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
C.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D.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理论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排除ABD,选择C。
点睛: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本题是基础题,学生注意知识的识记能力即可得出答案。
22. 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此,邓小平( )
A. 强调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B. 指明了中国改革的方向
C. 揭示了世界发展的规律性 D.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原则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邓小平强调中国要“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所以是强调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A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外开放,并非对内改革,排除B。揭示了世界发展的规律性的是马克思,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改革开放的原则,排除D。
23. 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它们所对应的关键事件是( )
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②中共十三大 ③中共十四大 ④中共十五大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冲破了“个人崇拜”;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中共十五大对所有制和公有制形式进行了创新,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冲破了“所有制崇拜”。① ③ ④符合题意,排除BCD,选择A。
24. 下列不属于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所代表的是( )
A. 先进生产力 B. 先进文化 C. 先进道德 D. 人民根本利益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所谓“三个代表”其主要有:(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
考点: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时期的思想理论成果·“三个代表”
25. 历史照片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作为直接史料,下图所示照片可用于研究( )
A. “长征1号”火箭的发射 B. 改革初期群众的日常着装
C. 中国开始跨入了原子能时代 D. 中国掌握“一箭多星”技术
【答案】A
【解析】材料“1970年4月24日”“密切监测卫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70年4月24日,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太空,故A项正确;绿军装是文革期间的着装,故B项错误;C项是指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项是1981年。
点睛:材料中解题关键信息是“1970年4月” “密切监测卫星”。
26.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当这首歌曲在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的时候,中国正处在( )
A. 过渡时期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 “文革”时期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的歌曲体现出严重的个人崇拜,应该是1966-1976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故C项正确;其他时间不符合。
27. “文革”结束后,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其主要原因是( )
A. 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
B. “文革”后,出现以改革实践为主的文学作品
C. 邓小平提出“文艺属于人民”
D. 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文革”结束后,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其主要原因是纠正了“左倾”,正确。“文革”后,出现以改革实践为主的文学作品是文艺领域繁荣的表现,排除B。C、D两项是原因之一,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28. 有关中共的“双百”方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双百”是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 改革开放后提出
C. 它是我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研工作的基本方针
D. 促进了我国文艺和科研事业的繁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双百方针”是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B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B。ACD三项的表述都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双百方针”。“双百方针”的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其发展是曲折的。学生只需识记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29. 下表为新中国初期文、法、商、教育等文科专业在高校招生所占的比例。
1949年
1953年
1957年
1962年
33.1%
14.9%
9%
6.8%
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中国工业化的需要 B. “左”倾错误的泛滥
C. 民主与法治观念滞后 D. 学习西方建设的经验
【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中的数据可知,随着时间的推进,文、法、商、教育等文科专业在高校招生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到了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此时需要大量的理工科人才,因此本题选A。左倾错误泛滥是1958年,和材料中所给的大部分时间不符,B错误。材料所述现象不涉及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问题,排除C。材料无法分析出学习西方建设经验的原因,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国际上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敌对,形势十分恶劣,因此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十分迫切,需要更多的工业化人才,即理工科人才。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工业化建设和理工科人才之间的关系,即可得出答案。
30.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以下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
A. 一位山东大学的历史教授,却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
B. 作为一名大学生,整天呆在校园里安静地读书
C. 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参加7月8日的高考
D. 大学扩大招生规模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学术问题被当做政治问题来看待,很多知名学者和大学教授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A正确。文革期间,教育一片混乱,学生搞串联、贴大字报、批斗等活动,不可能整天呆在校园里安静地读书,B错误。1966年高考被废除,C错误。文革期间大学没有扩大招生规模,D错误。
二、材料阅读
31. 如何对待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中国人一直以来探讨的重要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医院以济疾苦。”
——洪仁玕《资政新篇》
材料二 我们已经说过,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所学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惜乎当时(注:19世纪末)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之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洪仁玕对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
(2)据材料二指出“物质改革”是指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对待东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的原因及其实践。
(4)材料四表明孙中山对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综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阶段性特征。
【答案】(1)态度: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反对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2)事件:洋务运动
态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原因:洋务运动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
实践:戊戌变法
(4)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要结合国情不可照搬。
特征: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阶段,学习西方的技术;甲午战争以后,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文化。
【解析】(1)由“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得出。
(2)
根据“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可知是指洋务运动;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即可。
(3)主要原因:根据19世纪末“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和洋务运动失败的背景回答;实践:联系所学可知是戊戌变法运动。
(4)态度:根据“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概括得出;阶段特征:联系所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的史实分析回答。
32. 19世纪到20世纪,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涌现出风格各异的文学艺术流派。阅读材料:
材料一 法国文豪雨果说:“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荡气回肠,富于激情,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具有永恒魅力的作品,他本人被誉为“浪漫主义的狮子”。
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了解我的音乐,谁就能超越常人无法摆脱的痛苦。”
材料二 从19世纪开始,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直到抽象主义,如果把这一发展过程描述的概括一点,基本上可以说是主观因素不断压倒、以至全部取代客观因素的过程。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
材料三 “爱斯特拉冈:咱们走吧。
弗拉季米尔:咱们不能。
爱斯特拉冈:为什么不能?
弗拉季米尔:咱们在等待戈多。”
(1)材料一中的三位伟人在艺术创作中有什么共同点?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印象派绘画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列举一个代表作品。
(3)材料三的对白出自哪一部戏剧作品?属于哪一流派?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答案】(1)共同点:都是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
时代特征:法国大革命的迅速发展,拿破仑军队横扫欧洲大陆。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社会各界曾对社会现状普遍感到不满。
(2)印象派绘画的特点:重视光和色彩的运用。
代表作品:《日出·印象》(莫奈)。
(3)《等待戈多》,荒诞派,贝克特。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雨果、德拉克罗瓦、贝多芬均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或艺术的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知识浪漫主义文学和艺术产生的背景,即可以得出其体现的时代背景为:法国大革命的迅速发展,拿破仑军队横扫欧洲大陆。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社会各界曾对社会现状普遍感到不满
(2)本题主要考查浪漫主义绘画和印象派绘画的比较,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结合课本知识加以回答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浪漫主义绘画的特点为:偏重感情,重视色彩和笔法的热情奔放;印象画派的特点为:重视光和色彩的运用,结合所学知识对各派代表人物加以举例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据材料“爱斯特拉冈:咱们走吧。弗拉季米尔:咱们不能。爱斯特拉冈:为什么不能?弗拉季米尔:咱们在等待戈多”可知,该对话出自于《等待戈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属于荒诞派戏剧的代表,该派别的代表人物为贝克特。
考点: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碰撞与冲突•印象画派;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荒诞派戏剧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经过了一个民主共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魏源等知识分子从“公天下”角度盛赞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制;70年代以后到戊戌变法时期,从郑观应、王韬到康有为、梁启超,几乎无一例外地赞赏君主立宪制度;20世纪初,经孙中山等革命派倡导和与改良派的激烈论战,民主共和又逐渐取代君主立宪成为广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目中的追求目标。
——整理自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解读材料,提炼一个关于中国近代思想演变的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相关史实加以阐述。
【答案】论题:国人对西方政治的认识不断深入。
阐述:鸦片战争后,魏源等早期知识分子开始冲破保守思想的束缚,开始了解西方政治制度,但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技术,而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去理解西方政治,停留于表面,更无具体的实践。到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压力和西方政治学说的传入,使资产阶级维新派认识到西方富强的根本在于政治制度,从而提出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但又不主张推翻清政府。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鉴于清政府的腐朽,批判立宪派保皇的主张,将政治体制变革与反满革命相结合,主张以民主共和来实现民族复兴。
总之,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在探索救亡之路的过程中,逐渐接触到西方文明的本质,并将其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救亡运动的逐步深入。
【解析】本题列举了近代中国思想变迁的三个阶段,从民主共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过程,要求学生提炼一个关于中国近代思想演变的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论述。首先,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从材料可以提炼出论题:国人对西方政治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再结合近代中国史的史实加以论述,即鸦片战争后的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维新派主张学习君主立宪制度、革命派主张学习民主共和制度,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历经了从学技术到学制度的变化,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