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50 KB
  • 2021-08-27 发布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9.7‎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I卷5至8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在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后,礼成为“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依据。这表明西周礼乐制度旨在 A. 强化文化认同 B. 规范社会秩序 C. 巩固宗法体系 D. 加强道德教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礼乐制度的目的是明辨血缘关系亲疏,规范社会等级秩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强化文化认同;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规范社会秩序,不是巩固宗法体系;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加强道德教化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秦朝建立后,兴建了一批公共工程,如万里长城、驰道、灵渠等。这些工程的修建,得益于秦朝 A. 土地私有的强化 B. 法律制度的健全 C. 中央集权的建立 D. 社会矛盾的缓和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兴建万里长城、驰道和灵渠等大型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在统一协调管理中才能实现,而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土地私有的强化与这些工程的修建没有直接关系;B选项错误,秦朝法律制度尚未健全,也与这些工程的修建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秦朝严苛的政治制度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宋太祖曾诏令说:“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这一诏令 A. 防止了大官僚操纵科举取士 B. 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性 C. 阻断了知举官与考生的联系 D. 旨在防止结党营私以加强皇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知名人士、达官显贵的推荐,双方之间容易互相结为以提携与感恩为纽带的密切关系。宋太祖废除了唐代以来的“公荐”制,凡是贡举及第者都变成了“天子门生”,其目的是防止结党营私以加强皇权,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诏令无法彻底防止大官僚操纵科举取士;B选项错误,这一诏令无法确保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性;C选项错误,这一诏令不能完全阻断知举官与考生的联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辽史百官制》记载:“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说明辽政权 A. 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B. 因俗而治,缓和矛盾 C. 没有统一全国的政制 D. 辽人治辽,汉人治汉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辽政权对地处长城内外社会经济和政治落差较大的不同民族与地区实行“因俗而治”,即以奴隶制统治契丹广大畜牧业地区,以封建制统治较为发达的汉人农业生产地区。这既有利于契丹的进步和强大,也使具有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的地区得到继续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辽政权实行“因俗而治”的开明民族政策,并未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选项错误,辽政权“因俗而治”,并非没有统一全国的政制;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按照契丹国制和汉制分别治理南北地区,不是让本民族治理本民族事务。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钦使之用。”这说明,元朝设立驿站旨在 A. 显示元帝国的强盛 B. 推动东西方文化融合 C. 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 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驿站制度是元朝政府的神经与血液网络,对维持统治具有重大的作用,其设立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显示帝国的强盛不是设立驿站制度的目的;推动东西方文化融合和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都是驿站制度的客观影响,不是主观目的,B、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6.明朝时期,就职权和地位而言,阁臣最终成为一、二品大员,位居六部之上,地位尊祟;内阁能够“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这说明内阁 A. 能够左右皇帝的决策 B. 成为国家正式机构 C. 已参与处理国家机务 D. 能够直接统领六部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向皇帝提供咨询、出谋划策,具有票拟权,已经参与处理国家机务,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明朝内阁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皇帝的决策,但不能左右皇帝决策;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因此B、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孟德斯鸠认为:雅典民主制能够比较有效地防止个人独裁,但是,无法防止野心政客利用群众情绪,进行党派斗争,往往城邦政府是寡头政治或专制的。孟德斯鸠重在强调古代雅典 A. 内部斗争激烈 B. 直接民主缺乏理性 C. 政党政治盛行 D. 政府实行寡头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是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其优点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参政的热情,使决策体现多数人的意愿。但群体决策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弊端,在决策时难以避免自身条件、生活经历、价值观念以及当时情绪的影响,以至雅典人有时会在不自觉中受到误导,造成决策失误或被人利用。这说明古代雅典直接民主缺乏理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孟德斯鸠强调的是直接民主制的缺陷,并非重在说明雅典内部斗争激烈;C选项错误,党派斗争不等于政党政治,近代政党政治兴起于英国;D选项错误,古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不是寡头政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罗马)皇帝自己可以制定法律,法律再也不必在公民大会上制定。君主所悦者即具有法律竞争力。”材料表明 A. 罗马政治体制走向帝制 B. 罗马法由鼎盛转向衰落 C. 罗马法存在较大的弊端 D. 君主制阻碍罗马法演进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皇帝自己可以制定法律,法律不必在公民大会上制定”、“君主所悦者即具法律效力”等信息可知,这反映出当时皇帝的权力高于法律,体现了罗马帝国时期的政治特征,说明罗马政治体制走向帝制,因此 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并未走向衰落;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罗马法的弊端;D选项错误,君主制并未阻碍罗马法的演进。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9.“英吉利人是在原始社会解体的基础上进入封建社会的,公众民主意识仍以残余形式被顽强地保存着,而长期被公众认可的习惯法有着浓厚久远的社会基础,对社会所有成员皆有约束力。”材料重在说明,英国 A. 缺乏成文法的约束 B. 有限王权观历史悠久 C. 政治体制亟需完善 D. 尚未形成专制的王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而长期被公众认可的习惯法有着浓厚久远的社会基础,对社会所有成员皆有约束力。”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英国存在悠久的王权有限传统,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英国缺乏成文法的约束;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英国政治体制需完善;D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英国的王权有限观历史悠久,并未说明英国尚未形成专制王权。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0.美国法学家本内特在评价制宪会议上小州代表时说:“他们一旦感觉自身被联邦参议院所保护,就开始支持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从中看出,小州转而支持建立联邦,最有可能的是 A. 参众两院的相互制约能够维护各州利益 B.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能够确保民主共和 C. 1787年宪法规定每州选两名参议院代表 D. 强有力的联邦政府能够确保国家的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当小州的利益得到满足和保护时,他们会转而支持建立联邦,结合所学可知,1787年宪法规定每州选两名参议院代表,这对小州有利,所以可以得到小州的支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参议院的规定有利于小州,众议院的规定有利于大州,两者的相互制约不如C选项更直接符合小州的利益;B选项与保护小州的利益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与保护小州的利益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1.某学者这样评价法国1875年宪法:“这部宪法的目的并不在建立一种理想的美满的政治制度,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这表明,该宪法 A. 是各大党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B. 使资产阶级丧失政治主动权 C. 使共和成为国民的共同追求 D. 解决了法国不同阶级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875年宪法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互妥协的产物,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该宪法并未使资产阶级丧失政治主动权;C选项中“共同追求”一词过于绝对; D选项错误,这一宪法协调和缓解了不同阶级的矛盾,但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联邦成员代表组成,其票权分配如下,普鲁士17票、巴伐利亚6票、萨克森4票、符腾堡4票、巴登3票、黑森3票、梅格棱堡-许威林2票、布伦瑞克2票。”这一规定 A. 使皇帝能够凌驾于联邦设会之上 B. 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了战争成果 C. 确保了联邦成员享有独立立法权 D. 适应了德意志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普鲁士王国在联邦议会中票权最大,说明其在帝国中拥有特殊地位,结合所学可知,德意志统一是由普鲁士王国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这一规定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了普鲁士王国的战争成果,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规定并未突出德意志帝国皇帝的地位;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联邦议会中的票权分配,这与独立立法权无关;D选项错误,这一规定主要是突出普鲁士王国的地位,与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3.《商君书》载:“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而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材料强调 A. 严刑峻法,天下大治 B.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 普及法律,教民守法 D. 道法结合,与民自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商鞅认为,所以圣人掌握政权,天下没有受刑被杀的人,并不是他不用刑,不杀人,而是圣人推行的法令更明白易懂,又给人民法官、法吏,作他们的老师,教他们懂得法令。从而万民都知道应躲避什么、亲近什么。怎样躲开祸患,接近幸福,而且都能自治。明君在人民自治的基础上来从事国家的治理,天下就大治了,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普及法律,教民守法,不是严刑峻法,天下大治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A、B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家思想,与道家和与民自治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4.均田制是为兴富民之本,俸禄制是为肃明吏治,三长制是为完善基层社会组织和加强赋役征发,礼制改革是为整肃朝仪和加强教化。这主要说明孝文帝改革 A. 基于解决现实问题 B. 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C. 接受汉族礼仪规制 D.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孝文帝改革措施的目的结合改革的背景相关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基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改革针对现实问题,不是汲取历史经验教训;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接受汉族礼仪规制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儒家思想对改革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5.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直接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题试后可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 B. 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 C. 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 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使学校教育与仕途的结合更加紧密,其目的为变法培养人才、制造舆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王安石培养变法人才的措施,不是目的;C选项不是王安石改革教育制度的目的;D选项错误,王安石改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变法服务,不是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6.下表是1854—1861年俄国沃罗涅日地区土地价格变动情况(单位:卢布)‎ 省名 ‎1854—1859年每俄亩的平均价格 ‎1861年每俄亩定出的赎买贷款 ‎1861年每俄亩农民事实上支付 沃罗涅日 ‎25.93‎ ‎33.11‎ ‎69.26‎ 由此可知 A. 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 制度变革促进了俄国农业迅速发展 C. 改革未给农民带来任何好处 D. 农奴制改革有利于俄国的资本积累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民赎买土地事实上付出的价格远高于土地实际价格,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俄国通过对农民残酷的剥夺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农奴制改革并未改变封建地主土地占有制;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奴制改革对农民的剥削,不是促进农业的迅速发展;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结合所学可知,改革使农民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享有公民的权利;通过交纳赎金而得到了自己的土地,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7.大久保利通在上奏天皇时指出:“苟财用不足,上下奔走衣食,自无暇得顾其他也。果如此,即令仅有海陆军备之严、学校教育之盛,亦徒属虚美,国无其国者,古今万国不鲜其例。”为此,大久保利通主张 A. 发展经济,民富国强 B. 重视教育,加强军备 C. 上下一体,富国强兵 D. 四民平等,废藩置县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苟财用不足,上下奔走衣食,自无暇得顾其他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大久保利通认为民富才能国强,主张殖产兴业,发展经济,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大久保利通发展经济富民强国的主张,不是重视教育,加强军备,也不是上下一体,富国强兵和四民平等,废藩置县,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8.1898年,光绪帝下诏创立京师大学堂,其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从中可以看出 A. 传统教育得到稳定的发展 B. 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 办学以培养西学人才为主 D. 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清政府主张实行“通才教育”,“通才教育”的核心是伦理道德教育,清末所谓的“通才”指的是具有封建伦理道德观和掌握并熟练运用西学艺能之人,这表明清末教育制度正处于转型时期,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式学堂教育的内容,并未体现传统教育的发展情况;B选项错误,此时期新式学堂教育刚刚起步,尚未得到普及;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意图培养“通才”,并非只是精通西学的人才。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9.1916年9月,英军首次把新式武器坦克投入战斗,战役持续到11月中旬,双方伤亡惨重。英法军队虽未达到预定目标,但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转化。这次战役是 A. 马恩河战役 B. 索姆河战役 C. 凡尔登战役 D. 日德兰海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916年9月”、“英军首次把新式武器坦克投入战斗”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战役是索姆河战役,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马恩河战役发生于1914年9月,与材料中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凡尔登战役发生于1916年2月—12月,与材料中“英军首次把新式武器坦克投入战斗”、“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进攻”等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日德兰海战是‎1916年5月31日—‎6月1日发生于日德兰半岛附近的北海海域的海战,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0.‎ 某西方学者认为:“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国联盟约》无疑是他努力的一座纪念碑。但是,新大陆的政治是否与旧世界一样尚不可知”。这主要说明 A. 《国联盟约》本身存在重大缺陷 B. 美国无意参加和操纵国际联盟 C. 美国社会缺乏对国联的普遍认同 D. 美国试图维护世界的持久和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虽然威尔逊提出的原则得到了欧洲人的认同,但由于美国控制国联的目的未达到,加上美国孤立主义和传统思想,使威尔逊的原则并未得到美国社会的普遍认同,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国际联盟》本身的缺陷;B选项错误,美国意图控制国联;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美国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意图。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1.1938年初,英国殖民大臣说:“我们确实没有强大到足以冒进行战争的风险……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明智的退却和高明的外交来缩小正在冲着我们而来的危险。”这一外交思想 A. 体现了大陆均势的理念 B. 促使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C. 延缓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D. 影响苏联安全政策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我们确实没有强大到足以冒进行战争的风险……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明智的退却和高明的外交来缩小正在冲着我们而来的危险。”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二战全面爆发前夕英国绥靖政策的体现。绥靖政策指的是英法等西方大国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希望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这一政策加剧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使其转向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英国“大陆均势”政策指的是英国为了维护霸主地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与题意不符;B选项错误,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标志着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C选项错误,绥靖政策未能延缓世界大战的爆发。故正确答案为D 选项。‎ ‎22.1941年3月,美国通过法案规定:总统有权为他认为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国家生产和采购任何防务用品,并可以向这样的国家以销售、转让、交换、租借等方式处置国防用品。这一法案说明美国 A. 正式宣布对德国的作战 B. 着手援助困境中的苏联 C. 倡导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D. 改变了传统的中立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法案指的是二战时期美国颁布的“租借法案”,这一法案的通过是把美国引向国际合作和直接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定性的一步,有利的支援了反法西斯战争,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由中立转向干涉,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41年12月8日,即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第二天,美国正式对德宣战;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租借法案”一开始并不适用于苏联;C选项错误,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与这一法案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3.“如果世界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晨静之乡’的冲突可能会是严重的,也许会是激烈的。但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这说明朝鲜战争 A. 是一场深受国际局势影响的内战 B. 是美苏两大阵营冷战对峙的产物 C. 体现了美国分而治之的对朝策略 D. 是苏联为遏制西方而采取的行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两个对立的阵营”是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作者认为如果朝鲜不是处在两大对立阵营的中间,那么朝鲜问题最终会在本国范围内以另外一种方式解决。由此可知,朝鲜战争是美苏两大阵营冷战对峙的产物,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朝鲜战争是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不只是内战;C选项错误,朝鲜战争的双方是在美苏双方的支持下分裂而成,不是美国实行分而治之的策略;D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两大阵营对峙对朝鲜战争的影响,不是苏联为遏制西方而采取的行动。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4.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商定在五角大楼和克里姆林官之间建立一条通讯“热线”,使两国最高决策者保持最快捷、最可靠的信息畅通。“热线”的建立 A. 旨在应对核战争的威胁 B. 导致美苏争霸态势转变 C. 实现了美苏关系的和解 D. 使美苏争霸的重心转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最初大国热线主要是在容易出矛盾的大国之间。目的是为了发生重大事件时能及时沟通,避免擦枪走火。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让美苏意识到在最高层之间直接及时沟通的重要性。这场危机直接促成了美苏热线的开通,所以“热线”的建立旨在应对核战争的威胁,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争霸态势转向苏攻美守,与“热线”的建立无关;C选项错误,“热线”的建立并未实现美苏和解;D选项错误,美苏冷战的重心始终在欧洲,“热线”的建立并未使其转移。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5.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一再表明反对越战的立场。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冻结核武器运动是由两个分支汇合而成,一个分支来自于和平组织,另一个则源自于70年代的环保组织。材料表明,战后美国反战运动 A. 多种运动交织 B. 以反核为核心 C. 超越意识形态 D. 呈现全球化趋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和冻结核武器运动等各种社会运动相互影响地交织在一起,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战后美国反战运动以反核为中心;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意识形态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战后美国的反战运动,并未体现全球化的趋势。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维新变法中,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阳明学:儒学学派之一,由明代王守仁发展而来)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立世的人世哲学,让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维新志士吸收了阳明学中对“自我”人性的强调,认为只有心明志坚的人物才能成为大丈夫去做大事业。阳明学为日本变革培养了一批人才,如吉田松阴、西乡隆盛等 ‎——摘编自王建瑞《浅谈日本阳明学对明治维新纳影响》等 材料二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曾写过很多文章,进行过多次演说,很多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依据,康有为认为“(日本)地域比我四川,人民仅吾十之一。而赫然变法,遂歼吾国之师,割战辽、台。小国变法也可变强,大国因循也可致弱。”在康有为看来,“凡有兴作,必有失弊,几经前车之覆,乃得后轨之辙,今日本为我乡导之卒,为测水之杆,我尽收其利而去其害。”他还认为,中国与“泰西语言文字不同”,学习经验很不方便,中国与日本“政俗文字同则学之易……日本道近而费省。”‎ ‎——摘编自王秀华《康有为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学习与借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学在明治维新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主张学习明治维新的原因。‎ ‎【答案】(1)作用:提供了思想武器;培养了维新人才;推动了维新运动。‎ ‎(2)原因:甲午战败对康有为的刺激;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学习明治维新可以少走弯路,收事半功倍之效;中日之间文字相近、地理相邻。‎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让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阳明学为日本变革培养了一批人才,如吉田松阴、西乡隆盛等”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提供了思想武器、培养了维新人才、推动了维新运动等方面指出阳明学在明治维新中所起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中“而赫然变法,遂歼吾国之师,割战辽、台。小国变法也可变强,大国因循也可致弱。”、“今日本为我乡导之卒,为测水之杆,我尽收其利而去其害。”、“中国与日本‘政俗文字同则学之易……日本道近而费省。’”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甲午战败对康有为的刺激、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学习明治维新可以少走弯路,收事半功倍之效、中日之间文字相近和地理相邻等方面概括康有为主张学习明治维新的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途岛地处太平洋航线的中间,战略位置重要,受到日美双方的极度重视。早在1942年3月,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就计划在日本海军占优势的情况下进攻中途岛,威胁夏威夷。当时,日本舰队拥有8艘航空母舰、2艘水上飞机母舰、65艘驱逐舰、11艘战列舰、23艘巡洋舰,21艘潜艇,连同后勤船只在内,总计200多艘;而美国太平洋舰队所能集结的仅有3艘航空母舰(上载233架飞机)7艘重巡洋舰和1艘轻巡洋舰、17艘驱逐舰和19艘潜艇。如果日本人集中使用兵力,中途岛的胜利将唾手可得。‎1942年5月5日,日本大本营批准了山本的作战计划。但美国通过‎1942年5月8日截获的日本海军电报密码,破译了日本进攻中途岛的密电,采取了必要的防御措施。在这次战授中,日本损失大型航空母舰4艘、重巡洋舰1艘、飞机300多架,死伤3200人,其中包括几百名优秀飞行员;而美国只损失1艘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147架飞机,死伤307人。中途岛海战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以来的第一次惨败。自此,日美海空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改变,日本丧失了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途岛战役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途岛战役的影响。‎ ‎【答案】(1)背景:太平洋战场上的胜利刺激了日本的野心;中途岛地理位置特殊,战略地位重要;日本蓄谋已久。‎ 特点:美军以少胜多;战争规模大;具有转折性;情报发挥重要作用。‎ ‎(2)影响:美国取得了战略主动权;日本丧失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中“中途岛地处太平洋航线的中间,战略位置重要,受到日美双方的极度重视。”、“在1942年3月,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就计划在日本海军占优势的情况下进攻中途岛,威胁夏威夷。”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太平洋战场上的胜利刺激了日本的野心、中途岛地理位置特殊,战略地位重要、日本蓄谋已久等方面概括中途岛战役的背景。依据材料中“日本舰队……总计200多艘;美国太平洋舰队所能集结的仅有3艘航空母舰(上载233架飞机)7艘重巡洋舰和1艘轻巡洋舰、17艘驱逐舰和19艘潜艇。”、“自此,日美海空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改变,日本丧失了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但美国通过‎1942年5月8日截获的日本海军电报密码,破译了日本进攻中途岛的密电,采取了必要的防御措施。”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美军以少胜多、战争规模大、具有转折性、情报发挥重要作用等方面概括中途岛战役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中“中途岛海战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以来的第一次惨败。自此,日美海空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改变,日本丧失了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美国取得了战略主动权、日本丧失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等方面简析中途岛战役的影响。‎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富兰克林曾形象地说过:“如果我们要做张大桌子,可是发现相拼的两块木板边缘不相配,通常匠人就得在两头分别去掉一些,才能拼得合适”。‎ ‎——摘编自凯瑟琳·德林克·鲍恩《民主的奇迹》‎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1:‎ 论题:适时的妥协和让步能促进民主制度更好的前进 论证:“光荣革命”从形式上看是一场宫廷政变,从本质上看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封建贵族妥协的产物。“光荣革命”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权利法案》的颁布使国王的权力受到了法律的制约,从而达成了资产阶级和国王之间的妥协,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由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时期。‎ 美国独立后,松散的邦联无力维护政局稳定,各地代表通过制定了1787年宪法,适当关注了大州和小州的权力诉求,并协调了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奴隶主的利益,划分了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权限,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为达到共同目的的妥协和让步造就了美国联邦共和的建立和经济的腾飞。‎ 结论: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它能够化解冲突,促进认同,实现双赢。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往往较小的退让,能够获得巨大的历史进步。‎ 示例2:‎ 论点:制度设计的灵活多样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论证:英国有限制王权的传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封建贵族通过妥协,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近代美国是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本身缺乏封建专制基础,又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共和国,保证了政局稳定,实现国家的强盛。法国是典型的专制国家,封建势力根深蒂固,通过反复的斗争,最终建立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政体。德意志容克贵族和军阀实力强大,各邦分裂割据,容克贵族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的统一,确立了联邦制的君主立宪制政体。‎ 结论:每个国家自然环境、历史背景、风俗文化存在差异,制度设计也多种多样。这种灵活多样的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以上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示例言之合理,也可得分)‎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得出“适时的妥协和让步能促进民主制度更好的前进”的论题。然后结合世界史相关所学从英国“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封建贵族妥协的产物及其意义、《权利法案》是资产阶级和国王之间的妥协及其意义、美国1787‎ 年宪法协调中央与地方、大小州和南北方的利益及其意义等方面说明主题。还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得出“制度设计的灵活多样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的论题。然后结合世界史相关所学从英国通过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封建贵族通过妥协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近代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共和国、法国各派政治势力通过反复的斗争最终建立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政体、德意志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的统一,确立了联邦制的君主立宪制政体等方面说明主题。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