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0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卷
高中一年级历史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第1卷为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为第6页至第8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32题,每题2分,共64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
A.表明中国古代文明始终领先世界 B.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C.说明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D.标志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诞生
2.很多史学家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以下相关史料的比对研究,与上述最符合的是
A.姜寨遗址与《回忆姜寨遗址的发掘》 B.远古炎黄传说与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
C.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D.殷墟甲骨卜辞与《史记·殷本纪》
3.阅读“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下图),图中的空白方框中应该填写
A.天子 B.诸侯 C.士 D.卿
4.有人把春秋战国某些学派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体现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兼爱的反战派”“主张关爱他人为政以德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5.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汉武帝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利于小农经济发展 B.繁荣思想文化
C.扩大地方权力 D.强化大一统
6.“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判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7.隋炀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措施对后世泽被深远,但隋朝却短命而亡。史学家评论时说:他错就错在把许多重大措施放在一起做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隋炀帝采取的措施违背了时代潮流 B.隋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深远
C.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 D.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8.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混乱现象十分严重,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而唐朝书法强调书写的规范、统一,注重规范和法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A.书法审美功能的发展 B.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C.汉字体系开始成熟 D.政局影响文化走向
9.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爱国忧民的情怀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热爱和平的态度
10.右图图中情况出现在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11.“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签署“盟书”的两个政权是
A.北宋和辽 B.北宋和西夏
C.南宋和西夏 D.南宋和金
12.13世纪后半期,“汗八里”成为影响世界的国际大都市,“汗八里”可能是指中国的
A.开封 B.临安 C.大都 D.长安
13.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学以及机械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书中记载的当时的发明应该是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司南
14.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以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商业道德伦理发生重大变化
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15.《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D.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16.黄宗羲认为,国家法律起源于“公利”,即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坏而形成,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这说明黄宗羲
A.反对个人利益 B.主张人人平等
C.反对专制皇权 D.主张法治社会
17.清代诗人黄遵宪曾写道:“水是尧时日夏时,衣冠又是汉官仪。登楼四望真吾土,不见黄龙上大旗。”诗中描述的情形,主要是缘于《南京条约》规定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赔款2100万银元
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D.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18.有学者说:“魏源倡导‘师夷长技’的目的,只是‘制夷’,其注重点在于强兵,而对富国的目的则被相对忽略了。”这说明魏源
A.对西方缺少整体了解 B.过分注重维护清朝统治
C.理论实践水平相对较低 D.摆脱了“中体西用”束缚
19.“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B.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C.《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D.拜上帝会吸收了西方文化
20.1883年10月,上海《申报》发表评论说:“轮船招商局开其端,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
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这说明该招商局的创办
A.是维新派倡导下建立的 B.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C.是近代最早的私营企业 D.引领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21.20世纪的大幕刚刚拉开,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个国耻。这里的“国耻”应是
A.中英鸦片战争中方战败 B.中日甲午战争中方战败
C.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D.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22.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A.发动武昌起义 B.清皇帝下诏退位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D.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23.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些说明
A.民族矛盾不断的激化 B.经济发展迅速的提升
C.北洋军阀统治的腐朽 D.民国初期社会的进步
24.“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即国民革命)准备了輿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以上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主要强调的是
A.它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它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C.中国工人阶级和学生的重要作用 D.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奠基作用
25.在某历史文件中有这样的表述:“现在中国革命的根本内容是土地革命。”“工人阶级应时刻的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尽可能的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结合所学,推断这些内容应出自
A.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B.“八七会议”文件《告全党党员书》
C.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报告
D.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26.魏巍在《地球上的红飘带》中说:“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头连在瑞金城外。”他所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红军长征 D.转战陕北
27.历史地图可以使我们直观生动地了解历史。
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A.局部抗战的开始
B.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
C.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8.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刘邓大军,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B.淮海战役,民众支援取得胜利
C.平津战役,北平和平方式解放 D.渡江战役,国民党大陆统治覆灭
29.有人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这次会议
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制度
C.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D.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30.“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与此对联内涵相对应的方针是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1.1982年1月5日,《 FOLLOW ME》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掀起了全民学英语的高潮。这一“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真理问题大讨论 B.恢复高考制度
C.对外开放的实行 D.广电事业的发展
32.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
A.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C.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D.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卷
高中一年级历史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本卷共2题,共36分。
33.(18分)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適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卷二十九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方式?(3分)
材料二 (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饭、胡箜筷、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竟为之。
——《后汉书·五行志》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魏书·高祖纪》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民族交融具有什么特点?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什么影响?(6分)
材料三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卷45《百官志一》
(3)材料三表明契丹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4分)
材料四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4)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实行的主要目的
是什么?(5分)
34.(18分)在中外交往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不同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罗斯福说:“对于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有效地联合作战;第二是承认和树立中国作为主要大国,在战时和战后与西方三大盟国俄、英、美并驾齐驱。”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1)材料一中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6分)
材料二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相
应的外交方针是什么?(4分)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物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的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四 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现代中国让西方人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社会主义中国经济会突飞猛进?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姚明这样像NBA球员一样好的明星?中国会不会把全球的石油用光?……这当中有好奇、羡慕,也夹杂着猜疑与不安,中国的形象正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丰富,西方人再也无法用非好即坏的标尺或简单的符号来看待中国了。
——摘编自《历史上西方看中国:从天堂到丑陋不堪》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分析让西方看中国的眼光变得复杂、多元、丰富的因
素。请针对如何消除西方对中国的猜疑与不安提出合理的建议。(4分)
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卷
高中一年级历史答案及评分参考
评分说明:
1.各题均按答案及评分参考评分。
2.若考生的非选择题答案与参考答案不完全相同但言之有理,可酌情评分,但不得超过该题所分配的分数。
第I卷共32题,每题2分,共64分。
1.B 2.D 3.B 4.D 5.D 6.B 7.D 8.D 9.B 10.D
11.D
12.C 13.C 14.D 15.C 16.C 17.A 18.A 19.B 20.B 21.C 22.C
23.D 24.D 25.B 26.C 27.C 28.D 29.A 30.D 31.C 32.D
第Ⅱ卷共2题,共36分。
33.(18分)
(1)方式:战争、移民戍边、设置管理机构,和亲等方式。(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特点:相互渗透,取长补短,是“汉文化”与“胡文化”双向交融过程。(2分)
影响:缩小了民族之间的差异,为再次的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
入了新的活力。(答出两点即可得分4分)
(3)政策:实行双轨(两种)制度,分管南北。(2分)
原因:同一统治区域内不同民族地区间经济、政治、文化存在较大差异。(2分)
(4)依据:①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2分)②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
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2分)
目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1分)
34.(18分)
(1)政策:联合中国作战,承认中国大国地位。(2分)
原因: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击大量日军,有利于减轻美国的压力。
(4分)
(2)变化:由二战中的重视合作态度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敌视态度(2分)
方针:一边倒政策(2分)
(3)变化:由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2分)
原因:新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