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0 KB
  • 2021-08-27 发布

2018-2019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连云港市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20题,共20题)非选择题(第21题-第25题,共5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是开始传播贵族学到民间来的第一个。”为此孔子主张 A. 仁者爱人 B. 有教无类 C. 克己复礼 D. 为政以德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文化教育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孔子率先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故B项正确。“仁、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均与教育无关,排除AC两项。D项,德治思想属于政治思想,排除。‎ ‎2.“该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商鞅变法中这一措施最重要的意义是 A. 促进秦国的商业贸易 B. 打破了原有的土地界限 C. 承认井田制的合法性 D. 以法律确立土地私有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改变井田制下“田里不鬻”的规定,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A项,题干与商业贸易无关,排除。B项,题干反映了土地性质的改变,而非土地界限,排除。C项,题干中废除了井田制,排除。‎ ‎3.“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它”所对应的字体应该是 A. 小篆 B. 楷书 C. 草书 D. 行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结合所学可知“它”所处时代为秦朝,当时通用汉字为小篆,故A项正确。楷书出现于汉代,盛行于魏晋时期,排除B项。草书兴于汉盛行于唐朝,行书始创于汉而盛于唐, 晋代是行书的繁荣时期排除,CD两项。‎ ‎4.《文献通考卷二十八》云:“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在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材料描述的这一选官制度 A. 开始出现于隋唐时期 B. 按才能把人划分等级 C. 地方把控了人才选拔 D. 助长了社会向学风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制度为九品中正制,地方豪强势力借此垄断仕途,把持政治局面,故C项正确。A项,隋唐时期科举制兴起,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为依据,排除。D项,为科举制的影响,排除。‎ ‎5.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地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船钞(吨税)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由此可见,康熙年间 A. 彻底废除海禁政策 B. 一度开放对外贸易 C. 沿海居民自由贸易 D. 洋货征税平等对待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康熙年间允许民间渔民出海捕鱼,并给予外国贡使商船以关税优惠,反映当时开放对外贸易,故B项正确。A项,当时并未废除海禁政策,排除。C项,题干中并未涉及沿海全体居民,排除。D项,题干中对于贡船给予优惠,并非对所有洋货平等征税,排除。‎ ‎6.有学者指出,“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 从“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显然体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那么“在此以后”是指签订《马关条约》以后,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反映了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ABD说法与题干不符,排除。故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马关条约》的签订 ‎【名师点睛】本单元备考备考策略:①注意一个视角:从世界的视角来看中国。注意把中国各时期的社会状况放在世界形势的整体角度来考虑,即把中国近代史与世界近代史有机地结合起来。②把握两条主线:从列强侵华和人民抗争探索两个角度构建中国近代史主线:一是西方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形成和加深。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一步一步坠入灾难的深渊。二是中国军民的抗争和救国探索。面对强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血溅轩辕;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屡战屡败;历经抗争、失败、再抗争的多次反复,终于在五四运动迎来了新民主主义曙光。③体现五种史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辩证史观。‎ ‎7.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中说:“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机枢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A. 实行三权分立 B. 继续进行革命 C. 倡导民族平等 D. 加强政治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机枢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可知孙中山注重维护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以加强国家政治统一,故D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三权分立思想,排除。B项,此时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故并非强调革命,排除。C项,题干信息未涉及民族平等信息,排除。‎ ‎8.1915年8月荣氏在上海设立申新第一纺织厂,发展概况如下表所示:‎ 时间 盈利(单位:元)‎ 盈利率 ‎1916年 ‎20000‎ ‎—‎ ‎1917年 ‎118066‎ ‎39.4%‎ ‎1918年 ‎222506‎ ‎74.2%‎ 导致表中反映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B.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C. 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蓬勃开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荣氏在上海设立申新第一纺织厂盈利率迅速上升,原因在于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使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取得了有利时机,故C项正确。A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排除。D项,发生于1935年国民党统治前期,排除。‎ ‎9.“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力挽狂澜”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应是 A. 南昌起义 B. 井冈山根据地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日出东方”指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星火燎原指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确立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力挽狂澜指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灯塔指引是指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进京赶考是指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故C项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0.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会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是:“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台儿庄、临沂等地……从北面威胁徐州。”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A. 台儿庄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徐州会战 D. 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共中央”、“黄百韬”“新安镇、台儿庄、临沂” 可知这次战役是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军队在作战,地点是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区,故为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故B项正确。AB项,台儿庄战役与徐州会战均发生于抗战时期,排除。D项,渡江战役目的在于解放南京,排除。‎ ‎1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其中“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指 A. 新中国的成立 B. 土地改革的完成 C.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 一五计划的实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进入计划经济时代,计划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体制基础,故C项正确。A项,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并未进行社会变革,排除。B项,土地改革旨在废除地方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不符合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故排除。D项,一五计划重点在于发展工业,并未推动农业快速发展,同时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排除。‎ ‎12.下图所示的头版头条文件 A. 首倡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 B. 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C. 实现政治经济交流正常化 D. 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79年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开放“两岸三通”、扩大两岸交流等方针,倡导结束分裂局面,和平统一中国,故A项正确。B项,“一国两制”的方针于1981年提出,排除。C项,《告台湾同胞书》提出时并未实现正常的政治经济交流,排除。D项,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排除。‎ ‎13.深圳特区建立时只有政策没有资金,有人提议向外商出租土地来换资金。广东省和深圳市的领导让人去翻马列经典,看有没有可以利用的只言片语。后来在《列宁全集》中查到相关的论述后,就将土地租给了外商。这一事例说明 A. 当时人们的思想不够解放 B. 建立特区符合马列精神 C. 土地制度制约特区的发展 D. 特区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翻马列经典……在《列宁全集》中查到相关的论述后,就将土地批租给了外商”可知当时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过程中,需要引用马列经典才敢于实行,反映人们的思想束缚仍然较严重,故A项正确;B项,建立特区与马列主义精神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题干现象反映了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思想上的保守局面,与当时的土地制度无关,排除。D项,引进外资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并不代表违背社会主义的原则,排除。‎ ‎14.1992年初,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时说:“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是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啊,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这一讲话 A. 促进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B. 促进了上海浦东开放开发 C. 宣告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推进了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巡期间发表了“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解放了思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实现了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B项,1990年中共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排除。C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 ‎15.梭伦用最为重要的一项政治制度改革实践了“分配性正义”,并以之为基础设置了政治决议和参与的分级制度。这里的“政治制度”是指 A. 财产等级制 B. 四百人会议 C. 陪审法庭 D. 陶片放逐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改革实践了“分配性正义”….设置了政治决议和参与的分级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梭化改革中实行财产四等级制度,以财产资格分配政治权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故A项正确。B项,四百人会议由四个部落选举组成,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陪审法庭为司法机构,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为克利斯提尼改革内容,排除。‎ ‎16.某思想家认为,没有人自愿为恶,意志始终向往着被认为是“善”(好)的东西,恶的根源在于无知。一个人,只有他对美德拥有确切的知识,才能够行为正确。该思想家是 A. 苏格拉底 B. 普罗塔戈拉 C. 但丁 D. 康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个人,只有他对美德拥有确切的知识,才能够行为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该思想家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提倡美德即知识,以挽救衰颓的城邦制度,故A项正确。B项,普罗塔戈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但丁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排除。D项,康德为启蒙运动思想家,排除。‎ ‎17.纽约《公众广告者报》以《船讯——号外》为标题发下表份通告说,由极乐净土开来的,属于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联邦宪法号”业已进港。它所运到的有十三大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这一通告的发表说明 A. 美国独立战争赢得胜利 B. 《邦联条例》开始生效 C. 制宪会议取得重大成果 D. 美国的两党制初现雏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联邦宪法号”业已进港…十三大包联合、和平和友谊”结合所学可知,1788年6月,联邦宪法生效,美国确立联邦制度,故C项正确,B项排除。A项,美国独立战争于1783年结束,排除。D项,题干信息与美国两党制无关,排除。‎ ‎18.某著作的结构是这样的:正文的前两篇首先建立了有关惯性、质量、力、时间、空间等基本概念,随后叙述基本定律并推演其他各种定律。第三篇是定律的具体运用,解释了地球潮汐等现象。这一著作 A. 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B. 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C. 阐述了广义相对论的内涵 D. 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框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首先建立了有关惯性、质量、力、时间、空间…叙述基本定律并推演其他各种定…解释了地球潮汐等现象”结合所学可知该著作反映了近代物理学的三大定律,为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它的发表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故B项正确。A项,牛顿科学研究一定程度上基于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结果,并非证实其学说,排除。C项,为爱因斯坦的理论学说,排除。D项,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历史意义,排除。‎ ‎19.马克思、恩格斯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时说:“他们总还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乌托邦,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与之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 A. 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B.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 明确指出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D.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评论中“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是想阐明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者企图通过与资产阶级合作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他们想要提出应该与资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而不是与资产阶级妥协,故选择C。‎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20.《四月提纲》又被称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它之所以成为十月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主要是因为它 A. 满足俄国人民和平的要求 B. 明确了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任务 C. 确定武装夺取政权的方针 D. 提出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四月提纲》提出了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的任务,认为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故D项正确。A项,为十月革命后《和平法令》的内容,排除。B项,为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纲领内容,排除。C项,为七月事件后布尔什维克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决议,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其中第21题13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 ‎2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始于秦,后代继承又有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新……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意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则谯让(谴责)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编自《皇明大政纪》‎ 材料三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无关紧要的事……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经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中西周的“创制”和秦朝的“独制”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作者认为“辅臣”不能“擅国柄”的主要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阁臣”“擅国柄”的前提条件。‎ ‎(3)据材料三,概括清代皇帝遥控地方的主要方式,并指出使用这种方式时的关键部门。‎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主要特点。‎ ‎【答案】(1)表现:分封制和宗法制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2)理由:皇帝审定后,改动大;符合皇帝旨意也要改动,不符合皇帝旨意的要重拟,甚至受到处罚;阁臣非常恐惧等。‎ 前提条件:废除丞相制度;内阁权力扩大。‎ ‎(3)寄信上谕。军机处。‎ ‎(4)皇帝权力逐渐加强;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统一后建立了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2)根据材料二“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意心,亦必更易数字…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则谯让(谴责)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进行分析概括,二问结合所学从丞相制度废除及内阁权力膨胀进行分析即可。‎ ‎(3)一问根据材料三“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进行回答,二问根据材料“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经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结合所学可知为军机处。‎ ‎(4)结合所学从皇权与中央集权加强进行分析解答。‎ ‎2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面临严峻的形势,列宁适时调整政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俄共(布)八大党纲》(1919年)‎ 材料二 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即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从这里生产的。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非得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不可。‎ ‎——《列宁选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苏俄实施“余粮征集制”的主要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时共主义政策”的其他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苏俄1921年面临的主要政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俄政府为应对这一政治形势而采取的具体措施。‎ ‎(3)由材料一涉及的政策转变为材料二涉及的政策,反映了列宁带领苏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哪些特点?‎ ‎【答案】(1)理由:维持生存和战争;完成共产主义任务。‎ 措施:将企业收归国有;实行实物配给制;实施成年人义务劳动制 ‎(2)形势: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工生活。‎ 措施: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取酬。‎ ‎(3)特点:依据现实问题,及时调整政策;社会主义建设思路更加清晰和有效;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进行概括即可,二问结合所学从战时共产主义的内容进行回答。‎ ‎(2)一问根据材料“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因为要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进行分析即可,二问结合所学从新经济政策中的农业、工业、市场关系及产品分配等方面进行回答。‎ ‎(3)结合所学从结合现实、思路明确及关注民生进行回答即可。‎ ‎23.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同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发生了撞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道德文化与器的文化,此种论调盛行于1865年至1894年,代表人物为曾国藩、李鸿章、薛福成等人。此种论调认为,道的文化是形而上的,所谓器的文化是形而下的。在他们看来中国文化是形而上的,西方文化是形而下的。孔子之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道。西方的器械精巧,工艺精湛,是我们应该学习搬运过来的。‎ ‎——摘编自胡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 材料二 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于是,他们重新搬出儒术,利用当时封建迷信孔子的社会心理,把孔子乔装打扮,拼命神化,从而塑造出“托古改制”的孔子,以对抗“述而不作”的孔子,依据孔子儒经实现他们的维新大业。可以说,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是依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欲托孔子以行其术”。‎ ‎——摘编自汤志钧《再论康有为与今文经学》‎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当时“道的文化”和“器的文化”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论断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神化孔子”的主要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迷恋传统文化”与洋务派“中学为体”的主要不同点,并分析维新派“重新搬出儒术”的主要原因。‎ ‎(3)由材料一到材料二,概括近代中西文化撞击的主要趋势。‎ ‎【答案】(1)表现:以孔子之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器械和工艺等。‎ 背景: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深;国内矛盾尖锐。‎ ‎(2)目的:实施变法。‎ 不同点:维新派为变法,神化孔子;洋务派为引进西方技术,提出“中体西用”主张。‎ 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孔子影响大;减少阻力等。‎ ‎(3)趋势:西方文化逐渐深入;学习西方,由器物到制度;运用西方文化解决民族危机等。‎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孔子之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道。西方的器械精巧,工艺精湛”可知“道的文化”是指以孔子之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器的文化”指西方器械和工艺。二问根据题干“1865年至1894年”结合所学从西方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以及国内矛盾进行分析归纳。‎ ‎(2)根据材料二“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可知其目的在于推动变法;二问结合所学从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及洋务运动的中心思想进行阐述即可,三问结合所学从当时时代形势及减轻变法阻力进行分析。‎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西方文化传播特点、内容及救国方式进行回答。‎ ‎24.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政府1870年12月成立工部省,作为全面负责推行殖产业兴政策的领导机关。工部省创办了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1873年11月又成立内务省,与工部省配合,共同推进殖产业兴政策。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了千佳呢绒厂等近代化的“模范工厂”。其目的是让它们起示范作用,以推动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政府在1880年又发布“官业下放令”,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享有特权的大资本家。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保护,从80年代中期开始,在日本出现了早期工业革命的浪潮。‎ ‎——摘编自刘祚昌、王觉非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年~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述日本发展近代工业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展近代工业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西化后产生的主要影响。‎ ‎【答案】(1)措施:成立机构;制定政策;创办国营企业;转让国营企业。‎ 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2)特点:全面西化;有选择的西化;利用外国人西化。‎ 影响: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实现国家独立,走向对外扩张。‎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1870年12月成立工部省…负责推行殖产业兴政策…工部省创办了官营企业…1873年11月又成立内务省,与工部省配合…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享有特权的大资本家”从设置机构、政策及手段进行概括即可;二问结合所学从西方入侵导致民族危机的外在原因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二“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法国模式用来…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 外国专家”从日本西化的范围特点及方式进行概括阐述。二问结合所学从社会转型、民族独立及对外政策转变进行分析阐述。‎ ‎25.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对中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一九零五年中国开始建筑自办的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由詹天佑任总工程师。这条铁路长约二百公里,里程虽不长,但要经过燕山山脉,地形复杂,在工程上有许多困难。一些帝国主义分子曾以极其轻蔑的口吻进行讽刺,说什么会修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中国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要过五十年才能实现”。詹天佑为了替祖国争气,勇敢得承担起主持这条铁路的修建工程。他和工人们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性地解决了被认为是世界铁路工程史上罕见的艰险工程,把隧道的长度减少到原来欧美技术人员设计方案的一半,同时又用两个机车和“人”字形的轨道解决了爬坡的难题。这条铁路于一九零九年十月全线通车,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成。‎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归纳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时的不利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些不利因素的社会原因。‎ ‎(2)据材料,概括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中的创新举措。京张铁路的修筑过程中,体现了詹天佑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1)不利因素:没有经验、没有技术;地形复杂;列强的轻视;缺少人才。‎ 因素: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落后。‎ ‎(2)措施:减少隧道的挖掘长度;设计“人”字形轨道。‎ 品质:国争光;不畏艰难;富有创造性。‎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经过燕山山脉,地形复杂,在工程上有许多困难…帝国主义分子曾以极其轻蔑的口吻进行讽刺…修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结合所学从经验技术、地形限制、西方态度及人才进行概括; 二问结合所学从中国的社会性质进行分析阐述。‎ ‎(2)一问根据材料“把隧道的长度减少到原来欧美技术人员设计方案的一半,同时又用两个机车和“人”字形的轨道解决了爬坡的难题”进行概括即可,二问根据材料“詹天佑为了替祖国争气,勇敢得承担…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性地解决”从爱国精神、个人意志及创造精神进行总结。‎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