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3.00 KB
  • 2021-08-27 发布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高一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级高一年级10月阶段性检测 历史试题 ‎2019.10.11‎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有学者指出,(西周)几乎所有主要封国都有其不同于周文化的土著的立国基础,在分封制度实行以前……其他的封国基本上没有被融入……中原文化系统之内。因此,分封制度实际上是通过分封地区上层统治阶层的周朝化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中原文化运动。这一论述意在强调分封制 A. 扩大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疆域范围 B. 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 C. 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 D. 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2.商王每每遇事都要占卜,占卜的方法是用火在牛胛骨或龟腹甲上烧烤,甲骨文的背面便出现裂纹,叫“兆”,然后根据兆纹的形状来断定吉凶。这说明 A.商代最高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B.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C.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3..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因此率诸侯为杞筑城。郑国大夫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肆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这个事实表明,当时的社会舆论依然十分重视 ‎ A.宗法关系 B.以法治国 C.爱惜民力 D.等级关系 ‎4.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部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B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C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 ‎5.《庄子•天下》描述某一学派“多以裘褐为衣,以跋踽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这一学派应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6.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的根本目的是 A. 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B. 加强中央集权 C. 使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 D. 打击贵族势力 ‎7.《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汉书》中又记载武帝以后立传者大增,有188人,其中士人有150人,约占80%。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诸子“百家争鸣”B. 始皇帝焚书坑儒 C. 汉武帝独尊儒术D. 司马迁撰《史记》‎ ‎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 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 郡县制、行省制 D. 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9..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 ‎ 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 C. 龙生龙,凤生凤 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10.《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 A. 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11.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据此判断,下列各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①政治制度逐步发展完备 ‎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 ‎①③B. 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 ‎12..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A. 建立世官制 B. 增设“中朝”及三省六部制 C. 实行郡国并行制D. 实行察举制 ‎13.战国时期的某诸侯国“以牛田”,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观察右图,该诸侯国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14.唐代诸帝大都爱好书法。唐穆宗召见柳公权说:“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为右拾遗兼翰林侍书学士。下列书法作品由柳公权创作的是 ‎①《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②《汉汲黯传》 ③《丧乱帖》 ④《玄秘塔碑》‎ A.① B.② C.③ D.④‎ ‎15.据《礼记》记载:“天子之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这种规定反映的本质是 A. 严格的等级制度(如礼乐制度)B. 天子生活奢侈 C. 政治地位越高生活水平越高D.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 ‎16.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苏的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套编钟。编钟上的一段铭文记载:“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是(  )‎ A. 朝觐述职B. 镇守疆土C. 出征作战D. 缴纳贡赋 ‎17.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 宗法制B. 世袭制C. 分封制D. 禅让制 ‎18.在《国家宝藏》栏目里,湖南省博物馆特别推介了唐代长沙窑,下图为海上丝绸之路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之一。它反映出唐代 A. 长沙经济繁荣发达的景象B. 阿拉伯文字在中国的普及 C. 长沙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D. 中外交流及内陆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兴起 ‎19..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但赵高和李斯篡改始皇遗诏,扶持胡亥登上帝位。有学者认为,这人为地造就了统治集团矛盾激化,并最终导致秦朝的短命。材料说明 A. 废除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B. 秦朝王位继承不尊宗法 C. 宗法不尊助推了秦朝灭亡D. 相权扩大影响皇权加强 ‎20.秦朝对少数民族发动战争后所征服的地方,像“河南地”、五岭等地,当时被称为“化外之地”,因人心不稳,由中央直接控制。当时,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丞相制度 ‎21..在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据考证这是墓主准备上报给秦始皇的有关当朝官员的监察报告。据此推断,该墓主人生前可能任职 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军机大臣 ‎2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隋唐时设立的三省六部制也有类似的职能,这两大制度都( )‎ A. 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2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革过程,选官的标准也各有不同,主要有“文、武、德、才、血”等几种。如果“武”对应的是军功爵制,那么“德”指的是 A. 世官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 ‎24.下图是《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有人据此得出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汉人烧烤 A. 当时社会动荡,人们饮食不讲卫生B. 少数民族吸收了汉族文化 C. 体现了民族融合的成果D. 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统治 ‎25.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A. 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 B. 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C. 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 D. 豪族趁机扩充实力,形成军阀混战 二、非选择题(共2个小题,第26题22分,第27题28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22分)‎ 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代国柞(Zhà,国柞指国运)所以长久者,莫不封建诸侯,以为磐石之固。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世而亡;……封建之法,实可遵行。‎ ‎——《唐会要·封建杂录上》‎ ‎(1)指出材料一主张施行哪种政治制度,并概括其理由。‎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3)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特别是材料四反映了统治者的何种意图?‎ ‎(4)综合材料二、三、四,指出我国古代地方和中央政治制度变革的发展趋势。‎ ‎27.(28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而且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一贯重视且擅长处理民族关系。‎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作用。(4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12分)‎ 材料二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今四川松潘),……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退兵,再派使臣求婚。……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对吐蕃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8分)‎ 材料三 汉唐通过争取对西域的控制,向西拓展来维护边疆稳定。‎ 唐关中乃王畿,故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为防护国家重心之要地……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盛强,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两代经营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及经营西域的意义。(4分)‎ ‎2019级高一年级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 BCADC 6-10 BCBBB 11-15 CBCDA 16-20 CADCC 21-25 BDBCB 二、非选择题 ‎26.(22分)‎ ‎(1)政治制度:分封制。理由:西周时期实行分封,统治时间长久;秦朝实行郡县制,二世而亡。(6分)‎ ‎(2)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加强中央集权。(6分)‎ ‎(3)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2分)‎ 意图: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避免君主独断,造成决策失误而亡国(4分)‎ (3)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4分)‎ ‎27.(28分)(1)时代精神:“大一统”。(2分)历史价值: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分)措施:政治上建立皇帝制、郡县制、刺史和察举制等中央集权制度;(6分)经济上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等;(2分)文化上统一文字,罢黜百家,逐步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4分)‎ ‎(2)主要措施:武力征服;和亲。(4分)‎ 意义: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传播了中原地区的风俗与文化;促进了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西藏地区封建化”);使中华文化愈加丰富多元;促进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4分)‎ ‎(3)都重视对西域的控制,设专门机构加以管理:西汉的西域都护府和唐朝的安西和北庭都护府;(2分)‎ 意义:有利于维护西北和北部边疆稳定(对边疆);畅通丝绸之路(对丝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或促进民族融合—对民族关系)。(2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