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7.87 KB
  • 2021-08-27 发布

2018-2019学年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铜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国宝何尊是周代初期一位名叫“何”的贵族铸造的一件酒器,其内底铸有122字铭文,其中出现目前已知“中国”一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如下图,“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国”指执戈捍卫之城,据此判断,“中国”一词的含义是( )‎ A.天子所居之地 B.诸侯分封之地 ‎ C.边疆防卫之地 D.外邦朝贡之地 ‎ ‎2.“九卿”是秦朝在中央设置的官职,其中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少府主管皇室财政,宗正主管皇室事务,卫尉主管宫门屯卫。这些举措体现的核心政治理念是(  )‎ A.分权制衡             B.教化至上            ‎ ‎ C.天下为公             D.天下为家 ‎3.对于那些能够以皇帝之名说话的人来说,控制皇帝本人就意味着主宰朝政,因此,拥有一位意志柔弱的皇帝更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在汉王朝后期,几乎没有已成年的继承人能够当上皇帝。这从本质上说明,汉代( )‎ A.政治腐败严重 B. 宦官专权严重 C.皇权不断强化 D.君权渐趋衰落 ‎4‎ ‎.秦汉时期,粮食生产是农民的主要经营,此外还有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副业。以上多种经营的收入,也仅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表明小农经济( )‎ A.是不完全的自给自足经营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 ‎ C.是一种脆弱的经济结构 D.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 ‎5.《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全书分12目: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A.全面揭示了古代农学的本质和规律 B.是总结工农业科技进步的百科全书 C.反映了农学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 D.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 ‎6.据学者研究,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康熙朝100多人增至1200多人。除京官和地方督抚大员外,甚至部分品位较低的官员也获得了上奏权。这表明当时( )‎ ‎ A.官员制衡机制初步建立 B.权力机构设置混乱失序 ‎ C.皇权专制制度得以强化 D.特务机构渗透领域广泛 ‎7.蒋廷黻说:“洪秀全得到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洪秀全的目标是与清朝平分天下 B.太平天国运动缺乏进步性 C.太平天国运动是旧式的农民运动 D.农民阶级不能使社会进步 ‎8.胡适的父亲胡传在自传中证实:他曾于1865年被族人推选负责统计徽州歙县幸存的族人,经过数月的彻底调查,他发现战前的6000多族人仅剩下1200人。导致其族人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战争的冲击 B.通商口岸开放后对人口的吸引 C.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恶果 D.近代工业兴起对劳动力的吸纳 ‎9.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     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     D.革命党人为维护政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10.五四运动爆发前,新文化运动参与者基本上是大学教授、青年学生及其他知识分子。五四运动后众多的商人、工人甚至部分农民等也参与其中。这反映了五四运动( )‎ A.促成了更加广泛的思想启蒙 B.突破了新文化运动的地域界限 C.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1.20世纪30年代,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相关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问题也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增强民族意识已成为共识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 C. 国统区政治舆论氛围宽松                  D.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12.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这反映了当时( )‎ A.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 B.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出现曲折 ‎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 D.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 ‎13.1955 年12 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这期间,中泰两国签订了《中泰贸易会谈纪要》。1956 年6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不准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1956 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这些现象说明( )‎ A.“一边倒”利于我国外交发展             B.万隆会议改善了我国对外关系 C.各国与中国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D.当时我国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 ‎14.雅典城邦戏剧开演前,将为国牺牲的公民的子女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当众宣布他们在成年以前会得到城邦抚恤金,并把这些遗孤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坐席。这说明当时雅典( )‎ A.注重培养公民责任意识 B.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C.戏剧表演融入民主原则 D.教化功能贯穿戏剧始终 ‎15.罗马法规定傍河的公路被洪水冲毁或因其他原因崩坍时,则傍河修筑新公路的土地即可无偿地被征用,在修筑水渠时得征购所通过的土地,并就地以合理价格征用修渠所需要的材料。这表明罗马法( )‎ A.严重损害了公民合法权益 B.体现了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 C.注重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D.不承认公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16‎ ‎.英国首相可以向国王提请解散英国议会,获国王正式同意,首相可正式宣布解散议会。按照英国法律规定,议会解散后,议会下院所有席位自动空缺,但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由此可见,英国( )‎ A.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B.首相有权解散上议院 C.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                             D.女王有制约首相实权 ‎17.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立学校中黑白种族隔离制度违反宪法。1957年,阿肯色州州长福布斯却禁止黑人学生入学。美国各州的法律也五花八门,甚至在这州合法的事情到另一个州就不合法了。这反映了美国( )‎ A.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                     B.各州权力之间相互制衡 C.各州保持一定的自治地位                     D.各州具有独立完整的主权 ‎18.关于美国宪政,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相对坦白地披露说:“使社会本身将分为如此之多的部分、利益集团和公民阶级,使全体中多数人的不合理联合即使不是办不到,也是极不可能的,所以联邦制是个范例”。可见汉密尔顿认为美国宪政的本质是( )‎ A.建立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                     B.权力的制衡能防止暴政 C.保障美国人民的自由民主                     D.维护少数资产者的利益 ‎19.史学家钱乘旦先生说:“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法国模式发生转折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派取得绝对优势                             B.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                             D.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20.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这一规定反映出1871年帝国宪法的特点是( )‎ A.保留专制主义的色彩                            B.体现了共和主义原则 ‎ C.确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D.具有民主政治的色彩  ‎ ‎21.《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用来推翻了封建制度的那个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同时它还造就了将运用这武器来反对它自己的人——现代的工人, 即无产者。”以上论述( )‎ A.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 B.指出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主义发展 C.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D.揭示生产力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 ‎22.二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共产党影响力快速提升,但到1951年,各国共产党势力便迅速衰弱,对这一现象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苏联东欧政局变化影响共产党形象 B.冷战切断苏联对西欧共产党的支持 C.西欧各国经济快速实现了恢复发展 D.西欧各国政府大力压制共产党活动 ‎23.下图反映了两极格局结束后的国际局势。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 A.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B.美国实力严重削弱 C.世界多极化体系已形成             D.国际局势动荡不安 ‎24.塞缪尔﹒亨廷顿曾说:(两极格局解体后)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亚洲文明正在扩张其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伊斯兰世界正在出现人口爆炸,这造成了穆斯林国家及其邻国的不稳定;非西方文明一般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 A.西方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优势不复存在 B.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 ‎ C.伊斯兰国家已经成为世界和平的隐患 D.亚洲国家经济军事影响力加大 ‎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25—26为必考题,每个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据《隋书》统计,隋文帝、炀帝两朝有谏议记载的共61次,其中涉及文帝朝 有43件,炀帝朝有18件。就纳谏的结果来看,隋文帝纳谏36件,拒谏5件,结果不明的有2件,纳谏率为84%;隋炀帝纳谏7件,拒谏10件,结果不明的1件,纳谏率39%。在纳谏内容上,如治道、用人、边疆、移风易俗等方面,文帝几乎能做到全部采纳;反观隋炀帝,他所采纳的谏议中,约有一半关系国家大事,而另一些则为阿谀奉承之作;他所拒谏的,恰恰是征辽东、巡幸江都、平定农民起义等一些对国家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事件。 ——晁中辰《中国谏议制度史》‎ 材料二  自古以来,大臣进言,皆先具奏疏(本、简),唐人亦如此。所以,唐代谏官进谏,肯定必书于纸。而且从其他文献中可以得知,唐代谏官所用之纸是专用的,时称“谏纸”,且有“月给谏纸”的制度。正如官员月给俸禄一样,谏官也要“月给谏纸”。唐代谏官“上封事”,也基本上以一月为单元。如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所设谏曹,欲闻讽议,允副从绳之望,须成削稿之书。其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又代宗亦要求“谏官每月上封事,无所回避。”‎ ‎ ——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 ‎(1)根据材料一分析隋代文、炀二帝在谏议政策上的主要差异。(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代“月给谏纸”制度的主要特点。(9分)‎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言谏诤议与王朝兴亡的内在联系。(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时间(时段)‎ ‎“新中国”一词内涵的历史发展脉络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康有为为改变清王朝危机,设想在巴西建立和管理殖民地时首次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希望通过向外移民来挽救民族国家危机;梁启超也提出了“新中国”一词,这源于其对戊戌变法失败的思考。‎ ‎1907年 美籍传教士威廉﹒蒲鲁士作《新中国在演进》一书,揭示某些洋人活动的殖民性、有害性及其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冲突,并从这些冲突中凸显“新中国”出现的必要性。‎ ‎1910年 陆士谔写理想小说《新中国》,该书以幻想形式对未来新中国进行了设计和构建,希望建立一个立宪民主的现代化新中国。‎ 辛亥革命时期 ‎《新中国报论自由真理》中提到:“人群之自由者文明也,外国惟文明故人群之自由胜。”‎ 五四运动前后 国人纷纷提出建设“新中国”,各种“新中国”构想的呼声覆盖全中国,特别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的推动下,“新中国”一词的涵义进一步深化,囊括了民族独立的内容。‎ ‎1921年后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概念和实践两方面深化了“新中国”的内涵,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新中国”一词的无限能量释放出来。‎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 ‎——摘编自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时间(时段)提取信息,围绕“‘新中国’一词的内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清政府在1902年决定着手修订法律和司法管理的准备工作, 而英国、美国和日本在1902和1903年同清政府签订条约时要求按照西方模式修改法律和修改司法管理。从1906年起,政府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帮助编纂新的刑法。新刑法规定,惩罚限于死刑、监禁或罚款。这样,以前所有的肉刑都被废除了,同时又引进了缓刑和假释的新的做法。在犯罪名目中,又增加了涉及外交事务、选举、运输和交通以及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犯罪行为。当它被呈交给中央和省政府的高级官员评议时,下列各点受到最严厉的批评:对那些犯有损害皇室、反叛、搞阴谋或犯忤逆罪者处以绞刑,惩罚太轻;把合法自卫的概念应用于违犯祖宗的罪行是不能接受的;与无夫之妇通奸而不予起诉的做法是不能接受的。结果,起草的新刑法作了很多修改以迎合上述大部分反对意见。经过这些修改后,起草的法典随同补充章程被呈交给资政院讨论。讨论结束时,只通过了一般条款,至于特殊条款和补充章程则被挂了起来。然而在1911年1月,清王朝借口要实行宪政就推迟颁布刑法。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刑法改革的特点。(9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刑法改革夭折的原因。(6分)‎ ‎28.【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日本大本营认为,占领缅甸可以截断盟国援华抗战的国际通道,迫使中国力竭投降,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样,对敌我而言,缅甸成为兵家必争之地。……‎1941年12月23日,中英两国在重庆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事实上缔结了中英军事同盟,远东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并庄严承诺: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同轴心国家及其仆从国家作战到底。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正式形成。3月,日军大举进犯缅甸,英军兵败如山倒,接连向中国告急求援。国民政府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及《联合国家宣言》的基本精神,组建中国远征军,驰援缅甸。中国在单独抗击日军的疯狂进攻长达四年半之后(全国抗战),又组织远征军跨出国门,赴缅作战,承担起缅甸战场反法西斯主力军的重任,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展的使然。‎ ‎ ——摘自刘朝华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视角下的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缅甸为什么成为当时敌我必争之地?(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组织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目的何在?(6分)‎ ‎29.【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秋瑾(1875—1907),浙江省山阴县(今绍兴市)人。1904年,秋瑾赴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她广泛结交进步留学生和革命志士,与周树人、陶成章、宋教仁、王时泽、何香凝、冯自由等都有较多往来。秋瑾还积极与人创办“演说练习会”, 演说练习会提倡演说技巧,把演说作为革命斗争的一种武器,使无钱订报或没有文化的人能了解革命的道理。在参与创办演说练习会同时,秋瑾还积极参与创办《中国白话报》,内容包括论说、教育、历史、实业、地理、时评等十几个项目,全用白话文,它实是一种宣传反清革命的刊物。1905年,秋瑾回到上海,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从此秋瑾全身心地投入民主革命事业。这年八月,秋瑾经冯自由介绍加入同盟会,随即被指定为同盟会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1906年,秋瑾为了向广大妇女宣传男女平等,组织妇女斗争,积极筹创《中国女报》杂志。在创办《中国女报》后,秋瑾即以全部精力投身于组织反清革命的活动。1906年12月,萍浏醴大起义爆发期间,秋瑾秘密筹划浙江武装起义活动。后来起义失败,秋瑾被俘。‎1907年7月15日晨,秋瑾在绍兴城内轩亭口就义,年仅33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秋瑾的主要革命活动。(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秋瑾的革命活动。(6分)‎ 铜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D C A D C C A D A B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A B C C D B D D C A B ‎25.【答案】‎ ‎(1)差异:文帝时期谏议次数多,君主纳谏率高,谏议成效明显;炀帝时期谏议次数少,君主纳谏率低,对事关王朝兴亡的重大事情拒绝纳谏。(10分)‎ ‎(2)特点:进谏书纸专用;谏官须每月上封,指陈时政得失;谏官未尽职责会有处罚;奏事无需回避。(9分)‎ ‎(3)内在联系:统治者励精图治,广开言路,谏官勇于言谏,谏议风气浓厚,减少了君主执政的失误,推动了王朝兴盛局面的形成;而统治者刚愎自用,使得言路壅塞,容易出现决策失误,导致王朝衰落,甚至走向灭亡。(6分)‎ ‎26.【答案】示例:‎ 论题: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的基本内涵(2分)‎ 阐述: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此背景下,康有为首先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意图。此后,仁人志士们不断丰富“新中国”的内涵,五四运动后,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主流,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也成为“新中国”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历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由此诞生,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人民得到了解放,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总之,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的基本涵义。(10分)‎ ‎27.【答案】‎ ‎(1)特点:按西方列强要求改革,带有半殖民地的烙印;惩罚减轻,引进新的内容及做法,带 有近代化的色彩;新法案中还保留得有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内容。(9分) ‎ ‎(2)原因:改革遭到了国内众多守旧势力的抵制;清政府改革是迫于形势,无改革决心。(6分)‎ ‎28.【答案】‎ ‎(1)是当时战略要地,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是国际援华抗战的国际通道;日本迫使中国投降的需要。(9分)‎ ‎(2)尽力确保滇缅公路安全;尽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义务;承担起缅甸战场反法西斯主力军的重任等。(6分)‎ ‎29.【答案】‎ ‎(1)广泛结交进步留学生和革命志士;与人创办“演说练习会”,宣传革命;创办刊物,宣传反清活动和男女平等;积极加入革命团体和政党光复会、同盟会;组织筹划浙皖起义等。(9分)‎ ‎(2)秋瑾蔑视封建礼教,宣扬的男女平等,促进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秋瑾不畏牺牲,积极参加反清革命活动,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秋瑾是千古巾帼女英雄等。(6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