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00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绝密★启用前
广西钦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据《左传·隐公三年》记载,周平王为缓和与郑庄公之间的矛盾,于是周与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这说明
A. 礼乐制度已经丧失殆尽
B. 分封割据逐渐走向统一
C. 宗法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D. 郑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
【答案】C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的管理,材料“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显然周天子的地位下降同诸侯,说明传统维护政治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度走向了瓦解,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礼乐制度已经丧失殆尽,故A项错误;割据走向统一是秦朝时期,故B项错误;此时郑国并没有完全独立于周王室,材料中论述的矛盾可见一斑,故D项错误。
2.明朝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曾评价某一制度时说:“……,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里评价的制度是
A. 宗法制
B. 皇帝制度
C. 郡县制
D. 三公九卿制
【答案】C
【解析】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古今上下皆安之”说明是秦朝时期推行郡县制,故C项正确;宗法制不属于地方制度,故A项错误;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均属于中央管理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和D项。
3.某学者指出:三省六部制度,并不首创于唐太宗时期,然而,唐太宗最大限度地贯彻了分权的原则,发挥了中央决策、审议、执行机构之间互为弥补、互为制约的功能。这正是“贞观”各项政策能够得以全面推广和普遍落实的重要保证。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唐太宗
A. 充分认识前代制度的弊端
B. 以制度创新推进治国安邦
C. 具有推进民主政治的倾向
D. 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皇权
【答案】B
【解析】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前代制度的弊端,故A错误;材料“最大限度地贯彻了分权的原则……是‘贞观’各项政策能够得以全面推广和普遍落实的重要保证”说明了唐太宗的制度创新推进贞观之治,故B正确;民主政治的倾向与封建社会特征不符,故C错误;材料的主旨也不是强调分割相权来加强皇权,故D错误。故选B。
4.黄仁宇认为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帝国”,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隋唐是“第二帝国”,形成了新的官僚政治。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
A.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B.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C. 藩镇割据削弱皇权
D. 统治者的开放与包容
【答案】B
【解析】科举考试通过才能录取,广大下层民众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实现社会阶层的跨越,符合材料中“形成了新的官僚政治”信息,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藩镇割据削弱皇权属于地方制度变化,故C项错误;统治者的开放与包容属于政府政策,不符合材料“官僚政治”的信息,故D项错误。
点睛: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而设立科目,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它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形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5.宋代知州总辖一州政务,一般文臣出任知州,须曾任知县、通判,才可以任知州;武臣须曾历巡检、县尉、知县等县级亲民官,并曾历诸州都监等主兵官,不曾犯罪,有官员推荐,方能开任知州。这反映的实质是
A. 强调选官采用等级授职
B. 宋代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
C. 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D. 宋代防止官员失职危害民生
【答案】C
【解析】宋代采取用文官管理地方,防止繁镇割据的再度出现,材料对于文官和武官的选任都有明确的任职经历,主要是加强地方官员控制以实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
项正确;材料中是对官员任职考察,并不是按照等级授职,故A项错误;B属于材料中现象,不属于本质问题,排除;D中“失职危害民生”显然不符合封建政府任官的标准,排除。
6.空间观念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素养。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从历史空间上来看,这里的“内”是指
A. 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
B. 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
C. 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
D. 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
【答案】A
【解析】元朝时期设立行省管理地方,中书省负责“腹里”管辖,主要包括的河北、山西、山东以及大都附近,故A项正确;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主要是岭北行省管辖,故B项错误;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主要是辽阳行省管辖,故C项错误;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主要是江浙行省管辖,故D项错误。
点睛: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和特征
(1)趋势: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分散或收回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2)特点:①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②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7.清人评价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实。”这样说是因为
A. 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B. 军机大臣大权独揽
C. 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
D. 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答案】A
【解析】军机处主要职责,参与皇帝决策然后上传下达,“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说明这一现象,故A项正确;军机大臣只是皇帝助理机构,只是参与决策,并无决策权;军机处不同于宰相,没有正式官位,也不能大权独揽,故B、C和D均错误,排除。
点睛:
8.下表是关于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战争赔款与支出军费统计数据,而184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为4000万两,据此合理的认识是
战争费用
战争赔款
支出军费
第一次鸦片战争
1960万两
约4000万两
第二次鸦片战争
1600万两
约4000万两
A.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破坏程度更低
B. 赔款减少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窘境
C. 清政府对国防军事建设的资金投入停滞
D. 清政府的财政体系面临崩溃的局面
【答案】D
【解析】表格显示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赔款和支出军费都远远超过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说明清政府的财政体系面临崩溃的局面,故D项正确;赔款的多少不能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破坏程度更低,故A项错误;虽然第二次战争赔款较少,仍不能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窘境,故B项错误;表格只是体现出赔款和用于军费数额,并不能说明清政府不投入军事建设,故C项错误。
9.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挡,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里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鸦片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B
【解析】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体现出了民族精神的强大,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明确和列强进行血战,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都是官兵作战,没有体现出强大的民族精神,故C和D项错误。
10.1898年春,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宣统帝,要求拒签条约,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史称公车上书。以上表述中需要更正的地方有几处
A. 2处
B. 3处
C. 4处
D. 5处
【答案】C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惨败的时间是1895年,康有为等人联络的不是官员是举人,上书时候的皇帝是光绪帝,康有为主张进行维新变法,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因此有四处错误,选择C项正确。
11.1913年民国政府国会中主要党派构成统计表:
党名
发起人
在议会中所占席数
所属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材料说明了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
B. 国民党完全主导民国初年的政治局势
C. 旧官僚、立宪派入选国会,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D. 宋教仁的议会斗争,政党政治的目标实现了
【答案】A
【解析】表格显示民国初年的国会中众多革命派、
旧官僚和立宪派,众多不同派别人士参加国会,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国民党只是在国会中占据多数席位,并不能说明国民党完全主导民国初年的政治局势,故B项错误;表格体现的时间是1913年,此时辛亥革命果实已经被袁世凯窃取,故C项错误;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并没有实现,故D项错误。
12.经济落后之半殖民地的农村封建阶级,乃其国内统治阶级国外帝国主义之唯一坚实的基础,不动摇这个基础,便万万不能动摇这个基础的上层建筑物。中国的军阀只是这些乡村封建阶级的首领,说要打倒军阀而不要打倒乡村的封建阶级,岂非不知道轻重本末?材料
A. 主张全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 说明国民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
C. 指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
D. 找到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道路
【答案】C
【解析】材料内容表明作者认识到了中国农村的封建阶级是中国统治阶级国外帝国主义之唯一坚实的基础,所以是指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C项正确。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题干强调的是打倒乡村的封建阶级,B项与材料意思不符;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道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D项材料没有体现。
点睛:注意题干的关键“中国的军阀只是这些乡村封建阶级的首领,说要打倒军阀而不要打倒乡村的封建阶级,岂非不知道轻重本末?”可知打倒乡村的封建阶级。
13.1933年4月1日,蒋介石批准成立的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最初主要经营业务是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这些军费主要用于
A. 围剿红军
B. 抵御日本的侵略
C. 国民经济建设
D. 应对经济危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所给出的地点“鄂豫皖赣四省”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开辟的一系列重要革命根据地所在地,并且材料中所说的农民银行最开始的经营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后来才转变为军事经费调拨,可见工农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蒋介石需要增加军事经费调拨来围剿红军,可知A项正确。在1937年以前蒋介石政府执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故B项与题意不符。C、D两项与材料“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不符合。
点睛:B项是误选项。材料没有涉及日军侵华范围扩大的问题,并且在1937年之前日军的侵略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
14.下图是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的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狼牙山五壮士的油画作品,据此可知该作品
A. 以详实的史料和数据分析为基础
B. 革命艺术价值高于历史研究价值
C. 真实地再现了五壮士抗日的场景
D. 是研究抗日战争历史的必要史料
【答案】B
【解析】狼牙山五壮士体现出抗战时期中国人民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这幅油画主要着眼于革命艺术价值,故B项正确;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事实主要是通过口述史展现,详细史料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故A项错误;油画不是原始史料,不能再现五壮士抗日的场景,故C项错误;油画显然不是研究抗战历史的必要史料,故D项错误。
15.1949年元旦,有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称:“人类历史亦翻到更光荣灿烂的新页,……整个亚洲大局,将于今年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
A. 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B. 解放战争形势出现重大转折
C.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D. 中共将取代国民党成为执政党
【答案】D
【解析】1949年国共两党军事力量发生重大逆转,国民党政权将在大陆被中共取代,新政权的建立将改变东亚世界格局,故D项正确;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的结束是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故A项错误;解放战争形势出现重大转折是1947年的战略反攻,故B项错误;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是1949年9月,故C项错误。
16.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上台以来,两岸关系波折不断,但中央政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决心是不会改变的。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开始于
A.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B. “九二共识”的提出
C. 两岸隔绝的坚冰被打破
D. 两岸“三通”最后实现
【答案】B
【解析】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基金会达成“九二共识”,即两岸坚持“一个中国”的思想,成为两岸关系发展政治基础,故B项正确;A是两岸关系开始停火;C是1987年台湾允许赴大陆探亲,属于民间经济交流;D是2008年,不符合材料政治基础开始于时间,排除。
点睛: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与“交流、对话、搁置争议”。简单来说,双方对于一个中国认知为:中国大陆方面,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方面,一个中华民国;但都互相承认对方为政治实体,并愿意搁置主权争议,以进行交流。
17.“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人物。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新中国在此次会议上
A. 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 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
C. 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D. 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人物”“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中可以分析出这次会议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故D项正确;AC项是新时期的外交方针,排除;B项是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的,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是“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人物”“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
18.法国思想家库朗热在《古代城邦》一书中说,雅典人无论在性格和思想方面,都与罗马人和斯巴达人相去甚远,但在畏惧诸神方面他们之间没有什么不同之处。这说明
A. 古希腊是否有人文精神需重新考量
B. 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并无二致
C. 城邦体制差异决定性格和思想各异
D. 精神水平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答案】D
【解析】古希腊时期是人文精神的起源时期,这不需要重新考量,故A错误;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有很大区别,故B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雅典人与罗马人和斯巴达人在畏惧诸神方面有共同点,不是强调他们性格和思想各异,故C错误;雅典人与罗马人和斯巴达人之所以畏惧诸神,其原因是精神水平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故D正确。故选D。
19.罗马皇帝曾有句名言:“朕诚为陆上之主,但海法乃海上之王。”罗马皇帝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制定一部统率臣民的法律,但他却不能任意制定一部海商法,因为海商法体现的是各国人民的海商贸易惯例及客观法精神。这反映出古罗马
A. 万民法仅适用于帝国陆地范围
B. 力图革除习惯法的不合理因素
C. 尊重公平和理性的自然法精神
D. 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律规定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他却不能任意制定一部海商法,因为海商法体现的是各国人民的海商贸易惯例及客观法精神”可以得出,君主不能随意制定海外贸易法律,因为经济贸易有其自己的规律和原则,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ABD均与材料所述无关。
20.与法国革命相比,英国革命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保守色彩。革命的目的不是创建一个新社会,而是让君主遵守英格兰古老传统的议会权利——而议会权利的来源,不是来自近代的民权思想或者自由理念,是封建体系下君主与贵族之间的权利契约。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 英国议会已被工业资产阶级控制
B. 英国的议会制度本质上是王权专制
C. 英国议会政治不具备民主性质
D. 光荣革命后英国仍以贵族政治为主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而是让君主遵守英格兰古老传统的议会权利——而议会权利的来源……是封建体系下君主与贵族之间的权利契约”可知光荣革命后英国仍以贵族政治为主,D项正确。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增加了新兴工业城市的议员的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大量的进入议会,工业资产阶级可以直接的从事国家的管理,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英国的议会制度是限制王权专制,B项与史实不符;英国革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这种政体是民主的政体,C项说法错误。
21.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是
A. 议会
B. 总统
C. 总理或首相
D. 大法官
【答案】A
【解析】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民主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故A项正确;总统、总理和大法官只是代议制形式中政府组织机构部分,不是核心,故B、C和D错误。
点睛: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民主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所以代议制又称议会制。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代议制,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22.马克思主义也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它之所以被称为“科学”,主要在于其
A. 揭示了资本土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 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
C. 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D. 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答案】C
【解析】 “科学”往往是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所以被称为“科学”,故C项正确;A属于社会矛盾的分析;B属于资本主义经济分析;D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分析,都不是从规律角度分析,排除。
23.美国新闻记者约翰·里德在其采访录《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中真实记录了“亲眼所见的一段剧变的历史”。其中有“反对政府”、“反对战争”、“要和平”、“要面包”、“要土地”、“分娩之前的阵痛,正在生育出一个新的世界”等内容。此书反映的是
A. 巴黎公社
B. 俄国十月革命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答案】B
【解析】“反对政府”“反对战争”“要和平”等信息符合十月革命前的状况,“生育出一个新的世界”符合十月革命建立新政权的评价,故选B;巴黎公社很快失败,不能生育出一个新的世界,排除A。C、D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24.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意图是
A. 愿意为维护世界和平承担国际责任
B. 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C. 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D. 提出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答案】B
【解析】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强大,日本政府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显然是谋求政治大国的意图,故B项正确;日本的目的显然不是维护世界和平,故A项错误;日本一直是美国的盟国,外交一直追随美国,显然不是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日本提出三足鼎立政治格局信息,故D项错误。
25.有学者把20世纪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战争时代(1914年至1915年);第二个时期,两大超强相互对峙的时代(1945年至1989年);第三个时期,传统的国际强权系统终结之后的时代。这种历史时期的划分注重了
A. 国际关系的变革
B. 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C. 时间的不断更替
D. 大国对历史的影响
【答案】A
【解析】“德国为中心的世界战争时代”“两极格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说你世界格局划分的重要依据是国际关系的变化,故A项正确;第三次世界格局就没有战争的影响,故B型项错误;时间更替不是主要划分依据,故C
项错误;第三次世界格局出现与大国对历史影响就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方,妥协不仅是民主政治中的常见现象,而且也获得了文化上的认同,在众多国家成为公众和社会珍视的价值和传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妥协被认为与西方社会的两个核心理念——自由、民主有密切的联系。就它与自由的关系而言,妥协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妥协因而被认为是自由不得不付出、并且也值得付出的代价。就它与民主的关系而言,妥协与人民同意等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是民主的重要精神条件。
——摘编自龙太江《西方民主政治的妥协精神》
材料二中国从19世纪中叶走上变革之途,至20世纪上半叶,有几次现代化的良好机遇。统一的中央权力机构为自下而上的变革提供了保障基础,适时把握住这样的机遇,把传统的连续性和变革的突进性有机结合,进行结构性改革,社会变迁对社会带来的冲击将相对减小,社会也将在稳定与变革的互动决态下,迅速发展。但是外部条件的险恶与内部条件的限制,破坏了这种和平改良的可能性,逼使中国的变革走出另一条途径。然而中国现代化这一历史趋势,客观要求中国人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下为此目标作出新的选择和探索。
——摘编自高华《中国近代革命史就是不断推翻旧政体重建新制度的历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美国的相关史实为例,说明“妥协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并简达“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上政治的健康运行"的重要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逼使中国的变革走出另一条途径”的原因,并谈谈你对两则材料中“妥协”和“暴力“两种手段的认识。
【答案】(1)说明:中央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妥协(总统、国会、最高法院彼此分权制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妥协(联邦政府权力加强,各州拥有一定的独立性);大州和小州之间相互妥协(各州地位上保持平等);南方和北方之间的妥协(允许保留有奴隶制)等。(任答3点得
意义:调节和缓和了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稳定了国家的统治秩序;建立了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原因: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反动政府的专制统治;政局的动荡。
认识:妥协和暴力是革命过程中两种不同的手段;两种手段并没有优劣之分;两种手段的选择取决于各国的国情。
【解析】(1)第一小问,紧扣“妥协是……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这一限制条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有关内容,从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结合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建立及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分析。
(2)第一小问,首先通过“破坏了这种和平改良的可能性”明确“另一条途径”指的是暴力革命,其次,依据材料“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这一时间条件以及“外部条件的险恶与内部条件的限制”等信息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去分析。第二小问,结合近代西方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实践、国情等方面分析。
27.“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培养建设资本主义新国家所需要的政治家,科技人才,产业工人和军人,1871年11月,明治政府派出一个由岩仓具视为正使,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为副使的大型使节团前往美国和欧洲各国。使节团回国后主持朝政,全面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明治政府重视教育,建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文件《学制》,设定“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普及教育目标,建立了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近代学校体系。思想文化界也十分活跃,翻译出版了许多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著作,也撰写了一些提倡文明开化,宣传启蒙思想的作品。明治政府还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如“改历”、“易服”、“剪发”等,以改变中世纪的风俗习惯,倡导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刘新成、刘北成《世界史·近代卷》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学习西方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文明开化的主要内容及实质。
【答案】(1)背景:明治政府推翻幕府政权,急需培养新式人才;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学习和考察;明治政府认识到自身文化的落后。
(2)内容: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生活习俗上,大力推行西化。
实质: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解析】(1)依据材料“培养建设资本主义新国家所需要的政治家,科技人才,产业工人和军人”并结合明治维新历史从政治、人才、西方文化和政府自身因素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重视教育,建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文件《学制》”“
翻译出版了许多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著作”“改变中世纪的风俗习惯,倡导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的信息从教育、思想以及社会习俗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改造日本封建文化角度思考回答。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商鞅少好刑名之学,在三晋之一的魏国开始其政治生涯,其间耳濡日染,深受三晋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商鞅入秦变法,结合秦国具体情况,制定了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乃至风俗习惯等各项法律,并且前后推行这些法律长达10年之久,以致“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商鞅变法的意义重大而深远,“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相孝公,为奏开帝业”。
——摘编白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1)根据材料,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答案】(1)特点:受晋国影响较深;措施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思想、习俗等方面;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
(2)意义:加速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对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1)依据材料“深受三晋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制定了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乃至风俗习惯等各项法律”“前后推行这些法律长达10年之久”的信息从措施和影响等方面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行之十年,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为奏开帝业”的信息从秦朝统一以及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角度思考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