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5.63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 年山东新高考历史-疫情期间自学成果验收卷 01
试题完成时间 9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周族的先祖曾任夏的长官,又曾为商的方伯。周建国后,夏、商二族又成为周的诸侯。商灭
夏后,夏商二族融合;周灭商后,夏商周三族进一步融合,于西周末期形成了华夏族。这反
映了
A. 政治体制不成熟导致王朝更迭 B. 长期战乱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
C. 分封制确立强化了周王朝统治 D.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华夏族的形成过程说明其内部有多个不同的族群,体现了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选
项 D 正确;王朝更迭是暴政导致,而非政治制度不成熟,选项 A 排除;夏商周并不是长期战
乱,排除 B;材料并未涉及分封制,排除 C。
2.“公元前 202 年,在皇帝控制的中央 14 个行政单位的东面和北面的大片土地上总共建立了
10 国。”材料所示历史现象与下列历史事项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A. 实施层层分封,加强了地方统治
B. 实行郡国并行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实施重农抑商,打击了工商业者
D. 实行“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势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东面和北面的大片土地上总共建立了 10 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实行“推
恩令”,把原来的封国不断切割变小,以达到削弱地方势力的目的,故 D 符合题意;汉代并
没有实行层层分封,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到郡县的信息,排除 B 项;材料与重农抑商政
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C 项。
3.如表是成书于 2 世纪中期的《四民月令》记载的洛阳地区一至五月的生产生活情况。由其内
容可知,该书主要记录的是
时间 生活景象
一月 种春麦、豆,酿酒、制豆酱,祭祖、拜访亲友
ニ月 种早熟禾、大豆,整理冬衣,收薪柴,练箭防备,宜嫁娶
三月 开始养蚕工作,种瓜,粳稻,为雨季准备疏沟修屋,阳光充足可油漆、晒制药膏
四月 种生姜,黍、谷、制醋,取丝纺织,卖麦
五月 收藏毛皮用品,种芝麻、稻、黍,制醋、药品,多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卖豆
A. 皇室贵族的生活 B. 自耕农的日常生活
C. 商人家庭的生活 D. 地主庄园的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四民月令》记载“2 世纪中期”“ 洛阳地区”上半年,包含五谷种植和
产品加工等在内的多种农业、手工业生产、生活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书主要记录的
是东汉地主庄园的生产生活状况,D 选项正确;从《四民月令》的这五条信息中,无法得出“皇
室贵族”的结论,A 选项错误;材料中“酿酒”、“练箭”和丰富多样的农业、手工业生产生
活,与个体自耕农的日常生活状况不符,B 选项错误;《四民月令》中众多的农业、手工业生
产内容,体现的不是商人的家庭生活,C 选项错误。
4.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
《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
A. 专制集权继续加强 B. 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
C. 文化控制趋于严密 D. 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也改《户役》为《户口》”并结合
所学可知,“役”需要为官方出劳力的事,对 “役”的改动说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D 正确;A、B、C 与材料无关。
5.宋人的宫廷画作《折槛图》描绘了西汉成帝时,一名臣子因纠举宰相触怒皇帝,成帝下令将
他处死,这名臣子紧抓住殿槛不放,以至槛折,后来在大臣的力保下,这名臣子不仅保住了
性命而且成帝下令将殿槛保持原状,籍以表彰忠臣。宋人作此画意在彰显
A. 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B. 皇帝与土大夫的共生关系
C. 士大夫振衰起弊的政治抱负 D. 宋代统治者对文臣的重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折槛图》中,君臣死谏和纳谏等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人”作
此画意在彰显理学思想,宣传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A 选项正确;宋代画家用君臣进、
纳谏的故事不是为了彰显君臣“共生”、互利的关系,B 选项不符合题意;褒扬谏臣的故事与
士大夫革除弊政的抱负无关,也不是要借此彰显统治者对“文臣”的重视,CD 两选项错误。
6.如表是有关太平天国时期妇女的部分史料。由此可以判断太平天国
内容 出处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天朝田亩制度》
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 洪秀全《幼学诗》
当我们行走在(南京)街上时,沿途可以看到不少的女子……许多
人骑着马,其余的人则是步行,大多数人都是天足
《慕维廉牧师的一封
信》(1861 年)
A. 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 基本上实现了男女平等
C. 冲击了社会成员的固有角色定位 D. 打破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可知,在分田上太平天国主张男女平等;“妻
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可知,洪秀全对妇女观念上又深受理学影响,强调妻子要服从丈夫,
强调“妻道三从”,这是其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据材料“当人们行走在街上时,……大
多数人都是天足”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禁止妇女缠足;综上分析,太平天国冲击了妇
女的固有角色定位,故选 C;《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但是由于处在战争
环境,没有实现,A 排除;据材料“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分析可知,没有实现男女平等,
妇女仍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排除 BD。
7.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大打舆论战,美化侵略,迎合西方价值观,欧美媒体几乎一边倒,支
持日本,美国《纽约先驱报》甚至提出“日中战争是文明对专制之战,日本的作为有利于整
个世界”的论点。材料反映了
A. 日本明治维新后全盘西化 B. 美日国家利益趋向一致
C. 国际舆论左右了战争进程 D. 美日借用“文明冲突论”掩盖侵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甲午战争中,日本通过舆论引导,使得欧美等国支持日本侵略,其理由认为这是文
明和专制之间的斗争,这种论调掩盖了日本侵略的实质,选项 D 正确;选项 A 与题无关,排
除;美国支持日本侵略,是想要从中谋利,其和日本的国家利益不一致,排除 B;战争进程由
中日两国的实力决定,而非国际舆论,排除 C。
8.二十万人(注:国民党军队)重入赣,风烟激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
下红旗乱。”毛泽东创作这首充满豪迈气概的词反映出他
A. 号召民众做好抗日持久战的准备
B. 重视思想动员对革命保障的作用
C. 确定将革命工作的重心放在农村
D. 带领全党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说明中共重视思想动员对革
命保障的作用,故 B 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艰苦的反“围剿”斗争,故
A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革命工作重心问题和革命道路问题,故 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9.以下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示意图。据此判断,符合 1956 年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公有制经济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私有制经济基本被取消,
存在部分的三资企业,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选项 D 符合 1956 年的经济结构比例关系,为正确
选项;选项 A 中只有公有制,不符合 1956 年的经济结构比例,排除;选项 B 中私有制经济占
比较高,不符合三大改造的成果,排除 B;选项 C 中没有三资经济,而且私有制比例超过了公
有制,不符合 1956 年所有制改革的成果,排除。
10.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强调指出要根据“鸟”(经济)的需要,设计“笼"(计划)的大小,
并不断地调整“笼”的尺寸,使“鸟”既能在“笼”中充分地飞翔,又不被"笼”因死。“鸟
笼经济”的提出意在
A. 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 B. 摆脱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解释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陈云“鸟笼经济”指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减少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实际是要在在计
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故 A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否定计划的作用,
故 B 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尚未澄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没认识到要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故 C 不符合题意;只有 1992 邓小平南方谈话才科学解释计划与市场的辩证
关系,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
11.古代雅典,在公民大会审议城邦管理事务时,“站起来发言的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
商人、店主、穷人、贵族或普通人”;在雅典的外邦人“要像奴隶那样闭紧嘴巴”。这说明
在古代雅典演说自由是
A. 雅典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B. 界定公民身份的重要标志
C. 区分公民与外邦人的依据 D. 政治家左右政局的主要手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雅典公民是本城邦的成年男子,广大的奴隶、妇女、儿童、外邦人被
排除在外;材料在雅典的外邦人“要像奴隶那样闭紧嘴巴”,而在公民大会“站起来发言的
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穷人、贵族或普通人”,因为这些人是公民,故古
代雅典演说自由是公民演说自由,B 正确;据公民的范围可知,不是每个雅典人都可以演说,
而在雅典的外邦人“要像奴隶那样闭紧嘴巴”,故 A 错误;区分公民与外邦人的依据是看他
是否是本城邦的成年男子,C 错误;D 与材料无关。
【点睛】雅典公民是本城邦的成年男子,广大的奴隶、妇女、儿童、外邦人被排除在外。
12.文艺复兴运动后期,大批的人文主义者聚集在罗马,有的人文主义者充当了教皇的秘书、
使节或顾问,有的人文主义者还受教皇任命承担了教堂的修建和装饰工作,使罗马一度成为
文艺复兴的中心。这说明人文主义者
A. 屈服于罗马教皇 B. 具有拜金主义倾向
C. 对教会态度矛盾 D. 放弃人文主义信仰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文主义者一方面肯定人的价值,倡导人的自由,反对天主教会的束缚,但同时又
为教皇和教会服务,体现了他们对教会的矛盾态度,故选 C 项;人文主义者为教皇服务并不
能说明他们是屈服于教皇的,也不能说明他们具有拜金主义倾向,更不能说明他们放弃人文
主义信仰,排除 ABD 项。故选 C。
13.如表能够说明
A. 工业革命最先开始于动力领域的创新 B. 工业革命是科学与社会大生产的结
合
C. 工业革命开展得益于各领域独立发展 D. 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工业革命开
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波义耳和柏藩的科学发现为纽科门蒸汽机奠定基础,瓦特的发明有赖于新的温度测
量方法和科研方法的应用,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开展,故 D 正确;工业革命
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故 A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大生产,排除 B;
C 项中“各领域”表述太绝对,错误。
14.近现代某文学流派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执着于对人生理想甚至幻想的表现,力图
用文学给人类展现出一幅理想的生活景象,“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下
列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
A. 《悲惨世界》 B. 《战争与和平》 C. 《母亲》 D. 《等待戈
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雨果的《悲惨世界》和材料中提到的“执着于理想”,要“用
美丽理想代替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的浪漫主义风格一致,A 选项正确;《战争与和平》是批
判现实主义文学,《母亲》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等待戈多》是后现代主义,三者均不属于
“描绘理想生活”,“美丽幻想”的浪漫主义风格,BCD 三个选项错误。
15.在经历了 1983 年以来的经济低速增长之后,从 90 年代起,美国在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科
技产业的带动下,经济呈现出“两高两低”的特征,即高经济增长率、高生产增长率、低失
业率、低通货膨胀率。这说明
A. 美国已经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 资本主义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出现
C. 美国通过高科技加强了政府的职能 D. 冷战结束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源头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0 世纪美国出现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即知识经济,使美国
经济出现高经济增长率、高生产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故 B 正确;在资本主义
制度不变的情况下,美国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职能,
排除 C;材料信息与冷战无关,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济低速增长之后,从 90 年代起,美国在信息技术为主导的
高科技产业的带动下”,联系所学知识经济产生、特点和影响分析解答。
二、非选择题
16.据学者统计,从唐到清,大约开科 709 次,历史文献中有名有姓的状元有 600 人(另有 599
人、592 人之说),其中有籍贯可考的,为 448 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状元数量及分布表(有籍可考者)
——梅介人《中国状元及其地理分布》
注:历代状元数量:唐朝 141 人、五代 16 人、宋朝 118 人、辽朝 54 人、金朝 30 人、元
朝 32 人、明朝 89 人、清朝 114 人、大西国(明末农民起义张献忠在四川建立的政权)1 人、
太平天国 3 人。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状元数量及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答案】唐代状元主要出自河南、河北、陕西等地,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这一地区
是全国经济重心,经济繁荣,文化教育发达,陕西则是政治中心。宋代到明清时期,江苏、
浙江等地状元数量明显高于其它地区。主要是因为宋代以后,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经济
重心转移到南方,南方的文化教育也逐渐超过北方。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也通过科举制度
选拔人才。辽、金政权受中原文化影响,学习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以巩固自
身统治。
(学生须从朝代和地区分布两个方面分析特点。其它如答“宋代状元数量较多。宋代重文轻
武,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等,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分布特点:图表主要列举了从唐朝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状元数量及分布地区,根
据材料“唐朝 141 人、五代 16 人、宋朝 118 人、辽朝 54 人、金朝 30 人、元朝 32 人、明朝
89 人、清朝 114 人”可知,中国状元数量在宋朝和清朝最多。从分布地区来看,结合表格信
息可知,唐代状元主要出自河南、河北、陕西等地,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从宋朝到
明清时期,江苏、浙江等地状元数量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黄
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经济重心,这一区域经济繁荣,文化教育发达,而唐朝的政治中心在关
中地区,因此这一区域状元数量较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唐中叶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
移,南宋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方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使得南方在文化教育方面
也逐渐超过北方。根据图表中少数民族政权辽、金、元等几个朝代的状元数量,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也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学习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
制度,以巩固自身统治。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或(国),
自兹义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
国,并中国。”……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
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所以《史记》上出现的“中
国”字样,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所指的中国。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
华民国”的简称。
——摘编自《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
材料二:陈亮(1143-1194 年),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他曾多次上书宋孝宗,
反对“偏安定命”,倡言恢复、复兴国家统一大业。他反对道学,与朱熹多次进行论辩,认
为学者的首要任务是要讲求兵刑钱谷等可以富国强兵、复仇雪耻的实用学问,舍此不讲,却
天天低头拱手、徐行缓语地去谈道德性命,这般人实际上都是“风痹不知痛瘁之人”。他指
出,凡足以“开物成务,治国家平天下”的学问,都要兼蓄并包,不应只把修身养性等内省
功夫当作真学问,应博采众长,择善而从。他力倡礼乐刑政并出而用之,提出“王霸并用”
的主张。认为刑法、智力虽属霸道,却恰可弥补王道德泽有余而事功不足的缺陷,用现实主
义的各种谋略包括霸道来解决危艰时局,完成中兴大业。
——摘编自董海鹏《陈亮事功思想探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亮思想主张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材料三: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
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
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
现实意义。
【答案】(1)特点:中国称谓时间早;由王朝、地域称谓向国家称谓变化;缺乏一以贯之的
“国家名称”;国家概念模糊。
(2)时代背景:金军南扰,战乱频乃;南宋偏安江南;理学盛行。影响:适应了济世救亡的
社会现实需要;冲击了理学道德性命等脱离实际的空谈,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以天下为
己任思想,表现了知识分子“治国平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怀。
(3)新内涵:家国天下;世界意识。意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或国家
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解析】
【详解】(1)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
文”,可归纳为中国称谓时间早;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
里统治人民。《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可归纳为由王朝、地域
称谓向国家称谓变化;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所以《史记》上出现的“中国”字样,并不
等于我们今天所说所指的中国。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
称”,可归纳为缺乏一以贯之的“国家名称”以及国家概念模糊。
(2)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倡言恢复、复兴国家统一大业”“他反对道学,与
朱熹多次进行论辩,认为学者的首要任务是要讲求兵刑钱谷等可以富国强兵、复仇雪耻的实
用学问,舍此不讲,却天天低头拱手、徐行缓语地去谈道德性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南
宋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第二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
中“用现实主义的各种谋略包括霸道来解决危艰时局,完成中兴大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从经世致用、对理学空谈心性的冲击、爱国精神等方面分析陈亮的思想主张。
(3)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三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
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可归纳为家国天下和世界意识。第二小问,依据题
干所给材料三中“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
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分析归纳。
18.道光元年(1821 年)十一月,两广总督阮元就美国商船水手伤毙民妇案向道光帝上折奏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阮元奏审办伤毙民妇之夷船水手折今咪唎坚国夷人因民妇郭梁氏买果争闹,用瓦
坛掷伤落水身死,已据供认明确,照例拟绞,情罪相符……于本年十月初三日将该凶夷照例
绞决,以彰国宪,并夷人买取食物向系官给买办,今民妇郭梁氏私将蕉、橙卖给夷人,殊属
不合,业已被伤身死,应毋庸议。
臣复谕饬洋商(注:行商)伍敦元等传谕该大班,当知天朝法度尊严,该夷人既赴内地
贸易,自应安静守法,该大班及船主等务须时时戒饬船内水艄人等,毋许滋事逞凶,设已酿
成事端,该大班即应查明肇衅生事之人,立时指名交出,听候地方官查审究办,切勿袒庇诿
延自取重咎,以仰副天朝恩溥怀柔之至意。
——摘自《清代档案史料选编》(四)
(1)此案办理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哪些特点?
(2)此类案件若发生在19 世纪 50 年代,处理结果会有何不同?说明理由。
【答案】(1)有天朝上国心态;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遵循清朝律例(司
法自主)。
(2)不同:涉案外国人会由本国领事处理,清政府无权干涉;理由: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
不平等条约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解析】
【详解】(1)特点:据材料“当知天朝法度尊严”、“以仰副天朝恩溥怀柔之至意”等信息,
再结合材料中所提及的时间点——道光元年(1821 年),可知该时期的清政府坚守“闭关锁
国”政策,导致在对外交往中有以下特点:第一,有天朝上国心态,第二,严格限制对外交
往;据材料“夷人既赴内地贸易,自应安静守法”、“该大班即应查明肇衅生事之人,立时
指名交出,听候地方官查审究办,切勿袒庇诿延自取重咎”可知其地位交往的特点是司法自
主。
(2)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 1842 年所签订的《中英条约》中,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
权,据此可知,此类案件若发生在 19 世纪 50 年代,其处理结果应该是——涉案外国人会由
本国领事处理,清政府无权干涉。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
等条约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 年 12 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有关日军入侵中国南京的报道节选
12 月 18 日
12 月 17 日,日军举行南京入城仪式。《东京日日新闻》稿件的标题是《烛照青史,南京入城仪式》《战绩显
赫的各部队,肃然整列,松井大将威风堂堂阅兵》《气贯长虹的巨幅画卷》等。这些都刊登在 12 月 18 日的晚报
上。其报道中写道:
是《君之代》,是国歌《君之代》,是在敌人首都回响的《君之代》。在《君之代》的演奏中冉冉上升的日本国旗,
熠熠生辉的日本国旗,日本国旗升起仪式开始了。有哪儿的太阳旗能比这一天这一刻的太阳旗更有意义呢?
12 月 19 日
《敌人的遗弃尸体八九万(南京攻城的战果)》报道说:“上海军队发布消息:一、在南京攻城中,敌人遗
弃的尸体数量不下八九万,俘虏数千。
——据【日】前坂俊之《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整理
材料二 1937 年 12 月日军士兵有关日军入侵中国南京的战地日记节选
目
黑
福
日军第十
三师团山炮兵
第十九联队第
12 月 17 日晴南京城外上午 9 时从宿营地出发,参加具有历史意
义的盛大的司令官南京入城仪式。下午 5 时,前去执行枪杀一万三千
名敌军俘虏的任务。两天时间,山田部队枪杀了近两万人。好像所有
治 三大队的士兵 部队都把俘虏枪杀了。
12 月 18 日晴听说聚集在南京城外的部队约有十个师团。休整。下午 5
时,枪杀了约一万三千名俘虏。
远
藤
高
明
日军第十
三师团第六十
五联队第八中
队少尉军官
12 月 17 日晴早上 7 时,派出九名士兵去幕府山顶担任警戒。为
了参加南京入城仪式,我联队派部队代表第十三师团参加。上午 8 时
我和小队的十名士兵一起出发,由和平门进城。……晚上,为了处决
剩下的一万多名俘虏,派出了五名士兵。
12 月 18 日凌晨 1 时,由于对俘虏的处决不彻底,仍有活着的人,上
级命令我们出动,参与清理。……从下午 2 时到晚上 7 时 30 分,为了
清理一万多具尸体,小队出动了 25 名士兵。
——据【日】小野贤二、藤原章、本多胜一《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皇军士兵们》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日军士兵战地日记和《东京日日新闻》对中国军队伤亡的记述有何差
异?你认为哪一记述更接近于历史事实?说明理由。
【答案】差异:日军士兵战地日记记载了日军屠杀大批中国战俘的情况,而《东京日日新闻》
则称为是中国军队遗弃的尸体,战俘仅仅几千人。日军士兵战地日记的记述更接近于历史事
实。理由:从《东京日日新闻》报道的新闻标题及内容来看,其立场明显是站在日本法西斯
一方,其报道赞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所以会掩饰日军在南京
的屠杀,不会如实报道。19 日的报道是日军自己公布的数字,并非真实情况。日军士兵的战
地日记是比较个人化的记述,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其对自身屠杀中国战俘行为的记述具有一
定的真实性;虽然具体数字有不同,但不同士兵的日记都有屠杀中国大量战俘记载,彼此之
间可以相互印证大屠杀的真实性
【解析】
【详解】差异:材料一“12 月 19 日,日本的一篇新闻报道的名称——《敌人的遗弃尸体八九
万(南京攻城的战果)》”与材料二“1937 年 12 月日军士兵有关日军入侵中国南京的战地日
记节选”进行对比,可知其差异——日军士兵战地日记记载了日军屠杀大批中国战俘的情况,
而《东京日日新闻》则称为是中国军队遗弃的尸体,战俘仅仅几千人。真实性:根据所学知
识——“六周之内,(日军)屠杀……南京平民和军人超过三十万人”,可知日军士兵战地日
记的记述更接近于历史事实。理由:根据材料一中日本在《东京日日新闻》所报道的诸多标
题,如《烛照青史,南京入城仪式》《战绩显赫的各部队,肃然整列,松井大将威风堂堂阅兵》
《气贯长虹的巨幅画卷》等,以及其所报道的相关内容——“是《君之代》,是国歌《君之
代》,……”可知其立场很明显是站在日本法西斯一方,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所以会掩饰日
军在南京的屠杀,不会如实报道;而日本士兵的日记是比较个人化的记述,作为战争的亲历
者,其对自身屠杀中国战俘行为的记述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虽然二者所叙述的具体数字有不
同,但不同士兵的日记都有屠杀中国大量战俘记载,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印证大屠杀的真实性。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宗教改革对欧洲近代早期的历史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斯.韦伯认为宗教改革
后的新教信仰,尤其是加尔文派新教,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
进而认为新教“制造了近代民主”、“导致近代资本主义”、“是近代科学之父”。但此后
几十年中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强调宗教改革有其深厚的中世纪根源,一开始并未
与中世纪基督教断裂,它“主要是一场宗教运动.理论具有超现实与超自然的特点”,“关注
的是从地狱中拯救灵魂,对他们来说,来世的事务更重要”,他们由此认为宗教改革不是近
代之始,不是西方通向“现代性”的必然基石。
——摘编自刘城《马克斯·韦伯与二十世纪宗教改革史学》
评材料中关于宗教改革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仅从正面角度评价,观点: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导致了西方资本主义经
济、民主和科技的产生。(或:我赞同马克斯·韦伯的观点)
论证:宗教改革伴随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而兴起,其“因信称
义”“信仰得救”的人文主义宗教观(内容层面)冲击了天主教会和教皇思想权威,促进了
人们的思想解放,为科技、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思想解放、科技发展层面);其“先
定论”思想论证了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适应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
需要(经济层面),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政治层面)。总之,宗
教改革本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社会政治运动,它在各个层面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总结)
示例二:仅从反面角度评价,观点:宗教改革只是中世纪基督教的自我革新(或:或赞同后
一种观点)。
论证: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派通过“信仰得救”“先定论”等主张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权威
和神权统治,重新确立上帝和《圣经》的的最高权威,这在本质上是对中世纪以来基督教根
本教义延续(调动知识层面);宗教改革的着眼点主要局限于宗教领域,其理论更加关注灵魂
救赎等超现实、超自然的问题,在当时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民主和科技发展的贡献并不明
显,其对近代西方社会的进步的推动作用是其在后世产生的客观效果(材料信息层面);且西
方通向“现代性”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代议制民主确立、文艺复兴、近代科技进步等多种
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并不是宗教改革一场运动的结果。(总结)
示例三:从正反不同角度辩证评价,观点:宗教改革是在当时主要是基督教的自我革新,但
客观上也为后世西方的社会进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或:马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片面的;
后一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片面的)
论证:综合)示例一和)示例二中两个不同角度的多方史实进行论述。总结部分。
【解析】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马克斯.韦伯认为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信仰,
尤其是加尔文派新教,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可见马克
斯.韦伯认为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推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若同意此观点,要从新教伦理
导致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民主和科技的产生的角度分析说明。若不同意马克斯.韦伯的观点,
要从宗教改革只是中世纪基督教的自我革新的角度论证。或者既指出马克斯·韦伯观点的合
理性,也指出观点的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