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7.50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吉林省榆树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卷面总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王国维先生指出:“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据此可知( )
A.宗法制产生于西周时期 B.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C.宗法制存在于统治阶层 D.商朝时候国家权力传子不传兄
2.公元前634年,宋国“叛楚即晋”,楚国遂大举攻伐,晋文公起兵援宋,双方对峙于城濮。晋文公退避三舍,“卑而骄之,怒而挠之,”最终大败楚军。这一记载实质上表明当时 ( )
A.周王室的地位已趋于衰落 B.诸侯国间的战争愈演愈烈
C.晋国已成为诸侯国的霸主 D.政治统一已成为大势所趋
3.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秦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而分封制在西汉和明初却一再出现。对这一历史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当时具备其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 B.分封制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C.分封制受到封建君主的极力推崇 D.制度对历史影响的惯性
4.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 )
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③元朝实施行省制 ④明朝设立内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5.“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贴、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由此可见,明朝内阁( )
A.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B.是具有决策权的内伺机构
C.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D.与皇帝权利相互制衡
6.“廷寄”就是皇帝写给人臣们的密信。某“廷寄”系用牛皮纸封制,信封两侧有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材料表明军机处( )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掌握了军政要务的决策权
C.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制皇权 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
7.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本朝进士……真宗时,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这表明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因为( )
A.科举制有利于提高社会文化水平 B. 察举制下的官员无真才实学
C.科举制能扩大封建社会统治基础 D.察举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8.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9.据以下表格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
州/州
府、直
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提高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10.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11.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下列反映的选官制度属于这一“回潮”时期的是( )
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策良将怯如鸡”
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12.下图为汉代推行的一项政策“推恩令”示意图,此图比较形象地说明了汉代初年的政治变化。关于此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七国之乱的教训是促使推恩令出台的根源
B.推恩令以一种中央与地方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了王国问题
C.推恩令下的政治改革与“独尊儒术”的思想改革目的具有背离性
D.推恩令体现出了汉武帝及其统治集团的政治智慧
13.马克斯•韦伯等指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三公九卿制 B. 三省六部制 C. 内阁制 D. 军机处
14.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这句话强调了“三省体制”( )
A. 大大加强了宰相的执行权力 B. 促进了集体决策模式的形成
C. 并没有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 D.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15.古希腊雅典城邦的十将军之一修昔底德曾如此评论雅典公民:“你们是悦耳言辞的俘虏,就像是坐在演说家脚下的听众,而不像一个讨论国事的议会。”这表明当时雅典( )
A.民主政治由演说家主宰 B.公民大会不具有议会性质
C.政治野心家放纵不受控制 D.民主政治带有非理性一面
16.古代雅典通过陶片放逐法来打击民主敌人,公元前417年的投票,雅典人最初流放的目标似乎是阿克比亚德斯和尼奇亚斯中间的一个,但在投票之前,两人突然联合起来,最后流放的却是相对次要的许佩波罗斯。这表明陶片放逐法( )
A.对威胁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 B.成为打击敌人、维护民主政治的武器
C.加剧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D.成为排除异己、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
17.梭伦发展农工商业的改革( )
①扩大了平民的就业机会 ②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
③推动了雅典对外贸易的发展 ④促进了雅典社会的封建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8.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梭伦说雅典“陷于绝境”是指( )
A. 雅典面临外族入侵的危险 B.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激烈
C. 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 D. 自然灾害的威胁
19.《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规定:“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如债权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奴隶在借贷关系中不受保护 B. 彻底废除了习惯法的陋习
C. 严格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体现了自然法的立法理念
20.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他遇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
A. 罗马法的执行缺乏强制性 B. 罗马法保留了野蛮的习惯法
C. 罗马帝国扩张导致各种矛盾的尖锐 D. 罗马法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
21.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公元前3世纪晚期赢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
A.打击了贵族政治 B.推动了社会转型 C.有利于中央集权 D.建立了官僚政治
22.《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而同时期中国臣民的财产随时都可能被剥夺和被抢劫。造成以上区别的根本原因是( )
A.古罗马的法制比中国健全
B.古罗马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C.古罗马实行共和制,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
D.古罗马是奴隶主贵族专制,中国是君主专制
23.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
A. 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B. 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 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 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24.“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美国文化以电影、时装、摇滚音乐这类商业形式牢固占领欧洲市场时,许多欧洲人不安地要求:欧洲应当有一个简明有力的自我概念。法国在反对美国文化影响方面特别积极……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为欧洲的价值和传统而战……”。欧洲特别是法国对美国文化的反应实质上反映出( )
A. 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B.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 世界政治冲突的不断加剧 D. 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在激化
25. 下图是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中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
A. “冷战”背景下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B. 北约与华约己经进人战争状态
C. 欧洲已经基本实现联合状态 D. 世界格局巳由两级转变为多级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 材料题(共3题,共50分)
26.(18分)从秦到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代虽然确立了郡县制这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但是由于他的残暴统治,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采用的是……混合体。……《后汉书刘焉传》记载:东汉末灵帝中平五年,朝廷派中央的高级官员―――九卿出任州牧,“镇安方夏”,“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东汉州郡县三级制随之形成。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比,具有一些鲜明的特色……元朝行省制度的定型,标志着地方大行政区划形成……就全国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 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表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方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 ,确实也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并说明他采用这一体制的原因。东汉地方上出现的新行政设置“州”与西汉时形成的哪一制度有关。(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就全国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并说明行省制的优点。(8分)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2分)
27.(16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军队在斯大林的默许下,越过三八线,朝鲜半岛爆发内战,美国认为朝鲜发动这场战争是受苏联的指使,于是迅速作出反应,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7月7日,在苏联代表未到场的情况下,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介入战争,并将战火烧至鸭绿江边,丹东被炸。在金日成求苏联未果的紧急情况下,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顶着重重压力组建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 签订,朝鲜战争结束。1954年,日内瓦会议也未能解决朝鲜和平统一的问题,南北双方从终点又 回到起点,朝鲜战争使东北亚各国重新组合,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战前美苏均势变成了苏、中、朝北方三角关系和美、韩、日南方三角同盟的对抗,出现了美苏冷战“大气候”下的“小气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美苏冷战结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美苏冷战结束,西欧冷战的标志“柏林墙”倒塌,德国终于实现了国家民族的统一。然而作为半岛分裂的标志“三八线”岿然未动。可见,朝鲜战争给南北朝鲜人民的伤害一时间还是难以消除的。
——摘编自王秀丽《朝鲜战争与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鲜战争规模迅速扩大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朝鲜战争的影响,(10分)
28. (16分)【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60多年来,德国政府虽然几经更迭,但在对待战争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上却始终如一:敢于直面历史,勇于承担罪责。1949年奥多尔·豪斯(时任联邦德国总统)说:“这段历史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全体德国人的耻辱”;1970年勃兰特总理出访波兰,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惊人一跪”;1985年,魏茨泽克总统将5月8日(原为“战败日”)改为“解放日”,得到80%德国人的认可……与此同时,德国也不断为赔偿立法,积极对犹太人等战争受害者进行赔偿。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对战争反思的特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德国开始“反思”的历史背景及反思产生的影响。(10分)
高二联考历史试卷答案
一. 选择题:
1-5:B A C D C ,6-10:A D B C B ,11-15:C D B D D ,16-20:D A B C D
21-25:A B A B A
二.材料题:
26.(18分)(1)混合体:郡国并行制。(2分)
原因:郡县制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4分,每点2分)
制度:刺史制度。(2分)
(2)说明:元朝除行省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或者答 “腹里”和“宣政院辖地”;答宣政院不给分,每点3分,共6分)
优点: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2分)
(3)理解:从秦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都以加强中央集权为根本目的,外在形式变化,但根本性质不变。(2分)
27.(1)美苏“冷战”的升级;美国扶植南朝鲜政权;美国纠集 “联合国军”介入;美国威胁中国国防安全,中国抗美援朝。(6分,每点2 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2)朝鲜半岛南北对峙局面固定,加剧了朝鲜半岛人民心理上的猜忌和隔阂;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新政权,并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变了东北亚的政治格局;中美关系持续恶化;延缓了台湾问题的解决;加剧了冷战气氛;苏联加强了对东欧诸国的控制;日本利用朝鲜战争的时机,迅速崛起等。(10分,答出5点即可)
28.(1)反思具有延续性;从政府到民众都在反思;反思与物质赔偿相结合;深刻,敢于直面历史。(6分)
(2)历史背景:两极格局下,西欧地位的下降;德国与世界人民饱受战争伤害,希望和平;战后德国重建的现实。(4分)
影响:重塑德国敢于担当的形象,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正确对待历史的榜样;促进了德法和解以及西欧的一体化进程;顺应民意,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