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7.50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
高一历史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图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该文化遗存是
A. 河姆渡文化 B. 红山文化 C. 良渚文化 D. 陶寺文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良渚文化代表遗址为杭州良渚遗址,距今5000年。良渚文化分布的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故C正确;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与题干“出土了精美的玉器”不符,故排除A;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带,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不符合“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故排除B;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不符合“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故排除D。
2.“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然后禹践天子位”。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的意思是舜的儿子商均也不好,于是把王位传给了禹,禹管理了天下,由此可以看出民主推荐首领的办法就是禅让制,故选A;BD强调血缘关系,排除;C主要出现在西周时期,排除。
3.
“他把‘仁’看作道德的最高准则,他希望统治者通过道德感化改善政治,他还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这里的“他”是
A. 老子 B. 孔子 C. 孟子 D. 墨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把“仁”看作道德的最高准则,希望恢复周的礼乐制度的是孔子,故选B;老子提出朴素的辩证法,A错误;孟子提出“仁政”、“君舟民水”思想,C错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D错误。
4.商鞅在变法中奖励军功,按军功重新规定给予名位的标准。该措施
A. 承认了土地私有 B. 限制了贵族特权
C. 消除了等级制度 D. 强化了基层管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按军功爵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限制了贵族特权,故选B;AD与材料无关,排除;C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5.秦代以前,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都可以称“玺”。秦代时,只有皇帝的印章才可以称“玺”。这说明当时
A 诸侯权力上升 B. 文字得到统一 C. 疆域范围扩大 D. 皇帝地位独尊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只有皇帝的印章才可以称‘玺’”可知,皇帝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故选D。材料并未提及诸侯状况,且A项权力上升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提及秦始皇在文化上的措施,仅提及了“玺”的使用状况,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并未提及秦朝的疆域状况,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秦朝创建的皇帝制,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只有皇帝的印章才可以称‘玺’”。
6.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把获利最大的资源垄断型制造业全部国营化”的经济政策是
A. 重农抑商 B. 休养生息 C. 盐铁官营 D. 均输平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任命桑弘羊等人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把获利最大的铸钱、煮盐、冶铁和酿酒等资源垄断型制造业全部国营化。所以,C为正确答案;A不够具体,不能体现出“把获利最大的资源垄断型制造业全部国营化”,排除;B是汉初实行的,而不是汉武帝时实行的,排除;D是对商业的政策,而不是制造业,排除。
7.东晋时期,整个社会形成崇尚门第的风气,以出身高门为荣,以出身低贱为耻。与这一风气形成密切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A. 军功爵制度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推行的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其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是门第,这与材料的描述相符,故选C。A项为秦朝的选官制度,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军功,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为汉朝的选官制度,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品德和才能,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是在隋唐之后才形成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整个社会形成崇尚门第的风气”,对于选官制度的演变建议学生运用列表法进行归纳总结。
8.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军政机构管理西域。该机构是
A. 西域都护府 B. 安西都护府 C. 北庭都护府 D. 北庭都元帅府
【答案】A
【解析】
【详解】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治理西域全境,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西汉开始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故选A;BC是唐朝管理西域的机构,排除;D是元朝地方军事建置,排除。
9.4世纪下半期到5世纪上半期,中国境内先后出现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北方。这两个少数民族分别是
A. 氐与鲜卑 B. 羌与匈奴 C. 羯与犬戎 D. 賨与契丹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370年,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5
世纪末,北魏文人雅士和皇室贵族的服饰由夹领小袖紧身服饰转变为汉人宽袍大袖服装。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哪一政治家的改革
A. 曹操 B. 孙权 C. 孝文帝 D. 隋文帝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北魏文人雅士和皇室贵族的服饰由夹领小袖紧身服饰转变为汉人宽袍大袖服装”可知,涉及的是北魏服饰逐渐汉化,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孝文帝汉化政策,故C项正确;AB两项三国时期的人物,不符合材料时间和现象,排除;D项是隋朝的人物,不符合材料时间和现象,排除。
11.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
A. 《黄帝内经》 B. 《神农本草经》 C. 《千金方》 D. 《唐本草》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故选D;A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排除;B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排除;C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排除。
12.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生产技术明显提高。这主要是因为
A. 社会相对稳定 B.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C. 政府高度重视 D. 自然条件优越
【答案】B
【解析】
【详解】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江南农业迅速发展,故B正确;AC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3.唐朝两税法以户税与地税为核心,将租庸调、杂徭以及其他一切赋敛都纳入两税。其实施
A. 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 消除了土地买卖和兼并
C.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促进了均田制的稳步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税法以户税与地税为核心,将租庸调、杂徭以及其他一切赋敛都纳入两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两税法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A
正确;两税法的实行,并不能消除士地买卖和土地兼并,因为其存在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B;两税法的实行,改变了传统税收以人丁税为主的政策标准,开始以财产和土地作为主要征收标准,从而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唐朝中后期随着均田制的瓦解,传统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唐政府改用两税法,排除D。
14.以下属于东晋时期西行取经中国高僧是
A. 法显 B. 玄奘 C. 鉴真 D. 空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显是东晋时期西行取经的中国高僧,故A正确;BC是唐朝人,D是日本人,均排除。
15.唐代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三省长官协助皇帝作出决策。这一制度
A. 降低了行政效率 B. 削弱了皇帝权力
C. 减少了决策失误 D. 破坏了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三省长官协助皇帝做出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政事堂宰相集体议事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C;政事堂议事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加强了皇权,B错误;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D。
16. 宋太祖在各州所设立的通判的主要职责是( )
A. 征收地方赋税 B. 处理地方案件 C. 征发国家徭役 D. 监督地方官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因此选D.
考点:北宋中央集权加强
点评: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17. 按政权建立年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 契丹、金、北宋、元 B. 北宋、契丹、金、元
C. 北宋、金、契丹、元 D. 契丹、北宋、金、元
【答案】D
【解析】
907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政权,916年建国号契丹;北宋是960年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1115年,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1271年忽必烈将蒙古政权改国号为元,故选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辽(契丹)宋夏金元的建立时间。
18.《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 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B. 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
C. 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
D. 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两段材料说明国家赋税主要来自南方,以苏州和湖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经济地位上升,故D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判断东南地区的农民赋税负担是否沉重,且赋税比重要看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生产总量的比例,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故B不符合题意;我国种植原产美洲的农作物是在明清时期,时间上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19.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在科技方面的卓越贡献主要体现在
A 天文和历法领域 B. 数学和水利领域
C. 天文和数学领域 D. 历法和数学领域
【答案】A
【解析】
郭守敬是中国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1276年郭守敬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1981年,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据此,可以选出本题的答案为A项。
20.词在宋代文坛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宋词的繁荣
A. 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 B. 导致诗歌走向衰落
C. 是时人素质提高的反映 D. 得益于社会政治的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于是,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故选A;B说法错误,CD与宋词的繁荣关系不大,均排除。
21.下图是某同学所作清朝历史大事年表。本年表反映出
A. 君主专制强化 B. 边疆地区巩固 C. 抗击外来侵略 D. 盛世帝国危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1653年顺治册封“达赖喇嘛”和1727年雍正设立驻藏大臣是清朝对西藏的管辖,1690年康熙帝亲征击溃噶尔丹叛军和1762乾隆设立伊犁将军是清朝对边疆的管辖,因此,这份年表反映的应是清朝边疆地区巩固,故选B;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是军机处的设置、大兴文字狱,而没有题干中的大事,故A错误;题干材料中的这位同学整理的大事是清朝与西藏、新疆的管辖,而不是和外国的关系,C错误;材料中的这位同学整理的大事是清朝边疆地区巩固的措施,而不是盛世帝国危机,D错误。
22.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原因是“主荒臣专,威服下移”。为此,他采取措施是
A. 设三省,实现相权三分 B. 废丞相,权归六部分掌
C. 分相权,中书门下同相 D. 设内阁,亲理国家大事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废丞相,权归六部分掌,故选B。A项为隋唐时期推行的三省六部制,不是朱元璋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排除;C项是宋代削弱相权的措施,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为明成祖朱棣的加强皇权的措施,排除。
23.明清时期描写英雄传奇的小说汗牛充栋。其中,为此类作品创作树立楷模的是
A. 《西游记》
B. 《儒林外史》
C. 《水浒传》
D. 《红楼梦》
【答案】C
【解析】
【详解】《水浒传》开英雄传奇的小说的先河,故选C。《西游记》是神魔小说的典范,故排除A。《儒林外史》是长篇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故排除B。《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巨作,故排除D。
【点睛】明清小说
书名
作者
时间
价值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中国最早的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明朝
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红楼梦》
曹雪芹
清朝
中国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世界有重要地位。鞭挞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儒林外史》
吴敬梓
清朝
讽刺小说
《聊斋志异》
蒲松龄
清朝
文言短篇小说集
24.中国古代某学者在晚年将其学说体系归纳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该学者是
A. 程颐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阳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王阳明的心学。依据所学可知,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容易被侵蚀,故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恢复人的良性。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25.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附有与意大利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另外他还与另一位传教士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这主要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我国在科学技术上
A. 对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的吸收 B. 在前人基础上注重创新
C. 重视对传统先进技术的总结 D. 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附有与意大利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6卷,另外他还与另一位传教士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原本》并定名为《几何原本》,对我国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徐光启编撰著作的过程中与外国传教士进行了合作,吸收了西方近代科学知识,A选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前人,B错误;没有提及对传统先进技术,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影响,D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4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左传》
材料二 县大约于春秋中叶在楚国产生,当时楚灭掉其北部若干小国,将其改置为县,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虽用贵族担任,但却非世袭之职,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
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嫌过分。以后中华帝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封建体制的反动——逆潮流而动,但都没有好下场。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及其实施的目的。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在用人方式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的具体措施,并举一例说明秦以后“封建体制的反动”都“没有好下场”。
【答案】(1)制度: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从世袭到国君任免。
(3)措施: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郡县制。
举例: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或“导致了七国叛乱”)。
(说明:学生若能答出其他事例,只要与史实相符,说明恰当,亦可得分)
【解析】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姫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是分封制;目的:需要从维护统治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措施:根据材料“县尹、县公虽用贵族担任,但却非世袭之职,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可知体现的是任免制取代世袭制。
(3)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县制。例子:需要结合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进行分析,突出分封诸侯威胁中央集权的特征。如汉朝导致七国之乱。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朱子语类》
(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是基于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2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表现。
材料三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宋代理学家为重振儒学是如何“推陈出新”的?
【答案】(1)现象: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
措施:设诸路转运司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2)表现: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以及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危机:儒家学说日益僵化;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如何“推陈出新”: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理(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
【解析】
【详解】(1)教训:根据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军事上,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并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财政上,地方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赋税,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据材料二“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结合苏溪所学可知,北宋时期中国科技发展主要表现在三大发明的使用和推广上,即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以及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危机:根据材料三内容通过所学知识从儒学的困境概括回答。即从儒家学说日益僵化;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分析回答。推陈出新: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已从理学的基本特征角度回答。即从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理(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分析回答。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以及北方边疆地区。……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材料二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2)材料二中的“本”、“末”各指什么?概括材料反映的经济政策。
材料三 1757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反映的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答案】(1)表现:长途贸易发展(远距离的商货贸易发展);白银成为合法货币(或白银广泛使用)。
(2)本:农业。末:工商业。政策:重农抑商。
(3)后果:限制海外贸易发展;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解析】
【详解】(1)表现:依据材料一“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以及北方边疆地区”、“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等信息从长途贸易发展;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等概括。
(2)含义:结合所学可知,本是指农业,末是指工商业。政策:依据材料二可以看出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
(3)据材料三可以看出反映的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结合其消极影响从限制海外贸易发展;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