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6.50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北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一年级质量检测
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I卷
本卷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按序号填写在下面的答题格内)
1.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目前,对这一记述最早的实物见证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见下图)
A. 司母戊鼎 B. 四羊方尊 C. 何尊 D. 毛公鼎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何尊是西周早期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C符合题意;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是商代青铜器的精品,A、B不符题意;毛公鼎是西周晚期毛公所作而得名,D不符题意。
【点睛】何尊是西周早期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
2.“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被周边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是在
A. 西周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五代十国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
据所学可知,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被周边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成为礼仪之邦,B正确;A、C、D错误。
3.下面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的图片。这些货币的出现,不能推断和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 农业的发展 B. 冶铸业的发展
C. 商业的发展 D. 各国间商业交流频繁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争霸导致诸侯林立,多个政权并存,因此各国有各自的货币,这不利于各国间商业交流,故D符合题意;据各国货币形状可知,多数是农业生产工具形状,这表明当时农业的发展,A不符题意;据各国货币的图片可知,货币多数是金属制作,这说明了当时冶铸业的发展,B不符题意;货币本身就是商业发展的表现,这说明了当时商业的发展,C不符题意。
4.战国时期,变法成为历史潮流。其中,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是
A. 李悝变法 B. 吴起变法 C. 商鞅变法 D. 秦穆公变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商鞅历史上两次变法,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使秦国国力增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使秦确立了封建制度,所以是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最为彻底的改革,C正确;李悝在魏国变法,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的序幕,为吴起变法、商鞅变法提供了借鉴,A与题意不符;吴起在楚国变法,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而失败,B错误;秦穆公变法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D错误。
5.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
A. “仁” B. 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制度应随着时代变化有所改良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和谐人际关系,缓和矛盾以巩固统治,A正确;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是孔子思想的保守部分,与材料“……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不符,B错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仁”的体现,C不符题意;制度应随着时代变化有所改良是孔子的主张,但与题意不符,D错误。
6.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其办学思想是
A. 学在官府 B. 有教无类 C. 因材施教 D. 循序渐进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可知,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B正确;A错误;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主张因材施教,C与题意不符;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D与材料无关。
7.战国时期,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其代表人物是
A. 孟子 B. 荀子 C. 墨子 D. 邹衍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邹衍是阴阳学派代表人物,创建五德始终说为秦始皇代周提供理论基础,D与题意相符;孟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A、B与题意不符;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C与题意不符。
【点睛】邹衍:是阴阳学派代表人物,创建五德始终说为秦始皇代周提供理论基础。
8.“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
A. 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B.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C. 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D.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被称为千古一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A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秦始皇在政治方面的功绩,“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是秦统一的影响,B不是材料主旨;“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是秦始皇统一后在经济上的措施,C不符题意;“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是秦统一的影响,D不是材料主旨。
9.“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
A. 秦亡教训 B. 汉承秦制 C. 文景之治 D. 大定之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可知,汉初推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思想,统治者勤俭爱民,建汉五六十年国家经济发展,民风纯正,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C符合题意;材料描述的是汉朝初期的治国思想,A与题意不符;汉承秦制是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而材料强调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是汉初的新思想,B不符题意;大定之治是金国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时期出现的短暂稳定繁荣局面,D与题意不符。
【点睛】大定之治:是金国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时期出现的短暂稳定繁荣局面
10.“《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为此,董仲舒主张
A. 建立刺史制度 B. 颁布“推恩令”
C. 实行中外朝制度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D
【解析】
【详解】
据材料“……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并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主张统一思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正确;“刺史制度”是汉朝的地方监察制度,A与题意不符;颁布“推恩令”是针对王国问题,B与题意不符;“中外朝制度”是为解决君权和相权矛盾而实行的,C与题意不符。
11.《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孝文帝此项改革
A. 强迫官员放弃本民族习俗 B. 实现了北魏的富国强兵
C. 有利于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D. 大大加剧了民族间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诏令朝臣说汉话,尤其是年龄三十以下的大臣必须改说汉语,否则降爵黜官,这有利于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C正确;A不是材料主旨;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B夸大其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汉化---封建化过程,D理解片面。
12.曲辕犁(如下图)是当时最先进耕具。耕犁基本定型于
A. 春秋时期 B. 汉朝 C. 战国时期 D. 唐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朝时期江南水田,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题意。
13.“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评述的是
A. 两税法 B. 租调制 C. 均田制 D. 租庸调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唐朝的两税法的收税标准以税和户税为主,这就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正确;租调制是北魏时期的赋税制度,丁男要承担一定的徭役,B不符题意;均田制是与租调制对应的土地制度,C不符题意;租庸调制是在租调制基础上增加了“庸”,即应服徭役的可以纳一定数量的绢或布来代替,故D不符题意。
14.下面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图示表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举措的突出特点是
A. 极力提高皇权 B. 竭力削弱相权
C. 削夺将帅权力 D. 分权以削弱地方权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图片信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可知,北宋地方通过分化事权来加强中央集权,D符合题意;“极力提高皇权”、“竭力削弱相权”都是中央机构的调整,A、B与题意不符;据图片信息没有涉及“削夺将帅权力”,C错误。
15.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为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元朝设立的军政机构有
A. 北庭都护府 B. 宣政院
C. 西域都护府 D. 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北庭都元帅府是元朝为加强对西域管辖而设立的军政机构之一,宣慰司地方区划的军政最高长官,设于全国各地,D符合题意;北庭都护府是唐朝时期设立,A不符题意;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事物的机构,B不符题意;西域都护府是设立于西汉时期负责保护过往商旅的机构,C不符题意。
16.宋朝儒学复兴,其中程朱理学一派影响最大。理学认为人生的目标应当是
A. 为生民立命 B. 存天理,灭人欲
C. 为天地立心 D. 秩然而各得其所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天理与人性是理学的核心,故理学认为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B正确;“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是北宋张载的主张,A、C不符题意;“秩然而各得其所”是对朱熹对儒学贡献的一个客观评价,而不是理学认为的人生目标,D错误。
17.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租住权是在
A. 台湾 B. 广州 C. 濠镜澳 D. 乌斯藏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租住权是在“濠镜澳”,即今天的澳门,C正确;A、B、D均与题意不符。
18.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今南沙群岛在清朝称为
A. 万里长沙 B. 千里石塘 C. 小琉球 D. 万里石塘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今南沙群岛在清朝称为“千里石塘”,B正确;万里长沙是元朝时期对南海诸岛的统称,A错误;小琉球是位于台湾西南的一个珊瑚礁岛屿,C不符题意;西沙群岛、东沙群岛、南沙群岛在元朝时统称为“万里石塘”,D错误。
19.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
A. 开设工场 B. 男耕女织 C. 设急递铺 D. 设立行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后期在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手工工场新的经营方式,A正确;“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特征,与手工业没有直接的联系,B不符题意;“急递铺”是中国古代的邮驿组织之一,C不符题意;“行会”是旧时城市商品经济中的工商业组织,与材料不符,D错误。
20.欧洲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而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中国近代史开端于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鸦片战争
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史开端于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正确;《南京条约》的签订是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A错误;《北京条约》的签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C与题意不符;D与题意不符。
【点睛】中国近代史开端于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福建布政使徐继畬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之一。他留心搜集外国事务和西人著述,撰成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A. 《四洲志》 B. 《海国图志》
C. 《瀛寰志略》 D. 《康輶纪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徐继畬留心搜集外国事务和西人著述,撰成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是《瀛寰志略》,C正确;《四洲志》是林则徐在广州查禁鸦片时搜集编写,A错误;《海国图志》是魏源著作,B错误;《康輶纪行》是姚莹的著作,D错误。
22. 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文中“ ”处应为
A. 义和团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台湾义勇军 D.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A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的斗争矛头是清政府,B不符题意;台湾义勇军是反日,C不符题意;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抗英,D不符题意。
【点睛】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23.“九七国耻”是指签订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辛丑条约》 D. “中日民四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九七国耻”是指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同英美日等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C符合题意;《南京条约》是1842年8月29日签订的,与题意不符,A错误;《天津条约》是1858年6月13日签订,与题意不符,B错误;“中日民四条约”是《二十一条》的修订版,签署于1915年5月9日,C不符题意。
2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规定
A. 实行总统制 B.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C. 废除不平等条约 D. 推翻封建帝制,实行共和政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目的是限制袁世凯专权,维护民主共和,因此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A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D是其颁布的意义,D不符题意。
25.
1917年,中国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英招华工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法国军队总司令福煦也曾在给法国总理的信中写道:“(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这说明中国参加一战的显著特点是
A. “以工代战”
B. 文明出征
C. 不参与战务
D. 民间自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一战期间中国派出了大量劳工去做战争中的后勤保障,支援一战,故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文明出征,B排除。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等也是参与战务的,C选项排除。中国参战是政府行为,而非民间自发,D选项排除。
26.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年均注册工厂(家)出现如下图所示变化,其原因包括
①清政府的推动 ②辛亥革命的推动
③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④欧洲列强忙于欧战,无暇东顾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据所学可知,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政府统治结束,①不符题意;据所学可知,1912---1919年是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其发展的原因是辛亥革命的推动;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欧洲列强忙于欧战,无暇东顾;②、③、④正确;故选D;A、B、C错误。
【点睛】1912---1919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
27.《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中的“这场运动”指的是
A. 洋务运动 B. 五四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一二·九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可知,这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是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B正确;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运动,与材料无关,A错误;新文化运动是在思想文化领域维护民主共和的运动,其斗争矛头指向了孔教,C不符题意;一二·九运动是北平学生的反日爱国运动,与材料不符,D错误。
28.李大钊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他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A. 《敬告青年》 B. 《文学改良刍议》
C. 《文学革命论》 D.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敬告青年》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文章,排除A;《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是胡适的文章,排除BC;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其中《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D正确。
29.下面《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序号①和⑤的地名分别是
A. 遵义;瑞金 B. 瑞金;会宁
C. 遵义;安顺场 D. 瑞金;吴起镇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可知,①是红军长征起点江西瑞金;⑤是1935年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的地点陕北吴起镇,D正确;②是遵义,A错误;④是会宁,三大主力会师地点,B错误;③是安顺场,C错误。
30.下图中“历史在这里拐弯”是指从此
A. 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 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C. 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D. 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图片信息“西安事变始末纪实”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转向外战,由对峙转向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C正确;中国局部抗战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A错误;国共第二次合作是1937年9月,B不符题意;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D不符题意。
31.
“鲁南会战幸我最高领袖德威,将士用命,将日本帝国主义者素以常胜自豪之皇军摧毁于我装备劣势之部队,于世必信抗战必胜,建国必成也。愿与我国人共勉之。”李宗仁可能将以上题词写在下列哪张照片上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鲁南会战幸我最高领袖德威,……”及李宗仁等信息可知,这是李宗仁对其指挥的台儿庄战役题词,A正确;B、C都是八路军为主力的战役,B、C不符题意;D图片应该是中国远征军,D不符题意。
【点睛】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32.1943年,中国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接着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订立新约。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苏德战争爆发 B.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 太平洋战争爆发 D.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
据材料“1943年,中国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接着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订立新约”可知,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外交上的巨大胜利,这是因为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了大量日军,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D正确;苏德战争爆发是1941年6月,与题意无关,A错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于1942年1月,B不符题意;太平洋战争爆发于1941年12月,与题意无关,C错误。
33.1949年4月,毛泽东主席得知某战役胜利的消息时,欣然写下著名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该战役是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欣然写下著名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可知,此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据所学可知,此战役是渡江战役,D正确;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三大战役发生于1948年8月---1949年1月,与题意不符,A、B、C错误。
34.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其中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海选”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正确;据所学可知,“海选”制度就是村官直选,B与材料无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C与题意无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是新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D与题意无关。
【点睛】“海选”制度就是村官直选
35.在一场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军事较量中,新中国领导人更坚定了加快国家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决心。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新中国
A. 进行了土地改革 B. 进行了三大改造
C. 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D. 召开了中共八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
据材料“在一场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军事较量中,新中国领导人更坚定了加快国家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决心”并结合所学可知,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新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C正确;1950---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为工业化准备了条件,A错误;进行三大改造是为配合工业化而进行的,B错误;1956年召开了中共八大,目标是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D与材料不符。
36.下图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几个阶段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应该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导致国民经济遭到巨大破坏,此时的经济增长率应该处于下滑状态。由于政策性失误,导致出现1959——1961年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出现,因此1961年的经济增长率处于负增长的状态。1961年,八字方针的提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因此这时期国民经济增长率处于回升的状态,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选项错误。
37.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这说明中国
A. 开始结束屈辱外交 B. 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注重睦邻友好关系 D. 已经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并结合所学可知,七十年代的三大外交成就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D正确;开始结束屈辱外交是新中国成立,A错误;七十年代的三大外交成就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而不是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与题意不符;注重睦邻友好关系与材料“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不符,C错误。
【点睛】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这是七十年代的三大外交成就,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38.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 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A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改革的开端,B错误;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是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C片面;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表现,D与材料无关。
39.在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重要共识的基础上,1993年4月,备受瞩目的“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这一“重要共识”是
A. 认同《告台湾同胞书》 B. 认同“一国两制”
C. 实现直接“三通” D.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在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重要共识基础上”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重要共识”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正确;《告台湾同胞书》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主张和平统一台湾,A与题意不符;B说法错误;实现直接“三通”是2008年,与题意不符,C错误。
40.中共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将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根据这一安排,到2035年我国将
A. 总体达到小康社会
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
据所学可知,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正确;2020年,我国总体开始达到小康社会,A错误;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B错误;据所学可知,到21世纪中叶,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D不符题意。
II卷本卷共2题,共2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富裕商人率先使
用印制的纸币,极大地便利了商品的交换。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借债人则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半利。
——摘编自《新全球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 黄仁宇先生曾经说:“中国历史中主要的朝代,每个不同,而尤以赵宋为显著。”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的“显著”的新变化。
【答案】(1)品质:诚信、轻利重义。表现:①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②钱币铸造量大,并开始出现纸币;③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成为国库重要财源;④城市兴盛。
(2)新变化包括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等。
【解析】
【详解】(1)品质:据材料“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半利”可知,宋代商人具有诚信、轻利重义的优秀品质。表现:结合所学可从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钱币铸造量大,并开始出现纸币、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成为国库重要财源、城市兴盛等方面回答。
(2)结合所学可从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角度回答。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抗战胜利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国民党政权就覆亡了。学术界对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的原因进行了长期探讨。一种观点强调,国民党的腐败是其迅速垮台的根本原因,表现在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在政治上陷于孤立;发动内战,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战后接收时大小官员聚敛钱财,人们失望等。有的专家强调,国民党在军事上指挥无能,上下脱节,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以邻为壑,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各个军事集团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这成为国民党垮台的主要原因。还有的观点强调,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崩溃是国民党在大陆败亡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现代卷》
(1)试分析史学界对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现象持有各种历史解释的原因。
(2)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
【答案】(1)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研究者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对同一历史事件(现象)作出的解释可能不尽相同。材料中的三种观点代表了政治、军事和经济三个不同的研究角度。学者们分别从这三个角度观察,因而得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和结论。
(2)答案示例:认为国民党的经济政策是其迅速崩溃的主要原因。理由:错误的金融政策,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官僚资本巧取豪夺,民不聊生;迟迟不进行土地改革,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导致农民抛弃国民党,支持共产党;发动内战,加剧了财政危机等。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研究者的立场、角度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现象)作出的解释可能不尽相同。据材料“一种观点强调,国民党的腐败是其迅速垮台的根本原因,表现在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在政治上陷于孤立;发动内战,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战后接收时大小官员聚敛钱财,人们失望等”可知,这是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其迅速崩溃的原因;据材料“有的专家强调,国民党在军事上指挥无能,上下脱节,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以邻为壑,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各个军事集团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这成为国民党垮台的主要原因”可知,材料中的观点是从军事同的研究角度分析其迅速崩溃的原因;据材料“还有的观点强调,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崩溃是国民党在大陆败亡的重要原因。” 可知,材料中的观点是从经济的研究角度分析其迅速崩溃的原因。据材料分析可知,学者们分别从政治、军事、经济这三个角度观察,因而得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和结论。
(2)答案示例:认为国民党的经济政策是其迅速崩溃的主要原因。理由:结合所学可从错误的金融政策,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官僚资本巧取豪夺,民不聊生;迟迟不进行土地改革,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导致农民抛弃国民党,支持共产党;发动内战,加剧了财政危机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