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5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主讲人: 时间;
【教学目标】
关于新文化运动: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
2.联系本单元的维新思想、共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的纽带作用,适当联系必修Ⅰ的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及中共成立,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3.用批判的眼光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主要史实。
2.联系19世纪中期以来思想文化领域的变迁史,结合必修Ⅰ第三专题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有关政治史,认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评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评价
【教学方法】讲述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图片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以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学生熟悉的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作品和人物为例,引出其背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运动。(或者以上一课内容,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相继失败得出一个教训:新制度无法建立在旧思想基础上,要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光靠技术和政治制度革命是不行的,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必须对旧思想旧文化展开猛烈批判。)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历史背景:
①思想文化: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②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③政治: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梦想复辟帝制。
④直接原因: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概况:
(1)揭开序幕: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倡导民主科学。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3)主要阵地:《新青年》(第二期起改为此名)
主要活动基地:北大
思考:北大成为主要活动基地的原因?
①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百家争鸣”方针,推动新思想在北大传播。
②聘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来北大任教,促进思想活跃
③《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大,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为主要撰稿人,宣传新文化。
(4)口号:“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二、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
1、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
(1)提倡民主(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反对专制;
(2)提倡科学(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反对愚昧、迷信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儒家传统道德思想) (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文学革命的开始:
A.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形式——主张用白话文;
B.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倡导内容革命——主张推到陈腐的旧文学,建设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②典范:鲁迅《狂人日记》(最早)、《孔乙己》把反封建内容和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后期新发展——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首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实质:前期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2、进步性:①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②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民主和科学的洗礼
③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有利条件;
④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3、局限性: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片面性。
四、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新文化运动后期)
1、首倡(开始传播):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2、发展(进一步传播、广泛传播):
(1)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A.表现:
①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其中有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的介绍马克思主义。
②随后各地还出现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如北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
B.影响: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思考: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前后有何不同?
(从指导思想、内容、性质三方面进行对比)
(2)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新文化运动内部马克思主义者和改良主义者发生分歧)
A原因: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发生分化。
B过程:1919年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从根本上改革社会制度。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回击挑战,指出必须根本解决。
C实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较量(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问题)
D影响: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
(3)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宣传
——意义:这些宣传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①办补习学校等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②出版面向工人的《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
3、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时期,毛泽东回到湖南后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实践——建立中国共产党
(1)酝酿:1920年8月以后,各地共产党组织先后成立。1920年8月,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同年,在北京成立共产党组织,李大钊为书记;
(2)建党:中共“一大”:1921.7.23 组织上建党——宣告中共诞生。
中共“二大”:1922.7 思想建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结合必修一回顾中共成立的背景。
课堂活动:课后学习延伸的小讨论
【课堂小结】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批判继承,去粗取精
可 补充单元小结:一个主题、一个方向、三个阶段
【课后检测】步步高学习指导相应作业
【板书设计】
一、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 背景
2. 概况
二、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三、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 开始传播
2. 进一步传播
3. 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
4. 实践
【课后反思】
本课学生在初中学过,有一定基础,重在分析背景、内容和影响。特别注意贯穿于本单元进行学习,理清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各班学情参差不齐,视情况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