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50 KB
  • 2021-08-27 发布

【历史】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净月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净月校区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 ‎ A. 黄帝 B. 禹 C. 启 D. 汤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基本记忆能力。从夏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开始,王位继承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由此开始,故B正确。选项A中黄帝是传说人物,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不能作为考察依据;C项中启是大禹的儿子,是大禹建立夏朝后王位世袭的第一个受益者;D汤是商朝的建立者。‎ ‎2.新华社报道,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国人的追捧。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 王位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禅让制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今天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正是受宗法制的影响,故本题答案选B项;A、D与题干无关;分封制主要体现在对诸侯的分封,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C。‎ ‎3.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 宗法血缘关系 B. 家国同构观念 C. 中央集权意识 D. 安土重迁理念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父母官”、“爱民如子”等信息可知,这说明传统中国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密切结合,“家”和“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观念,其本质就是家庭、家族、国家在结构上的同一性,即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只强调了“血缘”这一“家族关系”的信息,而国家政治未概括在内,错误;C选项错误,中央集权的特征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材料并未体现;D选项错误,安土重迁的意思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材料并未体现。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4.在商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商朝时 A. 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B. 对外战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 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最高 ‎【答案】C ‎【解析】商朝时治理国家靠占卜靠祭祀,说明了王权是具有神秘色彩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祭祀不是唯一的政治活动,因为还有“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对外战争也不是唯一的政治活动,因为还有祭祀,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是否最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5. 姓名是人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 A. 男尊女卑思想 B. 专制王权的影响 C. 个人主义心理 D. 家族宗法观念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反映的是把“家族”放在第一位,体现了浓厚的家族宗法观念,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材料不涉及男尊女卑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不涉及专制王权影响,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西方的姓位于名字之后体现了个人主义心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6.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 河南 B. 河北 C. 陕西 D. 山东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西周叛乱知识的记忆能力问题。“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与方言相对而言。注意材料要求的是“雅言”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一定是西周的统治中心,西周的都城是镐京,镐京在今天陕西境内,所以应该选择C项,其他选项都不正确。‎ ‎7.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 A. 完全割裂 B. 前者决定后者 C. 互为表里 D. 后者决定前者 ‎【答案】C ‎【解析】联系已学史实可知,西周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分封制。为了确保分封制的秩序,实行了宗法制,分封制分封的原则是宗法制,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是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故C正确,而ABD的表述错误,不合史实,排除。‎ ‎8. 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最早具有监察百官职能的官吏应是 A. 节度使 B. 御史大夫 C. 提刑按察使司 D. 刺史 ‎【答案】B ‎【解析】我国古代的官僚体系最早设置监察官员是秦始皇,他在中央设置了御史大夫,作为副宰相,负责监察百官,故选B;节度使是唐代设立的边远藩镇的军政长官,C设立于元朝的司法官员,D是西汉时期设置的地方监察官员,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9.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 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 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 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 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答案】B ‎【解析】西周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领土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按此标准,乙是平民,在当时是不可能封为诸侯,符合题意,故选B;甲是古代帝王的后代,丙是功臣,丁是王族,甲丙丁均有可能封为诸侯,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10.有学者认为,正是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本身葬送了大秦帝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皇权高度集中导致暴政加速覆亡 B. 争夺皇位的战争瓦解了大秦政权 C. 朝议制度未能制约皇帝独断专行 D. 皇帝制度超越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本题考查皇帝制度的局限性。结合所学知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使皇权高度集中,易形成暴政,导致政权的灭亡。故选A。B、D两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与材料观点无关,故排除。‎ ‎11.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B ‎【解析】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是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修建水利工程属于工部的职责范围,所以运作程序应该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与运作程序顺序不符,排除。故选B。‎ ‎12.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A. 中书省 B. 尚书省 C. 兵部 D. 门下省 ‎【答案】D ‎【解析】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的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材料中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判断封德彝供职于中书省,魏征供职于门下省,故选D。 A和B项错误,兵部属于六部,属于尚书省下属机构,故C项错误。‎ ‎13.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 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 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 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词是“大公无私”“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可见科举制体现公平公正的一面,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故A正确;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治,与国家的伦理道德相一致,B错误;C项不能体现,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言过其实,排除。‎ ‎14.时下热议的“异地高考”改革折射出的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没有世袭等级,没有财富的权力,不主张任人唯亲,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这一制度指是的 A. 世袭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信息“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可以判断出是科举制,故选D。其他三种均不通过考试选拔,世袭制是依据门第血缘关系,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员向朝廷推荐,九品中正制是由中正官品评品级,故排除ABC。‎ ‎15. 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拨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 A. 察举制、三公九卿制 B. 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 C. 科举制、三公九卿制 D. 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理解分析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分别盛行与汉代和六朝时期,故A、B项错误;三公九卿制盛行于秦汉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指的是唐代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故选D。‎ ‎16.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的是 A. 秦始皇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材料反映了宰相既能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又能制约皇权,ABC都是君臣共治天下。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打破了君相权力的平衡,因此象征D。‎ ‎17.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 A. 汉代的尚书令 B. 唐代的尚书省 C. 元代的中书省 D. 明代的内阁 ‎【答案】D ‎【解析】明代废宰相,以殿阁大学士来为皇帝襄理文墨,备顾问,因此其“无相名”,后来并可以参机务,又“实有相职”,但内阁始终不是决策机构。故D正确;汉代的尚书令有决策权。故排除A;“唐代的三省制”其长官是宰相,不符合材料“无相名”的说法。故排除B;元朝的中书省行使宰相职权。故排除C。‎ ‎18.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 汉朝的刺史 B. 宋朝的中书门下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的军机处只是跪受笔录,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和汉朝的刺史、宋朝的中书门下、明朝的内阁均无关,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9.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 秦、唐、元 B. 汉、宋、明 C. 秦、元、清 D. 秦、唐、明 ‎【答案】D ‎【解析】①根据所学可知,以皇帝为首的三公九卿制最早出现在秦朝;②根据所学可知,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及六部制度最早出现于隋唐朝时期;③根据所学可知,殿阁大学士最早出现于明朝。故①②③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秦朝、唐朝和明朝,因此正确答案为D;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20.某大学在招考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 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 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 使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D. 是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答案】B ‎【解析】丞相制度是中央官制,存在相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但是并不会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此项中说法过于绝对,B项说法错误,故选B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自丞相出现便一直存在,丞相位高权重,必然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故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废除丞相即铲除了阻碍皇权高度集中的障碍,这一做法会使大权进一步集中于皇帝手中,故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废除丞相后,全国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使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故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二、简答题 ‎21.请列举中国古代史上三大中央制度和三大地方制度。‎ ‎【答案】中央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军机处;地方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中央制度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等。地方制度有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等。‎ 三、材料解析题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材料三: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 ‎(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它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答案】(1)察举制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 ‎(3)制度:科举制,隋(隋唐) 影响:①有利于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统治基础。②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③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文化水平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汉代的察举制。 (2)制度:依据材料二中“今立中正,定九品”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 时间:它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3)制度:依据材料三中“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科举制。‎ 时间:它产生于隋唐时期。‎ 依据材料三中“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信息结合科举制的评价相关所学分析其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