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50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三历史试题
注 意 事 项 :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迹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 I 卷(选择题 共 45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荀子·王霸》:“《传》曰: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共己而止矣”。荀子倡导
A. 以明分达治而保万世 B. 贵贱贫富,皆有等级
C. 四海之民不待令而一 D. 人命在天,国命在礼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荀子认为社会上下各成员各尽其责,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即以明分达治而保万世,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等级观念,也没有强调统一行动和礼制对国运的重要性,其他选项排除。故选A。
2.汉代地方察举应试的儒生需要参加中央的射策考试。据《汉书·武帝纪》载,至元光元年(前134)武帝正式下诏贤良:“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这一举措旨在
A. 使儒生对经典更深刻理解应用 B. 按对策得分合理分配官员职务
C. 为帝王进谏以纠正帝王的行为 D. 选拔政务人才并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一举措的目的是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选拔政务人才,以加强中央集权,因此D选项正确;这一举措并非以儒生为出发点,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分配职务的内容,B选项错误;C选项不是汉武帝这一举措的宗旨,排除。故选D。
3.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谱籍成为选官的根据。唐太宗修《氏族志》则是“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以崇重当朝冠冕。材料表明唐代
A. 彻底打破了延续多年的门阀观念
B. 不再按照官职高低划分等级标准
C. 削弱士族力量,有利于加强皇权
D. 有利于实现社会阶层的广泛流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谱籍成为选官的根据”、“止取今日官爵高下做等级”信息可知,唐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削弱了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中“彻底”一词过于绝对,不符合材料;B选项不符合材料,排除;D选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排除。故选C。
4.下表是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介绍西方史地的著作
时间
人物
著作
简介
1842
魏源
《海国图志》
介绍世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845
姚莹
《康輶纪行》
介绍英法历史,注重考察西藏地区情况,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
1849
徐继畬
《瀛寰志略》
介绍东西半球的概况,按亚、欧、非、美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
据此可知,这些著作
A. 彻底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B.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C. 促使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 D. 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这些著作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政治、风土人情等,并且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意在引导人们了解西方,关注世界形势,故选B;A错在“彻底抛弃了”,排除;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魏源、姚莹、徐继畬主张学习西方,主要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没有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D。
5.清同治八年,奕訢上奏指出:从前各国条约,“最难措手者,惟‘中国如有施恩利益,各国一体均沾’等语”。光绪年间,曾纪泽进一步指出,“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这表明清朝部分官员
A. 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B. 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
C. 仇洋和排外思想浓厚 D. 外交观念逐步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奕訢对片面最惠国待遇不良后果的体察,再到曾纪泽以西洋公法本身来诘问片面最惠国待遇的不合理性,说明清朝部分官员的外交观念逐步近代化,与国际法体系逐渐接轨,故选D。材料只能说明清朝部分官员在外交观念上已经有所变化,但仅凭材料的有限信息无法证明他们是否已经抛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且奕訢“中国如有施恩利益”的说法也说明天朝上国的观念并未被完全抛弃,排除A;材料中曾纪泽想要修改的只是片面最惠国待遇这一项内容,B项对材料的解读过于夸大,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外交观念上的进步,而不是原来的盲目排外思想,排除C。
6.1898年7月,《知新报》刊文称:“今其制造,略有扩充,制造制铁机、制铜机、火药炮弹、铳炮、钢铁诸器、并铸造银货,其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这种情况表明
A. 洋务企业仍在继续发展 B. 官督商办企业发展较快
C. 实业救国已成主流思想 D. 维新变法取得显著成效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战后颇有扩张”等信息可知,甲午战后,洋务企业仍然有所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其企业性质,B选项排除;C选项材料并未体现;材料体现的是洋务企业发展的表现,不是维新变法措施产生的影响,D选项错误。故选A。
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材料旨在说明洋务运动
A. 主观目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B. 客观上对封建制度产生了冲击
C. 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D. 是一次失败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信息可知,这说明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近代工业客观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C选项错误;D选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故选B。
8.清末民初,出现了影响全国“画报热”,如上海的《图画新闻》主要介绍西方科技与生活方式;《醒俗画报》《通俗画报》等在其他城市办刊的画报,均以介绍现代西方科技、都市新生活方式为主。“画报热”的出现
A. 冲破了传统教育体制 B. 促进了传媒业的稳定发展
C. 传递了新的社会风尚 D. 彻底摆脱了社会舆论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介绍西方科技与生活方式”、“介绍现代西方科技、都市新生活方式”等信息可知,“画报热”的出现传递了新的社会风尚,因此C选项正确;A、B选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选项中“彻底”一词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9.在枣宜会战的第二阶段,新四军挺进纵队在敌后广泛出击,先后袭击了位于湖北武汉周围的黄陂、随县、孝感等地20多处敌伪据点,缴获电话线1万多公斤,牵制了枣宜会战中相当数量的日军。材料可用来说明,在抗战期间
A. 国共双方两个战场有效配合 B. 统一战线整体上趋于稳定
C. 国共双方各自战场分工明确 D. 统一战线的模式逐渐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是敌后战场对正面战场作战的一种直接的战役配合,可以用来说明两个战场的有效配合,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双方配合,不是各自分工,C选项错误;D选项依据材料不能得出,排除。故选A。
10.新中国在起草1954年宪法时,既参考了苏联和东欧国家
宪法,也借鉴了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些宪法,还请了一些法律顾问和语言学专家从严谨性和语言文字上为新宪法把关。材料反映出新中国宪法
A. 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B. 力图实现公平正义
C. 具有博收慎取精神 D. 在借鉴中走向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参考”、“借鉴”和“把关”等信息可知,新中国宪法具有博收慎取的精神,因此C选项正确;AB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宪法还未正式颁布,谈不上完善,D选项错误。故选C。
11.雅典在颁布的《交换法》中规定,凡是城邦遇到严重自然灾害时,公民就必须捐献财物,按照其拥有的财富多少进行缴纳,越富有的人缴纳的越多。这一法规通过法律强制执行的方式以达到维持雅典社会稳定的目的。这说明古代雅典
A. 个人的自由和私有财产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B. 通过法律促进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
C. 关于社会救济方面的法律高度发达
D. 剥夺富有者是达到民主的有效手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必须”“强制执行”等信息可知,在古代雅典,公民个人的自由和私有财产权并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因此A选项正确;B、C选项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D选项说法本身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排除。故选A。
12.1928年初,斯大林连发指令,要不遗余力的“打击粮食商贩和富农”,“逮捕投机商人和囤积粮食的富农”,用严酷的刑罚惩戒“苏维埃政权的破坏者”,以震慑中农。促使斯大林发出这一指令的主要因素是
A. 农业集体化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 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激化了社会矛盾
D. 战时共产主义的思想基础仍然存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斯大林采用强制手段收购粮食,实际上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余粮收集制的影响,说明其思想基础仍在,因此D选项正确;此时大规模农业集体化尚未实行,A选项错误;B选项不符合当时苏联史实,排除;C选项不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排除。故选D。
13.1932年10月罗斯福政府授权复兴投资公司开始在国际国内市场疯狂收购黄金,1934年底美元贬值到最低点,相应的黄金价格上升到最高点。1934年下半年,罗斯福政府又开始了购银计划,等到国际市场上的白银价格已上涨到1.29美元一盎司时才罢手。材料反映了新政
A. 稳定了当时国际金融秩序 B. 有利于银本位国家经济的发展
C. 内容带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 D. 首先致力于恢复银行信贷活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美国通过大量收购金银使美元贬值刺激产品出口,牺牲他国利益来转嫁经济危机,表明新政内容带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因此C选项正确;A、B选项不符合该措施的影响,排除;D选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故选C。
14.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1962年8月31日,美国从侦察机拍摄的空中照片上看到了古巴开始安装苏联的防空导弹,也看到了运载地对地导弹驶向古巴的苏联船只。这反映了当时的世界形势是
A. 局部地区冲突不断发生 B. 美苏争夺世界新霸权
C. 多极化趋势得到了发展 D. 美国居于冷战优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美苏分别在意大利、土耳其和古巴布置导弹,反映了美苏争霸态势,因此B选项正确;美苏双方建立导弹基地并非局部冲突,A选项错误;C、D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B。
15.《女士》杂志创刊于1972年,成为第一本专门面向女性读者创办的杂志。它试图把激进的男女平等主义的信息带给广大读者,并试图帮助美国人重新思考传统的性别在新时代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是
A. 女性属于家庭的观念受冲击 B. 政党政治需要女性选民的支持
C. 女权运动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D. 科技革命推动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972年”、“重新思考传统的性别在新时代社会经济中的作用。”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民主政治完善和思想观念的进步,有利于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属于现象,不是原因,排除;B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选项中的“彻底”一词说法绝对,排除。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55 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55 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摘编自《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摘编自《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
材料三 唐初,差遣职任多属临时。武则天时期,破格用人,差遣之法逐渐流行。玄宗朝,使职差遣形成为新的制度。
开元以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自置八节度、十采访,始有坐而为使,其后名号益广。大抵生于置兵,盛于兴利,普于衔命,于是为使则重,为官则轻。
——摘编自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开元天宝年间,使职差遣大量出现。监察地方:十道采访处置使……搜括逃户:括户使、劝农使……整顿漕运:江淮河南转运使……军事边防:节度使、经略使……
——摘编自《唐代制度及其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构建唐初三省六部制的结构图及唐玄宗时期的中书门下五房结构图,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代设置使职差遣产生的影响。
【答案】(1)结构图:三省六部制: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兵部、工部。
中书门下五房:中书门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
影响:中书门下成为宰相的府署,超然于三省之上,使决策、行政一体化。
(2)积极影响:灵活办事程序,加强君主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完备唐代职官体系;加强对地方行政的管理。
消极影响:使职地位提高,对中央行政机构职权造成破坏,新的权力系统出现。后期使职逐渐演变为地方长吏,使原有地方行政制度运行紊乱,容易出现混乱
【解析】
【详解】(1)结构图:依据材料一、二,结合三省六部制和中书门下五房制度的内容绘制即可。影响:依据材料二中“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分曹以主众务焉”信息结合中书门下五房制度的内容可以看出中书门下成为宰相的府署,超然于三省之上,使决策、行政一体化。
(2)影响:依据材料三中“玄宗朝,使职差遣形成为新的制度。”、“于是为使则重,为官则轻。”等信息结合唐代设置使职差遣制度内容及相关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秦始皇登碣石山,立碑刻辞,有“上农除末”一语,但秦代却出现蜀卓氏、曹邮氏、宛孔氏等以盐铁而成巨富的事迹。汉景帝时晁错曾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也;尊农夫,农夫已贫贱也。”汉武帝将天下盐铁收归官营,桑弘羊亦“以计算用事”。唐朝刘晏对食盐专利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办法。北宋庆历时一年的商税收入为1975万余缗,酒课为1710万余缗,盐课为715万余缗。到神宗时,一场全面的商业官营又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展开了。
——摘编自陈长华《抑商质疑——兼论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材料二
但1433年中国的远征(郑和下西洋)是这条航线的最后一次,3年以后一项皇帝诏书禁止建造海船……诚然这项决定有一种似乎有理的战略原因。帝国北部边疆再次遭受蒙古人的威胁,把军事资源集中到这个比较脆弱的地区或许是谨慎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支强大的海军是一种耗费巨大的奢侈……中国倒退的关键因素是信孔子学说的官员们的保守性。这一保守性在明朝时期因对蒙古人早先强加给他们的变化不满而加强了,所有重要官吏都关心维护和恢复过去,而不是基于海外扩张和贸易的更光辉的未来。根据孔子学说的行为准则,战争是一种可悲的活动,而军队只有在担心蛮族入侵或内乱时才有必要。达官贵人对军队(和海军)的厌恶伴随着对商人的疑虑。私人资本的积累、贱买贵卖的做法、暴发户商人的铺张阔气,都冒犯了这些权贵士大夫……同样禁止海外贸易和海洋渔业,更消除了刺激经济持续发展的另一潜在因素。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至北宋时期商业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答案】(1)抑商与重商并存;政府对部分商品的垄断经营;官商分利;政府重视商税收入;依据统治需要适时调整。
(2)明朝远洋活动消耗了国力;当时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和沿海不法之徒勾结;维护自然经济;儒家思想的影响和维护统治的需要;统治者对海外诸国轻视;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上农除末”、“秦代却出现蜀卓氏、曹邮氏、宛孔氏等以盐铁而成巨富的事迹。”、“汉武帝将天下盐铁收归官营”、“唐朝刘晏对食盐专利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办法……到神宗时,一场全面的商业官营又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展开了。”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抑商与重商并存、政府对部分商品的垄断经营、官商分利、政府重视商税收入、依据统治需要适时调整等方面指出特点。
(2)依据材料二中“一支强大的海军是一种耗费巨大的奢侈……中国倒退的关键因素是信孔子学说的官员们的保守性。”、“达官贵人对军队(和海军)的厌恶伴随着对商人的疑虑。”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消耗国力、敌对势力的对抗、倭寇侵扰、维护自然经济、儒家思想的影响、维护统治的需要、对海外诸国的轻视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等方面概括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18.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在不同阶段制定出不同的方针政策,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如果革命队伍要坚持地奋斗下去,……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的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在这种情形下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中国土地的广大,由于中国的反革命营垒内部的不统一和充满着矛盾,由于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农民的斗争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之下,这样,就使得在一方面,中国革命有在农村地区首先胜利的可能……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 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㈡取消一切为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㈢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㈣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阐述的核心观点,并归纳产生该观点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政策的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观点:坚持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进行持久战;认识到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
理由:帝国主义势力强大;城市敌人力量强大;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经验;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共之间存在矛盾分歧。
(2)不同: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苏维埃政府改制;红军改编。
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社会各界的推动
【解析】
【详解】
(1)观点:依据材料一中“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在……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的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由于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农民的斗争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之下……”等信息可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持久战、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地位等方面概括毛泽东阐述的核心观点。理由:依据材料一中“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中国的反革命营垒内部的不统一和充满着矛盾”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帝国主义势力和城市敌人力量强大、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经验、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经济发展情况、国共之间存在矛盾分歧等方面归纳产生该观点的理由。
(2)不同:依据材料二中的宣言内容即可概括得出不同之处。原因:结合所学从日本侵略的加剧、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双方的调整以及社会人民的推动等方面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族觉醒的本质内涵是民族认同感和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威胁。面对这种威胁,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也在各民族共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得到了升华。
结合材料和中国近代史史实,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论题:近代中国社会危机促使近代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升华。
说明:清末民初随着西方侵略加剧和民族危机严重,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的斗争相交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基本民族思想,促使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形成;五四时期,在反帝与反封建的同时,人们开始从思想认识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认识到中国文化的落后是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和政治变革失败的重要原因。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相结合,推动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发展;九一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内各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集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高涨并最终形成。总之,随着近代中国社会危机加深,在中国探索救亡道路中,近代中国民族精神产生并最终形成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通过材料叙述内容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精神是在西方侵略的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产物。学生可以从此拟定论题进行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随即开始了一场生物大交换,马和牛被带到了新大陆。1510年,西班牙开始从非洲劫掠黑奴,贩卖到美洲。美洲的土豆和烟草也被带到欧洲。上帝散掷的两块大陆,于焉重逢,而两处原本大异其趣的世界,也在那一天开始变得类似。欧洲人身上所携带的病菌也一同移居,可怜的印第安人忍受了数百年的疟疾和瘟疫。与此同时,欧洲人也在承受着梅毒的考验。
——摘编自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试着给“哥伦布大交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并评价“哥伦布大交换”。
【答案】定义:历史上的“哥伦布交流”是指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新大陆”和“旧大陆”之间的各种植物、动物以及疾病、宗教、文化、人口的互相传播和交流。
评价:促进了物种的相互交流,改变世界的生态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促进了人口的交流,但也改变了部分地区的人口结构(印第安人锐减);使文明区域分散、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世界历史;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首先依据材料,结合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的影响解释其定义,然后结合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加以评价即可,即新航路开辟时期,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促进了美洲与欧洲等地之间的动植物以及疾病、宗教、文化和人口的相互传播和交流,打破了彼此孤立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