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50 KB
  • 2021-08-27 发布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八市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八市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 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 A.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 B.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 D.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 ‎2.《秦邮律》内容广及文书、驿制、邮驿等法令,明确规定文书传递时限、登记手续、入驿条件、生活待遇、邮驿机构的管理和奖惩办法等。该法令的制定主要是为了 A.完善秦朝法律制度的需要           B.促进社会公用事业的发展 C.建立完备的邮政通信网络          D.保证国家政令的顺畅通达 ‎3.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到唐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唐代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了 A.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       B.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 C.科举制度促使旧的门阀士族衰落       D.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 ‎4.程朱理学在两宋时期只是偶尔地被统治阶级青睐。元仁宗皇庆二年,明经科考试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明宪宗成化年间,科举考试的题目不超出四书五经范围,答案内容要以程朱注释为依据。材料现象表明程朱理学 A.逐渐地成为官方哲学 B.日益受到人们的推崇 ‎ C.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D.不断得以丰高和完善 ‎5.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加之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 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 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这一变化反映出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内阁已经取代六部 C.内阁权力不受制约 D.君权受到内阁制约 ‎6.《三国志》关于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县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三国志·魏书·武帝 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魏书·毛玠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 ,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表明 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B.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 D.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 ‎7.古代雅典10所陪审法庭,平均每所500名陪审员,以抽签方法选出(另有100名候补)。‎ 陪审员在开庭时听取原告、被告和证人的口供,当他们弄清案情后,陪审员投票判决,‎ 相互之间事先不做商议。这一制度 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杜绝了陪审员徇私枉法的可能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正性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8.德国文学家海涅把马丁・路徳称为“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主要理由是马丁・路德推行的宗教改革 A.抵御了罗马帝国的侵略扩张 B.破除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 D.建立了不同以往的现代宗教 ‎9.伽利略不仅纠正了统治欧洲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更创立了研究自然科学的新方法。伽利略的新方法 A.促进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B.重视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C.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开展 D.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10.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提名具有丰富的处理军事事务经验的托尔为国防部长,民主党占 据多数的参议院对此加以否决。虽布什多方做工作,终未挽回。参议院此举 A.捍卫了宪法赋予的职权 B.加强了国会的立法权力 C.反映了政党间斗争激烈 D.体现了权力中心在议会 ‎11.传统的经世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发生了变化,“经世思想不仅包涵批判现实、倡言改革的振兴实学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关注夷情的新视角。”据此,以下思想可以归入鸦片战争后经世思想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C.“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2.1864年,清政府刊印了美国传教士丁良翻译的《外国公法》,奕䜣上奏说,“该国律例一书,衡以中国制度,原不尽合,但其中亦间有可采之处”。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向西方国家学习依法治国 B.近代中国人开始了解西方外交 C.法律制度正在逐步与世界接轨 D.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国际法意识 ‎13.胡绳曾写道:“过去,人们是在建立人间天国的号召下团结起来,进行斗争的,这种号召在太平天国领袖集团的分裂和相杀中黯然失色了。过去,太平天国的革命政治和革命思想是以宗教的语言表达出来,自经天京大变乱后,这些宗教的语言也不能不丧失其魅力了。”胡绳认为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B.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标志 C.天京变乱动摇了太平天国革命信仰 D.太平天国运动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14.恩格斯在1894年11月深刻地指出:“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了古老的帝国以致命的打击。”然而,这场战争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对“分水岭”含义理解正确的是,这场战争 A.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B.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C.中断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彻底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15.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者312个。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 A.政党政治在中国的确立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 ‎16.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提出的科学与民主的口号,是继承以往的科学和民主思想而来的,但亦有重要的不同。这里的“不同”主要是指,新文化运动强调 A.实现富国强兵 B.改造社会制度 C.提高国民觉悟 D.批判传统文化 ‎17.下面是中共党员中工人党员所占比重变化的示意图。 ‎ 图中所示的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的政治觉悟的全面提高 B.工人阶级已经失去了领导地位 ‎ C.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 D.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 ‎18.抗战期间,有电影人认为,中国影片自产生以来,其制作的对象,都是都会市民。而今天抗战电影最大多数的观众,是小城市市民与农民士兵,我们必须制作以农村观众为对象的“农村影片”。这一主张意在 A.激发沦陷区的民族意识 B.以文化宣传增强抗战力量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实现电影创作重心的转移 ‎19.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据此推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1927年 ‎《井冈山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三种方法分配之: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分配给农民共同耕种;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 ‎1929年 中共中央第二十八号中央通告 土地斗争的主要方式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而不是没收一切土地。‎ ‎1942年 ‎《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 ‎1947年 ‎《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A.以实现土地公有制为主要目的 B.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 C.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目标 D.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20.巴黎公社成立初期,许多公社公职人员身兼数职,针对此情况公社规定:“‎ 除去本人日常工作之外,从事其他工作的公社公职人员,没有权利再领到任何报酬。”此“兼职不兼薪”的规定 A.体现了奉献的公仆精神 B.保证了民主政治广泛性 C.杜绝了职务腐败的产生 D.说明公社财政经济困难 ‎21.1953年开始,美国带头组建亚洲版的“北约”——“东南亚条约组织”。有学者认为,此组织建立……加快了中国政府的一个宣言的发布速度,由此迫使其他亚洲右翼政府很难继续将中国当成一种威胁和敌人。“宣言”是指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求同存异”方针 ‎22.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中国一年只有几千人出国留学,且大部分是公费留学生。到2011年底,中国共送出约224.5万名留学生,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且自费留学的比例高达90%。这一现象反映出 A.恢复高考促进了出国留学普及 B.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得以满足 C.已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人才培养机制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 ‎23.“当柏林墙竖立之后,华盛顿感到‘舒了口气’。虽然肯尼迪公开谴责这是对边界的野蛮封锁,但‘实际上认为柏林墙是结束柏林危机的转折点’。”这是因为“柏林墙”的修建 A.减少了美苏直接冲突的可能 B.遏制了苏联势力进一步扩张 C.便利了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D.为美国组建北约提供了借口 ‎24西方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其所著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中认为,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这是通过文化与信息的传播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而展开的战争。作者意在说明 A.美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影响减弱 B.文化竞争背后所隐藏的政治角逐 C.世界在多极化下矛盾趋向于缓和 D.文化碰撞引发新的地区矛盾冲突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52分。第25、26、27题为必考题,每道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A组、B组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  ‎ 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 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 ‎——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⑴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与近代中国疆域边界观念不同的原因。(8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整个世界的形势已经与战后初期和50年代完全不同。在美苏两极之外,世界出现了西欧、中国和日本等新的力量中心,再加上第三世界力量的增长和发生的各种动荡所造成的全球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再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控制世界。因此,与前阶段相比,美苏在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都出现了较大变化,以保持在国际政治中的主导地位。‎ ‎ ——摘编自徐蓝《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20世纪70-90年代冷战态势的演变》‎ 材料二 在美苏关系面临所有这一切重大事态和1960—‎ ‎1980年期间发生过许多曲折的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些有影响的趋势,使得国际力量体系比起较早时期的两极化在程度上大大削弱了。不仅第三世界的出现使事态进一步复杂化,而且由莫斯科和华盛顿分别控制的先前铁板一块的两大集团内部也发生了重大分化。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 ‎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等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关系发生的变化。(5分)‎ ‎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关系变化产生的影响。(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一个制度要能够有效运转和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需要与它自身的社会的基础相适应。这样的社会基础又与社会文化和人群有关。什么样的人群就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社会就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制度,因为社会条件决定制度,而不是制度决定社会条件。当然,社会条件与制度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社会条件对国家制度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同一种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在A时期,它可能是一个好制度,但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形势的变化,到了B时期,它如果不随之调整,就有可能走向反面。‎ ‎——摘自冯钺《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 结合材料与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政治制度的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请考生从A、B两组试题中选一组作答,若两组都做,则按所做的第一组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组号涂黑。‎ A组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政治、经济、法律特权,迫使中国匆 匆迈入到近代,这种被动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严重 脱节。1902年,两湖总督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以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开启了清末司法改革,以顺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利危机。但在引进西方法律原则、制度的过程中,遭到传统礼教派的强烈反对,清廷秉持“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惟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的修律宗旨,在移植和妥协中,艰难推进。‎ ‎——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9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司法改革。(6分)‎ B组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以天下为己任”。鉴于历年水旱灾害严重影响群众生活,他从21岁起就开始留意“水法”,对农田水利不断“周咨博访”。在科学上他虽有多方面的成就,如在北京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尤注意于数学,1606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但他主要是以农业科学来贯穿一切,以此达到使天下“丰衣食,绝饥寒”‎ 的目的。他曾在天津做了多次试验,开辟水田,想实行军屯,以应付长城东段后金的侵扰,并想将之推行,藉以“兴西北水利,为国家立根本之计,岁省东南挽漕百万之费”。明末农民起义威胁着明朝的生存,徐光启片面地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稳定人民生活,他所撰写的《农政全书》特别重视“荒政”。‎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重视“荒政”的原因。(9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徐光启对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贡献。(6分)‎ ‎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二质量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 D D C A A 6—‎10 C A B B A 11—15 D D C B C ‎ ‎16—‎20 C D B B A 21—24 B D A B 二、非选择题 ‎25.(1)不同原因:‎ 古代中国:坚持天朝上国观念;中华文明长期居于领先地位。(4分,言之有理即可)‎ 近代中国: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西学东渐,逐步接受近代化理念,促进外交与国际接轨。(4分,言之有理即可)‎ ‎(2)意义:疆域边界意识的增强,有利于摆脱陈腐的观念束缚,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促进了外交近代化;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巩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任答3点,6分,言之有理即可)‎ ‎26.( 1)变化:多个力量中心崛起;第三世界力量增强;世界不稳定因素增加;美苏实力相对下降。(任答3点,5分,言之有理即可)‎ ‎ ‎ ‎ (2)影响: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两大阵营内部矛盾凸显;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加强。(任答3点,6分,言之有理即可)‎ ‎27.‎ 示例一:‎ 论题:政治制度是社会条件的产物。(2分)‎ 阐述:在世界古代史上,希腊山多地狭、岛屿港湾多的地理环境,工商航海发达的经济状况,小国寡民的政治现实,可资借鉴的亚非文明等条件共同涵养了希腊民主制度;在世界近代史上,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由于本国社会条件不同,结果建立了不同的资本主义代议制,如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8分)‎ ‎ 综上所述,政治制度是适应社会条件的产物。(2分)‎ 示例二:‎ 论题:社会条件与政治制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2分)‎ 阐述: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689年建立起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后,英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后来率先开展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徳国统一前,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了德国,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统治,推动了德国经济迅速发展。(8分)‎ 综上所述,社会条件与政治在制度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2分)‎ A组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8.⑴背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化;西方近代法律思想的传播;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试图收回领事裁判权。(任答3分,9分,言之有理即可)‎ ‎⑵评价:晚清的司法改革借鉴了近代西方法律原则制度,同时兼顾了儒家礼教传统,有利于法律近代化;但其目的是为了维护集权专制統治,加之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改革困难重重。(6分,言之有理即可)‎ B组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8.⑴原因:关切国计民生、主张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胸怀;灾荒是引发农民起义的原因;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明朝统治的需要。(9分,言之成理即可)‎ ‎⑵‎ 贡献:引进先进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科技向近代转型;撰写总结性专业科技著作,有利于科技的继承和发展。(6分,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