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8.00 KB
  • 2021-08-27 发布

2017-2018学年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试题 高二历史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4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 A. 诸侯 B. 卿 C. 士 D. 商人 ‎【答案】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故C正确;材料中的“新集体”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崛起的新的社会阶层,诸侯是西周时期的地方国君,卿是诸侯之下的社会阶层,商人在商朝时期已经产生,与材料时间信息不一致,故ABD错误。‎ 点睛:解题关键信息是“百家争鸣”“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结合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分析解答。‎ ‎2.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 唯物论思想 B. 辩证法思想 C. 无为而治思想 D. 民本思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奠能行”说明了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矛盾双方相生相克的辩证法思想,这符合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特征,所以答案选B。ACD三项思想内涵与材料上述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的主张 ‎3.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准去辩他吉凶灾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 B. 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 C. 体现了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D. 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表明王阳明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在天地鬼神中的首要地位,从哲学派别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但心学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并不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所以D项说法错误不符史实,AB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 ‎4.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内核是 A. 存天理,灭人欲 B. 格物致知 C. 致良知 D. 发明本心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出处在《程氏遗书》卷二十二,材料的意思是贫困饿死是小事,失节事情就大了。失节,原为封建礼教指女子失去贞操,后泛指失去节操。可见其思想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也就是朱熹说的”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是穷理的方式,致良知和发明本心是陆王心学的内容和方式。排除BC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5. 在文化史家的眼中,宋诗是一个思虑精微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宋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冷静地对外在物象展开概念化思考,进而从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蕴。宋诗的这一特色 A. 反映了宋加强专制集权统治 B. 表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节 C. 受到了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 D. 满足了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成就。材料提及宋诗的特色是“思虑精微”“忘象得意,以意索理,冷静地对外在物象展开概念化思考,进而从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蕴”,可见宋诗注重思辨化、理论化的特色,这与“理学”的特点相符,C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提及的是宋诗的特点,与中国文人精神气节无关,B项排除。D项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 ‎6.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如来佛问孙悟空:“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孙悟空干脆回答说:“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这反映出明代出现 A.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C.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答案】A ‎【解析】从孙悟空的话来看,《西游记》这本书体现出的是一种追求自由平等的观念。皇帝轮流做冲击着封建的纲常礼教,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奋发立志的思想;C选项错误,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在材料中无法得出;D选项与材料中的思想无关。‎ ‎7. 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与其哲学思想相似的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是 A.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B.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C. “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D.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答案】C ‎【解析】“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这实际上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这与我国古代的陆王心学是一致的,王阳明就主张“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理在心中,故C正确;A是朱熹的观点,B是王夫之的思想,D是荀子的思想,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8. 15世纪,人文主义者普遍认为,人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万物灵长,上帝的“创世”不是为了奴役人,而是让人统治世界,人的自由意志和伟大力量具有“神创”性。这反映了当时的人文主义者 A. 借助创世说肯定宗教信仰 B. 借助上帝宣传天赋人权 C. 借助人性说批判教会权威 D. 借助神学宣传人文精神 ‎【答案】D ‎【解析】文艺复兴提倡人本,批判神学,但是并不否定宗教,而且还借用宗教来宣传人文主义,材料中强调人的统治地位和伟大力量都是“神创”的,故选D项,A项错误。“天赋人权”是启蒙思想,不符合文艺复兴,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人的价值,但并非否定教会权威,排除C项。故答案选D。‎ 点睛:根据题干“15世纪”可以判断是文艺复兴运动,结合文艺复兴的主张进行分析即可。‎ ‎9. 布克哈特说:“精神枷锁打破后,意大利人通过航海事业和科学研究发现了新世界,而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自我感情的欣赏发现了自己。”对材料中“发现了自己”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人性的复苏 B. 理性的胜利 C. 教权的退场 D. 君权的消亡 ‎【答案】A ‎【解析】据“精神枷锁打破后,意大利人通过航海事业和科学研究发现了新世界,而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自我感情的欣赏发现了自己”可知,材料中事件是指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材料中“发现了自己”的理解正确的是人性的复苏,故A项正确;B项是启蒙运动,故排除;C项是宗教改革,排除;D项说法错误。‎ 点睛: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反对封建宗教神学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在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 ‎10. 幸福是一个伦理概念,有学者称“基督徒们要尽千辛万苦追求的幸福不过是一种疯狂和愚蠢而已,我实在看不出你们为什么把一个按照自己身份、教育、本性而生活的人称为不幸。”这是哪一时期学者的观点 A. 希腊智者运动时期 B. 文艺复兴时期 C. 宗教改革运动时期 D. 启蒙运动时期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智者运动时期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强调人的价值,但与题意主旨不合,故A项排除;由材料中“基督徒…的幸福…是一种疯狂和愚蠢…把一个按照自己身份,教育,本性而生活的人称为不幸”等信息可以看出作者在否定基督教的所谓“幸福”,而提倡尊重人性的幸福,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观点,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主张,故B正确;宗教改革的内容是简化宗教仪式等,与题意不合,故C项排除;启蒙运动时期提倡民主、自由、平等,与题意核心内容不合,故D项排除。‎ ‎11. 有人说:“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第一章,也是最基本的一章。”普朗克的量子论对现代物理学的贡献不包括 A. 证明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B. 揭示了宏观世界的物体低速运动规律 C. 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D. 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普朗克量子论的内容和作用。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促进了当代科技的发展。揭示宏观世界物体低速运动规律的是经典力学,因此答案为B。‎ ‎12. 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 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 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 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 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科学理论。解答本题时应准确掌握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并结合所处时代科学发展的特点综合分析理解。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冲击了神学世界观,但太阳中心说并非是完全科学的,对技术发展影响甚微;牛顿学说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飞跃,对人类认识、科技发展产生深远意义;爱因斯坦相对论极大扩展了物理学应用领域,为人们提供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B项正确。题干三个人的理论虽然在当时都具有进步意义,但哥白尼、牛顿的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A错误。C只符合爱因斯坦的理论,D只符合牛顿的理论。‎ ‎13. 近代中国思想界的“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发展历程。下面能分别体现这两个步骤的标志性事件是 A.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B.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 洋务运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理论到实践” 的标志性事件是洋务运动将向西方学习付诸实践,迈出了近代化的一步,此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但都没有找到中国的出路;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标志性事件是毛泽东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因此选D。‎ 考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对于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应突出一个主线,就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渐进过程。抓住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联、启蒙和救亡相联,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关注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抓住五个重点:就是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潮、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4. 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A. 《海国图志》‎ B. 中体西用 C. 维新思想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洋务思潮·中体西用 ‎【名师点睛】“中体西用”思想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继承和发展 目的上,都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外国的侵略,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朝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 方法和步骤上,都主张从西方引进先进军事技术,不同之处是林则徐等人的主张没有完全实行,只停留在“知夷”的层面上,而“中体西用”思想则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实践。‎ 结果上,都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最终都失败了。‎ ‎15. 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 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 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之后地主阶级改革派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器物”的思潮,但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斗争,但这两者背后的经济根源则是相同的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所以答案选B。A、C两项只是其促进其转变的重要原因;D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影响,不符合题意。‎ ‎16. 1905年,严复在与孙中山交谈中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严复认为当时的紧迫任务是 A. 推翻君主专制 B. 建立立宪政体 C. 发起暴力革命 D. 开展民众启蒙 ‎【答案】D ‎【解析】“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说明严复认为开启民智是挽救民族危机的当务之急,故D正确;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专制,故A错误;立宪政体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暴力革命是革命派主张,故C错误。‎ ‎17. 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了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A. 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B. 思想较为保守落后 C. 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D. 主张改造儒家思想 ‎【答案】C ‎【解析】材料不能体现该学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排除A;材料反映了该学者不主张改变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故C正确;材料反应该学者思想较为保守落后,但B选项不能具体表明该学者的观点,B不是最佳选择,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该学者“主张改造儒家思想”,排除D。‎ ‎18. 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写道“说明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之后,河南洛阳嵩县的绿林好汉们议论开了,有的人说:‘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由此可见,基层同盟会员宣传三民主义的突出重点和弱点分别是 A.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B. 民权主义,民族主义 C. 民族主义,民生主义 D. 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赶走北京皇帝”可以说明宣传的重点是民族革命要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这是民族主义的体现;从“我们都要当官”可以说明对政治革命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这种目标并不明确,因此体现的是民权主义,故本题答案选A选项。‎ 点睛:从材料中我们能够看出辛亥革命不成熟的一面,虽然本题很容易选出正确的答案,但是对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中的体现要有充分的认识,尤其是民权主义的实施情况以及民族主义的转变都要有充分的认识。‎ ‎19. 孙中山在阐述民族主义理论时指出:“民族革命的缘故,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这样看来,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而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他的这一主张 A. 带有单纯的种族复仇主义色彩 B. 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 提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 体现了反满清王朝与反专制的统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而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说明反对清朝的统治是由于其实行专制腐朽的政治制度,即这一主张体现了反满清王朝与反专制的统一,故答案为D项。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说明不是单纯的种族复仇主义,排除A项;旧三民主义最大的局限在于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排除B项;新三民主义才提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排除C项。 ‎ ‎20. 孙中山说:“专制时代,人民之精神与身体皆受桎梏,而不能解放。故虽有为国民利害着想,献身以谋革命者,国民不惟不知助之,且从而非笑与漠视之,此事之必然者也。”这反映了孙中山 A. 重视国民思想启蒙 B. 主张推翻专制统治 C. 倡导进行社会革命 D. 推崇民有民治民享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明确提及“人民之精神与身体皆受桎梏”“献身以谋革命者,国民不惟不知助之,且从而非笑与漠视之”,都反映出国民精神所受压迫奴役以及思想上的愚昧麻木,所以强调了思想启蒙的重要性,故A正确;材料未体现推翻专制统治、社会革命、民有民治民享,排除AB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人民之精神与身体皆受桎梏,而不能解放”“献身以谋革命者,国民不惟不知助之,且从而非笑与漠视之”解读分析,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思想状况分析解答。‎ ‎21. 1905年,孙中山曾拜访位于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发表谈话:期盼中国“引进欧洲的生产模式与使用机器,但又能戒除这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为了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中国人应该“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由此可见 A. 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 民生主义蕴涵着社会主义要素 C. 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D. 民生主义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没有说明中国工商业不发达就不能实现民生主义,排除A;孙中山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提出“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端”,表明孙中山借鉴社会主义,其民生主义蕴涵着社会主义要素,B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问题,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也不是孙中山这一时期的革命目标,排除C;当时中国的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此材料中“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相矛盾,排除D。‎ ‎22. “1919年7月苏俄政府对华公开宣言,愿意援助中国摆脱外国压迫,再次表示废除以往沙俄与中国所签密约,放弃庚子赔款,放弃所有在华权益……苏俄的这一做法对中国激进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亲俄之风甚嚣尘上。”“亲俄之风”的表现是 A. 五四运动的爆发 B. 三大政策 C.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 国共第二次合作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四运动的爆发是由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致的,与“亲俄之风”无关,故A项错误;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亲俄之风”的表现,故B项正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表明开始中共摆脱苏联“城市中心”革命道路的影响,故C项错误;国共第二次合作,与苏联的影响无关,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名师点睛】新三民主义:①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平等的思想;②民权主义,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主张民权为一般的平民所共有);③民生主义,提出了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主张,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新三民主义蕴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23. 近代某学者在文章中说:“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根据上述言论判断,该学者可能与下列哪场运动有关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实业救国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该学者反对封建礼教,而反对封建礼教是和新文化运动有关的,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洋务运动是学习方技术,和封建礼教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戊戌变法是变法图存,也不涉及反对封建礼教,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实业救国是发展民族工业,和封建礼教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核心是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礼教。‎ ‎24. “在五四运动以后,虽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继续参加了革命,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这时,中国无产阶级,……已经迅速地变成了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了……”以上观点最有可能出自于毛泽东的理论著作 A.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 《井冈山的斗争》‎ C. 《新民主主义论》‎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可知该观点来自于《新民主主义论》,C项正确。《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关于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对象、任务、动力及性质的政治著作,与题干领导阶级无关,排除A。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毛泽东阐述了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割据地区现势、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共八个方面,与题干领导阶级无关,排除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理论已基本形成,与题干领导阶级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25.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建立农村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武装斗争,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这一理论 A. 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B. 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C. 引导了农村革命迅速成功 D. 照搬了苏联革命的基本模式 ‎【答案】B ‎【解析】根据“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建立农村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武装斗争”,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转入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B正确;A项中“消除了”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中“迅速成功”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毛泽东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并非照搬苏联革命的基本模式,排除D。‎ ‎26. 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会议是在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上,即抗日战争时期,故C正确,ABD错误。‎ ‎27. 时评作家梁立俊发表文章说:“我们纪念小平南巡讲话20年,也深深期待中国能够如小平同志的20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启动中国今后20年大发展的“破”和“立”。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破”和“立”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破除斯大林模式束缚,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 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C. 破除公有制束缚,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体制 D. 破除个人崇拜思想束缚,建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理论。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破”是指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立”是指建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破除斯大林模式束缚是毛泽东而非邓小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适合南方谈话,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适合南方谈话,适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南巡讲话 ‎28. 文革十年给我国科学技术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但在老一辈科学家孜孜不倦的努力下,中国亦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技术成就。下面属于文革时期科技成就的是 ‎①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②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的国家 ‎③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④袁隆平“南优2号”杂交水稻选育成功。‎ 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1970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故①正确;2003年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的国家,故②错误;1958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故③错误;1973年,袁隆平“南优2号”杂交水稻选育成功,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文革期间的科技 ‎29. 《打死父亲》是20世纪50年代英国“愤怒的青年”代表作家约翰·韦恩的一部力作。这一触目惊心、骇人听闻的书名不仅揭示了父与子之间的冲突,而且表现了青年一代与传统价值标准进行决裂的态度。从创作的手法看,它属于 A. 古典主义文学 B. 现代主义文学 C. 浪漫主义文学 D. 现实主义文学 ‎【答案】B ‎【解析】根据“20世纪50年代”“触目惊心、骇人听闻的书名”“与传统价值标准进行决裂的态度”判断,该书属于现代主义文学,表明了二战后西方社会反传统、反理性的社会风气以及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对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产生严重的怀疑,并滋生反叛情绪,故选B;古典主义文学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基本精神是“理性”至上,注重正常情理,要求作家正常地理解世界;注重主观感情和理想的表现是浪漫主义的根本特点,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现实主义文学力求客观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重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力求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ACD不符合材料所述创作手法,排除。‎ ‎30. “自然间所有的色彩,决没有单独存在的,这可用光学来证明他的真理。因为没有单独存在的色彩,所以客观的种种色彩无非都是幻影,而这种幻影的色彩所以能映到我们的网膜上,和这种幻影色彩的来源都是太阳的能力。”下列作品符合这一流派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关于绘画风格的论述,可知为印象画派的风格特点,A属于现实主义美术代表作,故A错误;B属于浪漫主义美术代表作,故B错误;C为印象画派代表作,故C正确;D属于现代主义美术代表作,故D排除;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幻影的色彩所以能映到我们的网膜上,和这种幻影色彩的来源都是太阳的能力”,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印象画派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第Ⅱ卷(共55分)‎ ‎31.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与发展的根系所在,其传承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而“礼”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后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 材料二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 ‎——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 材料三近代以来,一些人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源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并为此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但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 ‎——郭瑞民《中国的礼仪文化》‎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内涵的?归纳“礼”的价值追求。‎ ‎(2)材料二中的宋明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礼”的?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批判旧文化的运动”是什么?作者认为它存在什么局限?‎ ‎(4)“礼”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材料三,指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不被“淹没”?‎ ‎【答案】(1)丰富:以仁为内核;追求:完善道德;和谐人际关系。‎ ‎(2)解释:礼等同于“天理”;目的:维护君主专制;思想控制。‎ ‎(3)运动:新文化运动;‎ 局限: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 ‎(4)做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或保持民族自尊);借鉴吸收西方文化。‎ ‎【解析】(1)丰富:根据“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得出以仁为内核;追求:根据“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出完善道德;和谐人际关系。‎ ‎(2)解释:根据“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得出礼等同于“天理”;目的:根据“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得出维护君主专制,思想控制。‎ ‎(3)运动:根据“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结合所学得出新文化运动。局限:根据“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得出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 ‎(4)做法:根据“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得出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或保持民族自尊),借鉴吸收西方文化。‎ ‎3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的。特别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排外主义的传统民族思想影响式微,而以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为基调的近代民族主义则逐渐流行,成为反抗西方入侵的新的思想资源。‎ ‎——摘自张鸿石《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材料二(1906年)“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1912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 ‎(1919年)“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见,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为一个中华民族,并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治之,……融合我们中国所有各族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 ‎——摘自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摘自《毛泽东祭黄帝陵祭文》1937年4月5日清明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观的发展历程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答案】(1)原因:①西方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②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经验的不断积累;③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和中国古代民族思想的影响;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广泛宣传;⑤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⑥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历程:排满兴汉→五族共和→中华民族。‎ 核心:民族融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建设一个文明的中华民族。‎ ‎(3)作用:促进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民族、各阶层、各种力量,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的”“以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为基调的近代民族主义则逐渐流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五族共和”“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为一个中华民族,并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中可以分析出孙中山民族观的发展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 ‎33. 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1)材料二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分别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案】(1)世界潮流: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 重要思想: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历史作用: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①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②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 ‎(3)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核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解析】(1)世界潮流:结合所学可知,“世界潮流”指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 重要思想:根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得出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历史作用:根据所学可知,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 ‎(2)背景:根据“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出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理论:根据所学可知,在井冈山时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 ‎(3)理论:根据所学可知,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核心: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材料二苏轼给宋神宗上书:“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材料三1873年7月,日本政府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凡持有土地执照者,均要向政府交纳地税,地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地税一律用现金缴纳。土地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政府还按地税的1/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附加税——村费,一律用货币缴纳。‎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 ‎(2)概括材料二苏轼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出发点。‎ ‎(3)材料三中的“地税改革法令”在地税征收上具有哪些特点?指出地税改革对日本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实行军功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设县置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使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2)观点:商鞅变法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出发点:苏轼站在大官僚的立场上,借评说商鞅变法反对王安石变法。‎ ‎(3)特点:土地所有者按土地价格的固定比例纳税,且税率很高;一律用现金(或货币)纳税;正税附税加结合。‎ 影响: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市场。(或加速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解材料所述“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含义的基础上,调用所学有关商鞅变法在经济(废井田开阡陌)、政治(设置县令)、军事(奖励军功)方面的具体措施回答。本题要求熟练地掌握商鞅变法的措施。‎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直接进行概括即可。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轼是北宋时期的,综合材料和当时的王安石变法的进行可以从苏轼站在大官僚的立场上,借评说商鞅变法反对王安石变法这个角度进行回答。‎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凡持有土地执照者,均要向政府交纳地税,地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地税一律用现金缴纳。土地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可以概括出土地所有者按土地价格的固定比例纳税,且税率很高;由“政府还按地税的1/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附加税——村费,一律用货币缴纳。”可以概括出一律用现金(或货币)缴纳;正税与附加税结合。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日本近现代化的进程这个角度回答即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措施;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遭到反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维新地税改革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