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6.33 KB
  • 2021-08-27 发布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浙江专版专题十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作业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必修2‎ 专题十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探考情悟真题 ‎【考情探究】‎ 考点 考试内容、考核要求 ‎5年考情 考查热度 真题示例 考查角度 学科素养 古代中国的 农业经济 ‎①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 ‎②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c)‎ ‎③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 ‎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c)‎ ‎2017浙江11月选考,3,2分 古代水利工程 史料实证 ‎★★★‎ ‎2017浙江4月选考,1,2分 古代农业耕作技术 时空观念 ‎2016浙江10月选考,2,2分 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史料实证 ‎2015浙江10月选考,4,2分 古代农业耕作技术 史料实证 古代中国的 手工业经济 ‎①古代中国的丝织业(b)‎ ‎②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b)‎ ‎③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b)‎ ‎④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c)‎ ‎2019浙江4月选考,3,2分 古代制瓷业 历史解释 ‎★★☆‎ ‎2018浙江4月选考,3,2分 古代冶铁技术 时空观念 ‎2016浙江文综,15,2分 古代手工业 时空观念 古代中国的 商业经济 ‎①“市”在历代的发展(d)‎ ‎②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c)‎ ‎2019浙江4月选考,4,2分 唐代草市的发展 历史解释 ‎★★★‎ ‎2018浙江11月选考,4,2分 宋代对外贸易 史料实证 ‎2017浙江4月选考,5,2分 宋代对外贸易 史料实证 ‎2016浙江10月选考,5,2分 唐代商业发展 史料实证 古代中国的 经济政策 ‎①“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c)‎ ‎②“海禁”政策及其影响(c)‎ ‎2017浙江4月选考,7,2分 重农抑商政策 历史解释 ‎★☆☆‎ ‎2016浙江10月选考,8,2分 ‎“海禁”政策 历史解释 分析解读  本专题为高考高频考点,从考查内容来看,着重考查对中国古代经济现象的理解,如农业经济的特点,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及特点,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以及海禁政策的体现等;从考查题型来看,多以选择题呈现,偶有主观题;从考查的试题形式来看,多以史料构成题干,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从学科素养的角度来看,注重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复习备考本专题,一是要从直观的角度感知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二是要从抽象的角度来思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建议通过表格的形式梳理知识点,按照朝代顺序将知识进行归类整合。‎ ‎【真题探秘】‎ ‎【考点集训】‎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2015浙江10月选考,4,2分)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它是(  )‎ A.耦犁    B.曲柄锄    C.曲辕犁    D.翻车 答案 C ‎ ‎2.(2019浙江十校联盟3月联考,27)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实行均田制等制度,其影响是(  )‎ 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    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 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 答案 D ‎ ‎3.(2018浙江丽衢湖三市期末,2)战国时代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4~ 6亩土地只能维持一个人的生活。到了宋代,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两浙地区,大约1亩土地即可养活一个人。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 ‎①牛耕的普及    ②曲辕犁的推广 ‎③水排的使用    ④铁锄的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2020届浙江名校协作体第一次联考,4)某著作中记载:“国有六职……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埶,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很重要 B.各尽其才,各司其职 C.妇功与王公、士大夫等并列 D.商朝纺织业比较发达 答案 D ‎ ‎2.(2019浙江台州9月选考评估,2)杜甫的诗中写道:“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诗中“白碗”的产地应位于下图(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D ‎ ‎3.(2018浙江温州3月测试,4)浙江慈溪唐五代秘色瓷窑址的发掘,使人们得以进一步认识名句“夺得千峰翠色来”所赞美的一类瓷器。有学者认为秘色瓷是当时这类瓷器的上佳之品。“这类瓷器”是(  )‎ A.青瓷    B.白瓷    C.唐三彩    D.釉下彩绘瓷 答案 A ‎ 考点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2020届浙南名校联盟第一次联考,3)汉代《贼律》中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熟)燔其余。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赃),与盗同法。”这反映出汉代(  )‎ A.政府官营弊端显露    B.对官营进行严格管控 C.注重规范市场秩序    D.推行了严厉抑商政策 答案 C ‎ ‎2.(2019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3月联考,4)南北朝时期一种新的集市——“草市”出现,对当时的“草市”表述正确的是(  )‎ A.商品必须明码标价 B.不受政府的行政管理 C.在政府指导下形成 D.多位于交通便利之地 答案 D ‎ ‎3.(2019浙江Z20联盟联考,5)“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向绍兴年间,卖梅花酒之肆,以鼓乐吹《梅花引》曲破卖之。”这主要表明宋代(  )‎ A.赏画品乐成为社会时尚    B.商业经营注重营销策略 C.娱乐活动丰富市民生活    D.商业发展突破时空限制 答案 B ‎ ‎4.(2019浙江“五校联考”第一次考试,5)宋代都市繁华,商业活动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下列诗句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D.“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答案 A ‎ 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2018浙江丽衢湖三市期末,5)金银窖藏是古代中国地主、官僚、商人保藏财产的重要办法。明朝时期,福建海商在菲律宾等地经商所积的白银多被窖藏。近年来闽南各地屡次发现当时窖藏的西班牙银币。该材料最能反映(  )‎ A.当时民间的中外贸易仍然存在 B.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金银窖藏无益于商品经济发展 D.西班牙银币在世界范围流转 答案 A ‎ ‎2.(2018浙江温州3月选考模拟,6)明代某士人指出:“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这一言论意在说明(  )‎ A.闽省之民皆以海为生    B.闽省渔业发达的原因 C.沿海贸易网络的形成    D.海禁政策的弊端所在 答案 D ‎ 探史料提能力 探究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原动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史料呈现 ‎   史料1  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到春秋变为“二十五家为一社”的小规模集体耕作制;到战国则演成“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的家庭耕作制……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种①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史料2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②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③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史料3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④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形成和特点 史料2:孟子描绘的小农经济理想图景 史料3: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等社会转型的影响 史料 解读 唯物 史观 史料1、3: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史料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孟子的言论体现了儒家的仁政理念 重点 阐释 史料1:西周到战国生产模式的变化。①指出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的主体地位 史料2: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②③从侧面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史料3:生产工具改进和技术进步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④说明改革推动社会发展 史料 认识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与转型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思路分析  可以从史料1中“家庭耕作制”“男子力耕”“女子纺绩”“自给自足”等信息,史料2中“无失其时”“勿夺其时”隐含的信息入手分析。‎ 答案  (1)分散性:经营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4)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 ‎2.根据史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有何影响。‎ 思路分析  把握“转型”的含义,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等角度回答。‎ 答案  (1)铁犁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2)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溃,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最终确立;(3)为百家争鸣奠定物质基础,促进思想解放。‎ 探究二 阻隔中外的一道堤墙——“海禁”与闭关锁国 史料呈现 ‎   史料1  ①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明〕王在晋《海防纂要·卷七》‎ 史料2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以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今禁南洋,有害而无利,但能②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史料2:“海禁”政策的消极影响 史料 解读 家国 情怀 明清时期,统治者在对外贸易上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这些政策从本质上说是统治者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而作出的一种消极回应,不但抑制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而且使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也被彻底剥离,普通百姓被隔绝在了世界贸易体系之外 重点 阐释 史料1: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该政策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①体现了自然经济的现状 史料2:“海禁”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②说明“海禁”政策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史料 认识 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是“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闭关锁国政策尽管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史料应用 ‎1.史料1中在对外关系方面的主张是什么?出于何种考虑?‎ 思路分析  史料1的大致意思是:外国的货物不是生活必需品,可以说是中国不缺少的。断绝关于这些商品的贸易便可以同外国隔绝,从而使外国没有寻衅冲突的理由,外国即使觊觎我国,也不可能得逞!据此分析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主张:实行闭关政策。考虑:认为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闭关锁国可以阻止外国入侵,防止内外勾结。‎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海禁”政策的后果。‎ 思路分析  分析史料2,从“海禁”政策不利于沿海民生和社会发展等角度入手,联系东西方发展态势回答。‎ 答案  “海禁”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阻塞了沿海地区人民的生路,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3.根据上述史料,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思路分析  依据史料信息,从“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出现的原因和影响方面入手回答。‎ 答案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产物。虽然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 ‎1.(2019浙江4月选考,4,2分)“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 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 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 答案 C ‎ ‎2.(2018浙江11月选考,4,2分)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海洋中的航线取代了沿着海岸的线路。船只配备了密闭舱,航行不再完全依赖顺风,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港口城市建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区。”下列项中与上述材料相对应的史实是(  )‎ ‎①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②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 ‎③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 ‎④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A ‎ ‎3.(2018浙江4月选考,3,2分)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  )‎ A.战国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答案 B ‎ ‎4.(2017浙江11月选考,3,2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右图所示人物主持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这一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白渠 答案 B ‎ ‎5.(2017浙江4月选考,1,2分)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 ‎①石斧    ②耧车    ③骨镰    ④曲柄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 ‎6.(2017浙江4月选考,5,2分)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答案 D ‎ ‎7.(2017浙江4月选考,7,2分)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答案 A ‎ ‎8.(2016浙江10月选考,2,2分)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 ‎9.(2016浙江10月选考,5,2分)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 D ‎ ‎10.(2016浙江10月选考,8,2分)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  )‎ 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 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 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 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答案 D ‎ ‎11.(2016浙江文综,14,4分)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岢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答案 B ‎ ‎12.(2016浙江文综,15,4分)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秦汉始置州     ②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 ‎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     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 ‎13.(2016浙江4月选考,4,2 分)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这反映出 (  )‎ A.草市中有夜市    B.江南市镇兴起 C.村寨出现草市    D.专业市场出现 答案 A ‎ ‎14.(2016浙江4月选考,6,2分)明代后期,有学者谓: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 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 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答案 C ‎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9天津文综,1,4分)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 ‎2.(2019江苏单科,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答案 A ‎ ‎3.(2019北京文综,12,4分)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答案 A ‎ ‎4.(2019北京文综,14,4分)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答案 C ‎ ‎5.(2019江苏单科,4,3分)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答案 D ‎ ‎6.(2019天津文综,2,4分)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答案 B ‎ ‎7.(2019课标Ⅱ,27,4分)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 C ‎ ‎8.(2018江苏单科,5,3分)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答案 C ‎ ‎9.(2016课标Ⅰ,25,4分)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 D ‎ ‎10.(2018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4分)‎ ‎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5分)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2分)‎ ‎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2分)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5分)‎ 答案  (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 C组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2019课标Ⅲ,27,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答案 C ‎ ‎2.(2018北京文综,13,4分)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 ‎3.(2017北京文综,12,4分)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A ‎ ‎4.(2017课标Ⅲ,26,4分)‎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 A ‎ ‎5.(2016课标Ⅱ,26,4分)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 B ‎ ‎6.(2016江苏单科,3,3分)《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答案 B ‎ ‎7.(2016浙江文综,17,4分)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答案 C ‎ ‎8.(2015课标Ⅰ,24,4分)《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 C ‎ ‎9.(2015课标Ⅱ,26,4分)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 C ‎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2018课标Ⅲ,24,4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 D ‎ ‎2.(2015浙江10月选考,2,2分)据古罗马学者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 B.绒锦、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 C.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输至欧洲 D.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 答案 A ‎ ‎3.(2014重庆文综,2,4分)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答案 D ‎ ‎4.(2013四川文综,2,4分)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衤单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答案 C ‎ 考点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2019课标Ⅰ,27,4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答案 D ‎ ‎2.(2019江苏单科,5,3分)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答案 B ‎ ‎3.(2018江苏单科,1,3分)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 D ‎ ‎4.(2018北京文综,15,4分)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年以前 ‎59‎ ‎1551—1722年 ‎113‎ ‎1723—1861年 ‎167‎ ‎1862—1911年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 B ‎ ‎5.(2017课标Ⅱ,26,4分)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 C ‎ ‎6.(2017天津文综,2,4分)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 ‎7.(2016北京文综,15,4分)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A ‎ ‎8.(2016课标Ⅲ,27,4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 A ‎ ‎9.(2015课标Ⅰ,26,4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答案 A ‎ ‎10.(2015课标Ⅱ,27,4分)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 B ‎ ‎11.(2014课标Ⅱ,26,4分)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 A ‎ 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2017江苏单科,21,14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7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 答案  (1)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2.(2016江苏单科,21,12分)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3分)‎ 答案  (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3.(2014天津文综,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6分)‎ ‎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 ‎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 代 年商税额 指 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4分)‎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3分)‎ 答案  (1)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3)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 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4)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 ‎4.(2014浙江文综,38,18分)(节选)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9分)‎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9分)‎ 答案  (2)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重农抑商。‎ ‎(3)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2分)‎ ‎1.(2020届浙江绍兴11月诊断性考试,2)商王武丁妻子妇好的墓葬,曾出土200多件青铜礼器、5件大铜铎、16件小青铜铃、44件青铜器具、4件青铜镜、1件青铜勺、130多件青铜兵器、4个青铜虎、20余件其他青铜器。这些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代青铜器(  )‎ A.生产地点广泛    B.品种种类单一 C.铸造水平较高    D.日常应用普及 答案 C ‎ ‎2.(2020届浙江十校联盟10月联考,3)战国时期,秦国关中地区“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下列选项中能作为该历史现象成因的有(  )‎ ‎①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②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③先进耕作方式的采用    ④井渠技术的创造应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 ‎3.(2020届浙江“七彩阳光”联盟期初联考,2)广东省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了大量的丝织衣物和车马帷帐,其精美程度可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丝织物一争高下。这一考古发现可直接印证(  )‎ 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时期 B.汉代岭南地区丝织技术的进步 C.丝绸成为南越民众的主要衣料 D.南越的丝织技术来自中原地区 答案 B ‎ ‎4.(2020届浙江“五校联考”第一次考试,4)《唐六典》载:“京、都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凡建标立候,陈肆辨物,以二物平市(谓秤以格,斗以概),以三贾均市(精为上贾,次为中贾,粗为下贾)。……以伪滥之物交易者,没官;短狭不中量者,还主。……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政府(  )‎ ‎①设有专门的市场管理官员 ‎②市坊的界限已被打破 ‎③都市中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④对违法者严格处理,规范经营秩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D ‎ ‎5.(2020届浙南名校联盟第一次联考,2)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以唐玄宗天宝三年的长安为背景,还原了唐朝长安的全貌和社会的烟火气。原著作者马伯庸称:“我觉得长安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古代城市,全世界的人都汇聚在这个地方,真正这种文化最大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文化表层下所隐蔽的这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以下场景不可能在唐朝长安出现的是(  )‎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C.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D.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 答案 C ‎ ‎6.(2020届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12月联考,6)北宋年间颁布的《元丰广州市舶条法》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海上外贸成文法规,其“不仅行于广州,而且遍行其他诸路”,成为当时官府进行海外贸易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据。它的颁布(  )‎ A.说明广州是当时唯一的对海外诸国贸易的港口 B.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 C.体现了我国古代海外贸易活动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D.反映了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 答案 C ‎ ‎7.(2019浙江绍兴3月模拟,3)《史记·河渠书》载:“渠成,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王国维在《西域井渠考》中提出了现今“坎儿井”来源于“井渠”的观点。题中所涉及的两大古代水利工程(  )‎ A.皆位于灌溉发达的关中地区 B.是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典范 C.为秦完成统一大业创造条件 D.基本解除了黄泛地区的水患 答案 A ‎ ‎8.(2019浙江绍兴3月模拟,5)宋朝又被称为“天水一朝”。学者陈寅恪说:“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永远之瑰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能印证此观点的史实是(  )‎ ‎①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②各具风格的瓷窑质量闻名天下 ‎③词的发展开始走向辉煌 ④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B ‎ ‎9.(2019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3月联考,10)近日“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馆展出,把“丝绸、青铜、造纸印刷、瓷器”定义为我国古代的新四大发明。下列相关信息,按时序排列准确的是(  )‎ ‎①获得“丝国”称号 ②铸成“司(后)母戊大方鼎”‎ ‎③制瓷业成独立生产部门 ④发明“转轮排字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答案 C ‎ ‎10.(2019浙江Z20联盟联考,6)据统计,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到道光十三年(1833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4.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9.26倍。这反映了(  )‎ A.“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 B.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社会动荡 C.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 D.闭关锁国下外贸仍有一定发展 答案 D ‎ ‎11.(2018浙江宁波“十校联考”,7)黟县《环山余氏宗谱》中记载,明代商人余荷浦经商“二十余年,囊橐日实,良田美宅如愿以偿”。这一记载反映了明代(  )‎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    B.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封建礼教束缚解除    D.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 D ‎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12.(2018浙江宁波十校期末联考,31)“一带一路”打开了中国人的筑梦空间,“海上新丝路”连通了浙江人的世界梦。从唐中后期始,以上林湖为起点,一条由明州通向海外的著名的“海上陶瓷之路”开始形成。‎ ‎   材料一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宁波工匠奉宋徽宗旨意,建成了两艘神舟,与六艘客舟一起从镇海起碇出使高丽。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记载“客舟长十余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大樯高十丈,头樯高八丈”“可载二千斛粟”。而神舟的长、阔、高、大、所载人数及器用什物,“皆三倍于客舟也”;在海上航行时“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鹢首,屈服蛟螭,所以晕赫皇华,震慑夷狄,超冠今古”。书中还明确提到,神舟航行时使用了指南浮针。这是目前世界上用指南针航海的最早记录之一。‎ ‎……‎ 温度是否达到1 200℃~1 300℃,这是原始瓷能否成为成熟期的瓷器的重要因素。但隋唐时期所有的窑都是馒头窑、四方窑,温度难以提高……有一位窑工师傅苦苦钻研,设计出龙窑,温度比馒头窑提高了200多摄氏度。……烧制出的瓷器更显纯洁……明州上林湖越窑……成为全国六大青瓷名窑之首。‎ ‎——摘编自黄立轩《筑梦大海》‎ ‎  材料二 唐宋时期部分著名窑址分布图 ‎   材料三  1523年,宁波发生了“争贡之乱”。永乐初,日本接受明朝封赐,贡市通好。日人来中国进贡,赏赐甚多,且兼营贸易,有利可图,故争充贡……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诸道争贡,日左京兆所派的宗设与右京兆所派的瑞佐及宋素卿互争到期之先后,并在宴席上因座位之高下而大起冲突。宋素卿贿赂市舶太监,偏袒瑞佐等,宗设不平,两派遂起仇杀。太监又阴助瑞佐,授之兵器,而宗设之众较强,拒杀不已,遂毁嘉宾堂,劫东库,追杀瑞佐等至绍兴。宗设沿途杀明都指挥千户、百户等数人,浙中大震。明廷大为震怒,乃决然罢市舶,禁止与日通商。‎ ‎——根据黄立轩《筑梦大海》整理 ‎(1)据材料一概括“以上林湖为起点,一条由明州通向海外的著名的‘海上陶瓷之路’开始形成”的有利条件。(4分)‎ ‎(2)写出材料二图中上林湖越窑、唐朝时所产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瓷窑、首创釉下彩绘技术的瓷窑的序号。(3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朝推行什么对外贸易体制?(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体制的内涵,并指出其实质。(5分)‎ 答案  (1)有利的港口条件;高超的造船技术;先进的航海技术;制瓷技术的改进。‎ ‎(2)⑥②⑤。‎ ‎(3)体制:“朝贡”贸易体制。‎ 内涵:不计经济效益,重在宣扬国威,赏赐多于进贡。‎ 实质: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对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行为严加禁阻。‎ ‎13.(2018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3月联考,30)(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松江府志》载:“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志》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志》载: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志》载:“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淂镇“烟火万家”。‎ ‎——根据有关明清时期地方史志资料编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情况。(4分)‎ 答案  (1)商业经济繁荣;纺织业显著发展;专业市镇兴起;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