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50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分层作业(十)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练]
1.1992年4月8日,《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单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书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人也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该书。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
【导学号:97372043】
A.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B.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C.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D.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D [题干首先陈述了一种现象——《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引起轰动,然后结合设问探究该现象,最后根据时间“1992年4月”确定这与邓小平南方谈话相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谈话对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论述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2.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国有企业改革
B.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结合题干中中共十四大以及材料中“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可以说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故选D项。]
3.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C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由“计划”到“规划”的变化,体现了由计划指令到规划指导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4.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
①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工作重心 ②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③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问题 ④解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问题
- 5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内容。①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解决的,②是在中共十四大上解决的。中共十五大在③④等问题上提出的论断,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5.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D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所有经营行为都由政府控制,企业效益好坏与企业自身关系不大。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企业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一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故其比较“茫然”,故选D项。]
6.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重新界定了经济特区的“特”:“保持经济特区优势的立足点……主要应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法制规范……”。这一定位的时代背景是( )
【导学号:97372044】
A.围绕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
B.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消失
C.平等竞争的统一国内市场完全形成
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
D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符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对经济特区定位的时代背景,故D项正确。]
7.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B.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C.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B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粮票的使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粮票的废除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则属于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故答案为B项。]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 5 -
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不断地变化,由“合理调整工商业”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再到“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最终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逐步建立起来的
B.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改革开放加快了经济体制的变革
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0多年来,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故选D项。]
[冲A挑战练]
9.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下列哪次会议曾对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作出重要决策(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故选D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故可排除A项;中共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可排除B项;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故可排除C项。]
10.1991年底到1992年,社会上兴起砸“三铁”的风潮。所谓“三铁”是指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一时引起了国有企业职工思想的动荡。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B.国有企业改革在摸索中逐步走向市场
C.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D.民众完全接纳市场经济
B [打破铁饭碗、铁工资与铁交椅,说明国有企业正在探索企业用人、工资与职责制度改革,它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面向市场,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是在21世纪初,故排除A项;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故排除B项;D项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5 -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材料二 1990年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邀请一批经济学家座谈经济形势与对策……持“计划取向”观点的人……认为,1988年的通货膨胀……都是由于采取“市场改革取向”错误路线的结果。1992年初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于1月17日离开北京……对这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当时为很多人不理解……完全是客观形势使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材料一,从原因和结果方面分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正确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很多人不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根源。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次南行是“客观形势使然”?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有何意义?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国家在发展经济时应注意的问题。
【解析】 第(1)问,“原因”方面从人民公社体制的消极性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生产力的角度回答;“结果”方面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收入的角度回答。第(2)问,“根源”从体制弊端回答;原因结合改革成就和国际背景回答;“意义”结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回答。第(3)问,从利用国际背景,促进生产力发展,结合国情、经济规律等角度回答。
【答案】 (1)①从原因分析:人民公社制度超越了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通过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表现。②从结果分析: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从而保证了“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加”。
(2)历史根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意义: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要关注民生,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依据国情,对经济政策进行适当调整;调整经济政策,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局势,抢抓机遇,全力发展。
12.1956年、1978年、1992年,是现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关键时间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 5 -
材料二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材料三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进1978年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度安排”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务实主义探索”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原因可从材料一关键词“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国民经济紧运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总结概括即可。 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我国从1978年起在政治、经济领域所进行的改变即可。第(3)问的第一小问,概括材料三中邓小平的观点即可;第二小问,总结该观点对经济体制的影响即可。 第(4)问,总结三则材料内容,找出之间的联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加以概括即可。
【答案】 (1)表现:由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
原因: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2)表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健全完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科技教育体制的调整。
(3)表现: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影响: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认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立足国情,顺应潮流,及时改革与调整;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 5 -
相关文档
- 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第1课 近2021-08-2714页
- 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2课2021-08-2715页
- 2020高中历史 第5单元 经济全球化2021-08-276页
- 2020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2021-08-277页
-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2021-08-274页
-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19世纪2021-08-275页
- 2020版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2021-08-274页
-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19世纪2021-08-275页
- 2020高中历史 专题723 苏联社会主2021-08-275页
- 历史卷·2019届广西河池高中高二上2021-08-2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