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00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 选择题(30题每个2分)
1.自西周始,我国就有“同姓不婚”“异姓不养(收养异性养子有罪)”的习俗。与此习俗相关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 D. 禅让制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同姓不婚”、“异姓不养”体现的是血缘关系,故B项正确。分封制是指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前提下,将功臣、姻亲等分封到各地广建封国,保卫周王室,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礼乐制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也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故C项错误。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点睛: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同姓不婚”、“异姓不养”等,结合宗法制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2.商王武丁时期起,商王朝经过百多年战争,征服众多方国,将其变为纳贡和派兵从征的,与商王朝存在隶属关系的侯国。这与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封国
A. 本质一致,都是中央王朝的地方政权
B. 有所不同,其隶属关系缺乏制度保障
C. 生成同源,都是军事征服的直接产物
D. 功能相近,代表中央控制力大为强化
【答案】B
【解析】
材料“商王朝经过百多年战争,征服众多方国,将其变为……与商王朝存在隶属关系的侯国”说明商朝与侯国之间的隶属关系主要靠武力来维持的,而西周主要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等制度来保障,因此两者有所不同,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故AD项错误;C项不符合西周,排除。
点睛:“商王朝经过百多年战争,征服众多方国,将其变为……与商王朝存在隶属关系的侯国”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商王朝与封国之间的关系。
3.学者顾栋高先生指出:“春秋之列侯,始而星罗棋布,继而强兼弱削。……封建之裂为郡县,盖不自秦始也”“(晋国)遂灭祁、羊舌氏……分祁民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这表明当时
A. 出现了诸侯争霸
B. 新的地方行政制度出现
C. 宗法制度逐渐瓦解
D. 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答案】B
【解析】
材料“封建之裂为郡县,盖不自秦始也……分祁民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县制,说明当时新的地方行政制度出现,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当时出现诸侯争霸,而是县制的出现,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宗法制度逐渐瓦解,故C错误;仅仅凭材料内容无法说明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封建之裂为郡县,盖不自秦始也……分祁民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县制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此称谓
A. 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B. 体现了皇权上天赐予的神秘性
C. 意在突出皇帝与众不同的地位
D. 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
【答案】C
【解析】
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上,不仅包括皇帝的称号,也包括皇帝的车马以及家人均有专门的称号,故选C;A是郡县制的特点,排除A;C中神秘色彩没有体现,排除;皇帝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不能改变社会发展趋势,排除D。
5.监察制度经过了秦、汉、……唐、……明清,影响至现代。下列关于秦、汉和唐监察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秦确立御史大夫一职负责监察系统
B. 汉创设刺史定期到郡县和诸侯国巡查
C. 唐御史台定期到京都监狱视察执法
D. 都设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情况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秦确立御史大夫一职负责监察系统;汉创设刺史定期到郡县和诸侯国巡查;唐御史台定期到京都监狱视察执法均符合史实,故ABC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设立提点刑狱司是在宋朝,故D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考查对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唐朝的御史台、宋代的提点刑狱司的把握,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6.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 (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而到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贵运转。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有助于
A. 削弱贵族集团
B.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加强官僚政治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由官僚负责运转” ,确实有利于加强官僚政治,但它仅是手段,不是根本目的,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由“门阀政治”到“而非贵族负责运转”,的确削弱了贵族集团的政治影响力,它也是一种手段,并非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 提高行政效率, 可以成为一种主观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故C项错误; 不论削弱贵族集团, 还是加强官僚政治,根本上都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皇权,维护统治者的统治,故D项正确。
点睛: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宋朝”“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有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7.习近平在2015年10月访英期间曾说,中、英两国在各自历史发展中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你认为我国秦朝与17世纪的英国在治国方面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共同点是
A. 发展经济
B. 制度创新
C. 教育优先
D. 武力掠夺
【答案】B
【解析】
我国秦朝的建立没有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为秦始皇后来实行暴政,秦朝二世而亡,故A项错误。秦朝建立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十七世纪的英国创立的君主立宪制对后世也是影响极大,故B项正确。“教育优先”不符合秦朝的史实,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故C项错误。武力掠夺不是我国秦朝对后世影响大的治国措施,故D项错误。
8.台湾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政治结构出现的积极意义在于
A.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 从民主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答案】D
【解析】
“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是指秦朝时在其统一的领土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这在实质上是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D项正确;AC两项对这一转变现象的分析错误;B项是转变的原因而非意义。
9.明朝时,出现了刘球、将钦、海瑞等一大批士大夫,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部分土大大形成“阉党”。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
A. 宦官权力的加强
B. 宰相制度的废除
C. 士大夫信仰的丧失
D. 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D
【解析】
材料体现贤臣和君主之间的抗争不断,也有巴结君主以提高自身地位的大臣的出现,究其原因在于君主专制的强化,引起贤臣的不满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大臣所利用,D符合题意;A说法较为片面,不能反映全部材料信息;材料没有涉及丞相制度的废止问题,B不正确;D与材料“一些士大夫与皇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了明代政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部分土大大形成‘阉党’”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所学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均源于君主专制的强化。
10.清入关前,没有专门的饮食制度,仍“席地而坐,自割肉而食”,没有君臣之别。入关后,明代宫廷饮食中的礼法、等级制度在清宫中重新得到体现。这说明
A. 民族交融影响饮食习惯
B. 满族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C. 经济发展促进礼仪变革
D. 传统习俗遭到全面摒弃
【答案】A
【解析】
材料表明,清军入关之后,学习了汉族的饮食礼法和等级制度,体现了民族交流对清王朝饮食习惯的影响,A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只是满足学习汉族的饮食礼法,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的作用,C不正确;D“全面摒弃”的说法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民族间文化的影响的相关知识,本题需要掌握一个基本规律,即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往往会被汉族的先进文化所征服,即民族间的交融会影响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1.卓尔不群的雅典,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其民主制的“得”与“失”表现明显。下列选项中属于其“失”的是
①公职选举
②众多妇女和外邦人不享有公民权
③民众组成陪审法庭
④城邦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上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雅典民主制度的“失”指的是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制实施的范围是有限的,众多妇女和外邦人不享有公民权,奴隶更是被排斥在其范围之外,故选D;①③是属于雅典民主制的“得”,故需排除含有①③的选项。
点睛:这一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这类题型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相对出现较少,但是这类题目属于以前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因为能够在一个题里考查到更多的知识点,所以在模拟试题或者平时的考试题中多有出现。这类题要想做对,还是有技巧的。如果知识点掌握比较熟练的话,可以不看选项,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直接选择,然后将自己做出的答案与选项对照,只要是能找到一致的,一般情况就能保证正确了。如果有些知识点不是很熟悉,可以采用“选基法”,即将自己最有把握认为对的和错的选项找出来,然后对比选项中是否有自己有把握的那些,一般就能依据这一技巧做对答案。
12.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 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 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 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 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可知,当时雅典公民热衷于参政议政,B符合题意;A是材料现象;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处于“黄金时期”,C
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较强,而不是思想纷争,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的掌握。解答该题要求学生注意材料时间信息“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的社会状况,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背景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3.古罗马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在长期司法实践中,罗马人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新的法律——万民法。下列项中不属于该法律体系的是
A. 贵族垄断立法权 B. 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
C. 广泛借鉴外邦人的法规 D. 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答案】A
【解析】
万民法是在公民法的基础上,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律,与公民法相比,它更加简洁高效,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故BCD都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鼓足垄断立法权是在公民法出现的早期,而不是万民法实行的时代,故A符合题意。
点睛:这一题属于反向选择题(也叫否定式选择题),即选择不符合史实或者不正确的说法,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是看清题目要求中的“不”或“错误”,判定是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或者不符合史实的选项,这是最重要的;另外,看全选项再选择,也是防止审题错误或者看不清题导致错选的手段,就是把题目设置的ABCD四个选项都看完,才可以作答,这样就会发现选项中会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没看清题目只看了一个选项就感觉表述正确而仓促选择,最终错选而失分的结果。
14.罗马法的法律渊源包括习惯法、告示、元老会决议、民会决议、法律、帝敕、法学家解答七种。这种多元化的法律渊源表明了多元化的立法主体,它
A. 说明古罗马始终缺乏统一领导
B. 反映立法过程中各派争夺激烈
C. 体现古罗马政治生活的民主性
D. 扩大调整面增加了法律适应性
【答案】D
【解析】
材料“多元化的法律渊源表明了多元化的立法主体”体现出罗马法满足了社会生活对法律提出的新要求,反映出了更强的适应性,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故D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错在“始终缺乏统一领导”;材料中反映的是罗马法的多元化,没有体现出罗马法的立法过程和民主性,故BC项排除。
点睛:“多元化的法律渊源表明了多元化的立法主体”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5.下列是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些文献,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摆脱了农奴制依附关系的农民可以享有农村自由居民的各种权利,包括居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②“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行政权力赋予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
③“共产党人不屑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达到。”
④“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A. ①③②④ B. ④②③① C. ③④①② D. ④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摆脱了农奴制依附关系的农民可以享有农村自由居民的各种权利,包括居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指的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行政权力赋予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指的是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共产党人不屑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达到”指的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指的是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由此可知,正确的顺序是④②③①,故B项正确,ACD错误。
16.2016年9月23日,奥巴马以损害美国国家安全利益为由,否决了国会通过的允许“9·11”恐袭事件幸存者和遇难者亲属起诉沙特政府的法案。按照宪法,国会仍能以三分之二多数表决结果推翻总统的否决,强行让法案成为法律。这体现了
A. 总统权力至高无上
B.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C. 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D. 民众利益高于一切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下,总统和议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B正确;A与美国史实不符,总统掌握行政权,权力受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D与材料无关。
17.“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总统渐渐不能行使重要职权,实际权力转由内阁会议掌握。共和派不信任那些声望很大的国务活动家。议会两院多数议员都同意克列孟梭的‘让我们选个最拙笨的人出来(当总统)!’这成了不成文的惯例。”这说明
A. 法国政体失去了进步性
B. 法国共和制得到了巩固
C. 法国总统制转为内阁制
D. 法国议会内部高度团结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议会由全国公民选出,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左右着内阁和总统,这体现出法国的共和政体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法国政体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议会两院多数议员都同意”说明D项错误。
18.有人评价某宪法是“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的宪法”,但同时这又是一部充满着妥协和智慧的宪法,在这一宪法下,国家成为“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由此可知,该宪法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拿破仑法典》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英国《权利法案》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政体,明显与题意不符,据此排除A项;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因此不存在君主制的阴影,据此排除B项;《拿破仑法典》没有涉及国家政治体制的内容,C不正确;据材料“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的宪法”,但同时这又是一部充满着妥协和智慧的宪法”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宪法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建立在共和派和君主派相互妥协的基础上,确立的是共和制政体,D符合题意。
19.某同学设计中国近代史年代尺,该设计适用于表达的主题是
A. 探索现代化道路
B. 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C. 不平等条约体系
D. 从专制到民主共和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探索现代化道路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洋务运动,故A项不是主题;中国近代思想变迁最重要的节点之一是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故B项不是主题;从专制到民主共和的转折点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故D项不是主题;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因此,图片信息的主题是不平等条约体系,故C项正确。
20.在此之前,清王朝是一个高度集权和极端君主专制的封建政权。自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以来,清王朝的王权危机日益扩大。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 动摇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B. 改变了晚清的政治格局
C. 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 D. 加剧了国人的反清意识
【答案】A
【解析】
材料“自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以来,清王朝的王权危机日益扩大”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故A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没有改变晚清的政治格局,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政治的近代化的内容,故C错误;材料没有强调思想意识方面的影响,不能说明太平天国加剧了国人的反清意识,故D错误。故选A。
2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主动派出;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这一变化
A. 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为基础
B. 表明清政府与传统社会彻底决裂的态度
C. 与近代民族危机出现和深化同步
D. 反映了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的逐渐进步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出洋学习发端”到“开始主动派出”再到“奖励职官游学游历”可知清政府对于西学的态度发生变化,天朝上国观念逐步动摇,反映了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的逐渐进步,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的进步,主要与统治危机的不断加深有关,A项错误。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的逐渐进步,不等同于与传统社会彻底决裂,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已经出现了,与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符,故C项错误。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清政府开始主动派出”“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的演变趋势,从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转变的角度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22.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时提出“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 洋务运动
B. 鸦片战争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随着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西方的政治、法律、思想文化随之在中国传播,在此影响下,中国先后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这一过程符合材料中的“转石效应”,故A项正确;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是洋务运动的影响,故CD错误;鸦片战争发生于洋务运动以前,故B项错误。
23.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 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C
【解析】
解题时要重点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的含义。“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20世纪20年代末,故A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一说太绝对,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和周年问题,2019年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今年考查也是意料之中。马克思主义成为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鲜亮底色”,突出了高考历史命题的政治性。本题切入了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四个自信”中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
24.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 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答案】C
【解析】
解题时可根据材料“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逐项分析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于1930年写的文章,阐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而“工农武装割据”提出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B。结合所学,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以挽救革命,在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改向井冈山进军,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故C正确。结合所学,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井冈山道路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探索出的革命道路,《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创作的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排除D。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历程,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关键在于考生在复习中要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厘清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如本题只要学生在复习中理清了中共党史的脉络,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25.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
名师点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是与其一直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直接关系的,这一题考查了“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时政热点。考生在做题时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这一信息,然后确定时间,再结合所学与材料信息,就可以排除掉三个选项,也可以直接选,所以这一题还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26.下图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A. 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B. 《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C. 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 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
【答案】D
【解析】
注意漫画创作的时间“1945年”以及漫画标题《端赖合作》、图片上的文字“国共”“复兴门”“建国大道”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全国民众希望国共继续合作,实现和平建国,故漫画反映了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故D项正确。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而且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并非国共联合,排除A;《双十协定》是1945年重庆谈判的结果,重庆政协会议召开于1946年初,排除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重庆谈判时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排除C。故选D。
【点睛】通过上述分析,解答此类题型时,准确判定主题寓意是关键。考生要能通过画面文字、人物形态、画面事物构成及相关事物的异同对比等,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地判定其所含的真实信息,进而明确漫画的本质主题寓意。
27.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 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 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A
【解析】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联合的重要性;其二强调联合的阶级性,联合是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要通过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体现了科学共产主义精神。因此这一变化说明了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2月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B项错误;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的标志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故C项错误;此时资本主义制度还未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因此主要矛盾仍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故D项错误。
点睛:从以往高考试题考查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低频考点,今年高考竟然考到两次,这契合了当今中国的社会热点,凸显出历史高考的政治指导性,又呼应了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问题。这启示我们平常学习时在关注历史周年热点事件的同时要注意感受时代脉搏。
2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共产党宣言》
A.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 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C. 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D. 预见了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
【答案】A
【解析】
《共产党宣言》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故A正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故B错误;《共产党宣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故C
错误;《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后半期,故D错误。故选A。
29.下列选项中,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有
①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 ②法国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
③罗马法——《法国民法典》 ④《罗马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君权神授是封建时代的思想,而社会契约论则是反封建的思想,因此两者不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故①错误。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故②正确。《法国民法典》是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的,故③正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是对《罗马条约》的修订,它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故④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30.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
A. 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B.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C.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D. 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17年俄国爆发了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二月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C项正确。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故A项错误。巴黎公社是第一个工人政权,故B项与材料不符,错误。材料强调二月革命的意义,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无关,D项错误。
二 材料解析题 (40分)
31.马克思主义的提出及其实践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的许多地方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个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
材料二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宣言》认识发生变化的社会原因,依据这一认识的变化,提炼马克思、恩格斯在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中所体现的精神。
(2)根据材料二,请任选其中一种观点,推断这一观点的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原因: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经验。
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以1992年为界。依据:经济改革的角度
史实: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后,中国经济改革进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阶段。
以2001年为界。依据:对外开放的角度。
史实: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阶段。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宣言》认识发生变化的社会原因在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例如,“大工业巨大的发展、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发展起来”就可以作为答案。所体现的精神主要突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之类的答案均可。
(2)需要注意的是本题是任选其中一种观点,如果选1992年为界主要从1992年中国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而如果选2001年为界主要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威尔逊,在总结8年的总统生涯时,深有感触地说:“三权分立的这种制约和平衡恰恰是功过参半。由于权力分散,所以没有力量。由于权力太多,所以行动不够敏捷。由于程序复杂,所以运转不灵,效率不高。”日本学者清宫四郎在《权力分立制研究》一书中说:“三权分立不是积极增进效率的原理,而是消极地防止滥用权力的理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分工愈来愈细,政府管理越来越重的背景下,如何在民主与效率之间寻找平衡,是当代西方民主面临的一大难题。
——摘编自凌胜银《西方民主政治的问题与扬弃》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围绕“西方民主与效率”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西方民主不利于提高效率。
阐述:古代雅典直接民主制低效运行无法应对频繁的对外战争,是导致雅典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近代英国议会至上,无法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和工业革命以来日益细密的社会分工,直到内阁权力加强这一局面才有所改变;近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内阁完全受制于议会,效率低下,是法国政局不稳的原因之一;近代美国三权分立,应对危机和战争的能力、效率均比较低下,直到美国罗斯福新政加强总统行政权,这一局面才有所改变。片面强调民主必然导致效率低下,只有把民主和集中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应对危机,促进社会进步。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运转不灵,效率不高”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在论述“西方民主与效率”时已经非常明确强调了西方民主不利于提高效率这个观点,所以所拟论题观点就十分明确了,然后可以结合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近代英国、法国、美国等民主政治的史实突出“运转不灵,效率不高”即可。
3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杨度(1874~1931年),早年师从大儒王闿运学习“帝王之学”(辅佐“非常之人”,成“帝”成“王”,建非常之功勋)。甲午战争后,杨度的思想逐渐趋于维新,两度留学日本,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思想,1907年回国,开设宪法讲座,为王公大臣讲授法律常识,参与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当选民国大总统,1915年,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提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深得袁世凯赞许,与严复等在北京发起筹安会,推动帝制。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杨度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破灭,心灰意冷,一心向佛。晚年逐渐倾向革命,先是追随孙中山,为广州革命政府提供秘密情报,后积极营救李大钊,并于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最严重时期成为中共特别党员,除了提供情报,还以卖字画等方式筹集资金,捐助革命事业。
——摘编自黄昊《杨度研究述评》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杨度富有传奇彩色的主要人生经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杨度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
【答案】(1)早年主张君主立宪,推动宪政政治发展;辛亥革命后,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晚年投身民主革命,参加国民革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
(2)杨度一生致力于实现民主政治,探索国家富强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顺应了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他在思想和行动上与时俱进,顺应革命发展潮流,虽然有过支持袁世凯称帝行为,但从主流看,是一位促进历史进步的优秀人物。
【解析】
(1)据材料“两度留学日本,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思想”、“晚年逐渐倾向革命,先是追随孙中山”、“于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最严重时期成为中共特别党员”可以得出其人生经历。
(2)结合上述回答可以得出,杨度一生都在为追求民主政治而奋斗,其思想观念的变化体现了其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作风,但在其经历中曾经支持过袁世凯复辟帝制,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总体来看,杨度一生还是以积极方面为主。
点睛: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结合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加以考虑,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苛求古人,因此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评价,不能一概否定。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4年9月5日,英法军队转入反攻,展开了马恩河战役……经过马恩河战役,德军在西线的进攻被遏止,法军保住了巴黎。……到年底,西线转入相持,各自挖壕对阵。1914年的战争,由于西线德军攻势的受挫,东线的迅速开辟,德国被迫分兵两线作战,因而,以速决战为其战略目标的“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了。
材料二 1915年战争重心东移。德国鉴于在西线的失败,决定改变“施里芬计划”,把主力调往东线,企图击溃俄军,迫使俄军单独媾和,以解除东方的威胁。……1915年春,在伊普尔战役中,德国首次使用毒气,英法损失惨重。
材料三1916年,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关键性的一年。双方都力图打破僵局,决一胜负。1915年东线的战事表明,俄军不堪一击,但其幅员广大,德军不敢贸然深入,便决定在西线寻找英、法主力决战。鉴于凡尔登是法国著名的军事要塞……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选择了凡尔登为德军1916年进攻的主要目标……德国以大量的炮弹、毒气弹向凡尔登倾泻,法军……终于第一道防线失守,与后方的交通线也被切断。……由于德军攻占凡尔登的战略目标未实现,法金汉被革去总参谋长职务,由兴登堡取代。凡尔登战役是德国进攻的高峰,因此,它的失败也就成了一个转折点:此后,德奥方面每况愈下。
——以上均摘编自《新编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恩河战役的影响。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登战役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指出一战战局的演变及战场重心的转移过程。
【答案】(1)遏制了德军在西线的进攻,宣告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的破产,使西线转入相持阶段。
(2)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德国进攻凡尔登的失败成为一个转折点,此后德奥逐渐转入防御阶段,协约国军队逐步取得了战略优势。
(3)战局的演变:1914年西线双方转入阵地战,进入相持阶段;1915—1916年战争的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战场重心转移:1914年在西线;1915年转移到东线;1916年重新回到西线。
【解析】
第(1)(2)问要紧扣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答;第(3)问结合材料和“战局”“战线”关键词语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