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6.10 KB
  • 2021-08-27 发布

2018-2019学年宁夏育才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宁夏育才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 5分,共计5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人们常说孔子弟子三千,经钱穆先生考证,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年三十岁,弟子琴张已从学孔子;之后,贵族身份的司马牛来了,贫贱出身的原宪、闵子骞来了,还有善货殖的子贡甚至“大盗”颜涿聚都来了,一时间杏坛下汇聚了来自鲁、卫、齐、晋、陈、宋、吴、楚、秦等国的学生,好不 热闹。这反映出 A. 春秋出现百家争鸣可喜局面 B.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理念 C.儒家学说得到民众广泛认可 D.孔子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 ‎2. 墨子指出,“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据此可知, 墨家思想 A.蕴含兼容并包意识 B.推动了社会风气改善 C.具有针砭时弊色彩 D.推动了各国社会变革 ‎3. 董仲舒首倡的“引经决狱”又名“春秋决狱”,就是要求司法官吏在审理案件过程中,用儒家经 义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犯罪的根据,并按照经义的精神解释和使用法律。这一举措 A.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B.促进了儒家与法家思想的统一 C.加剧了古代刑罚的不合理性 D.利于儒家独尊局面形成 ‎4.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天地阴阳》中认为,天和人类社会具有密切关系,天通过谴告,有步骤地 管理人类社会。因此“为人主者,予夺生杀,各当其义,若四时。列官置吏,必以其能,若五行。 好仁恶戾,任德远刑,若阴阳。此之谓能配天”。这说明董仲舒 A.把人格的天和王道政治相结合 B.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C.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D.把仁义与法制融合用于政治 ‎5. 相传东汉末年牟子所著的《牟子理惑论》序称:“厌世之前,牟子以儒学而非道教;逮及厌世,又合佛 道而抗儒学。至于魏晋,玄学作为儒学的怪胎,与佛道二教既融合又抗争,玄学名士每与名僧高道抗论寺中。在高下不让的争论之后,“三教”退而求同存异,形成互摄。”据此可以推知,魏晋时期 A.主流意识形态完成了构建 B.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斗争激烈 C.初步形成三教合流的局面 D.佛教和道教威胁儒学正统地位 ‎6. 在论及儿童教育时,王阳明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 达到“自然日长日化”。在此,王阳明 A.肯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B.突出了“致良知”的价值追求 C.摆脱了儒家伦理对教育的束缚 D.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7. 它们是在世界政治从专制趋向民主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内部迎合历史潮流出现的具有近代性因 素的思想观念,是在传统“重民一尊君”的政治模式基础上创建的以“重民一限君”为模式的政治理 念和思想形态。这些政治理念和思想形态 A.是儒学回归孔孟本源的体现 B.说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已经成为主流 C.印证了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D.反映了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的弊端 ‎8. 明末清初,有学者认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 何益哉。”据材料可知学者 A.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B.提倡君主应以文学救世 C.主张“心性空谈” D.主张从根本上推翻宗法制度 ‎9.公元2世纪初,主管皇家制造局的尚方令蔡伦总结了以前的造纸经验,在作坊里以锉、煮、浸、 捣、抄等法,生产出的“蔡侯纸”最终传遍了整个世界。这主要表明 ‎ A.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技术革新需有利的社会环境 C.官营手工业品质地精良 D.蔡伦推动了造纸术广泛传播 ‎10.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 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发展的特点是 A.继承创新性 B.灵活多样性 C.广泛性 D.脆弱性 ‎11. 美国学者徐中约认为:理解任何历史时期的关键,在于找出决定该时期形态的主要动力。魏 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名言,为1861—1895年间士大夫的活动提供了精神动力。这种动力 的本质 A.探寻政治变革 B.探寻求存之道 C.提倡民主科学 D.学习西方技术 ‎12. 有学者认为:尽管洋务运动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 的”,但是“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此说法主 要是 A. 肯定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B. 指出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实质 C.否定了洋务派维护封建统治的时代局限性 D.看到了洋务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 ‎13. 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士类”,而到了 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的局面。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当时中国 A.社会形态发生极大变化 B.民族救亡意识凸显 C.社会舆论环境渐趋宽松 D.科学发展成为共识 ‎14. 胡适在为《吴虞文录》作的序中说/正因为两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 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上述材料反映了新 文化运 的主 特点 A.剑指儒学,反对孔教 B.提倡革命,反对改良 C.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5. 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 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 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16. 1922年,孙中山在《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中提到/政治主权在于人民,或直接以行使之。 其在间接行使之时,为人民之代表或者受人民委托者,只尽其能,不窃其权。予夺之自由仍 在人民。”这表明孙中山强调 A.主权在民,权能分治 B.自由平等,建立民国 C.民主共和,推翻帝制 D.权力分立,平衡制约 ‎17. 1936年7月,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进入根据地。此前他曾把中国的共 产主义描述成一种“农村共产主义”,机械学习苏联革命道路,但在他访问了延安并与毛泽东 交谈后,他把中国共产党提高到了生机勃勃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地位。斯诺得出这一认识的主要原因在于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取得成效 B.苏俄的城市中心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 C.“工农武装割据”之路是新型革命道路 D.长征中的红军与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 ‎18. 毛泽东主张,“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 ’‘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 资本主义社会,也决不能还是旧的半封建社会”,以此为基础,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共和 国的经济方针。这反映出毛泽东 A.全盘否认欧美社会文明价值 B.借鉴前人经济建设理论成果 C. 勇于实践新的经济建设理论 D.认真反思中国经济落后原因 ‎19中央党校董德刚教授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关系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发展 的三个根本性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十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反映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C.是与时倶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D.立足市场经济建设实践 ‎20. “两弹一星”奠定了中国国防安全的基石,塑造了中国崭新的大国形象,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拼搏 精神,其成功研制,离不开朱光亚、邓稼先、钱学森等人做出的突出贡献。由此可知,“两弹一星”‎ A.突破了“一边倒”的外交方略 B.改变了新中国一穷二白局面 C.显示出自力更生号召的威力 D.受益于中西科技的融合创新 ‎21.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国际上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反共反社会主义高潮。在中国毛泽东阶级 斗争的弦一下又绷紧起来,越来越强调阶级斗争,并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解释“双百方针”, 强调其阶级斗争的功能,从而导致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出现失误,并造成对知识分子 认识上的偏差。这说明 A. “双百”方针争议很大 B. “双百”方针得到了较好贯彻 C.文艺工作者不懈努力地工作 D.文艺与它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22.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西塞罗说/早期的思想家热衷于探讨天体行星的大小、轨迹和距离。苏 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美德、善、恶 的问题。”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A.反对研究自然界 B.关注城邦政治C.尖锐地批判传统 D.具有人文精神 ‎23. 伴随着经济发展,西欧进步思想家们的作品开始大量描写市井琐事,洋溢着市民情调,这些 作品往往通篇以村言俗语毫不掩饰地对男女私情津津乐道。此时的进步思想家们 A.反对天主教会的统治 B.反对封建神权和王权 C.对天主教抱和解态度D.否定外界的一切权威 ‎24.下图为15世纪波提切利的油彩画《春》。在画面中,诸神为春天的到来而欢歌,女神维纳斯 位于画面中央,作者使用铅白以十字线法描绘女神身上的罗衫,增加了衣服的厚重感和真实 感。该作品 A.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B.洋溢着作者的人文关怀精神 C.摆脱宗教对绘画艺术的束缚 D.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理性追求 ‎25.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使长久以来人们构建的、并一直坚定不移地守候着的精神家园顷刻间 坍塌。对于长期受制于中世纪教会的人们来说,文艺复兴无疑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门,开创了 一片新的天地,人们开始尝试着用一种全新的理念和视角去认识世界、认识人类。该学者意 在强调文艺复兴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摧毁了天主教的统治地位 C.促进了欧洲文化的转型 D.改变了区域间的封闭状态 ‎26. 发生在日耳曼文化圈中的宗教改革则是一场下里巴人的群众运动,他们对罗马天主教会虚 伪的道德体系和暴虐的专制统治怀着一种强烈而朴素的愤慨。这表明欧洲的宗教改革 A.不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B.仅局限于欧洲中下层社会 C是日耳曼文化圈特有的现象 D是群众性反对专制统治的斗争 ‎27. 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 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 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专制王权已经衰落 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28. 下面是霍布斯代表作《利维坦》(1651年发表)的插图,一个躯体由国民组成的巨大的君主, 手握利剑和权杖,统治着一个秩序良好的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这表明霍布斯 A反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B.肯定君主制对城市化的贡献 C强调政治的民主性与实效性 D主张民众团结推翻君主统治 ‎29. “天赋人权”是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理论。对此,马克思曾尖锐地指出/现代 国家承认人权同古代国家承认奴隶制是一个意思。”马克思意在说明启蒙思想家 A否认存在阶级剥削和压迫 B.倡导自由平等具有普世价值 C具有一定时代和阶级局限 D主张国家主权应该属于人民 ‎30. 有学者认为,科学的发展打破了宗教神学的神话,哲学的进步改变了世界观的认识论基础从 而使宗教神学失去了存在的理由。第一次撩开了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 幕的一角的近代科学的代表人物是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31. 20世纪初,物理学界思想异常活跃,出现的新现象与经典理论之间的矛盾,迫使人们冲破原 有理论的框架,摆脱经典理论的束缚,在微观理论方面探索新的规律,建立新的理论。据此,该 理论 A是物理学发展的偶然现象 B.解决了物理学发展的根源 C与相对论形成了互补关系 D代表了物理学的最高成就 ‎32. 在18世纪之前,欧洲画家笔下所表现的大都是与实际可视对象相似的形象,都是真实的。 后来西方绘画的真实逐渐从视觉真实转向心灵真实,从可触摸的真实转向不可触摸的真实, 从客观世界走向主观世界。带来这一转折意义的风格是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实主义 ‎33. 法国画家库尔贝的代表作《奥南的葬礼》,构图极为简单,人物坚实有力,摒弃一切浮夸,拒绝 任何夸张的效应,被誉为绘画中的“人间喜剧”。这说明他的绘画 A体现了个人情感 B.借助了光学知识 C崇尚古典和完美 D.注重对现实的描绘 ‎34. 这一艺术流派倡导“观察自然,感受自然,自由抒发”,他们的艺术是属于现实主义范畴,他们 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在艺术中的反映。他们描绘出日出朝阳、中午时分光和色的闪烁、 日落的夕阳以及朝露与暮霭等迥然不同的气氛,从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景色。下列作品属 于该画派的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35题23分,第36题12分,第37题14分,共49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3分)‎ 材料一 在克伦威尔的统治下,刚从君主制过渡到共和制的英国需要的是社会安定。然而,克伦 威尔之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资产阶级不堪忍受詹姆士二世的高压政策,现实需要新的政治 理论提出新的政体以指明英国前进的方向。克伦威尔时期的宪制变革表明英国人在实践上 和理论上都不能采用霍布斯的那种绝对主义的国家学说,因此,洛克避免霍布斯对主权者的 权力没有限制的弱点,提出了分权理论来限制君主和议会的绝对权力,他认为,议会应掌握 立法权,而君主则掌握行政权和对外权,并各自负责事宜,形成均衡制约之势。‎ ‎ ——摘编自吴迪等《淺论洛克的分权理论》‎ 材料二 封建政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尊卑悬殊,上下隔绝……维新派认为中国之所以败弱,都 是体制尊隔之故,当务之急是仿照西方“设议院于京师”,将国家权力进行内部具体划分。断 言中国果真“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行三权鼎立 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言辞间足见维新派对分权思想的向往与崇拜。‎ ‎——摘编自王红丽等《戊戌维新制宪思想及其经济架构》‎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洛克分权思想形成的背景。(8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派和洛克分权思想的不同,并简析两者不同的 成因。(15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 材料 ‎——摘编自朱能《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发展及其对文明进程的影响》‎ 上面是公元前5世纪-18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发展历程的大事年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 联的图文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认 真实行考核、奖惩、升降等制度”。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 管理体制,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加快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 化”。为此,中央组织部先后提出《关于干部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文件,进行试点。在此基础 上,党中央于1983年决定改革过分集中的人事管理体制:一是下放干部管理权限……五是 加强和改善对干部工作的宏观管理,确保改革顺利进行。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会议 上,进一步确立了全面改革干部认识制度的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和当前重点,即“三个改变” “三个建立”。具体说就是“改变集中统一管理的现状,建立科学分类管理体制;改变用党政 干部的单一模式的现状,形成各具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改变缺乏民主法制的现状,实现干 部人事的依法管理和公开监督。”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公务员法》,它是我国第一部人事工作的重要法律,标志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进入了一个 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据2006年统计,全国各类人才总量达到7 390. 3万人,其中,公务 员、企事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5 975. 8万人,与改革前1977年底的1 658万人相 比,增加3倍多,人才数量明显提高。1977年,大学及以上学历占干部总数的18%,这一比 例已达到35. 4%,提高了 17个百分点,人才素质也明显提高。‎ ‎ ——摘编自王鼎《中国人事制度改革30年》‎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人事制度改革的背景及特点。(10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人事制度改革的影响。(4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