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00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莆田七中17—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月考试卷
(命题:许峰伟;审核:林金敏;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内。)
1.有人认为“在过去两千年中的绝大部分时期,孔子的思想都是中国的灵魂。”此观点意在强调( )
A.孔子思想深刻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B.孔子思想被历代统治者利用
C.孔子思想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D.孔子思想的官学正统地位
2.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 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 )
A.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3.孔子生前并不得志,周游列国如“丧家之犬”;孟子游说诸国,虽声誉日隆,但是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荀子虽然做过兰陵令,但是政治上未有太大建树。这反映了( )
A.儒学在诸子时代不是“显学” B.儒学因受到政治压制而衰败
C.儒学对治国安邦无实际效用 D.儒学与时代需求有较大偏离
4.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描绘了“有余力以相劳,有余财以相分”;“老而无妻子者有所待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的理想社会。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5.战国时期某思想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下列言论与之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
A.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B.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C.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6.荀子认为,自然界出现的诸如“星坠、木鸣”等特殊现象,“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而“人袄(妖)”这种人事上的反常现象,则“可畏也,而不可怪也”。荀子在此表达出( )
A.对天道自然的敬畏之情 B.对自然异象的高度重视
C.对天人关系的理性思考 D.对天人感应思想的认同
7.下图是《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丛书的部分书目,其中①③⑤对应的著作是( )
A.《论语》《老子》《韩非子》 B.《论语》《墨子》《韩非子》
C.《孟子》《韩非子》《墨子》 D.《墨子》《论语》《韩非子》
8.儒家主张“有为”,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的责任;道家倡导“无为”,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儒道两家完全对立 B.道家是对儒家补充完善
C.儒家比道家更先进 D.儒道具有不同的处世观
9.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 )
A.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B.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
C.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 D.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
10.“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针对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墨家提出( )
A.“利出于地”、“名出于战” B.“兼相爱、交相利”
C.“非攻”、“尚贤”、“尚同”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反映的是( )
A.法家的改革思想 B.道家的无为思想
C.儒家的民本思想 D.墨家的尚贤思想
12.有史家评论:“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顺势而动”的学者最有可能是( )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韩非子
13.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诞生了无数思想家.他们的言行为后世留下了很多成语典故。下列成语反映道家思想的是( )
A.刻舟求剑 B.守株待兔 C.人定胜天 D.以柔克刚
14.庄子认为:人人自在,唯恐天下扰乱了他的本性;人人安舒,唯恐天下改变了他的常德。天下人不扰乱本性,不改变常德,就不需要管治天下了。这说明庄子强调( )
A.道法自然 B.绝仁弃义 C.无为而治 D.齐物逍遥
15.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这种“天人感应”思想主要继承了儒家的哪一思想( )
A.仁政 B.制天命而用之 C.敬鬼神 D.礼
16.董仲舒认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这一主张实施后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儒家官学地位得以巩固 B.使得儒学思想成为正统
C.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D.阻碍了其他思想的流行
17.下图是中国古代某时期教育系统的形象说明。据图,判断下列评论正确的是( )
A.士阶层崛起,私学开始兴起 B.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C.少数下层士人得到入仕机会 D.私人书院兴盛,理学广泛传播
18.西汉后期,帝王诏令中多见涉及灾异的内容,而东汉帝诏中更是频繁出现因灾异而“惧恐一二,修省一二”的内容。这反映出汉代( )
A.天人感应思想影响较大 B.皇帝借助神权强化统治
C.封建迷信渗入国家治理 D.自然灾害频发危及统治
19.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 )
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 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
C.宣传儒学的独尊地位 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
20.与李斯比较,董仲舒要高明得多,他以‘六经为指针,寻找到了与地主制经济、宗法专制君主政体比较相吻合的文化形态。” 董仲舒“高明”在( )
A.鼓吹“以吏为师” B.倡导“儒法结合”
C.高举“崇儒更化” D.抨击“无为而治”
21.西汉经学,多传自荀子,西汉人著作,如大小戴《礼记》、《史记》等多采荀子之言。这表明西汉时期( )
A.治国理念偏重礼法并用 B.孔子思想因焚书而断绝
C.儒学发展背离先秦方向 D.荀子被视为儒学创始人
22.据《尚书》记载,周之文武将兴,兵渡盟津,白鱼跃入王舟;有火覆盖在王屋上,又忽然流动,变成了红羽乌鸦。如果按照董仲舒的思想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他可能认为( )
A.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B.汉武帝需要顺应上天意志
C.这是一种吉兆,是对周王美德的报答D.这是一种凶兆,是对周王暴政的惩罚
23.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然会动侧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侧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王阳明意在借此阐发( )
A.发明本心的方法论 B.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
C.理生万物的宇宙观 D.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
24.宋代以后,以“孝义治家”的义门大量出现,如浙江浦江县“义门郑氏”,历经宋元明三代传颂不息,在明代更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的美称。义门的大量出现可印证( )
A.江南门第观念较为盛行 B.世家大族操控着地方政局
C.儒家伦理受到社会重视 D.宗族组织受商品经济冲击
25.有学者认为:“宋学把社会看作是各分子所构成的,仍以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要改良个人,还是注重在内心上,这些和佛学并无疑异。”材料意在说明( )
A.理学和佛学没有根本不同 B.理学借鉴了佛学部分理论
C.理学不符合当时社会现实 D.心学与佛学应该合二为一
26.“中兴陆学,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这里高度评价的是( )
A.朱熹 B.李贽 C.王阳明 D.黄宗羲
27.北宋范仲淹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志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见宋代儒家的终极目标是( )
A.格物致知 B.思想大一统 C.匡时济世 D.继承儒学正统
28.朱熹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却)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却)了一事道理。”由材料可以推知朱熹认为( )
A.天理高于人欲 B.天理存于心中 C.格物可以明理 D.格物殊途同归
29.“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下列选项与上述观点相似的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B.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
C.学者须知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D.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
30.南宋时期,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出现了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等。葛兆光先生也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就是《家礼》。”这最能反映( )
A.理学的核心是礼教
B.材料中没有提及“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C.理学思想的生活化
D.“知行合一”的必要性
二、材料阅读
31.(12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是在传统礼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各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和改造主张也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代的礼乐主要流行于士及士以上的贵族阶层中,“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其主要功能是明确贵族间的尊卑关系,规范贵族的行为,对于下层人民来说,礼乐是不适用的。……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在战国时代已丧失殆尽。经过变法运动,法律制度普遍建立起来,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单有礼乐,没有道德作根本,还不够适合政治上的需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说,没有仁作为思想基础,礼乐是空虚的。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 墨子确实对当时统治阶层礼乐实践中所表现的过度奢侈的生活风格大加抨击。……就礼乐传统而言,墨子大致是宁取早先之简朴而舍其后来之繁缛的。……(早期道家)相信文明制度(指礼乐制度)不但不是自然状态的改进,而是对自然状态的污染和毁灭,而人类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能找到完全彻底的幸福与自由。
——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周代传统礼乐的主要作用,并指出法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孔子更新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2分)
(3)据材料三,指出墨家认为传统礼乐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及其改造主张,并概括早期道家突破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儒、墨、道、法各家与传统礼乐之间的关系。(2分)
32.(4分)教育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也深受社会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汉马融注(《论语》):“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材料二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 ——《汉书·董仲舒传》
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 ——《汉书·武帝纪》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马融的注解体现了孔子哪一教育思想?(2分)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汉武帝的举措对当时的教育和思想领域分别产生哪些影响?(2分)
3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孩在井边玩耍,不小心跌入井中。路过井边的人,见此情景都会毫不犹豫地去救助这个小孩。……他抢救孩子,惟一的原因是出自于天生的同情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岳麓书社
材料二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日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三字经》
(1)材料一是战国时期某儒学思想家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打的一个比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哪位思想家?其说明的观点是什么?(2分)
(2)西汉董仲舒最早提出了“三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处世道德标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的《三字经)强调“三纲”“五常”的积极意义何在?(4分)
34.(10分)汉代是儒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起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不治儒家五经的博士官一律罢黜,排斥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并且以优厚的礼节聘请了数百名儒生。这就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
——赵毅 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四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思想主张产生的政治背景。据材料二,我们应如何理解这一思想主张的基本含义?(4分)
(2)材料三对董仲舒思想是怎样评价的?(2分)
(3)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中作者对董仲舒思想的评价有何异同?你同意这一评价吗?请说明理由。(4分)
35.(8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创造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大儒董仲舒建议武帝“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经由董仲舒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汉代儒学……广采了阴阳、墨、名、法、道各家之长的。正是这种容纳、吸收和融会的精神,使儒家学说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材料二 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王阳明认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反对宋儒把知与行看作两事,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阳明学的学术大旨以注重自我,不受传统之藩篱为特色。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的建议。根据材料一,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2分)
(2)材料二中的“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的集大成者。(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概括阳明学说的特色。(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儒家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