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3.00 KB
  • 2021-08-27 发布

2020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每周一测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春秋战国时代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 A.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 B.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D.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2.孔子以“仁”为“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勇”等都从属于“仁”的总原则之下。“仁”以“亲亲”为出发点,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去,孟子将孔子的道德学说加以条理化,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反映出 A.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3.战国思想家认为,“性”乃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它“不可学”“不可事”,是不需要学习而自然就有的东西,同时又有着“好利”“疾恶”,极易导致“争夺”与“残贼”的可能。为解决人性中的“争夺”与“残贼”,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主张 A.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 B.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C.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 D.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 ‎4.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流派希望人类同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维持人类生存的永恒。强调以内心体验为中心,引导思想超越具体的有形的世界,直探神秘的终极世界。下列属于这一学派主张的是 A.法不阿贵 B.兼爱尚贤 C.为政以德 D.道法自然 ‎5.“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反映的是 A.法家的改革思想 B.道家的无为思想 5‎ C.儒家的民本思想 D.墨家的尚贤思想 ‎6.墨子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这一思想 A.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 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7.春秋战国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材料二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核心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二人又有何一致性?‎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5‎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答案】D ‎2.【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亲亲”,“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孝悌忠信”等可以看出孔孟把儒家思想与宗法制融合在一起来构建自己认为理想的秩序,故选A;题干中的信息没有涉及仁政,而且儒家并不掩盖等级秩序,是主张应该贵贱有序的,故排除B;题干没有体现儒家要统一信仰,故排除C;题干没有体现出对人欲的控制,故排除D。‎ ‎3.【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性本恶”的思想,属于荀子思想,为此他主张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故B正确;仁政属于孟子思想,故A错误;同等爱护所有的人,属于墨子思想,故C错误;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属于道家思想,故D错误。故选B。‎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希望人类同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思想流派主张探讨世界的本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属于道家主张;结合选项可知道法自然也是道家主张,故D项正确。法不阿贵是法家主张,与材料道家主张不符,故A项错误。兼爱尚贤是墨家观点,与材料道家主张不符,故B项错误。为政以德是儒家观点,与材料道家主张不符,故C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不法其故”、“不循其礼”体现的是法家变革的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道家的无为思想、儒家的民本思想、墨家的尚贤思想等,故B、C、D错误。‎ ‎6.【答案】B 5‎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对别人和自己一视同仁,不别亲疏,不分贵贱,与儒家的“爱有差等”相对,这是“爱无差等”,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选B,排除A;墨家的兼爱思想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排除C;墨家的兼爱思想与无为而治的思想无关,排除D。‎ ‎7.【答案】(1)核心概念:仁和礼。‎ 关系:仁是内在精神,礼是外在表现;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途径。‎ ‎(2)不同看法: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主张性恶论。一致性: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3)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本学说;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8.【答案】示例一 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示例二 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