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5.00 KB
  • 2021-08-27 发布

2018-2019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 历史 Word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质量检测 历史试卷 ‎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8页,共l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 ‎1.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礼记》中说: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 A.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 B.重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 D.有利于文化习俗的统一 ‎2.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这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 A.是秦统一的根本保障 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强化了血缘贵族的政治特权 ‎3.“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 的制局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大都由寒门子弟担任。这一现象从侧 面反映出当时 A.科举已取代九品中正制 B.寒门子弟已成为治国核心 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D.世家大族的势力日趋衰落 ‎4.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胳时任用)之分。“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如“大学士”等。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 握有实权,这样承担内外事务可以不受官员的品级和资历的限制。宋代的这一做法 A.有利于防范官员的权力膨胀 B.促进了政府的科学管理 C.有效的解决了吏治腐败问题 D.明确了官员的职责分配 ‎5.‎ 在司法制度上,明朝制定了程序较为完善的审判制度和诉讼制度,甚至通过“重典治吏”来整顿官僚队伍。这些做法 A.推动了明朝社会法治化的进程 B.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C.表明当时的官吏腐败比较严重 D.是古代司法髙度成熟的表现 ‎6.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而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柏拉图意在指出雅典的民主制 A.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 B.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弊端 D.开创了集体管理的新模式 ‎7.“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法也不是一天确立的。”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最高裁判官审理案件时颁布的‘告示’,被国家授予特权的法学家撰写的法典及其对法律的解释,均是罗马法的重要表现形式。这说明罗马法的基本特征是 A.卷帙浩繁规模巨大 B.立法形式多元灵活 C.立法随意主观性强 D.阶段性强体系完善 ‎8. 1907年,英国保守党领袖张伯伦第一次正式建立反对党内阁,并使用了“影子内阁”这个形象的叫法。选民在下次议会选举中,不仅要看执政党执政的成绩与表现,还要看反对党是否尽到了反对的责任。“影子内阁”的设置 A.标志英国政党政治形成 B.破坏了政府政策实施的连续性 C.是议会政治妥协的结果 D.推动了代议制民主的发展完善 ‎9.18世纪70、80年代,不管签署的是《邦联条例》还是《联邦宪法》,美国的政治精英们所追求的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流芳百世的政体,而是要建立一个最有利于保护私 人利益以及最便于统治的政府形式。从《邦联条例》到《联邦宪法》的转变过程,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A.制定宪法保障精英集团的利益 B.坚持贯彻孟德斯鸠的分权原则 C.力图确立现代社会的民主范本 D.坚持奉行妥协机制和实用精神 ‎10.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看,以“帝制”取代“共和”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在法兰西笫二帝国时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腾飞的局面,并使步履蹒跚的法国工业革命最终大功告成。这说明 A.政局稳定推动了经济发展 B.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C.经济发展有助于巩固帝制 D.民主制度妨碍了工业革命 ‎11.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法制建设。德意志帝国议会于1877年 ‎ 通过《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1896年通过《民法典》,1897年通过《商法典》。这些法律的制定 ‎ A.说明帝国议会有独立的立法权 B.保障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 C.适应了德国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D.消除了德国残存的封建因素 ‎1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当时新增的通商口岸包括九江、汉口、南京、镇江等地,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包括九江、天京、 苏州、杭州等地。由此可知,列强主动“助剿”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划定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 B.保障在议定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C.搜取苏、杭等地为通商口岸 D.维护其在通商口岸的经济利益 ‎13.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浙江和江苏的太平军颁布告示:“令凡有田者,得自征半年租”“业主租收五成”。在这种情况下,地主收租“如乞丐”,佃户“善者给数斗,黯者不理,或全家避出”。出现这种现象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触动了封建的生产关系 B.具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 C.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D.贯彻了《天朝田亩制度》‎ ‎14.《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此后在中英、中美通商行船续约中亦做了此类规定。此类规定 A.使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属于主权国家之间的正常经济往来 C.体现了清政府与列强共同利益诉求 D.反映帝国主义阶段列强的侵略要求 ‎15.下表为不同报刊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火烧曹汝霖宅是该事件的导火线 B.青年学生积极参加了反帝斗争 C.事件波及了全国所有大中型城市 D.各地学生都积极参加排日运动 ‎16.1924年7月到1926年9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共开办六届,开设了包括《中国农民问题》、《农民运动之理论》、《中国农业情形及改良方法》、《中国农民运动及其趋势》和《农村教育》等20多门课程,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一现象 A.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指导作用 ‎ B.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在农村的蓬勃开展 C.标志国民革命运动进入髙潮 ‎ D.表明农民阶级成为国民革命的主力军 ‎17.1937年12月,南京沦陷的当天,国民政府公布作战计划指出现在我军战法,应于硬性之外,参以柔性,务在交通要线上,纵深配置有力部队,使(担)任正面狙击战争。同时组织训练民众,使连(联)合军队,共同实行游击,以牵制、扰乱、破坏敌之后方,前后呼应。”这表明国民政府 A.积极支持中共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B.已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C.表达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愿望 D.重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18.1947年12月底,毛泽东在陕北的某次会上说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二十年来没有解决的力量对比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 这说明 A.人民解放军基本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 B.国民党的主力部队被基本消灭 ‎ C.解放战争转人反攻阶段的时机已成熟 ‎ D.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彻底粉碎 ‎ ‎19.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20.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 B.使临时政府统治日益陷人孤立 C.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D.革命由和平夺权转向暴力夺权 ‎21.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 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 调整旨在 A.确立苏维埃的农民土地所有制 B.争取农民阶级对革命支持 C.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D.瓦解临时政府的统治基础 ‎22. 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制定了对苏联的新政策,称之为“超越遏制”战略,主要是加 强美苏合作,把苏联拉进“国际大家庭”,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这一政策 A.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B.使美苏实现了战略和解 C.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D.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23. 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趋于法制化 B.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C.加强法制建设是为了巩固新政权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施 ‎24.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计(规)划编制的四种决策类型,它反映了我国 A.经济决策民主化逐渐增强 B.计划经济体制得到法律保护 C.地方和民众参政热情高涨 D.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趋于完善 ‎25.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项目合计约20000个,投资额约110亿美元,年平均项目约3000个,余额约18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一国两制”政策的有效实施 B.两岸直接三通的顺利实现 C.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放开台胞赴大陆探亲政策 ‎26.1955年初,美国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捏造说中国要掌握“亚非世界领导权”,已对远东“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并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人为地制造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这说明 A.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领袖B.第三世界的壮大影响了世界格局 C.远东已成为美苏冷战的核心地带D.美国担心亚非各国人民团结反帝 ‎27.从1976年7月1日到10月1日,中国高层出访总次数为79次。而此后到1977‎ ‎ 年6月30日,出访次数为252次。与1977年相比,1978年的出访次数增长了 27%。1976年至1978年中国高层频繁出访主要是 A.为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创造条件 B.为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作准备 C.为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为改善中美关系寻找突破口 ‎28. 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其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发展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敎育、能源、交通、环保等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表明该组织 A.体现了新吋期我国多国结盟的外交政策 B.属于新世纪冷战思维的产物 C.主要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D.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合作组织 ‎29.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通过宣言把斗争矛头指向反对任何形式的 “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1989年第九次首脑会议,与会各国提出了开启南北对话以改善发展中国家地位及加强南南合作等主张-这一变化表明 ‎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得到加强 C.第三世界国家调整了战略目标 D.南北通过对话解决矛盾和争端 ‎30.1960年法国试爆原子弹成功,增强了法国的实力;1%4年法国冲破美国设置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法国的一系列行动表明当时 A.法国与美国的矛盾激化 B.欧洲推行共同的外交政策 C.美国霸主地位开始丧失 D.资本主义阵营已出现分化 ‎31.苏联解体以后,科索沃危机使南斯拉夫成为大国关系的试金石:德国企图从这里迈出实现“德国的欧洲”的战略目标的第一步;法国希望使它变为用西欧联盟取代北约组织的试验场;美国决心用它证明自己对欧洲的指挥棒并没有脱手而去;英 国打算通过它拉拢美国,牵制法、德。这反映了冷战后 A.欧洲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进程加速 B.美国加紧争夺全球霸权 C.西方主要国家对欧洲主导权的争夺 D.资本主义阵营矛盾激化 ‎32. 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后,美国制造各种借口伺机对叙利亚施压,以期实现其政权更迭。西方大国也以“保护的责任”自11,干涉中东,使其陷入长期战火。这些现象说明 A.西方干涉加剧了地区间的矛盾冲突 ‎ B.霸权主义是造成地区动荡的根源 C.叙利亚内战加剧了国际的紧张局势 ‎ D.美国干涉开始导致地区力量失衡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3道小题,共52分,其中第33题22分,第34题12分,第35题18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英国是世界现代政治制度的滥觞,其“四大发明”(代议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不但为世界政治文明做出了贡献,其渐进式政治改革模式更是确保了英 国三百多年的和谐发展。……《权利法案》前的暴力革命为近代英国宪政改革奠定基础s ……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英国逐步建立了君主立 宪制政体……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新兴妁企业主和中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在法国 革命浪潮影响下,英国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企业主和中产阶级取得更多议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经济迅速发展。……1969年的《人民代表选举法》规定,凡年满18岁的公民,依法均享有选举权。至此,英国自由、平等的普选制才真正确立起来。‎ ‎-—掖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 渐加深、军事外交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 当肘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 ‎——摘编自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英国宪政的发展历程,并说明英国宪政发展的历史意义。(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宪政运动兴起的背景,并分析制约近 代中国宪政发展的主要因素。(10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 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围绕“危机与觉醒”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东西方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的经 济政策。日本、南朝鲜、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大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 ‎——摘编自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尼克松在与共产主义中国的相处中,采用了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外交思想。因为,在他看来,美国对亚洲采取的任何政策,都必须刻不容缓地抓住中国。长远来看,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人口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能的。尼克松以现实的眼光,清醒地看到美国多年来对中国所执行的“遏制和孤立”政策,似乎毫无效果而瀕临失败。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不应错过中苏决裂的这个大好时机来表达内心对中国的越尬向往。‎ ‎——摘编自陈俊杰《尼克松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三 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对外政策呈现出下列特征:第一,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令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第二,美国虽然不能建立一个单世界,但可利用其超 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 ‎——摘编自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中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对外政策做出的调整,并分析这种调整 对中国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外政策呈现这两个特征的原因。(4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