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00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甘肃省民乐县一中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1.《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一规定表明( )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 B.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
C.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新中国政权组织形式 D.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2.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某份文件的“序言”中提出:“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下列有关这份“文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时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B.建国以来经验教训的总结
C.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D.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3.“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 )
A.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建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践踏;文革结束后,法律制度走向健全;在新的历史时期,民主制度得以重建和完善。这一历程表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
A.推动了经济发展 B.优于西方国家 C.遭到了严重破坏 D.在曲折中得到发展
5.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其意在( )
A.树立领导人的威信 B.强调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C.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D.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6.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 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
A.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B.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官员的有效途径
C.使农民开始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7.2018年7月13日新华社报道,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时强调:“
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能力,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定不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是( )
A.“和平统一”方针 B.“一个中国”原则 C.“政治协商”制度 D.“一国两制”构想
8.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周恩来于1953年进一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后不久,毛泽东又明确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关系中去,“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据此可知( )
A.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逐步被打破 B.新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方针
C.新中国外交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D.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9.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A.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B.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C.最终实现了地区和平 D.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
10.《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
11.1954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该“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2.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时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这从侧面说明了(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两极格局走向解体
C.美国霸主地位的衰落 D.中美分歧已然消失
13.1971年,联合国通过2758号决议,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认为:“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的时候,他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我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化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这反映了( )
A.美国不再阻挠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B.西方的“冷战”政策不得人心
C.中美关系缓和影响其他国家决策 D.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日益重要
14.国务院《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卓有成效。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核安全峰会、亚欧首脑会议等重大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
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韬光养晦、区域合作、有所作为 D.多边外交,求和平、求合作、求发展
15.1947年6月5日,马歇尔指出:“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帮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这是符合逻辑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美国( )
A.计划挽救全球经济危机 B.积极援助苏联和东欧
C.实施“欧洲复兴计划” D.筹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16.1947年4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演讲中宣称:“全世界都在注视着我们,要我们肩负起领导的责任。形势的发展使我们必须肩负起这个责任。”美国欲“肩负起领导责任”的真实意图是( )
A.夺取世界霸主地位 B.控制操纵联合国 C.复兴欧洲战后经济 D.主导西方阵营
17.20世纪70年代,随着欧洲经济实力的增强,欧国家一方面在维护美欧联盟的前提下,增强西欧的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通过北约,通过美国在西欧的驻军和核武器来“保护”西欧安全。这说明了( )
A.西欧与美国之间既依赖又竞争 B.西欧与美国之间结成军事同盟
C.西欧国家已彻底摆脱美国控制 D.美国在西欧的政治地位已丧失
18.“冷战”结束后,有关世纪之交世界局势及格局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美苏争霸主导世界局势
B.美国试图独霸世界,极力构筑单极世界
C.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D.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泛滥趋势,对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威胁
19.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 )
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统治者“无为而治”
C.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 D.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
20.曾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其《中国闻见录》写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米;最好的饮料,茶;以及最好的衣着,棉、丝和皮毛。既有这些大宗物产以及无数的土制副产品,所以他们不需要从别的地方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这段纪录可以用来印证( )
A.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 B.闭关锁国的合理性
C.对华走私鸦片的影响 D.重农抑商的积极性
21.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开始把均田制作为基本的土地制度。后来隋朝和唐朝初期仍行此制,宋以后的朝代却再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造成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民起义的推动
22.明朝中后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首先产生于( )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地主田庄
23.元代为了便于强制征调工匠服役,将工入专门的“匠藉”,称为匠户。明代与元代的不同在于匠户不须永远在官府服役,可以轮班进行服役,不服役期间离开作坊,甚至可以纳银折抵服役。这种变化( )
A.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巩固了小农经济主体地位
C.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24.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以下关于朝贡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朝贡体系是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B.朝贡体系解体的标志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
C.朝贡体系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D.朝贡体系使古代中国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局势
25.明清时期,出现了众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商人群体。正是这些商人群体,通过各自的经营,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促进社会风气的更新,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由此可见,明清商人群体是( )
A.商品经济繁荣的推动者 B.社会经济转型的推动者
C.社会风气更新的促进者 D.特色商业文化的构建者
26.在我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宋朝
27.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宋朝初年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便出现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 )
A.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导致了社会矛盾急剧恶化 D.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力役
28
.新航路开辟之前,欧洲对外贸易主要由冒险商人采用人背马驮的形式贩运东方的奢侈品;在新航路开辟后,大型商船队从事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这一转变( )
A.预示着工业资本的崛起 B.扩大了世界市场的范围
C.使商人获得贸易主导权 D.推动了蒸汽动力的普及
29.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编》以1500年为世界近代史的起点,其主要理由可能是( )
A.早期殖民扩张 B.商路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C.世界贸易繁荣 D.人类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
30.17世纪上半叶,荷兰海军每次海战都可以出动200艘以上的战舰,18世纪初,荷兰的舰队只有12艘能作战。由此可知,荷兰衰落的原因是( )
A. 荷兰海军的废弛 B.英国海军的强大 C.荷兰金融业发达 D.荷兰手工业落后
31.被贩卖至美洲的非洲奴隶逐渐适应了一个混合着欧洲、美洲和非洲各种因素的社会,他们将西非乐器、音乐、语言、宗教信仰和种植园生活融合在一起,在奴隶数量较多的地区最为常见的就是几种非洲语言和欧洲语言相混合的克里奥语。这主要是强调黑奴贸易( )
A.隔断了黑人奴隶的文化传统 B.客观促进非洲文化的近代化
C.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D.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
32.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其在19世纪中期最主要特征是( )
A.实行竞争和自由放任政策 B.生产和资本集中化
C.以国家力量干预社会经济 D.垄断组织的国际化
33.18世纪的英国保持着一种独特土地制度,一端是一些大地主,另一端则是大量没有土地以工资为生的劳动力,自耕农的数量在持续减少。英国农村发生的变化表明( )
A.英国封建租佃关系大量存在 B.英国农业生产力有较大进步
C.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D.英国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34.1870年以前,科学对工业没什么影响,但之后,它开始渐渐地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这说明( )
A.科技发明多半由技工完成 B.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C.科学对工业生产影响不大 D.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
35.尽管19世纪期间有数百万的欧洲人移居海外,1914年时欧洲大陆人口却是1750年时的3倍,其主要原因是欧洲( )
A.工业化的完成 B.黑奴贸易兴旺 C.世界市场形成 D.自然环境改善
二.材料题(共3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尤其是重视兴建水利工程。公元前246年,为耗竭秦国实力,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本为“疲秦”之策的郑国渠却在完工后发挥了“强秦”的作用,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旱涝保收,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湖州太湖婆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类型,源于在太湖滩涂上纵港横塘的开凿。始建于春秋时期,北宋时形成完整体系。因为有了太湖缕港,太湖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蚕丝品生产地,孕育出“苏湖熟、天下足”的杭嘉湖平原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
——摘编自陈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何以千年不衰》
材料二 自尧舜追溯农业发达之时,亦必在千年左右。我国农业发达,总在距今五千年之前了。中国的农业,是如何进化的呢?一言以蔽之,曰:自粗耕进于精耕。总而言之:农业有大农制和小农制。大农制的长处在于资本的节约,能够使用机械,以及人工的分配得宜。小农制的长处,则在以人尽其劳,使地尽其力。所以就一个人的劳力,论其所得的多少,是大农制为长。就土地同一的面积,论其所得的多少,则小农制为胜。中国农夫的技能,在小农制中,总可算首屈一指了。这都是长时间自然的进化。
——摘编自吕思勉著《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10分)
37.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 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英国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英国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材料三
1500-1750年是英国社会发展的前工业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英国的商业贸易以空前的规模发展起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商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为市场经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论英国历史上的重商主又市场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简述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业革命对“英国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的原因。(8分)
高一年级历史4月份月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2.A 3.C 4.D 5.B 6.A 7.B 8.D 9.B 10.A 11.A 12.A
13.C 14.D 15.C 16.A 17.A 18.A 19.C 20.A 21.C 22.B 23.D
24.D 25.B 26.D 27.A 28.B 29.D 30.A 31.D 32.A 33.D 34.B
35.A
二.材料题(共3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10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1)据材料一“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得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据材料一“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旱涝保收,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因为有了太湖缕港,太湖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蚕丝品生产地”结合所学得出中国水旱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水利灌溉是保证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
(2)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一“始建于春秋时期”得出起源较早,据材料二“自粗耕进于精耕”“小农制的长处,则在以人尽其劳,使地尽其力”得出小农经营,精耕细作,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自给自足、铁犁牛耕;第二小问有利因素,据材料一“尤其是重视兴建水利工程”得出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据材料一“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得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据材料二“中国农夫的技能,在小农制中,总可算首屈一指了”结合所学得出,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进步。
【答案】(1)原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中国水旱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水利灌溉是保证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6分)
(2)特征:起源较早;小农经营;自给自足;铁犁牛耕;精耕细作。(4分,答出四点即可)
有利因素: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进步;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7.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简述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业革命对“英国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的原因。(8分)
【答案】(1)表现: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受限制; 早市、夜市、草市兴盛;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商人开始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赚取丰厚的利润;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世界市场雏形出现,英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英国的海外贸易使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同时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时期“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具有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本题首先理解商业革命的含义,然后从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进行分析。再具体结合英国的海外贸易对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