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7.00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年高考历史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
专题11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构建知识体系】
【细化考纲预测】
考纲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突出考查中国的代以来服饰的变化、婚俗的变化。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着重考查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的进步与成就。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突出考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折射的社会生活变化,注意它们与相关时代背景的联系。
1、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内涵、近代电报业的特征、近代社会风俗变迁的特征
2、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意义角度命题:晚清婚俗的变化趋势、新式交通工具对传统观念的影响
3、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命题:近代不同地区消费观念比较、近代新旧婚姻礼仪的比较、传统婚俗与近代婚俗的比较
4、从认识、启示、评价、评述、新史观、新情境创设角度命题:引入近代广告内容反映社会生活变迁、以民国教材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以民国时期的广告形式,考查民国社会观念变化
【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
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01.(2018年江苏卷单科历史7)7. 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A. 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 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 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 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答案】D
【解析】《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故A项错误;清末追求时尚还未成为国民共识,故B项错误;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没有,故C项错误;年画中张园建筑风格偏向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有马车、有人力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以《海上第一名园》的年画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晚清社会生活的认识。本题契合了社会转型的长效热点,涵盖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02.(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5)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右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晴,其内容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浜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表格信息,谜底的“照相处”说明受到了西方器物的影响,“浜”受到了西方军事的影响,“商标”受到了西方经济的影响,“达尔文”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立宪”说明受到了西方政治的影响,A最全面。B说法不全面。C说法不符合表格。D说法夸大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西方对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名师点睛】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更为明显.
03.(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29)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答案】B
【解析】广告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故答案为B项。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从时间上可排除A项;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经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名师点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传入;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等;政府政策的影响,如民国政府的剪辫易服和迫令放足等。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广告宣传中的体现,广告的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精神日旺,思想日新”也反映出1913年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追求新思想追求进步的社会潮流。
考点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2018年高考没涉及
0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城乡思想观念差异受政治体制影响
B. 交通的变迁是风俗变革的根源
C. 民国的建立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D. 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答案】D
【解析】从“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可知,城乡观念差距是由新式交通工具带来的,体现出交通拉动经济,导致城乡经济差别巨大,故D正确;材料反映城乡思想观念差异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A; 交通发展会带动社会习俗的变革,但不是影响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民国成成=成立与国民素质的关系,排除D。
02.
(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1877年6月29日,(李鸿章)复刘仲良中丞曰:“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即用局内学生司之,神奇可诧,各使均相道贺。执事闻之,将又哑然笑,数十百年后必有奉为开山之祖矣。”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天津机器局是民用工业代表
B. 天津电报业是由中国人自办
C. 当时中国电报技术世界领先
D. 国人通讯方式发生普遍改变
【答案】B
【解析】由“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即用局内学生司之”可以得出B符合题意,故选B;天津机器局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开办的军用工业,故A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A;题干没有将天津的电报业与世界其他地方比较,故排除C;D错在了“普遍”,这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点睛:新课程的课标要求中,关于历史史实是最需要学生通过记忆来掌握的,其他的诸如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意义、影响和经验教训、启示之类的东西都离不开史实,而这些东西都是史实推论或者概括总结得出的,所以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识记的任务只有史实,结论性的东西都不用死记硬背了,等于减轻了考生的记忆负担,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历史 的基本格局,民国建立后,铁路事来发展总体缓慢。
(3)汽车和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4)航空业
①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业的开始。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航空救国”的主张
③航空事来真正步于1918年,但发展缓慢。
3、影响: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通讯工具的发展
1、表现
(1)邮政:1866年,中国试办邮政,附属于当时的海关;
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邮政正式脱离海关。
(2)电报:
①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始;
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用于军舰之间的通讯。
(3)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2、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方法技巧】
(一)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可归纳为“一、二、三”
一个核心: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通讯的两大行业:邮政和电报。
交通的三大领域:铁路、水运和航空。
(二)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①工业革命的发展,在交通领域出现许多新的科技成就。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
②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控制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建设。
③为了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各个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发展交通运输业。
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的活动推动了近代交通业的发展。
⑤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交通工具发展的主要动力。
(2)特点
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3)影响
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③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就负面影响而言,造成了交通堵塞,污染了环境,造成了能源危机。
【典题探究】
01.近代以前,全国最重要的交通线是连接首都的交通线。在各地区,通往行政中心所在城市的道路是区域内最重要的道路。到了近代,中国的新式交通,无论轮船、主要公路还是航空,大多或以港口城市为起点,或与通往港口城市的道路相连接。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央集权解体
B. 中西贸易发展
C. 经济结构变迁
D. 社会动荡加剧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近代以前的交通往往以行政中心为中心,主要是方便政治上的管理和控制,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交通运输也转向以港口城市为起点,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A与史实不符;材料所述为国内交通变化情况,C不正确;D与史实不符。
02.1896至1911年,中国铁路建设有了较大发展,新建铁路总里程约为此前的20倍,下图呈现了当时铁路投资的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铁路修筑的资金来源充足
B. 此时清政府重视修筑铁路
C. 近代商人投资于铁路建设
D. 清政府完全掌握铁路修筑权
【答案】B
【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1896至1911年中国铁路建设的资金来源构成,但并不能说明铁路修筑的资金来源充足,故A错误;“新建铁路总里程约为此前的20倍”说明此时清政府重视修筑铁路,故B正确;材料数据没有反映近代商人投资于铁路建设,故C错误;“清政府完全掌握铁路修筑权”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材料数据,故D错误。故项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数据,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资金来源构成的不同部分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或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考点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归纳总结】
1、报刊:
(1)发展概况
①19世纪中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②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③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进的《民报》、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
和新文化的武器,在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方面起着重大启蒙作用。
④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国民党创办了《中央日报》
⑤建国后,《人民日报》等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
(2)特点:有强烈的政治性:机关报成为新闻传媒的主体;报纸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
(3)影响: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
总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2、电影:
(1)19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
(2)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3)1931年,有声是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4)20世纪二、四十年代,《渔光曲》在国际电影节上首次获奖,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后来成为国歌。
3、电视:
(1)1958年,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来的诞生。
(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视技术(如卫星传送)的进步,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4、互联网(“第四媒介”)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崦风靡全球。
(2)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影响:
①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②使人们可以更主动、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是世界由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象征;
③
改革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以及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方法技巧】
(一)分析报刊、影视、互联网的特点、作用及其影响
报纸
影视
互联网
特
点
在广播电视出现前,报纸一直是时效性最强的新闻媒介,是人们了解国内国际大事最快捷的渠道。
电影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时效性并不强,但制作比较精良,画面比较清晰。
互联网集报纸、广播和电视三者的优势于一体,通过网络发布的信息可以是多种传播符号的组合,文字、图像、声音兼备,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
用
报纸除了具有报道新闻的功能外,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能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电影奇妙的教化功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其特殊的效果是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
用户可以从网上查询资料、浏览新闻、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事,互联网都能办到,而且费用低廉。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信息的即时反馈得以实现。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加主动、更加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影
响
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届“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欲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后来,报刊上开始登载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闻活动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
最主要的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休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积极方面:(1)促使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其不但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命名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2)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3)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4)思维方式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消极方面:(1)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2)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 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二)正确理解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1)积极: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2)消极: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利用网络进行犯罪;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过分依赖网络会导致忽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淡漠。
(3)应对态度:由于互联网具有极大的优势,我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中的应用,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针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政府必须加强管理,是互联网发挥积极作用。社会、学校等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科学、合理地应用互联网。
(三)报纸、电影在传播信息时各自的特点
(1)报纸:
①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
②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机关报成了新闻传媒的主体,报纸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
(2)电影:
①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时效性并不强,但制作比较精良,画面比较清晰,能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②电影奇妙的教化功能,能给观众带来极强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其特殊效果与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
【典题探究】
01.下图是对某报1890年至1912年“报纸”一词出现频率的统计情况。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 近代报业发展总体上较为缓慢
B. 晚清报业与政治局势关联紧密
C. 清末政府大力支持报刊业发展
D. 戊成变法导致近代舆论最高峰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98年报刊发展有一个小高峰,与以当时的戊戌变法密切相关;1910年以后快速发展,与当时的革命潮流密切相关,说明晚清报业与政治局势联系密切,B项正确。近代中国报刊总体上是向上发展,但速度并不缓慢,特别是清朝末年,A项错误。报刊事业发展与清末政府的倡导无关,且清政府并没有大力支持民间传媒的发展,C项错误。戊戌变法时期报刊获得了发展,但并不能说明这一时期出现了舆论的高峰;材料只是反映了1890年以后的报刊事业发展并没有反映在这之前中国舆论发展的情况,故D项说法错误。
02.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图7
A. 《定军山》在①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B. 国家在③设立了经济特区,打开对外开放窗口
C. 李鸿章在④成立轮船招商局,创办洋务民用企业
D. 康有为在②开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答案】A
【解析】1905年,《定军山》在北京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起步。与图示相符,故A项正确。国家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了经济特区,打开对外开放窗口。李鸿章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创办洋务民用企业。康有为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变法思想。BCD三项与图示不符,故BCD三项错误。
【巩固微练习】——查漏补缺、检验复习效果
1.中国古代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却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B.近代女权意识逐渐增强
C.社会生活日趋现代时尚
D.封建正统思想已经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说明在中国近代革命及思想解放过程中同样注重女性力量,反映了近代女权意识逐渐增强,故选B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科学”,才推动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且材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不能体现民主科学观念,排除A项;材料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天下兴亡,匹妇有责”,只能说明对女性的重视,不能体现社会生活的现代时尚,排除C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儒家思想,才使封建正统思想瓦解,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
2.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不断推动阳历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甚至将阳历定为“国历”。1930年,政府编印《什么叫做国历》的宣传大纲,列出15条“实行国历宣传标语”。这反映了
A.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B.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C.政府主导大众传媒演变
D.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大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阳历已通行世界,国民政府不断推动阳历在全国范围内的宣传和实施,这说明当时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大势,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革命思潮,故B错误;实施阳历不等于大众传媒演变,故C错误。
3.1879年,上海租界管理当局为严守男女之大防,规定一辆人力车只能载客一名,如不遵行,便要罚钱。这一规定
A.为汽车拉客提供方便
B.严重违背了社情民意
C.体现新旧杂陈的现实
D.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
这一题考查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人力车”是当时的新生事物,而“严守男女之大防”是我国封建政府一直以来的价值观,所以面对新生事物“人力车”,才会出现旧的传统观念用在新事物上,故选C;题干是说的人力车,而不是汽车,故A与题意不一致,所以排除;1879年正处于中国国门被打开之初,社情民意主要还是传统的价值观念,所以上述规定应该与主要的民意是一致的,故B不符合史实;上述规定体现的是传统旧观念,所以不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规定,故排除D。
4.1929年出版的《申报》报道了山东滕县红枪会变乱的新闻,其中提到红枪会要求给妇女“放任缠足”的权利。1933年据山西省统计,全省15岁以下的女孩缠足的还有32万2千余人。这反映出当时
A.民变顺应社会潮流
B.传统观念的稳固性
C.民主自由深入人心
D.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
材料中1929《申报》报道红枪会要求给妇女“放任缠足”的权利,1933年山西省15岁以下的女孩缠足的还有32万2千余人,说明传统观念在旧中国是根深蒂固的,故B符合题意,A项顺应社会潮流材料没有体现,故错误。C项民主自由深入人心材料也未体现。D项妇女社会地位提高也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意思。综上所述本题选B。
5.下表为《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反映了近代中国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时间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电报
1835年
1871年
1886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①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②洋务运动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③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④应用西方科技发明速度明显加快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图表信息可知,中国的近代化是从东到西的过程,反映了近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中国近代化受西方技术的影响,并且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速度逐步加快,①④正确,C选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从材料未能体现,排除②。材料未能反映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排除③。A、B、D不符合题意。
6.民国时期,上海的一些青年男女结婚时,不再进行“对八字、合相缘、下喜帖、送聘礼”等原有父母主持的婚俗环节,主要环节变成互赠戒指、拿结婚证。这反映了当时
①婚俗呈现中西合璧特色
②婚俗出现删繁就简
③婚姻的主导权发生变化
④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的“互赠戒指、拿结婚证”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婚俗出现仪式上的删繁就简和婚姻的主导权由父母到男女双方的变化过程,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中西合璧”,“婚姻自主成为时尚”说法绝对,排除含有①或④的A、B、D项。
7.清末、民国时期,星期制获得普遍推行。同时,一些人以盲目西化为由主张取缔星期制,一些人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一些人通过诉诸历史证明这一习俗在中国“古已有之”。这反映出
A.西学东渐促成思想自由多元
B.大众舆论制约社会治理成效
C.新式生活排斥中国传统文化
D.国人具有文化民族主义心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
关于星期制的争论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碰撞,而不是西学东渐带来的思想自由多元,故排除A项;根据题意可知,星期制已经获得普遍推行,题意反映了社会舆论,但未体现社会舆论对社会治理的制约,故排除B项;实行星期制并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排斥,故排除C项;根据“盲目西化”、“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古已有之”可知反映了当时国人具有文化民族主义心态,故选D项。
8.张岂之在《晚清民国卷》中指出:“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和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A.推翻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促使传统伦理价值观逐渐丧失
D.使社会习俗发生根本性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的“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和价值体系的松动”,以及所列举的现象来看,反映出辛亥革命促使传统伦理价值观逐渐丧失。故答案为C项。A、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根本性变化”说法绝对,排除。
9.河北霸州于2009年成立中国自行车博物馆,馆内的自行车史话厅对自行车的历史有如下介绍:“19世纪初,自行车首次从欧洲传入中国。19世纪末,自行车遍布城市大街小巷,上海出现不少车行,经营自行车及零配件。抗战期间,三轮脚踏车风行于市,自行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代步工具。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形成自行车生产体系。”请指出其中有几处错误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
19 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题干中的材料为“19 世纪初”错误;20 世纪初,自行车遍布城市大街小巷,题干中的材料为“19 世纪末”错误;建国以来自行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主要代步工具,题干中的材料为“抗战期间”错误;综上所述,题干中的材料共有3 处错误,故C 项正确;AB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0.下图为1924年,沈定一之子沈剑龙与瞿秋白、杨之华刊登在上海《民国日报》上的三则启事,其中前两则:一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二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B.时代进步推动婚姻观念剧变
C.封建婚姻观念已不存在 D.妇女整体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
“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二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说明杨之华有婚姻自由,这一现象是对传统婚姻观念的挑战,B正确。A中的“时尚”不符合史实,排除。封建婚姻观念已经不存在,说法绝对,C错误。单纯依据此事件难以说明妇女整体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D错误。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驰道和栈道的修建,是秦汉时期规模宏大的筑路工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筑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修了多条大道。隋唐两代水陆交通都很发达。尤其是中唐之前,内河航运和海上交通更为繁忙,当时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以及全国各主要河道和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等沿海一带。辽宋夏金时期的主要陆上运输工具是名目繁多的各种车辆,造车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元朝继续开挖运河。京杭运河全线通航。大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交通中心。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明代出现造船高峰,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后明朝实行了海禁,清朝延续,航海事业衰落。
——据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等
材料二
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逐渐发展,以内河航运最为突出。截止到1893年,中国籍轮船133艘;到1911年时,中外内河轮船共有68艘,中方船只占总数的91%,形成遍及上海、长江干支流及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的航运网络。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商轮船先后返回中国沿海内河复航,加之内战频繁屡有征调军用、碰坏船只等事,自营航运业受到很大打击。抗日战争爆发后,外轮陆续撤离,自营航运业均努力抢运上海数百家工厂的内迁器材及军用物资,其后又投入后方水陆交通。战时中国船舶直接间接损失总计三千艘,四十九万五千三百二十吨。抗战胜利后,各航业公司努力恢复水运交通。据1947年6月交通部统计,当时轮船共一千五百零一艘,计十七万九千八百九十三吨。内河航运终未恢复到战前水平。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近代史前编》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交通运输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中国与古代中国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国交通变革的因素。
【答案】(1)基本特征:以陆路为主,陆路、河道、海路并举但发展不平衡;
交通运输工具较发达;
交通技术一度领先世界;
航海事业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明中期以后走向衰落。
影响:巩固了封建统治;推动了经济贸易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出行等。
(2)同:都注重内河航运;交通运输工具都备受关注。
异:古代中国在道路交通和运输工具方面以传统方式为主,近代中国充分运用科技革命的成果,大力发展轮船等近代交通运输工具。
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有识之士倡导引进西方近代科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
【解析】
【详解】
(1)根据“驰道和栈道的修建,是秦汉时期规模宏大的筑路工程。……隋唐两代水陆交通都很发达”、“辽宋夏金时期的主要陆上运输工具是名目繁多的各种车辆,……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元朝继续开挖运河。京杭运河全线通航。大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交通中心。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可知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以陆路为主,水路交通和海上航运也很发达,但发展并不平衡;各种车、船等交通工具比较发达;交通技术一度领先世界;航海事业在明朝中期以后走向衰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从政治上来讲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从经济上来说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2)根据“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逐渐发展,以内河航运最为突出”并结合材料一内容可知,近代中国与古代中国在交通运输方面都注重内河航运,交通运输工具备受关注。不同点在于古代中国的交通运输都是以传统方式为主,而近代交通在交通工具上大力发展了轮船等近代交通运输工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近代中国交通变革的因素主要是随着中国近代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西方工业文明逐渐传入中国,中国的有识之士也极力倡导引进西方近代科技,加之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解放等,都促进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