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00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西省高安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史料记载,“如果过去的商朝臣子很快带着他们治下的领土投降,或者遇到一个无法用武力征服的商朝旧臣,周朝就承认他们为封建领主。”材料主要说明
A. “封建领主”具有绝对的优势
B. 西周时期宗法制观念逐渐淡薄
C. 分封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
D. 殷商遗民在西周得到足够重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朝分封投降商朝臣子,或者是无法用武力征服的商朝旧臣,可知西周统治者希望通过分封制维护周王朝的统治,C项正确;“封建领主”由周王分封为诸侯,服从周天子统治,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西周时期宗法制观念逐渐淡薄的说法错误,排除;西周统治者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故D项殷商遗民在西周得到足够重视的说法错误,排除。所以选C
2. 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A. 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 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C. 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 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答案】C
.....................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免职、不世袭体现的是官僚政治的特点。
3. 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
C. 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D. 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可知其涉及都是中央机构,与中央集权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中三公九卿制是秦朝设立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是唐朝设立的中央官制,前者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有大权,后者相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尚书分掌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之权,因此从制度变革层面看,中央机构的体现了国家决策程序的日益规范化,故B正确;材料中反映的中央机构都具有部门牵制的特点,与提高效率的关系不大,故C项排除;“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是管理的选拔制度的影响,与题意无关,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时紧扣“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可得出其时中央机构,且权利的中枢机构不断变化,体现在决策上的规范化,据此解题即可。
4. 下表为北宋名臣事迹
性格描述
结果
吕端
老成持重,宽厚多恕,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对于各种争议和分歧,很少发表意见。
被太宗称赞为“吕端大事不糊涂”在宰相位置上退休。
毕士安
张洎、毕士安候选翰林学士,最后毕士安胜出,理由是“但(张)履行(资历)远在下尔”。
官至宰相。病逝时宋真宗亲至其府邸哭吊,异常悲恸。
寇准
书生气浓,对社会现实很敏锐,有胆略,有锐气,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似嫌不足。
三次为相,三度被贬,终雷州司户参军,病逝于雷州
材料一定程度反映出北宋
A. 重文轻武,文官待遇较高
B. 科举考试完善,所选人才各有所长
C. 理学兴起,重视内心反省
D. 政治相对保守,老成持重者受重视
【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将文官与武将进行比较,不能说明北宋重文轻武,文官待遇较高,故A错误;材料表格内容未涉及科举考试完善,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重视内心反省的特点,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吕端与毕士安相对老成持重,受到皇帝器重,而寇准书生气浓,有锐气,多次被贬,这说明北宋政治相对保守,老成持重者受重视,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老成持重,宽厚多恕,识大体……履行(资历)”,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相对保守的角度理解老成持重的含义,据此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5. 《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材料表明宣慰司属于
A. 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
B. 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C. 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
D. 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可以看出,宣慰司属于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故A项正确,D项错误;B项错误,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6. 有人认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不在于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而在于其对中国封建政治统治需要的满足。下列关于科举制作用的叙述,符合其观点的是
A.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B. 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C. 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D. 促进诗歌繁荣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建立科举制度,为不具备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人才,为繁荣古代文化做出了贡献,故ACD都是科举制的作用,但符合材料“中国封建政治统治需要的满足”的只有C项,排除AD。B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说法错误,排除。所以选C
7.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B. 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 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 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反映了雅典的公职人员受到监督,从而保证了直接民主的实现,故A符合题意。B项与史实不符;D项材料未体现;C项不符合史实。
点睛:材料“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是解题的关键。
8. 下表是《十二铜表法》前十表的条文统计,后两表是对前十表的补充。由此可见
A. 法律与政治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B. 《十二铜表法》重视社会纠纷的调整
C. 当时罗马的法律体系已经成熟
D. 罗马法特别强调惩治危害政府的行为
【答案】B
【解析】表格中罗马法涉及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及占有以及侵犯他人,说明罗马法非常重视纠纷的调整,故B正确;A中没有明显界限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表格中没有直接涉及对政府行为危害处理,故D错误;《十二铜表法》只是成文法,不是成熟的体现,故C错误。
9. 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A. 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B. 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C. 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
D. 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答案】C
【解析】“反对派议员……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说明在1832年议会改革方案讨论中,保守派最终做出了让步,故C项正确。此时的英国国王已经是“统而不治”,故A项错误;英国上院是贵族院,没有实权,故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
点睛:不能认为《权利法案》颁布后,英王就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权利法案》只是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及军权,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只是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后来,随着责任制内阁的确立,国王的行政权才逐渐被剥夺,英王才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0. 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其思想是属于
A. 强调赏罚的法家思想
B. 提倡无为的道家思想
C. 提倡道徳的儒家思想
D. 主张选贤的墨家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得出“尚力”的思想;根据“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得出“尚贤”的思想,这一思想家为墨家,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材料指出,墨子主张根据德能来分配官职名禄,有才能的人“举之”,无才能的人“下之”,这样就“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社会就实现公义了。这体现了墨子对公正至上的强调。根据所学可知,墨子主张尚贤,是对世卿世禄的否定,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11. 汉元帝时,尧、舜、禹、汤等先圣贤名,商、赐、由、回、参、子夏、子由等贤徒名,以及忠、仁等伦理道德名大量涌现,而崇尚延年益寿和开疆拓土的人名却明显减少。这说明
A. 道家思想和功利主义已消失
B. 复古思潮在汉代重新抬头
C. 儒学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
D. 统治者严格控制姓氏文化
【答案】C
【解析】元帝时期,儒家思想盛行,使儒学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故选C;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其余选项所述与材料无关,排除。
12.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
A.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
B. 阳明心学主张以行代知
C. 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
D. 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
【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知而不行是不知,可得出王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故选D;A项表述有误,排除;不能概括为以行代知,排除B;C项表述有误,知行脱节,排除。
13. 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B. 治贫需与治愚相互结合
C. 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D. 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减轻了赋税,而不改变民间路后的习俗,不除愚昧,不改奢侈,仍然不可能是人民富裕起来,因此要让百姓富裕还需要使他们摆脱愚昧。故选B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
14.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A. 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 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 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 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格拉底认为有知识的人才能拥有德行,有德行的人才能做美好的事,故认同人的理智本能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D项正确。智者学派是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而苏格拉底是批判这种现象,排除A。智者学派是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且B项中的“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否认绝对权威,而是强调苏格拉底认同人的理智本能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排除C。
15. 宗教改革后,有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凯撒(泛指皇帝)的归凯撒。路德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他将整个民族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使德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该材料强调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最大意义在于
A. 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B. 确立了王权高于教权的原则
C. 直接推动了德意志的近代化
D. 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答案】A
【解析】宗教改革后“上帝的归上帝,凯撒(泛指皇帝)的归凯撒”,说明教权和王权有了明确划分,教权不能再干预世俗王权。从材料中的“路德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
来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最大意义在于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故答案为A项。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说法夸张,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6. 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己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采取的措施是
A. 推翻君主体制,建立共和政体
B. 消灭私有制度,实现社会平等
C. 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 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但他倡导君主立宪制,这说明他不反对君主制,故可排除A;欧洲的启蒙思想家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不会主张消灭私有制,故排除B;依据材料意思可知,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强制工具,即主张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故选C;D项的说法明显与材料意思相冲突,故排除D。
17. 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做“隶变”,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A.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B. “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
C.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D.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字统一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根据题干中隶书容易书写、辨认的特点可以判断,隶书可以使下层人逐渐地书写和掌握。秦始皇采用隶书,有利于中 央政令的贯彻,由此可知“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故选B。A、C、D选项没有准确反映本题的立意,故排除。
18. “由于他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想开始盛行。”这材料中的“他”对自然科学的突出贡献是
A. 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
B. 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C. 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D. 动摇了传统宗教信仰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由于他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想开始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指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知识,排除。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经典力学
19. 汪鸾翔先生创作于1923年前后的清华大学校歌中有一段歌词:“识器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无问西东”一语也被用作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同名电影。“无问西东”主要体现了
A. 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
B. 救亡图存的时代呼声
C. 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D. 教育转型的创新引领
【答案】A
【解析】“无问西东”是指对于先进文化均要继承、发展,不要区分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外来文化,体现出一种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故答案为A项。“无问西东”主要是指一种文化态度,排除B、D项;“无问西东”不仅体现西学东渐,还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排除C项。
20.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毛泽东在《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中把“五四”新文化运动定性为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的分界线,形成了权威阐释。这种阐释强调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A. 是一场具有思想启蒙的文化运动
B. 在反对封建思想上的启蒙
C.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标志
D. 在革命思想意义上的启蒙
【答案】D
【解析】材料“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的运动,开启了民族爱国思想,启蒙了革命的思想,D正确;A是材料中现象;B是新文化运动影响;C是民主革命分期标志,不符合题意。
21. 1921年6月,孙中山说到:“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这说明孙中山
A. 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
B. 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
C. 认为民生主义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
D. 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说明孙中山是想通过发展民生实现国家富强来实现民族独立。故答案为C项。材料是探讨实现民族独立的手段,不能反映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排除A项;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来看,“首倡”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21年6月中共尚未成立,排除D项。
22. 它是毛泽东在苏联经济弊端并没有完全暴露的情况下,开始认识苏联建设上的一些根本问题并结合我们的建设实践,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思路的杰作。这材料评价的是
A. 《井冈山的斗争》
B. 《新民主主义论》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D
【解析】《论十大关系》是在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故选D;A是井冈山时期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著作,排除A;B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C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著作,排除。
23.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一次关键性的讲话,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南方谈话’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这表明南方谈话
A. 使对外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局面
B. 肯定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取得的成就
C. 彻底结束了“左”倾思想的束缚
D. 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答案】D
【解析】材料的论述重点为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
南方谈话主要是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指明了反向,不是总结计划经济的成就,排除B;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左倾思想的束缚,排除C; 材料“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指的是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指明了方向,D正确。
24. 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新中国电影创作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这一现象
A. 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文艺硕果
B. 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C. 推动了我国出台“双百”方针
D. 是“左”倾错误在文化领域的反映
【答案】A
【解析】电影的辉煌发展实际是文化发展的表现,是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故选A;“左”倾错误会阻碍文化事业的发展,与材料矛盾,排除D;我国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B;1956年“双百”出台,时间不符,排除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关键信息“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可知是文化的发展繁荣,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双百”方针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25. 一位画家为法国鲁昂大教堂绘制了三十余幅画作,其中有《鲁昂大教堂,从正面看到的大门》《鲁昂大教堂,傍晚时分》等。他给妻子的信中写到,面对同一个景物每天都会有一些前一天未曾见到的新发现,也会失去一些东西。该画家应属于
A. 现代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派
D. 浪漫主义
【答案】C
【解析】材料“面对同一个景物每天都会有一些前一天未曾见到的新发现,也会失去一些东西”反映了同一景物因为光与色的变化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印象,这属于印象派的特点,故C正确;现代主义美术主要表现主观世界为主,将对象按照主观意图予以变形和抽象化处理,故A错误;现实主义主张如实地描绘客观事物,而不是突出光与色的变化,故B错误;浪漫主义美术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C。
二、材料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入关以前,凡军国大政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入关后,这种传统被继承了下来。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也称“国议”(或公议),权力很大,“诸王大臣佥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
雍正七年(1729年),为方便及时处理西北地区与准噶尔部的作战军务,始设军需房,以亲王、大臣充任。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三月,颁军机处印信。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预政务的权力。军机处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的“无专官”。凡被选入军机处的大臣,都是皇帝宠眷的亲信,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军机大臣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当辉格派在政治上长期处于优势地位期间,他们的领导人罗伯特·沃尔波尔长期(1721—1742年)担任政治上的重要职务。1714年辉格派在大选中获胜以后,次年沃尔波尔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不久被解职,但于1721年重新被任命为财政大臣。在当时的内阁大臣中,财政大臣总是处于首要地位.也就是首席大臣。人们有时直接称他为“首相”,意指他的地位在各大臣中在重要性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首要的地位。事实上,沃尔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内阁首相。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的,但他的权力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在他的内阁中,大臣们都依附于他,尽管他们名义上也是由国王任命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英两国在政治形态方面各发生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英两国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案】(1)变化:中国:由皇帝权力受到限制到皇帝独揽大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由满族贵
族把持朝政到满汉大臣共同参政;由议政王大臣会议专权到军机处集中枢机构职能于一身。
英国:内阁成为法定组织,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君主权力不断削弱,逐步形成“统而不治”
的局面。
(2)影响:中国:强化了君主专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了小农经济,阻碍了
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形成了文化专制;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任答
两点
英国:完善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繁荣;加紧了对外殖民扩张和争夺。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英两国在政治形态方面的变化主要突出中国是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而英国却是民主政治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统而不治”的局面,二者有着质的不同。
点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
27. 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中国百年来的现代化之路显现出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之际,中国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于是,明朝中后期,在复兴古学(经学)的潜流中,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一股在批判宋明理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潮……从而开启了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
——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材料二文化观念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基础,但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而没有从制约“器物”与“制度”的思想观念文化上入手反思,而若没有这些文化基础就不可能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相应的社会政治制度,这点却被我们最广大的人们所忽略了。由此以后……都不断地遭到挫败,这实在不能说是没有其深刻原因的。
——刘惠君《试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由于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近代儒家文化从而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典型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根源。概括说明“实学思潮”在近代又先后增添了哪些新内容?
(2)结合材料二、三,概括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变革都不断地遭到挫败的深刻原因。试结合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的史实,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1)表现: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思想根源:对理学的信仰危机(或:理学的社会弊端)
新内容:向学习西方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过程。(答相关的具体内容亦可)
(2)原因:①近代儒家文化缺乏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②近代儒家文化观念与社会现实严重悖离;③社会变革只注重实用方向发展,而忽视文化观念的发展。
说明:①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仍然固守中国传统文化;②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号,以儒家思想为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没有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解析】(1)不同根据材料一“实学思潮……从而开启了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材料二“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从制约器物与制度的思想观念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指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典型表现。再从资本主义萌芽和对理学的信仰危机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根源。再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过程的角度概括说明“实学思潮”在近代又先后增添了哪些新内容。
(2)本题结合材料二“若没有这些文化基础就不可能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相应的社会政治制度,这点却被我们最广大的人们所忽略了”、材料三“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缺乏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儒家文化观念与社会现实严重悖离、社会变革只注重实用忽视文化观念的发展等方面概括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变革都不断地遭到挫败的深刻原因。再结合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的史实即可从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等方面举一例加以说明。
28.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邮政改革前英国邮资收取是按照信件用纸张数和投递路程远近,逐件计算,邮资标准高,绝大部分是向收件人收费。高昂邮资使平民望而却步,议员却可以免费邮寄。1837年,罗兰·希尔提出:改为统一按重量收费,不超过半盎司的邮件只需付费1便士.不管路程远近;邮资由寄件人预付,国家发行邮票作为预付费的凭证;取消议员特权。1839年经议会批准实行。1840年,英国政府正式发行了希尔设计的邮票。1842年,希尔进入邮政系统,与阻挠改革的负责人马伯里就邮政的主导权展开了争夺。1854年马伯里被调离后,希尔的改革得以进一步深入进行。1864年,希尔退休时,英国的信件数量从1853年的4亿增加到6.75亿,邮政收入从1854的270万英镑增加到423万英镑。因为寄费减少,报纸和书籍的流通数量大大增加。由于罗兰·希尔一生为改革和发展邮政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近代邮政之父”。
——摘编自金燕《罗兰·希尔与近代英国邮政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希尔邮政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希尔邮政改革的影响。
【答案】(1)特点:简化邮资收费标准;降低邮费;克服重大阻力;长期进行;成效显著。
(2)影响:降低邮资,取消议员特权,促进了社会公正;增加了邮政收入;有利于加快信息传递;促进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英国邮政的近代化。
【解析】(1)由材料“不超过半盎司的邮件只需付费1便士.不管路程远近;邮资由寄件人预付,国家发行邮票作为预付费的凭证;取消议员特权。”“与阻挠改革的负责人马伯里就邮政的主导权展开了争夺”“邮政收入从1854的270万英镑增加到423万英镑。因为寄费减少,报纸和书籍的流通数量大大增加。”,可以答为:简化邮资收费标准;降低邮费;克服重大阻力;长期进行;成效显著。
(2)由材料可见,希尔邮政改革降低邮资,取消议员特权,促进了社会公正;增加了邮政收入;有利于加快信息传递,促进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英国邮政的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