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2.26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知识整合
一、鸦片战争
1.爆发背景
(1)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对比:西方,18 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不久,法、美等国也相继开展
工业革命。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仍然实行闭关
锁国政策。
(2)根本原因:为扭转贸易逆差,打开中国市场。
(3)直接原因:1839 年 6 月,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开展虎门销烟。
3.结果
(1)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福
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商定。
(2)1843 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3)1844 年,美法两国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4.影响
(1)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2)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3)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直接原因
英国联络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2.过程
(1)1856 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 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
(2)1858 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
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
江各口岸通航等。&网
(3)不久,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
(4)1860 年,清政府又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
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5)美俄也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影响
(1)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三、甲午中日战争
1.直接原因:1894 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2.概况
(1)1894 年,日本借平息朝鲜农民起义之机,挑起战争。在黄海大战后,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2)1895 年,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1895 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马关条约》的内容
(1)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3)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4)设厂: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
(1)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2)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实力深入中国内地。
3
(3)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四、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义和团运动兴起,以“扶清灭洋”为旗号。
2.发动:1900 年 6 月,借口镇压义和团,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3.过程
(1)顽强阻击
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官兵英勇抗击侵略者。
(2)攻陷北京
1900 年 7 月,八国联军占领天津;8 月攻陷北京。
(3)妥协投降
慈禧太后在出逃过程中命令清军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
(3)影响
①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的控制。
②“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④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⑤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4
五、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鸦片走私更加猖獗,白银外流加速,银价激涨。
(2)洋货大批涌入东南各省,造成手工业者纷纷破产。.网
(3)巨额战争赔款分摊到参战省份,官吏乘机搜刮百姓。
(4)自然灾害严重。
2.兴起与发展
(1)1851 年,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后在永安初步建立政权。1853 年定都天京,与清廷
对峙。&网
(2)太平军北伐、西征并举,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3.《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1)1853 年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颁布了它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2)主要内容:在生产资料上,主张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在分配制度上,主张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
国库;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
理想社会。
(3)评价
①进步性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
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局限性
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4.天国悲剧
(1)1856 年秋,发生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1858 年,新提拔的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江北大营。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
(3)1859 年,太平天国颁布由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主要内容是:向
西方人学习,依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建立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它是先进的中
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4)失败:1864 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5
重点考向
考向一 两次鸦片战争的区别与联系
1.两次鸦片战争的区别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 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参战国 英国 vs 中国 英法 vs 中国
签订条约 《南京条约》及附件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2.联系: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
①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要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战争性质一脉
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③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2)扩大
①从战争进程来看: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中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是英法两国出兵,美
俄参与;侵略时间增长,鸦片战争持续两年多,第二次鸦片战争达四年之久;侵略区域扩大,鸦片战争主
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
②从危害和影响来看:开放的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鸦片战争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第二次鸦片
战争增开 11 处通商口岸,英国割我国九龙司地方一区,沙俄强占我国东北、西北 150 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鸦片战争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鸦片战争允许外国
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丧失,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沿海深入内地。
【典例引领】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近代的一场战争时说:“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
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该战争之后
A.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西方列强加快对华资本输出的步伐
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6
【答案】B
考向二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点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
这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其两侧转移的变化。*网
(3)从列强侵华的目的看,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
是这一目的的具体体现。
(4)从侵略的阶段来看
①1840—1894 年,军事上以赤裸裸的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占据明显
的优势地位。
②1894—1931 年,军事政治上,以“以华治华”为主(扶植傀儡政权),以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以资本
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③1931—1945 年,日本以武力侵华为主,独霸中国。
④1945—1949 年,政治上,以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为主,突出表现为扶蒋反共政策;经济上,美国独占中国
市场。
(5)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战争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这说明只有以全民族之力抗击外
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6)从影响看,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它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它又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
社会的进步。
【典例引领】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7
比较两幅图片,提取有关列强侵华发展变化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①侵略地域上发生变化:由沿海逐渐深入内地。图一列强侵略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图
二列强侵略已经深入内地,由沿海发展为沿长江侵略。
②侵略方式上发生变化: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图一表明 19 世纪中期列强侧重于在华沿海
通商口岸的开辟和关税协商等,这有利于列强进行商品输出;图二中开辟的港口深入内地,且《马关条约》
中允许列强在内地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列强对华侵略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更深
程度上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
③这表明列强对华侵略逐步加深、加重,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程度大大加深了。
考向三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
一、综合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1.相同点
(1)都掠夺了中国人民的财富,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都是在清政府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3)与清政府签订条约的国家都可以获得很大利益。
2.不同点
(1)《南京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始,《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辛丑条约》使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南京条约》要求开放通商口岸,割香港岛。《马关条约》除了开放通商口岸、割地(辽东半岛、台湾
8
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外,还增加了对华资本输出的内容。《辛丑条约》中规定“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
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学%
(3)《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是清政府与一个侵略国家签订的。《辛丑条约》是清政府与 11 个侵略国
家签订的。
(4)《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赔款是要在短时间内支付,逾期加收巨额利息。《辛丑条约》的巨额赔
款是拿中国的海关税和盐税作抵押的。列强通过该条约维持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5)《南京条约》签订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马关条约》的签订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
败。《辛丑条约》使国人对清政府不再抱有希望,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兴起。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
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
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3.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
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典例引领】1858 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
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这一规定
A.扩大了美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B.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
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
法管辖权的制度,材料中没有涉及领事裁判权,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只是说清政府按照
近代外交规则和美国进行交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美两国平等外交往来不会实现,故 B 项错误;
题干信息材料只是说清政府按照近代外交规则和美国进行交往,按照国际惯例和外国交往,不能加深中国
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故 C 项错误;清政府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清政府被迫接受
了近代外交规则,故 D 项正确。
9
考向四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时代赋予它许多新的特点。
1.背景有所不同。以往的农民起义多因土地兼并、政治黑暗、自然灾害等引起,而太平天国运动则增加了
一层战争赔款。
2.起义组织形式不同。过去的农民起义也有利用宗教的,但大多数是中国本地的宗教,而太平天国利用的
是外来宗教,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特色。
3.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曾与外国人打交道,当西方列强提出以国家利益为交换条件支持太平天国时,被太平
天国拒绝了,这些现象都是以往的农民战争不可能遇到的问题。学&
4.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除《天朝田亩制度》外,还有《资政新篇》,它反映了一部分领导人要求学习
西方的愿望。
5.太平天国运动是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的。
二、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项目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产生背景 太平天国走向全盛时期 太平天国走向衰落时期
经济主张
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在生
产力落后的情况下主张实行公有和绝
对平均主义,实质上是一种空想,与当
时社会发展潮流相违背
主张保护私有财产,发展工商业和资本
主义经济,用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
符合社会发展潮流
群众基础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作用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
发展
未能付诸实施,对太平天国运动无直接
影响
不
同
点
时代特点 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关系
《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一面,弥补了《天朝田亩制度》
在社会改革方面的空想性和落后性
三、正确看待义和团运动的口号
1.“灭洋”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也
10
带有盲目排外的色彩。
2.“扶清”具有爱国主义色彩,但将“中国”和“朝廷”“大清”等观念混同,对清政府的阶级本质认识
不清,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四、综合分析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进步性
(1)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在近代,农民由于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
和经济剥削,具有反抗压迫和剥削、要求自由平等的革命性。
(2)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客观上延缓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
2.局限性
(1)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2)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提不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就有致命的缺陷。
(3)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多是用宗教思想来宣传和组织群众。
(4)从组织上看,农民具有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讧就说
明了这一点。
【典例引领】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专设删书衙,根据拜上帝会的教义和原则删改儒家的典籍,特别是对
专讲“吉礼”和“鬼神丧祭”之类的言辞统统删掉。这些措施表明太平天国
A.试图构建一种新文化
B.对传统文化删改选用
C.全力破除传统文化
D.严格上下尊卑等级制
【参考答案】B
11
考点冲关
1.近代某次侵华战争期间,中外谈判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在北京长驻公使,开放长江沿岸的新口岸、外国
人在中国内地游历等。判断该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2.1840 年 12 月,中英谈判在广州进行。琦善照会:烟土系中国查禁品,故不能以“烟价”名目向英赔款。
考虑到中英通商两百余年,拟“酌酬洋银五百万元”。不过,该银并非由中国皇帝“准给”,只是由琦善“筹
办”。琦善此举目的在于
A.抵制英商的赔款勒索
B.表明清朝软弱的立场
C.维护满清王朝的体统
D.尽快实现两国的通商
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沦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淳衍上奏折时称:“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
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该文后的
语句应该是
A.“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B.“臣等再四商酌,应于关防内,明刊办理夷务字样,方足鼓舞人心。”
C.“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
D.“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
4.近代中国的租界制度以最早建立的上海租界为蓝本,其并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机构
——工部局,担任市政、税务、警务、工务、交通、卫生、公用事业、教育、宣传等职能,兼有西方城市
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这表明,近代中国内的“租界”
A.已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B.凸显了浓厚的半封建色彩
C.把西方民主照搬到了中国
D.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5.关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问题,英法两国认为:可以与中国保持平等关系;这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
们有好处。而中国皇帝则认为:这是封贡体制的终结和对中国天下共主身份的否定,不可接受。对此理解
正确的是
A.英法的主张是为了与中国平等往来
B.外国公使驻京可方便对中朝贡
12
C.朝贡体制能够适应近代外交的需要
D.中国统治者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6.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对清朝在全国统治的继续和其间的变嬗都有很大影响,但它没有
摆脱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历史循环的结局,并不体现新的生产关系的生长。以下结论与上述观点不一致的是
A.《资政新篇》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B.《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理想化
C.太平天国运动使晚清中央集权被削弱
D.太平天国运动是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运动
7.曾国藩在讨伐太平军时,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道:“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土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速
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
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由此可见曾国藩讨伐太平军意在
A.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
B.提高汉族官僚的地位
C.维护中华文化之正统
D.巩固清王朝封建统治
8.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他认为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立法
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他注意到美国“邦长”“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
由“各省”公议决定。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据此可知
A.洪仁玕提出了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B.其主张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
C.洪仁玕接受了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D.洪仁玕对外国了解有限,其主张不切实际
9.1862 年 5 月 8 日,敌视太平军的《中国邮报》写道,“断言太平军占据的地区已是赤地千里未免有点夸
大其词。他们占领了生丝的主要产区浙江湖州。长期以来运到上海的生丝大部来自他们的占领区;绿茶产
区杭州和安徽太平也有相同的情况。”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该报是要揭穿那些敌视太平军的夸大不实之词
B.太平天国对列强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C.太平军占领区的农作情况比清政府统治时期好
D.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区的经济秩序相对稳定
10.1897 年,晚清士人顾肇新称:“强敌环伺,各思乘机而起,为今之计,惟有汰除一切冗官浮费,腾出
的饷,聘请西国名将,迅练劲旅,或犹可以立国,若犹是因循迁就,恐四分五裂。”这一言论
A.凸显了在民族危机下政府的应对不力
B.说明中体西用思想已深入人心
C.完整地表达了维新派社会改革的要求
13
D.认识到洋务运动存在着弊端
11.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梁启超感叹道:“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
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
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
B.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
C.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新月异,枪炮皆新式,摧坚命
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
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申报》1894 年 7 月 9 日
材料二 中国和日本分别代表着封闭与开化两股势力,西方国家自然会更亲近日本。如果日本有最终战胜
的机会,西方都应该放弃干涉的动议,然而中国的最终战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而如果西方不立即阻止
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必将是日本战败后丧失独立,继而日本也会加入中国,充满忌恨地把西方的“洋鬼
佬”赶出国门。如果出于猜忌,欧洲列强不愿出兵干预,美国应该挺身而出,虽然这与美国奉行的门罗主
义相违背,但事态的特珠性应该让美国考虑暂时放弃原则。为了不对全球贸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冲突必
须停止。
——1894 年 8 月 12 日英国《每日新闻报》
(1)分析材料一、二对中日战争的形势做了怎样的预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和西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测?指出西方的预测对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三 纵观甲午战争,除却黄海上的硝烟,还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舆论战。日本政府早在对朝鲜进行
战略包围的时候,就已经将舆论宣传上升为国家战略,他们秘密聘请前《纽约论坛报》记者豪斯作为舆论
战顾问,当《纽约世界报》记者克里曼揭露日本旅顺大屠杀事实后,日本政府勾结《华盛顿邮报》、《旧
金山纪事》、《纽约时报》发表有利于日本的文章,从而质疑克里曼;清朝政府和媒体却在屠杀事件中集
体保持沉默。……伊藤博文说,利用媒体攻势取得国民舆论的支持,就等于拿下了战争一半的胜利。
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点石斋画报》刊载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石版画“牙山大胜”、“倭兵无状”、“海
战捷音”、“形同海盗”完全是被清军慌报军情误导,颠倒了真相,国人还一时被虚假胜利蒙蔽,在国际
上成为笑谈,造成恶劣影响。
——摘编自《甲午——120 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2)材料三体现了清朝战败的哪些原因。
材料四 1898 年 7 月 16 日《伦敦新闻画报》日本撤离威海卫,三囡子将军为大英帝国和大清帝国举杯(日
本人撤离威海卫后仅一天,英国海军就向清朝强行租借)。
14
——摘编自《甲午——120 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材料五 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路近费省,可多遣,去年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
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每仿形,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张之洞《劝学篇》1898 年
(3)依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以史为鉴,120 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以让你得到哪些认识?
直通高考
1.(2018 年浙江选考)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
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2.(2018 年天津卷)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
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
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3.(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19 世纪 70 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
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
15
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参考答案
【考点冲关】
1.【答案】B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材料反映了 1840 年在中英广州谈判中,尽管琦善答应了英国的赔款要求,但
仍坚持对属于中国查禁品的烟土不能以“烟价”的名目赔款,且声明该银并未经中国皇帝允准,可见琦善
此举的目的在于维护满清王朝的体统,故选 C。琦善答应了英商赔款的要求,故 A 项错误;B 项属于评价
而非目的,D 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官员的应敌之策。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
战争爆发后,在广州被英法联军攻占的情况下,该清朝官员指出广东地方官员不能痛斥夷务,而是谄媚地
称之为洋务或外国事务,由此推知他建议严加惩处国内称道夷务的官员,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即主张“应
于关防内,明刊办理夷务字样,方足鼓舞人心”,故选 B。A 项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顽固派的观点,
不属于战争期间的应敌之策,故排除;C 项与材料信息相反,故排除;D 项与材料中的现象不符,故排除。
学#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根据材料中工部局“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
可知列强在租界内享有特权,已然成为“国中之国”,具有半殖民地的色彩,故 D 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其
并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可知,租界并未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半殖民地色彩,不是半封建色彩,故 B 项错误;租界与西方民主无关,故 C 项错
误。
5.【答案】D
16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外交。面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皇帝认为“这是封贡体制的终结和对中
国天下共主身份的否定,不可接受”,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缺少近代外交观念,以天朝上国自居,故 D 项
正确。
6.【答案】A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由材料“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乃开辟
以来名教之奇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以西方基督教文化,冲击中国数千年来的礼
仪人伦、纲常名教等传统文化,可见曾国藩以封建卫道士自居,其讨伐太平军意在维护中华文化之正统,
故选 C。A、B、D 三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8.【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洪仁玕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革新主张,认为应学习西方的以法治国、选举官员的制度
等良好的做法,表明其对外国有所了解,但不符合中国的社会实际,故选 D。材料仅体现了洪仁玕的政治
革新主张,不能体现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故 A 项错误;《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根
本无法实施,故 B 项错误;C 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9.【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占领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根据材料中“他们占领了生丝的主要产区浙江
湖州。长期以来运到上海的生丝大部来自他们的占领区;绿茶产区杭州和安徽太平也有相同的情况”可知,
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区的经济仍是进行正常的贸易,说明经济秩序相对稳定,故 D 项正确;A 项不是材
料主旨,故 A 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对列强侵略的抵制,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出现清政府的经济发展
情况,故没有可比性,故 C 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为今之计,惟有汰除一切冗官浮费”“聘请西国名将,迅练劲旅,或犹可以立国,若
犹是因循迁就,恐四分五裂”并结合对当时的时局分析可知,晚清士人对当时政府感到失望,故 A 项正确;
材料中并未涉及“中体”的思想,且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晚清士人要求学习西方的军
事,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 C 项错误;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故 D 项说法错误。
学.
1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材料未体现出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故 A 项错误;据材料“直
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可得出,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
影响是刺激了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故 B 项正确;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整个国家
的民众,而不只是台湾人民,故 D 项错误。
17
12.【答案】(1)中国实力优于日本,会取得战争胜利。中国是东亚最大的国家,进行了 30 年的洋务运
动,经济军事实力有所提高。清政府寄希望于西方大国的干预,不进行战争准备。
(2)观念落后,不重视舆论的作用;漠视日本歪曲真相,失去道义支持;军队谎报军情,蒙蔽国人。
(3)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政治,暴露清政府腐朽,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
机加深。经济,资本输出加剧,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客观上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思想,维新
变法等救亡图存思想发展;出现赴日留学热潮,有识之士积极学习,寻求救国之路。
(4)认清国情,积极学习,提升国力,与时俱进,了解世界,更新观念。
【直通高考】
1.【答案】A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这个不平等条约里面规定,如果法国在五个通商口岸出现纠纷,应该交给法国官
员办理,法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争执,中国官员不必过问,这应指的是领事裁判权,故选 A;B、C、D 均
与题意不符,故排除。学@
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良
歹分明,情甘帖服”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官员对夹带鸦片的人依法加以惩处,对夹带鸦片的船货尽数
没收,体现了清政府禁止鸦片流毒,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政府官员要求
外商的具结承诺,无法得出得到各国政府的公认,故 B 项排除;材料中禁止外国商人带鸦片来华,可得出
鸦片贸易在当时是不合法的,故 C 项排除;是否“享有治外法权”在材料中无体现,故 D 项排除。
【名师点晴】具结是旧时对官署提出表示负责的文件,即对自己的行为愿意承担法律责任的表示。鸦片战
争前夕,林则徐在广州采取了“缴烟、具结”的外贸政策,旨在断绝外来鸦片,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于
禁烟态度的坚决,究其原因是清政府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通过题干中的具结分析当
时政府官员的态度,即可获取答案。
3.【答案】D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