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50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1.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王朝先后有十四世、十七王,其中一次是弟之子死后王位复归于兄之子,两次是兄终弟及,其余都是父死子继。据此,下面结论成立的是
A. 夏朝时宗法制度已具雏形
B. 夏朝完善了嫡长子继承制
C. 我国封建社会自夏朝开端
D. 夏朝的王位继承比较混乱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夏朝的王位继承大部分属于父死子继,联系所学宗法制的特点可知夏朝时宗法制度已具雏形,故A项正确。材料显示夏朝没有具体规定嫡长子继承王位,B项的表述既与史实不相符,也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封建社会自战国开端,故C项不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夏朝的王位继承是有秩序的,混乱是偶然的。故D项不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信息,夏朝的王位继承大部分属于父死子继,从王位继承与宗法制的关系入手,联系所学就可得到正确答案。
2. 秦王赢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
B. 对西周政治观念的彻底舍弃
C. 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
D. 强调了“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答案】A
【解析】根据“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可知秦朝皇帝制度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故A项正确;西周政治观念太宽泛,且皇帝制度与先秦王位世袭制和宗法制都有密切关系,故B项错误;秦朝时期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并且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君权神授”,只是涉及皇帝具有神圣色彩,故D项错误。
3.
宋神宗元丰年间对职官制度进行了一次重要改革,三省、六部、诸寺监行政体系职权回归,改变了北宋初年三省职司尽归政事堂,六部诸寺监尽为闲职,官、职、差遣交杂的局面。这一改革有助于
A. 加强中央集权
B. 提高决策效率
C. 加强宰相权力
D. 规范政务运作
【答案】D
4. 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这反映了明清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政治制度不断成熟
D. 地方机构办事高效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不难得知,中央派遣专职官员掌管地方军政事务,使得地方的权力削弱,故A项错误;中央政府通过直接派遣的地方大员,直接掌控地方权力,表明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故B项正确;中央派遣地方专职要员并不代表政治制度的不断成熟,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地方机构办事效率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
5. 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下面各项主张与唐太宗的认识比较接近的一项是
A. 无为而治
B. 重农抑商
C. 民贵君轻
D. 以法治国
【答案】A
【解析】题干中唐太宗的观点是:君主是根源,百姓是树叶,君主清静为政,百姓就可以安居乐业。A项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主张,认为统治者应清静无为,宽刑薄赋,百姓得以安居。与唐太宗“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的观点具有一致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农业与商业的关系。故B项错误。唐太宗认为君主是本根,百姓是枝叶,君主最重要,百姓则次要,与“民本”思想相悖。故C项错误。材料主张清静无为,并没有提到法治。故D项错误。
6. 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据宋《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宋代“瓦子”生意兴隆的政策性因素是
A. 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B. 市民阶层的扩大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 城市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政策性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于是瓦子的生意兴隆,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瓦子的出现反应了什么历史问题:
1.从起源上看,瓦子的产生是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
2.从瓦子的内容上来看,既有物质生活方面的,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反映了宋代商业领域的扩展。
7. 明清以前,中国是以钱钞为主要货币的,但在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商品经济的繁荣
B. 白银相对于钱钞更值钱
C.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
D. 政府的推动
【答案】C
【解析】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其实主要还是因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发展,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只是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自然经济模式讲究的是自给自足,不会导致白银成为主要货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也是次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8. 《论语·述而》曰:子……戈不射宿(孔子主张可以射飞鸟,但不射巢中歇宿的鸟)。下列言论所蕴含的思想与“戈不射宿”相符的是
A. 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B.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C. 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D.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答案】D
【解析】“戈不射宿”体现出的是孔子的思想观点,具体来说就是适可而止,要有用度,不能过分。A选项主要体现出的是法治思想,是法家的主张;B选项主要是墨子的兼爱思想,故排除;C选项与材料叙述的内容无关,故排除;D选项体现出的是一种合理的生态观,故本题选择D选项。
9. 下图反映了汉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情况。据该图可知西汉时期
A.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
B. 完善的教学体系已经形成
C. 太学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
D. 法家、墨家等思想已经消失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图片“汉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太学博士人数大增,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故A项正确;太学博士人数大增无法说明完善的教学体系已经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太学教学质量的问题,故C项错误;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法家、墨家等思想已经消失,故D项错误。故选A。
10. 在《阳明年谱》遗言中记载,徐言问(阳明)道体无恙。阳明日:“病势危亟,所未死者,元气耳。”这反映出王阳明
A. 无视生命
B. 偏好道家学说
C. 重视精神的作用
D. 主张“天人合一”
【答案】C
【解析】“未死者,元气耳”意在强调精神、意念的作用,即材料反映出王阳明重视精神的作用,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王阳明是儒家代表,不会偏好道家学说,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没有明确表述王阳明无视生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主张“天人合一”的是董仲舒,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11. 在古代希腊,规定议事会成员的任期为一年且不得连任,公民一生中任议事会成员的时间总共不能超过两年,均进行抽签选举。这种轮流坐庄和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
A. 动摇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B. 参政权利与公民财产没有关系
C. 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 保障所有公民直接参政的机会
【答案】C
【解析】古希腊轮流坐庄和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忽视了参政者的个人素质和文化水平,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打击部落贵族势力击,故A错误;当时公民实行财产等级制,故B错误;保障所有公民直接参政的机会,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故选C。
12. 罗马法规定:债务人因欺骗行为擅自做主将所有物交付他人的,经债权人诉求,该交付行为不产生效力,则该物仍属于债务人财产的一部分。这说明古代罗马
A. 严厉打击商业欺骗行为
B. 注重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C. 债务人合法权利受限制
D. 经济行为崇尚契约原则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说明由于欺骗导致财产转移,债权人诉求可以追回,说明法律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故B正确;材料不是打击商业欺诈行为,故A错误;债务人合法权益是受到保护,故C错误;材料中不属于契约思想,故D错误。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材料二11—12世纪,除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老城市外,西欧各地在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1世纪前后中国宋代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共同历史影响。
【答案】(1)表现: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
原因: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等。
(2)特点:城市经济功能更加明显;城市外向型发展特征突出;商业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新兴市民阶层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尖锐;城市兴办大学等。
影响:为资本主义萌芽奠定了经济基础;有利于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促进了满足市民阶层需求的世俗文化出现等。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宋代城市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奢侈消费之风、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等方面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再根据材料一“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等方面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二“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城市经济功能、城市外向型发展、商业资本的作用增强、新兴市民阶层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尖锐、兴办大学等方面指出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特点。在于根据所学知识即可从资本主义萌芽、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市民阶层的世俗文化等方面归纳11世纪前后中国宋代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共同历史影响。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传统蒙学经典概况简表
蒙学经典
简介
《千字文》
南朝梁武帝时期周兴嗣奉命将1000个单字,编纂成每句4字共250句的韵文。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知识性与艺术性,堪称双绝。
《百家姓》
成书于北宋初年,收集中文姓氏504个。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颇具实用性。
《三字经》
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开篇。
《小儿语》
明代的吕得胜所撰,他主张儿童有知识时,就要进行正确教育。他认为民间儿歌对儿童固然无害,但对品德修养以及后来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他编写新的儿歌,用来代替旧的儿歌,是以成此书。
《增广贤文》
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集结了我国古代多种格言、谚语。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如“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等传诵至今。
《幼学琼林》
明末程登吉所著。用骈体文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朱子家训》
清初学者朱柏庐所著。以名言警句的形式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强调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以“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结尾。
《声律启蒙》
康熙甲辰进士车万育编著。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弟子规》
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编撰。以三字韵文方式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特别注重童蒙养正、敦伦尽分。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案】特点:历史悠久,多采用韵文形式;越来越注重伦理道德渗透;明清是蒙学发展高峰。
原因:统治者稳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度的推动;理学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汉字具有押韵的特点。
【解析】特点:从材料给出的表格可以看出,从南北朝时期到清朝都有着相关的蒙学教育书籍,体现出历史的悠久性。此外,从诗歌的格式上,都采用韵文,让孩子容易背诵。再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注重对学生道德的培养,在宋代发展到顶峰。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孩子的思想教育影响深远,对未来政治局面的稳定起到关键作用。在推行过程中,科举制和程朱理学起到了重要的意义。但归根到底都是生产力带动经济发展的结果。
1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史中每个朝代的发展都各具特色,可以通过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个朝代的发展特色和脉络。例如: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秦,崇文抑武的王朝——宋,铁骑踏出的强悍帝国——元,万里长城拱卫的文明——明,盛极而衰的天朝上国——清等。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唐朝的发展特色,并用相关史实进行分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观点:开放多元的盛世华章
论证:①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女性地位较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这是唐代发展的特色。②唐代,儒、佛、道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三教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③唐代,在开明政策和利国利民措施的实施下,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盛世局面,向世界展现了唐代社会、政治、文化的领先。
升华:开放、多元、盛世是唐朝发展的名片,谱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