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50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龙泉中学、宜昌一中2020届高三年级9月联合考试
历史试题
命题学校:龙泉中学
命题人: 审题人:
本试卷共3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建立后,实行内外服体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西周时期,分封制下的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这一变化表明西周
A. 中央集权得以确立
B. 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
C. 宗法制度开始形成
D. “天下一家”政治理念得以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内外服之间没有建立隶属关系,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需要服从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周王室的有效管辖范围扩大,形成“天下共主”地位。这一变化说明西周“天下一家”政治理念得以强化,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央集权政治形成于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建立,与材料时间及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夏朝是血缘宗法制的创始时期。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墨家为春秋战国时期之显学,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其“显”在于“兼爱”、“非攻”的政治活动上,而关注自然科学方面是不受统治者和群众欢迎的,甚至在墨家内部反对者也大有人在。材料说明了
A. 墨家接纳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 百家争鸣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C. 墨学更受当时统治者的青睐
D. 社会政治问题备受思想界的关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墨家更注重政治活动,自然科学方面“不受统治者和群众欢迎的,甚至在墨家内部反对者也大有人在”,选项D正确;材料未反映儒墨两家思想的结合,排除A;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不是百家争鸣导致的,从材料来看,当时的统治者和民众对自然科学关切度不高,选项B排除;选项C不符合史实,法家更受欢迎,排除。
3.汉武帝中叶以后,在地方官的任用上进行了籍贯限制,到东汉时发展为“三互法”:甲州人在乙州为官,同时乙州人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不但不能到乙州为官,也不能到甲州为官;三州婚姻之家也是如此。例如史弼是陈留考城人,其妻是山阳巨野人,朝廷任他为山阳太守,他以三互法为由,转拜为平原相。汉朝对地方官籍贯的限制
A. 有效防止了汉朝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B. 目的是为了从政治上削弱诸侯王国
C. 由于禁忌繁密而可能导致选用困难
D. 从法律上禁止了官员任人唯亲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在地方官的任用上进行籍贯限制的目的是避免官员结党营私,对整顿吏治、防止地方势力坐大、强化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东汉“三互法”扩大了限制范围,地方长官除了需要回避本籍之外,婚姻之家亦须互相回避对方的原籍,两州人士也不得对相监临,由于禁忌繁密而可能导致选用困难,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汉代出现了严重的地方割据;B选项错误,汉朝对地方官籍贯限制的目的是避免官员结党营私,并非是削弱诸侯王国;D
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由于‘三互法’所规定的交错回避,致使禁忌过于严密,造成选用艰难的局面,并非在法律上禁止了官员任人唯亲。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秦汉律学是中国古代律学的发轫阶段。秦以法家理论治国,秦律中对宗法伦理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有“父盗子,不为盗”的规定。东汉时期的律学研究更为系统,据史书载:汉的律文“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这表明秦汉律学
A. 延续前代以礼入法传统
B. 儒法合流的趋势明显
C. 凸显律学哲理化的趋势
D. 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汉时期的法律融合了儒家思想,体现出律学以礼入法的特征,表明秦汉律学儒法合流的趋势明显,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秦汉之前存在以礼入法的传统;C选项错误,律学哲理化是在宋明时期,材料并未体现;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央集权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由于唐朝设置了专门管理手工业的机构,如工部、少府旒、将作监等,直接控制大量的工匠,建立了各种手工业作坊,因而对于皇室、朝廷、百官以至贵族们所需的服饰、车辇、器物、珍玩以至武器等,都各有生产的手工业部门。”这反映出当时
A. 官营手工业日益商品化
B. 官营手工业的效率提高
C. 手工业者人身控制放松
D. 政府加强对手工业管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设置了专门管理手工业的机构”“直接控制大量的工匠”可知,政府加强了对手工业的管理,加强了对工匠的人身控制。故答案为D项,C项排除。AB项,依据材料中“对于皇室、朝廷、百官以至贵族们所需的服饰……都各有生产的手工业部门”可知,“日益商品化”与材料信息不符,也不能体现官营手工业的效率提高,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6.相比唐朝,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将国民区分为“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而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这一变化。
A. 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 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C. 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
D. 有益于限制土地兼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宋代以地域和财产等标准作为登记户口的依据,户口管理和社会流动呈现开放性,这有利于推动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中央集权趋于强化;B选项错误,这一政策有利于民众迁移,但材料中宋朝政府并未直接鼓励民众迁移;D选项错误,宋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清代中期棉加工业等“低端”产业大多从苏州市区迁往郊区市镇,但其产品仍主要供市区消费;苏州市区只保留了印刷业等“高端”产业,但其原料大多来自郊区市镇工业。这说明此时的市镇
A. 产业结构出现倒退
B. 对农村的依赖更强
C. 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D. 经济独立性日益削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市镇生产产品主要供市区消费,并为市区提供原料,这说明此时的市镇依附于城市,经济独立性日益削弱,因此D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产业转移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不是产业结构的倒退;B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市镇和市区的关系,并未涉及农村的信息;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生产专业化的信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8.19世纪80年代,晚清在处理法越问题时,两江总督刘坤一称:“法人进入越南举动忽以捕盗为词,狡焉思启,其如万国公法何?”河南道监察御史刘恩溥从正面援引国际法,并提出联合英美诸国利用国际法维护清廷对越南的宗主权,履行保护越南的职责。这说明当时
A. 清政府依然推行传统的夷夏之防
B. 清政府完全依赖列强维护宗藩体系
C. 国际法被近代士大夫普遍接受
D. 近代国际法影响中国处理外交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法人进入越南举动忽以捕盗为词,狡焉思启,其如万国公法何?”、“河南道监察御史刘恩溥从正面援引国际法,并提出联合英美诸国利用国际法维护清廷对越南的宗主权,履行保护越南的职责。”等信息可知,当时清政府官员援用国际法说明中越宗藩关系的合法性,这说明当时中国处理外交关系受到近代国际法的影响,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积极援用国际法维护国家权益,并非推行传统的夷夏之防;B选项中“完全”一词表述绝对,材料并未体现;C选项中“普遍”一词表述绝对,材料并未体现,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9.19世纪末,无政府主义传入中国,到五四运动时期,成为最活跃的思想流派之一。许多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思想转变过程中都曾受过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 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B.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D.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政府主义在五四时期兴盛原因是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各种思想的传播,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相对立,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不利于无政府主义发展,排除B项;民族危机加深一直存在,不是无政府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不利于无政府主义发展,排除D项。
10.孙中山认为:“民国之政治若普问于国民之可否,岂不是行及繁之手续?故欲简而捷必赖政党,今与二三政党商量妥协,而国之政治即举。”欧有完全国家,必先有完全议院,必先有完全政党。“政争为绝好之事也。须知政争也,非争势力乃争公道。”材料表明孙中山
A. 反对实行平民政治
B. 主张实行多党合作
C. 主张实行政党政治
D. 赞同民国政党竞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今与二三政党商量妥协,而国之政治即举。”、“欧有完全国家,必先有完全议院,必先有完全政党。”等信息可知,孙中山认为议会政党政治是民主国家的需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孙中山主导改组的中国国民党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他并不反对平民政治;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对政党政治的认同,政党政治不等同于多党合作;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孙中山赞同民国政党竞争。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1.下表据许涤新、吴承明编写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相关内容编制,它反映了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发展变化情况。
项目
1894年
1914年
1920年
1936年(包括东北)
1948年
资本总额(亿元)
1.22
17.88
25.79
99.91
65.50
中国资本所占比重
55.53%
42.84%
48.44%
42.77%
88.79%
其中官僚资本比重
39.14%
26.76%
25.96%
22.27%
64.13%
注:本表“产业资本”主要统计的是工业资本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对其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政府的政策推动了1894、1914、1936三年资本总额快速上涨
B. 中国资本总额最高峰出现在1936年与外资相比优势不明显
C. “实业救国”思潮有力促进了民间资本在本国资本中占据优势
D. 外国输华资本的下降、时局的动荡导致1948年资本总额下跌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分析选项内容可知,1894年前清政府尚未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政府的政策不是推动1894年资本总额快速上涨的原因,A选项错误;中国资本总额最高峰出现在1936年,但仍不占优势,B选项错误;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官办、官僚资本在本国资本中占据优势,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衰落、中国国内时局的混乱导致1948年资本总额下跌,D选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2.20世纪50年代,在冷战背景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没有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强调的那样,倡导‘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也没有展示中国当时所流行的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导向”。之所以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开创了中印两国友好的局面
B. 成为规范国际交往的重要准则
C. 在产生时充满理想化的成分
D. 具有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立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虽然出于时代的背景、冷战的格局,选择了一边倒外交政策,但未对非社会主义国家一概漠然处之,而是积极地接受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共存的客观现实,务实地将国际秩序的标尺定位于尊重主权,倡导国际社会的和平共处,具有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立场,因此D选项正确。A、B选项错误,得出材料中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务实的特征,并非是它开创了中印两国友好的局面,也与它成为规范国际交往的重要准则无关;C
选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务实的特征,并非是理想化。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1991年,上海市2195家私营企业无一户获准与外国公司合资。上海的银行规定,私营企业一律不贷款,信用社也只能以有价证券做抵押,或要有实力的国营企业担保才能贷款,但数额在3000元上下。这说明当时中国
A. 市场经济的发展遭受挫折
B. 私营企业尚未取得合法地位
C. 私营企业冲击了国营经济
D.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当时的中国计划经济色彩依然浓厚,政府对私营企业的管控严格,这说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此时私营企业受到严格的管控,但不能据此得出私营企业尚未取得合法地位,是非法的;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此时私营企业受到严格的管控,并非是对国营企业造成冲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4.在雅典类型的希腊城邦中,其公民的平均文化素养显然远比同时代其他古代民族高。他们广泛开展各种节庆体育游艺活动,以及大规模的哲学、戏剧、造型艺术等活动。这些活动
A. 促进了城邦民主精神的发扬
B. 克服了直接民主的弊端
C. 实现了平民与贵族身份平等
D. 激发了居民的参政意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希腊城邦大多重视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许多公民积极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他们出入于会堂、广场、集市、剧院、法庭、神庙等公共场所,倾听演说,发表政见,参与表决,观看表演,投入到城邦政务中去。这些活动促进了城邦民主精神的发扬,因此A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古代雅典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并未因为公民平均文化素养较高和文化艺术活动频繁而被克服;C选项错误,古代雅典并未实现平民与贵族身份的平等;D选项错误,古代雅典拥有参政权的是成年男性公民,不是居民。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5.古罗马早期,封闭保守的个体家庭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公元前2世纪以后,广阔的大庄园改变了古罗马的家庭经济,大量奴隶涌入家庭生活中,这些庄园采取一种新型的赢利的农业模式。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政策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B. 对外扩张中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C. 公民法加强了产权保护
D. 农业耕作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公元前2世纪,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罗马古老的家庭经济的根基发生了动摇。大量奴隶涌入家庭生活中,奴隶主阶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摆脱出来,靠剥削奴隶生活,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古罗马对外扩张使战俘奴隶大量增多,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与国家政策保护奴隶主的利益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公元前2世纪以后罗马境内实行的是万民法;D选项错误,此时期古罗马并未出现农业耕作技术的的巨大进步,这不是此时期罗马农业模式转变的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6.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这些现象反映出
A.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B. 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
C. 商品输出成为殖民扩张的手段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和伦敦都是大西洋沿岸的城市,材料反映的是大西洋沿岸商业贸易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5世纪中后期开始的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大西洋沿岸逐渐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安特卫普、伦敦等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是在17世纪,指的是荷兰对世界航运业的垄断,与材料时间及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商品输出成为殖民扩张的手段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结合所学可知,早期殖民扩张的方式是掠夺财富、种族屠杀和奴隶贸易;D选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7.宗教改革的直接和决定性的遗产是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不管教会是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世俗当局都控制着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的任命。材料表明宗教改革
A. 否定了教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
B. 实现了西欧各国宗教信仰的自由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 促进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世俗当局都控制着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的任命”,体现了世俗政权地位的上升,这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选项C正确;世俗政权任命神职人员,说明依然存在教会组织,排除A;选项B不符合史实,而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世俗政权和教权的关系,而非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排除D。
18.某学者曾高度评价美国创造的民主模式,认为其开启了民主政治的新纪元,构建起来的有效而有限的政府,为民主的回归奠定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和充分的发展空间,“民主的刽子手同时充当了民主理想的奠基人”。该学者意在说明,这一民主模式
A. 突出了总统和参议院的基本权力
B. 实现了权力制衡与代议制相结合
C. 推动了民众直接参与政治的热情
D. 转移了国家元首的行政实际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美国邦联时期民主制极端泛滥,在代议制民主的构建过程中,制宪者有心设计并力促通过一个不太民主的宪法,引入分权制衡机制来弱化民众对政府的参与和控制,分离三权,相互制衡,终止民主的泛滥。他们创造的代议制民主模式违背了大众参政、多数统治等民主核心理念,却实现了构建现代国家的伟大任务,从而为美国后来的民主化进程奠定了制度框架,所以该学者意在说明这一民主模式实现了权力制衡与代议制相结合,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民主模式强调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并非突出总统和参议院的基本权力;C选项错误,美国代议制民主是民众间接参与政治,弱化了民众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力;D选项错误,这一民主模式并未转移国家元首的行政实际权力。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9.巴黎公社曾发表公告,宣布:“每一个地区的农村公社,通过设在中心城镇的代表会议来处理它们的共同事务;这些地区的各个代表会议又向设在巴黎的国民代表会议派出代表,每一个代表都可以随时罢免,并受到选民给予他的限权委托书的约束。”这表明,巴黎公社
A. 继承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B. 践行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
C. 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 具有了一定的人民主权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巴黎公社在夺取政权后实行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地方机构通过人民民主选举,选举出自己的代表参加中央的会议,并向中央汇报工作,这表明巴黎公社具有一定的人民主权意识,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并未继承资产阶级民主原则;B选项错误,巴黎公社没有联合农民阶级建立工农联盟;C选项错误,巴黎公社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其政权也不具备社会主义性质。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0.下表各国工业生产的发展情况
时间
德国
英国
法国
美国
世界
1860
14
34
26
8
14
1870
18
44
34
11
19
1890
40
62
56
39
43
1900
65
79
66
54
60
1913
100
100
100
100
100
上表说明了该时期
A. 世界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B. 英国率先实现重工业化
C. 德国工业发展速度最快
D. 各国工业力量趋向平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表格可以看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工业发展规模扩大,选项A正确;材料无法看出英国发展的是否是重工业,排除B;从发展起点来看,美国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排除C;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
21.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萧条”中胡佛总统的作为,史学界有两种评价。一种认为胡佛在危机期间是有作为的,曾采取积极果断的反危机措施,尝试使用多种革新性计划。但另一种观点认为胡佛的反危机措施并没有缓解危机,反而使危机更加严重。这两种评价
A. 只有一种评价真实可信
B. 由于视角不同而形成不同结论
C. 都缺少对人物所处时空的分析
D. 相互对立并且彼此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第一种观点侧重的是胡佛应对危机的态度和措施,第二种观点侧重的是胡佛反危机措施的效果,这两种评价是由于视角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结论,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两种评价都真实可信;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这两种评价都缺少对人物所处时空的分析;D选项错误,这两种评价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并不对立和矛盾。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2.下图取材于马歇尔计划创作的漫画。结合所学判断,马歇尔计划
A. 确立了美元主导的经济霸权
B. 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恢复
C. 扩大了杜鲁门主义应用范围
D. 刺激了苏联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漫画可以看出,马歇尔计划体现了美国意志,说明这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应用,选项C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主导地位,选项A排除;材料无法看出欧洲经济的恢复,排除B;漫画与苏联无关,排除D。
23.下表是1965—197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庄员家庭收支构成(%)
1965
1970
1975
1979
家庭总收入
100
100
100
100
集体农庄的收入
39.6
40
43.5
43.7
个人副业收入
36.5
31.9
25.4
26.9
家庭总支出
100
100
100
100
购买食物、衣物
58.9
55.1
47.9
50.3
社会文化与生活服务(教育、医疗)
14.0
150
16.0
14.5
下列对苏联经济解释合理的是
A. 庄员生活总体水平较低
B. 集体农庄的收入总量稳步上升
C. 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D.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此时苏联集体农庄庄员家庭收支中购买食物、衣服的支出占消费总支出较高,社会文化与生活服务支出占比较低,这说明庄员生活总体水平较低,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集体农庄的收入总量稳步上升只体现了表格中的一项数据,并非材料主旨;C选项错误,此时期苏联农民生活水平长期较低,经济体制改革并非卓有成效;D选项错误,这一时期苏联仍实行计划经济,并未实行市场经济。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4.2016年6月,英国通过全民公投决定脱离欧盟;同年当选美国总统特朗普强调“美国优先”的原则,并在随后几年中陆续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巴黎协定等国际组织或协定。这表明
A. 世界民族分离主义逐渐兴起
B. 英美关系决定国际格局的走向
C. 全球化的历史进程走向终结
D. 现有国际秩序和规则遭到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球化与世界局势的发展。从材料中英美两国的选择可知,英美两国认为在现有国际框架下,本国的利益严重受损,呼吁更多保障本国利益,对现有国际规则进行改变,故D项符合题意;两国的选择不是民族分离主义,也并不代表全球化的终结,而是应该以新的形式推进,故AC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无法体现,而且夸大了事实,故B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点:起源较早、源远流长;重视“例”的作用;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
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稳定当时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
(2)不同:欧洲法律体系特别强调法律至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中国古代法律则强调法律为君主统治服务,人治色彩强烈,突出教化作用。
原因: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较快、程度较高,欧洲君主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等信息结合所学从起源较早、源远流长;重视“例”的作用、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结合所学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稳定当时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等方面说明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中“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及材料一中“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等信息从欧洲法律体系特别强调法律至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中国古代法律则强调法律为君主统治服务,人治色彩强烈,突出教化作用等方面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结合所学从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较快、程度较高,欧洲君主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等经济和政治方面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的自我保持是文化生存的必要条件。这种自我保持不可能在封闭的、非生命的方式中完成,而只有通过与范围不断扩大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环境进行新陈代谢,达到必要的文化补偿点,才能得以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是文化是在生命运动中不断通过自调节和被调节,完善发展自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文化流行的勃勃生机,开创文化的新生面。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根据材料信息,概括指出其关于文化发展方面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只需明确写出一种看法,阐释时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看法1:文化是随着社会发展新陈代谢实现自我保持的。
文艺复兴发生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是早期资产阶级对天主教神学束缚不满而掀起的追求人性解放的思想运动;罗马教会的压迫剥削日益激化西欧的社会矛盾,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从而导致了否定罗马教会权威,倡导信仰自由的宗教改革运动出现;启蒙运动是发展壮大的资产阶级对封建专制和教会压迫的不满,以理性为武器而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三者从人性自由到宗教信仰自由再到人权自由,但始终保持着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的精神,冈此,两方近代人文主义精神的变迁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陈代谢中实现自我保持的。(史实运用部分,阅卷时只须两个基本史实即可赋分)
看法2:文化的自我更新要不断地取长补短。
儒家思想在西汉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学说等,构建新的儒学体系,终成正统思想;从魏晋到隋唐,儒释道合流,中华文化又赢得旺盛的生命机制;宋元明清,佛道思辨触入儒学体系,理学应运而兴。近代中国洋务运动坚持“中体西用”,主张在传统文化的框架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托古改制”,把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而新文化运动大胆突破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等逐渐深入人心。由此可见,文化的更新需要不断地取长补短,取长补短是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史实运用部分,阅卷时只须两个基本史实即可赋分)
可以从其它方面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材料主旨涉及文化保持和文化更新两个主题。阐释时可以从任意一个主题展开。以文化更新为例。根据材料后半部分可以提出观点:文化的自我更新要不断地取长补短。阐述过程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和近代思想文化发展变化进行。如中国古代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开创新儒学,使得儒学成为正统。宋代理学吸收佛道思想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辩化。近代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要求全面学习西方等等。
27.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驿站,是古代的中转接待场所。传递官方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员,以及往来路过的官员,凭有效函件可享受食宿、换马的服务。功能类似今天的邮局、招待所、兵站。明朝嘉靖年间,官员出差频繁,接待开支骤增。有些官员出行,车马随从成群结队,驿站苦不堪言。一旦州县衙门接济不上,驿站就会难以维系,甚至逐渐荒废。对此,海瑞建议以节约开支为核心进行驿站改革。然而,因为冲击了官僚集团“公物私用”的便利,而被长期束之高阁。万历初年,首辅张居正在海瑞建议的基础上,对驿站体系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改革。他首先从限制特权入手,下令禁止非公滥用,禁止加派人手,禁止多吃多占,禁止摊派私费等。驿站的额外负担大幅减轻,送信效率显著提高,经费开支压缩了1/3,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清驿递以恤民劳”,“小民欢呼歌诵”。遗憾的是,张居正改革只推行了10年,便在他去世后被废止。保守派借口“裁削过当”、“累民贫民”,呼吁“宽驿站之禁”,解除了驿站禁令。
——摘编自唐博<明末驿站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末进行驿站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驿站改革失败的原因。
【答案】(1)背景:吏治腐败,驿站接待开支骤增;驿站管理不善,加剧地方财政困难;边境战事频繁,财政负担沉重。
(2)失败原因:触犯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张居正去世,改革失去支持。
【解析】
(1)依据材料“官员出差频繁,接待开支骤增”“驿站就会难以维系,甚至逐渐荒废”的信息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保守派借口“裁削过当”、“累民贫民”,呼吁“宽驿站之禁”,解除了驿站禁令的信息从触犯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角度思考回答。
2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苏联仍然生活在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从长远来说,与资本主义持久和平共处是不可能的。……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战争。由此产生的战争有两类:两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和他们对社会主义世界进行干涉而发动的战争。妄图逃避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精明的资本家们,倾向于后一类战争。
苏联及其在国外的朋友,都必须致力于加深和利用资本主义大国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如果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发展到“帝国主义”战争的地步,那么资本主义国家就必须把这场战争转变为革命起义。
总结起来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狂热的支持他的国家,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上的权威。
我们必须努力教育我们的群众去了解俄国形势的真相。……不能仅由报纸来做这件事,这主要应由政府来干。……我们同他们的利害关系是微乎其微的。在那里我们没有投资要去捍卫,没有确实存在的贸易会丧失,也几乎没有公民要去保护,更几乎没有文化交流要维持。……许多外国人民,至少是欧洲各国人民,他们正在寻求指导。如果我们不给予指导,俄国人肯定会给的。……归根到底,我们在处理苏联共产主义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落在我们头上的最大危险在于我们让自己变得同我们所要对付的人一样。
——摘自1946年2月《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
(1)根据材料,概括乔治凯南关于美苏关系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乔治凯南的观点。
【答案】(1)美苏无法和平相处;美苏存在战争危险;苏联扩大影响必然影响美国霸权;美苏战争对美国无害;美苏存在根本利益之争(争夺欧洲势力范围)。
(2)客观上指出二战后两国同盟关系破裂,美苏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及国家利益的冲突。但是夸大了美苏意识形态的对立,夸大了战争危险,直接导致冷战局势,不利于二战后国家关系的发展。
【解析】
(1)由材料“与资本主义持久和平共处是不可能的”“他们对社会主义世界进行干涉而发动的战争”“损害我国在国际上的权威。”“我们同他们的利害关系是微乎其微的”和“欧洲各国人民,他们正在寻求指导。如果我们不给予指导,俄国人肯定会给的。”可以归纳出乔治•凯南关于美苏关系的主要观点。
(2)乔治•凯南认为美苏无法和平相处,实际揭示了二战后两国同盟关系破裂。由苏联扩大影响必然影响美国霸权突出了美苏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及国家利益的冲突。关于“们在处理苏联共产主义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落在我们头上的最大危险在于我们让自己变得同我们所要对付的人一样”实际是为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张本,夸大了美苏意识形态的对立,夸大了战争危险,直接导致冷战局势,不利于二战后国家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