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8.00 KB
  • 2021-08-27 发布

历史卷·2019届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2018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 二 历 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据记载,夏商时已存在“就地封爵”的册封政策,到周初则实行“封邦建国”,并任命王族或功臣到被征服的土地上建立诸侯国,以代天子进行统治。此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的稳固性            B. 宗法原则已经得到贯彻 C. 统治者对地方控制强化            D. 地方诸侯的独立性增强【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2. 在周代,所有的封君,不仅权力来源于周王,而且他们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 听”,获得天命的眷顾。这表明西周 A.有效地规范了当政者的行为 B.将天命观融入了政统和宗统 C.实现了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D.通过分封制稳定了统治秩序 ‎3. 青铜器曾经被视为沟通人与神联系的重要中介物,但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生产力发展                  B.青铜技术水平提高       C.“礼崩乐坏”                D.神学思想影响减弱 ‎4.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指出:“西周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各级宗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祖’和‘敬宗’”。西周这样做主要是 A.强调家族等级              B.防止贵族内部纷争       C.强化尊祖敬宗              D.维护天下共主局面 ‎5.《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墨子·亲士》中云:“人国而不存在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百家争鸣的局面加剧诸侯争霸                                B.墨家的主张未对政局产生影响 C.儒家思想更符合当时时代需求                                D.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 ‎6.《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出土于河南安阳,骨版巨大且完整,背面字内填朱,色彩炫丽,可见是吉祥卜。内容涉及商王武丁进行祭祀的活动,商王室人员的伤、病、死以及当时的天象。据此可知 A.商代君主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B.殷商时神权与王权密切相关 C.甲骨文是五种主要字体之一                                    D.该文物是研究殷商唯一史料 文献 ‎ 文字记录 ‎ ‎《史记·秦始皇本记》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 ‎ ‎《汉旧仪》 ‎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 ‎ ‎《通典》 ‎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 ‎《汉书·百官公卿表》 ‎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 ‎7.‎ 根据上表,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                                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8.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这反映了 A.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                 B.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C.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                    ‎ D.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 ‎9.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由此可推知 A.宗法制已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构架                            B.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 C.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                            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 ‎10.汉代,吏、民一旦被察举为孝廉,必须先拜郎中(侍卫皇帝的官员)作为官中“储官”,后经“三署”(五官署、左署、右署的合称)因材施教、甄别考核后,才依优劣除补县令长丞等职。这说明汉代察举制 A.存在滥举中央官员的弊端                                        B.无法选拔优秀的社会人才 C.配有官员培养的相关机制                                        D.实行严格的官员考核体制 ‎11.“继秦而起的汉皇帝更注重实际且更为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文中的“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指的是 A.采纳《削藩策》,平定七国之乱                            B.推恩令使王国封地不断缩小 C.酎金夺爵使王、侯彻底不存在                                D.郡县制地方长官直接由中央任命 ‎12.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开府置佐(设置官署并自行选择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开府,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这说明开府置佐 A.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B.造成地方政权机构繁杂 C.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D.导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 ‎13.唐初,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经唐太宗签署下发到门下省,门下省官员提出异议,该敕书终没有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尚书省承接地方政府上报的事务也须通过门下省审读同意,最后报皇帝签字认可。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A.唐初皇权与相权形成权力制衡                                B.尚书省起到沟通中央和地方的作用 C.中书省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构                                ‎ D.门下省具有使决策合理化的功能【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14.《旧唐书》《新唐书》皆记载房玄龄为进士出身,且可推算出房玄龄为隋文帝开皇年间进士。但大量可考的史料都明确记载,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由此可知 A.正史记述更具权威                                                    B.房玄龄的进土身份不可信 C.史料考证的复杂性                                                    D.进士科创建时间无法判定 ‎15.汉武帝时,任用品秩低下的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参与“中朝”事务。隋唐时期,尚书台发展成为尚书省,成为外朝最重要的行政机关。这种转变反映出 A.尚书从位卑权重走向位高权轻                                B.中央决策机构实现外朝化 C.皇帝集权方式出现新的倾向                                    D.皇帝的好恶决定机构职能 ‎16.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最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秦朝创立皇帝制    B.汉代内外朝制度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设立军机处 ‎17.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以田庄的方式实行综合经营,以宗族为生产组织形式,修建坞壁营堡,用部曲家兵护卫田庄。这反映出东汉时期的田庄 A.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    B.管理方式较为落后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C.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D.是王国问题的延续 ‎18.《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D.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19.通过这条运河,从巴蜀一带出发的粮船被送到战争前线,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秦军在百越战场上兵锋凌厉、势如破竹,攻克了岭南。这条运河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井渠 ‎20.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需接受处罚。这些规定 A.反映出秦律的严苛残暴                                            B.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 C.推动秦代冶金业的发展                                            D.说明铁犁牛耕逐渐普及 ‎21.‎ 地区 时代 陕西 河南 山西 河北 甘肃 四川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湖北 湖南 云南 汉代 ‎18‎ ‎19‎ ‎4‎ ‎5‎ ‎1‎ ‎1‎ ‎1‎ ‎4‎ ‎1‎ ‎1‎ ‎1‎ 唐代 ‎32‎ ‎11‎ ‎32‎ ‎24‎ ‎5‎ ‎15‎ ‎18‎ ‎12‎ ‎44‎ ‎20‎ ‎29‎ ‎4‎ ‎7‎ ‎1‎ 上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 A.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 B.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 ‎22.唐代陈鸿祖的白话传奇(东城老父传》记载,唐玄宗时期,长安城内“卖白衫、白叠布(即棉布)行,邻比廛问”。材料反映了当时 A.官营棉纺手工业技术先进                                        B.商品的买卖突破时空限制 C.棉布产量和运销数量增多                                        D.讽刺类长篇白话小说盛行 ‎23.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釆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中国传统技术领先当时欧洲                                    B.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 C.中国制造垄断当时国际市场                                    D.欧洲文艺复兴方兴未艾 ‎24.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 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 C.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5.对下表中汉代政策变化的结果推断正确的是 ‎ 姓名 ‎ 出生地 ‎ 从事事业 ‎ 成就 ‎ 汉代之前的猗顿 ‎ 鲁 ‎ 盐铁 ‎ 与王侯争富 ‎ 汉代之前的郭纵 ‎ 赵 ‎ 铁冶成业 ‎ 与王候争富 ‎ 汉代之前的巴寡妇清 ‎ 秦国 ‎ 开采丹砂 ‎ 礼抗万乘 ‎ 汉代之前的卓氏之先祖 ‎ 赵国 ‎ 用铁冶富 ‎ 倾滇蜀之民 ‎ 汉代之前的曹邴氏 ‎ 魏国 ‎ 以铁治起 ‎ 富至巨万 ‎ 汉武帝行盐铁官营政策获大量收入,供养大军击败了国内割据势力和北方匈奴 ‎ A.官营政策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大一统基础是秦代国富民强 C.汉代各封国的冶铁工业发达                                    D.汉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剧 ‎26.《周易》是阐述关于阴阳变化之书,一度被道家奉为经典。巧合的是,“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且一再强调“《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由此可见 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B.孔子坚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 C.儒道两家思想已呈融合之势                                    D.晚年孔子因遭受困厄而热衷卜筮 ‎27.商鞅师承儒家,却转行法家之道,他在《商君书·画策》中说:“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这说明当时 A.儒家与法家追求的目标相悖                                    B.儒法在实践中出现融合倾向 C.法家意识到教化作用的局限                                    D.以仁义治天下成为主流意识 ‎28.孟子说过:“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统治者如果违背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据此可知,他们 A.反对君主绝对专制权力                                            B.政治主张根本对立 C.实质是在反对君主制度                                            D.具有民主化的倾向 ‎29.据《汉书》载,汉武帝之孙刘贺,幼年继承王位,不久因种种劣迹、不学无术被废黜,封为海昏侯。后来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依据材料,可以得出 A.郡国并行制已废除                                                    B.《汉书》记载不足为信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30.东汉初年,儒家内部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门户之见日渐加深,各派对儒家经典的解说分歧严重。东汉章帝时,各地名儒齐集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皇帝亲自参加决断,并颁布了官方典籍《白虎通义》。这表明 A.古文经学比今文经学的解释更有权威    B.白虎通义是国家统治思想的理论表述 C.汉章帝时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D.白虎观会议消除了儒家学派门户之别 第II卷(非选择题)‎ ‎3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20分)‎ 材料一 ‎ 牧马图(魏晋墓壁砖画)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 ‎ 材料二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 ‎,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已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的汉化措施(8分),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8分)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2分)‎ ‎32.古代中国即产生了对君主的监督机制,体现了专制皇权下对权力的约束。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材料一 材料一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 ‎──董仲舒《对贤良策》  ‎ 材料二   中书省有中书舍人掌起草命令,中书省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缴还词头,不给起草。在这局面下,君主就得改换主意。……门下省有给事中专掌封驳,……凡制敕宣行,大事复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其有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 ‎                                              ──《吴晗文集》第三卷 (1) 概述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要观点。(6分) ‎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机制的名称。(2分)简述这一机制的作用。(10分)‎ (3)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对君主的监督机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分)‎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答案 高 二 历 史 参考答案 CDCBD BCDBC BBDCC ‎ CADCB DCBCA BCACB ‎31.‎ (1) 北方由畜牧业变为农业,或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 (2) 措施:去胡服着汉装,三十岁以下官员不得说鲜卑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改汉姓,‎ 同汉族通婚,宣布与汉族同祖同源;(共五点,答出四点即8分)‎ 影响: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北魏封建化进程,加快了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 大家庭的形成,提高了汉族文化圈的影响(共五点,答出四点即8分)‎ (3) 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2.‎ (1) 天人感应。如果君主无德,上天就会降下警兆;如果还不整改,就会败亡。‎ (2) 三省六部制。‎ ‎ 三省之间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提高了皇权;‎ ‎ 确保了决策科学性,减少了专制皇权下的失误;是我国政治史上的创举,标志着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本质上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同西方民主制度有根本区别。‎ ‎ (3)由通过上天的警示(神秘化)转变为依靠制度监督(行政监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