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50 KB
  • 2021-08-27 发布

黑龙江省宾县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宾县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高三历史组日期:‎ ‎2019.08.27‎ 一、选择题 ‎1.古典小说《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风情: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钱买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卖炊饼的武大,凑了数十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以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北宋城市中市、坊不再严格分开 B. 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 C. 北宋城市经济比较发达 D. 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虚构成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的城市经济。明中叶以后伴随着一条鞭法的实施,金银才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B项违背史实,是正确选项。同时也说明文学作品带有虚构成分,故D项观点正确;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A、C两项观点符合北宋社会。‎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中国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它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分散居住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 A. 严防农民串联造反 B. 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 C. 便于压迫剥削农民 D. 为国家生存筹措人力物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我国的户籍制度不断完善,体系越来越严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答案:A项主要是说的题干中的保甲制度;B项主要是说题干中的编户齐名制度;C项主要是先秦时期的制度目的之一,而且不是主要的目的;只要D项是正确的;古代中国任何一项制度其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 ‎3.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这表明 A.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B.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 ‎ C.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D. 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反映了因为追求财富,优秀的人才从事商业的增加,传统的抑商观念发生改变,故C正确;明清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错误;仍然有人希望学而优则仕,B错误;明清时期商人的政治地位仍然低下,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解答。‎ ‎4.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 A. 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统治者“无为而治”‎ C. 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 D. 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汉代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故自耕农经济得以发展,故C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属于政策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故A排除;西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西汉后期至东汉,故B排除;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设问词“根本原因”,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5.宋代土地所有权转换加速农民的地位也有了些变化,不再世代依附于某地主,隶属关系相对松弛。宋代社会关系的这变化 A. 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B. 影响坊市制度的崩溃 C. 使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D. 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农民对地主依附关系的松驰,这有利于农业面向市场进行生产,从而推动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坊市制度的崩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明朝晚期,在商品经济浸润下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故C项错误。‎ ‎6. 据统计,自1912年至1927年,由北京政府农商部批准注册的工商企业达1627家,平均每年注册102. 8家;中国雇佣30名工人以上的工厂,1913年为279家,1920年为808家,1928年达到2327家。材料表明民国前期( )‎ A. 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B. 工业结构更加合理 C.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 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1912-1927年间,批准注册 工商业企业数量很大,平均每年达到100多家。另外,1913-1928年间,规模超过30人的工厂逐年激增。这反映的是民国前期工商业企业的发展情况,其数量体现了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工商业企业的数量,没有体现“工业布局”、“工业结构”、“人民生活水平”的情况,故A、B、C三项错误。‎ ‎7.“1600-1763年间,西北欧强国荷兰、法国和英国赶上并超过了西、葡两国。这一发展对于整个世界具有首要意义。它使西北欧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最生气勃勃的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西班牙与葡萄牙自身的衰落 B. 殖民扩张的影响 C. 英法两国国力超过西班牙、葡萄牙 D. 新航路开辟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后,由于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以及英国和荷兰将殖民扩张的财富转化为资本,实力逐渐增强,而西、葡两国将掠夺来的财富用于挥霍浪费,没有转化为资本而逐渐衰落,因此出现题干中现象的原因是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A、C项都是材料反应的现象,不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排除;西、葡两国最早进行殖民扩张,排除B项。‎ ‎8.英国学者霍普金斯和布朗经研究将1451-1475年间的一般消费品的平均价格指数确定为100。到了1555年,价格平均指数已达270,1570年上升到300。这一时期英国物价飞涨的原因是 A. 东方商品的输入 B. 价格革命的影响 C. 工业革命的开展 D. 美洲农作物引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新航路开辟时期,结合材料现象物价上涨,可知这是价格革命,选项B正确;物价上涨是普遍现象,针对所有商品,而非单只东方商品,选项A排除;工业革命尚未发生,选项C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欧洲引入美洲农作物,选项D 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价格革命的掌握,即大量贵金属涌入导致物价上涨。‎ ‎9.史学家王乃耀提出:“英国自16世纪后,封建贵族阶级发生了严重分化,大贵族日趋没落,中小贵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资产阶级化;在18世纪期间,大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引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的强力推动 B.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 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 D. 代议制政体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自16世纪后英国封建势力衰落,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项,此时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发生,排除。B项,城市化加快在工业革命后出现,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故排除。D项,代议制政体的确立以责任内阁制形成为标志,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于18世纪中叶,与16世纪封建封建贵族阶级发生了严重分化并无关联,排除。‎ ‎10.1585年到1604年,在政府授权下,英国每年至少有一两百武装商船出海,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他国运输船队,每年的掳获平均可达20万英镑。这一现象 A. 导致了英荷战争的爆发 B. 反映了英国社会矛盾的缓和 C. 促成了欧洲商贸中心转移 D. 推动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在政府授权下,英国每年至少……每年的掳获平均可达20万英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7世纪英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的利益,积极参与贸易竞争,为英国增加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故答案为D项。A项1651年英国通过了《航海条例》,危害了荷兰的利益,爆发了英荷战争,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英国社会矛盾的缓和,排除;C项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排除。‎ ‎11.普法战争结束后不久,法国社会认为,是德国的教师打败或帮助打败了法国军队,因此,教育改革……被视为是一种“爱国主义责任”。1875年,为应对法德两国科技的快速发展,英国皇家科技发展与教学委员会主张在大学中设立科学博士学位。英法两国的教育改革本质上说明了 A. 教育改革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B. 教育改革促成世界市场的完善 C. 英法在两次工业革命中都成果卓著 D. 国家间竞争压力要求科技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为应对法德两国科技的快速发展,英国皇家科技发展与教学委员会主张在大学中设立科学博士学位”可知体现的是国家间竞争压力要求科技进步,D选项符合题意。教育改革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条件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国家间竞争压力要求科技进步,A选项排除。教育改革与世界市场的完善无关,B选项排除。美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国家,C选项排除。‎ ‎12.“盛锡福”是京华老字号企业(如图为其商标)。刘锡三创办帽厂正值民国初年,人们剪掉长辫,摘掉瓜皮小帽。刘锡三适时引进英、法、美等国的呢帽,在时帽市场一炮打响。材料表明该企业在当时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辛亥革命与社会习俗改革的推动 C. 广大人民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 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依据题中的“民国初年”“人们剪掉长辫,摘掉瓜皮小帽”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掀起一股“断发易服”的潮流,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故答案选择B项。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A项不符合题意。广大人民群众凡帝爱国运动和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题文中没有提及。‎ ‎13.在辛亥革命潮流冲击下,人们纷纷剪掉辫子。1919年,末代皇帝溥仪也剪掉了大清国的象征--辫子。但是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地处中国偏远地区的农村,还有不少人留着辫子。这说明近代中国 A. 辛亥革命影响非常有限 B. 交通不便导致信息不畅 C. 封建保守势力十分雄厚 D. 社会习俗变迁很不平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当大多数人已经剪掉辫子的同时,偏远的农村还有不少人保留辫子,说明中国社会习俗变迁很不平衡,故D正确;辛亥革命影响十分有限的说法错误,排除A;交通不变导致信息不畅,不是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B;封建保守势力雄厚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 ‎14.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指宗庙、墓地或神主的辈次排列)亲疏之法也。”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己经产生 B. 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 C. 宗法制只存在于贵族阶层中 D. 关于宗法制的起源考证存在着争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可知丁山认为宗法制起源于宗庙制度;根据材料“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可知王国维认为宗法制起源嫡长子继承制,综上分析可知关于宗法制的起源考证存在着争议,D选项符合题意。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己经产生的结论与材料“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相冲突,A选项排除。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的说法与材料“宗法兴起宗庙制度”相矛盾,B选项排除。宗法制只存在贵族阶层中说法错误,宗法制对整个社会都产生较大的影响,C选项排除。‎ ‎15.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特征是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反映了“九卿”中有官员专门负责皇帝及其家族的饮食起居和安全,这体现出“家国一体”的特征,故选B项;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职分细化,各负其责,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不能体现选贤举能,唯才是用,故C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九卿”官员专门为皇帝及其家族服务,并不是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故D排除。‎ ‎16.唐代科举进阶后,吏部选官以书判人,“故人竞学书”;北宋时期为了防止考官识别字迹,采取誊录制度,科举进阶后直接授官。故欧阳修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今文儒之盛,其书屈指可数者,无三四人,非皆不能,盖忽不为耳。”材料可表明 A. 书法艺术受选官制度影响 B. 文人士子审美情趣改变 C. 书法艺术在唐代达到巅峰 D. 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吏部选官以书判人,故人竞学书;北宋时期为了防止考官识别字迹,采取誊录制度,科举进阶后直接授官”、“今文儒之盛,其书屈指可数者,无三四人,非皆不能,盖忽不为耳”可以看出书法艺术受选官制度影响,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是在汉代,排除。‎ ‎17.公元前5世纪中期,执政官、平民与贵族代表组成的家最高立法权成“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确定了“人民的福利必定是最高的”。可见罗马法律的制定 A. 推动共和政体的确立 B. 本质上维护平民的利益 C. 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D. 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执政官、平民与贵族代表组成的家最高立法权成‘十人委员会’”可以得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有各阶层代表参与,有一定的民主性,C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的产生是在罗马共和政体确立之后,A不正确;罗马法本质上维护的是贵族的利益,B不正确;D与材料无关。 ‎ ‎18.古代雅典制度在当时就有人视其为理想政体,也有人称其为暴民统治。中世纪时期,雅典民主制基本不为人知。文艺复兴后,雅典民主制被西方人重新发现。17—18世纪,民主仍是一个贬义词。19世纪中叶以后,肯定雅典民主制成为西方学界和政界的主流观点。对雅典民主制评价的历史变化主要反映了 A. 民主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B. 历史评价总带有一定主观性 C. 历史评价受到时代现实需要的影响 D. 人们对历史的探究永无止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同样是雅典民主制,在不同时期对其评价不同,可知是受时代的影响,故答案为C选项。民主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A选项排除。材料的关键不在于评价的主观性,而在于历史评价受到时代现实需要的影响,B选项排除。人们对历史的探究永无止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历史评价受到时代现实需要的影响,D选项排除。‎ ‎19.1901年,清政府下诏实施新政,光绪帝发布上谕指出:“大小臣工,清夜自思,即无拳匪之变,我中国能自强耶?夫无事且难支持,今又构此奇变,益贫益弱,不待智者而知。”这表明清政府 A. 对民主革命浪潮深为担忧 B. 对世界近代化潮流作出主动回应 C. 对空前的政治危机作出被动应对 D. 对积贫积弱局面进行了理性的反思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此时清政府下诏实行新政,是对当前政治危机的被动应对,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民主革命浪潮的内容;依据材料“夫无事且难支持,今又构此奇变”可知,这是对当前危机的被动应急措施,不是对世界近代化潮流作出主动回应,也不是理性反思的结果,B、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0.“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 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B. 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C.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 D. 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1832年英国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故答案为A项。光荣革命是在1688年,颁布《权利法案》是在1689年,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是在1721年,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B、C、D项。‎ ‎21.“美国的联邦大道,各州如果同意修建的话,就会得到相应的补助。教育补助也是这样。各州为了自己的发展,当然希望节省得越多越好,都希望得到联邦中央的补助。所以通过种类繁多的补助,地方各州很多的权力就慢慢地移转到了中央。”材料从侧面反映了美国 A. 从联邦制到邦联制的转变 B. 借助经济手段加强中央集权 C. 中央集权高于地方自治权 D. 中央和地方是政治契约关系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所以通过种类繁多的补助,地方各州很多的权力就慢慢地移转到了中央”来看,美国的联邦制中,联邦政府通过经济手段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美国1787年宪法的颁布实现了邦联制向联邦制的转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所拥有的权力范围的变化,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点睛:根据1787年美国宪法的规定,联邦制实际上是一种联邦和州的纵向分权,联邦和州在各自权限范围内都享有自由行动的权力。当然,联邦地位高于各州。合众国的宪法、法律和同外国缔结的条约是全国的最高法律,各州必须遵守。州可以有自己的宪法或法律,但是,凡同联邦宪法、法律和条约相抵触者一律无效。美国通过联邦制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22.前苏联学者瓦列里・帕乌里曼在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的学术专著中指出:“布尔什维克在俄国首都夺取政权只是在其规模宏大的进程上的一个环节(尽管是重要的),这个进程在1917年之前很早就开始了。”这说明十月革命 A. 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B. 在首都起义带动下迅速成功 C. 以夺取政权作为革命的基础 D. 以布尔什维克党为领导核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布尔什维克党在首都夺取政权只是整个革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说明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强调的是首都起义成功是革命发展的结果,不是开端,排除;C项,夺取政权是革命的目标不是基础,排除;D项,材料强调的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不是强调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A. 美苏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 B. 欧共体、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C. 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矛盾趋向缓和 D. 发展中国家作为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冷战期间,美苏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竞相扩充军备,增强军事实力,这更加剧了双方的矛盾。20世纪60、70年代是美苏争霸的高峰期,双方争霸态势因双方战略力量的升降而有过大的变化,并由此而导致了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一方处于弱势时加强同其他国家的联系,促进其他国家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故排除A,选C。 欧共体的建立使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从20世纪70年代起,欧共体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日本在战后借助美国的帮助,制定了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走向崛起之路。同时,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发起不结盟运动,作为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都是冲击两极格局的重要因素,故排除B、D。‎ ‎24.肯尼迪任总统期间,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支持。据此可知美国 A. “冷战”思维影响到政府决策 B. 分权制衡原则受到冲击 C. 削减福利从而保障科技的发展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肯迪尼提出开发太空的主张受到国会的支持主要和美苏冷战有关,是为了获得在太空竞争上的优势,进而拖垮苏联,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分权制衡原则受到冲击的说法无关,B选项排除。削减福利从而保障科技的发展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美苏冷战对国内政策制定的影响,C选项排除。材料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无关,D选项排除。‎ ‎25.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大城市的时候所必须首先采取的步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此相对应的外交方针是 A. 另起炉灶 B. 一边倒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可知外交方针为另起炉灶,故A选项符合题意。一边倒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针对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故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选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26.有人认为“船兴则国兴”,也有人认为“国兴则船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秦汉时期,开国战争与海上丝绸之路对船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造船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中国造船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的海外贸易的扩展与繁盛,为造船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明朝的国内政治和对外政策的需求使明朝的造船技术和工艺出现了新的飞跃,登上了我国古代造船业发展的顶峰。‎ ‎——程晓《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兴衰及其启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造船业出现三次高峰的原因。‎ 材料二 荷兰人造的船甲板很小,肚子很大,利润也就很多。当时,荷兰拥有的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作为中间人、代理人、加工者和推销商,荷兰人从葡萄牙和西班矛那里装载香料、丝绸和黄金,然后把它们运销到欧洲各地。返航时,他们又从欧洲各地为这两个最早的海上霸权国家运去小麦、铁器、木材和海军补给品。‎ ‎——《大国崛起》‎ ‎(2)材料二反映出荷兰人积累财富的主要方式是怎样的?其物质条件是什么?‎ 材料三 英国人勃兰德在《李鸿章传》中写道:“如果这些大炮有适量的弹药及时供应,鸭绿江之役(黄海海战)很有可能中国方面获胜”。亲历黄海海战的外国人马吉芬以惋惜之情写道:“震撼东亚之中国舰队,今也已成过去。彼等将士忠勇,遭际不遇,一误于腐败政府,再误于陆上官僚,与其所爱之舰,同散殉国之花。”‎ ‎——陆儒德《黄海海战百年余痛的反思》‎ ‎(3)我国近代海军诞生于什么时期?材料三中两位外国人对“震撼东亚之中国舰队”黄海海战战败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材料四 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将于4月下旬在青岛举行。截至目前,已有60余个国家表示将派海军代表团参加多国海军活动,多个国家将派舰艇参加国际舰队检阅。这次阅兵将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国际化、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阅兵。预计国产航母将亮相。‎ ‎——《大公报》2019年3月29日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说明“国兴”与“船兴”的关系。‎ ‎【答案】(1)开国战争的需要,海上丝绸之路的需求,海外贸易扩展与繁盛的推动,朝贡贸易的促进等。‎ ‎(2)开展中转贸易。‎ 独特的造船技术和商船数量优势。‎ ‎(3)洋务运动时期。‎ 前者认为是由于弹药严重不足;后者认为是由于清廷腐败、官僚,更加全面客观。‎ ‎(4)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获得巨大发展,人民海军得以大发展;海军力量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并且是国家兴盛的重要保障。‎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开国战争出现了中国造船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海外贸易的扩展与繁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主要和开国战争、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及朝贡体系等有关。‎ ‎(2)方式:根据材料“作为中间人、代理人、加工者和推销商”可知方式是开展中转贸易。‎ 条件:根据材料“当时,荷兰拥有的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可知条件是独特的造船技术和商船数量优势。‎ ‎(3)时期:根据所学可知我国近代海军诞生于洋务运动时期。‎ 不同:根据材料“如果这些大炮有适量的弹药及时供应”、“一误于腐败政府,再误于陆上官僚”概括出两者不同即可。即不同是前者认为是由于弹药严重不足;后者认为是由于清廷腐败、官僚,更加全面客观。‎ ‎(4)关系: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船兴是国兴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国兴的重要保障,结合中国海军事业发展的角度分析即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雅典,除了将军和司库官之外,所有官吏均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同时还规定,出十将军外,所有军政官吏,任期都是一年,不得连选连任。如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五百人议事会,即由30岁以上的全体公民抽签选出;有6000名陪审员组成的公众法庭的选举办法也是抽签。‎ ‎——摘编自陈德正《古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浅析》‎ 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由于英国政府管理的混乱、低效率,给军队造成了相当大的伤亡……1870年6月,英国政府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员会资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从此以后,一切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事务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 ‎——摘编自杜丽《英国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历史与贡献》‎ 材料三 ‎ ‎ 在撒切尔执政时期,英国政府开始改革文官队伍,力求使得文官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与现实需求契合。通过对文官的“通才”选拔中可能存在“专业缺位”的问题进行改革,英国要求文官在具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于是“专业性”逐渐成为了对文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 ‎——摘编自吴俊桥《关于英国公务员制度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官吏任用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公务员制度的作用。‎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英国公务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 ‎【答案】(1)特点:轮流执政(或抽签选出);公平公正;任期短。‎ 影响: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热情|(或最大程度的维护民主制度);为后世提供经验和教训;不利于公职人员的专业化和政策稳定。‎ ‎(2)作用:政府管理得到改善;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政府行政效率;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3)变化:由注重公务员的“通才”转向“专业化”和“知识化”。‎ 原因:旧的选拔标准不适应时代需要;社会分工复杂要求政府管理者高度知识化和专业化。‎ ‎【解析】‎ ‎【详解】第(1)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材料“所有官吏均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可知雅典官吏抽签选出,“除十将军外,所有军政官吏,任期都是一年,不得连选连任”可知雅典官吏不得连任,轮流执政;“如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五百人议事会,即由30岁以上的全体公民抽签选出”等信息可知体现了公平公正等角度结合材料分析回答。第二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官吏要通过抽签选出并轮流执政,这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热情,最大程度的维护民主制度;雅典的轮流执政等理念为后世提供经验和教训,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但这种抽签产生方式不利于公职人员的专业化和政策稳定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 第(2)小问,根据材料“从此以后,一切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事务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说明近代英国公务员制度有利于政府改善管理,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完善;“凡未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员会资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等规定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政府行政效率,也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等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回答。‎ ‎ 第(3‎ ‎)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材料“通过对文官的‘通才’选拔中可能存在‘专业缺位’的问题进行改革”可知由注重公务员的“通才”转向“专业化”和“知识化”的方向发展。第二问,根据材料“力求使得文官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与现实需求契合”可知旧的选拔标准不适应时代需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撒切尔执政时期,英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这种社会分工复杂要求政府管理者高度知识化和专业化等角度分析回答。‎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形成了行政城市层级体系,城市的行政地位越高,城市也愈能得到发展。城市管理亦是如此,如国家重京城,既设有复杂的管理机构,又颁布了大量法律进行管理。在基层社会组织中,则是以民间法形式实施管理的。大体上包括行会法、慈善纽组织规则及城市街坊规则和习惯法。城市是统治乡村的据点,并无自治地位,而城市在经济上也严重依附乡村,城市统治者兼管乡村和城市,使得城市没有独立的行政地位,城市基层与农村的基层组织也大致相同,也不存在西方中世纪那样完备的城市管理法。‎ ‎——摘编自郭雪飞《传统到近代:中国城市管理理念的演变》‎ 材料二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外,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折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管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 ‎【答案】(1)特点:遵循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理论:国家法律、法规和民间法并存;实施城乡合一的治理方式。‎ 成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影响:农耕经济为主,城市工商业发展水平低;城市缺乏自治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2)特点:斗争主体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斗争形式多种多样;斗争目标是争取自由和法治。‎ 意义:促进封建主义的瓦解;推动人类社会的转型;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祌。‎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形成了行政城市层级体系,城市的行政地位越高,城市也愈能得到发展”可以得出遵循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理论;依据材料一“又颁布了大量法律进行管理。在基层社会组织中,则是以民间法形式实施管理的。大体上包括行会法、慈善纽组织规则及城市街坊规则和习惯法”可知国家法律、法规和民间法并存管理;依据材料一“城市是统治乡村的据点,并无自治地位,而城市在经济上也严重依附乡村,城市统治者兼管乡村和城市”可知是实施城乡合一的治理方式。成因: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农耕经济为主、城市缺乏自治传统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等回答。‎ ‎(2)特点:依据材料二“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的信息可知斗争主体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依据材料二“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可知斗争形式多种多样;依据材料二“开始实行城市自治”“现代法治精神”可知斗争目标是争取自由和法治。意义:依据材料二“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近代市民阶级精神”的信息和所学从促进封建主义的瓦解、推动人类社会的转型以及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等回答。‎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买求 材料 下表是西方重要经济学出版物一览表 时间 作者 出版物 出版物主要内容 ‎1664年 托马斯·孟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 贸易顺差是国家致的唯一手段主张从事转口贸易 ‎1776年 亚当·斯密 ‎《国富论》‎ 人的本性是利已的,如果人的经济活动不受干预,在价格机制引导下,公民与国家都将受益。‎ ‎1849年 罗伯特·欧文 ‎《新道德世界书》‎ 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论证了理性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1867年 卡尔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研究资本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问题,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1936年 约翰梅纳德思斯 ‎《通论》‎ 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失业增加和经济表退,市场机制不能使经济体系实现自我调节 ‎1962年 米尔顿·弗里德曼 ‎《资本主义与自由》‎ 国家集权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是弊多利少的,应尽可能地通过市场和价格制度来调节经济。‎ ‎——摘编自哈里·兰德斯等《经济思想史》‎ 材料介绍了西方部分重要经济学书籍的出版情况,其中蕴含着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诸多信息,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一】‎ 信息:西方经济理论随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 说明:①1500年以来,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急需资本的原始积累,在这一背景下,重商主义理论随之诞生,它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实现贸易顺差,积累金银财富。②1765年后,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其生产力大大提高,要求更广阔的市场,于是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随之出现,它主张放弃国家干预,实行自由竞争。③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大危机重创资本主义国家,原有自由主义理论失灵,凯恩斯主义出现,他主张通过国家干预,促进就业,推动有效需求的形成,以恢复经济的生产,缓解危机。‎ 结论:西欧各时期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促使经济理论的更新,由此可见经济理论的形成深受时代发展潮流的影响。‎ ‎【示例二】信息:20世纪60年代新自由主义(或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提出预示着西方经济政策的调整。‎ 说明:①二战后,西方各国用凯恩斯主义指导经济发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取得良好效果,但政府开支增加,导致通货膨胀的出现,为经济政策的调整埋下了伏笔。②20世纪60年代,弗德里曼针对国家干预过多,提出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强调市场调节经济的作用,为西方各国经济政策调整提供理论基础。③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国家出现“滞胀”危机,凯恩斯主义失灵,各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采用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缓解了危机。‎ 结论:因此,弗德里曼意识到凯恩斯主义的缺陷,提出了新的经济理论,为西方各国调整经济政策,恢复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答案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解析】‎ ‎【详解】材料表格中的信息说明不同时期,西方重要经济学出版物不同,说明经济理论在不断更新,据此得出论题即信息:西方经济理论随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论述时抓几个关节点,如1664年属于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时期,1776年属于工业革命开始后,1936年是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期,分别概括出这几个时期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论述即可。最后总结、升华,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理论都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受时代潮流的影响。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其他论题也可以,言之有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即可。‎ ‎ ‎ ‎ ‎